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清源山志》及《清源山摩崖选粹》编纂记略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新编《清源山志》以及《清源山摩崖选粹》,2005年6月8日于泉州市区芳草园崇正书院举行首发式。应邀参加者有泉州市原副市长周焜民,原市规划建设局局长黄志毅;有来自市文化局、旅游局、文物局、方志办、民族事务与宗教局、市政公用事业局、市文联、社科联、泉州学研究所、海交馆、文物研究中心、城建档案馆、南建博物馆、市历史研究会、刺桐吟社、楹联学会、丰泽区政协文史委等各机关、社群团体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吴捷秋、颜年安、骆良益、骆沙舟、黄德鹏、陈健鹰、林龙海、陈瑞统、陈志泽、吴亚秾、林中和、薛俊安、朱学群、陈鹏鹏、李玉昆、黄安全、柯建瑞、吴瑞聘、蔡景煌、蔡瑞钦、林树丹、林少川、黄昌明、彭德斌、杨清江以及《泉州晚报》、《东南早报》、《海峡都市报》、泉州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记者共约40余人。 首发式由泉州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和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共同主持。公用局书记蔡丽静、景区管委会主任车照明、原副市长周焜民、主编许添源先后讲话,与会同志吴捷秋、林少川、陈瑞统、黄志毅、蔡瑞钦等争相发言,对二书出版问世表示祝贺,给予高度评价。翌日,各媒体均视为大事要事广泛报道。 《清源山志》编修工作从1991年12月至今,前后历时15年之久。“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编成一部志书,看似容易,往往要付出百倍艰辛。为使关心山志的读者和同仁多加了解,也为今后有关的修志工作提供借鉴,兹将编修山志及摩崖选粹的过程简略记述如下: 1991年12月,笔者刚从闽西漳平市水利水电局调到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工作,接受编撰《清源山志》任务。为熟悉山情,当月即与世居清源山下埔任、花园头的“清源山迷”:华侨中学退休教师蔡景煌、原北峰公社副主任兽医蔡青山、退休小学教师学清水、陈桂楠等数次上山踏勘。 12月2日,正式上班第一天。 12月5日,与管理处干部刘鹏到碧霄岩、瑞像岩摄影。 12月12日,偕蔡青山、蔡景煌、学清水、陈桂楠游南台岩,访问住寺“菜姑”。 12月18日,偕蔡景煌等考察清源洞、百丈坪。 12月26日,偕蔡景煌等考察赐恩岩,访“菜姑”。 12月27日,与“清源山迷”们初探镜山岩、舟峰岩,寻到“坦吾乐处”石刻。 12月30日,二上舟峰岩,探寻到“林洞”、“紫气西来”诸多摩崖题刻。 1992年 元月11日,与管理处主任车照明、副主任李东生初议《清源山志》修编事。 元月14日,偕蔡景煌等探访弥陀岩、南台岩。 元月17日,偕蔡景煌等二上清源洞,考察《重修纯阳洞记》等摩崖。 元月21日,偕蔡景煌等寻访狮岩、龟岩。 元月22日,偕蔡景煌等再上赐恩岩,辨认摩崖,发现全山第二方摩崖阳刻“寿”字。 元月26日,三上舟峰岩,辨认林胤昌等诗刻。考察镜山书院遗址。 元月30日,四上舟峰岩,寻到“石槎”摩崖,至此舟峰所有摩崖均被找到。 2月11日,到百源川池畔拜访泉州市地方志专家傅金星先生。 2月16日,至平水庙拜访泉州市文史界专家“泉州通”陈泗东先生。 2月20日,阅抄乾隆版《泉州府志·山川》 2月21日,再次偕洪荣铨同志拜访傅金星先生。 3月19日,偕管理处工作人员往九日山观摩摩崖。 4月6日,偕洪荣铨同志重返漳平,查阅资料。 4月17日,偕友人考察“山海奇会”、五台峰。 4月28日,首次踏勘灵山圣墓。 5月20日,草拟成立《清源山志》编委会请示文件。 5月21日,开始辑抄摩崖石刻资料。 5月29日,试写《清源山志》概述。 6月6日,偕友人五上舟峰。 6月24日,往晋江方志办查抄资料,辑诗词等。 7月,辑抄《泉州府志》有关清源山的游记、碑文等。 8月1日,二上狮岩,抄录《重建狮子岩碑记》。 8月13日起,辑抄九日山诗词。 8月19日,《清源何处觅舟峰》一文发表于《泉州晚报》。 8月下旬,抄写资料。 9月2日,到弥陀岩、瑞像岩拍摄摩崖等。 9月29日,到莲花峰踏勘。 本月续抄艺文资料。 10月1日,又访傅金星先生。 10月6日,到清源洞拍摄现状相片。 11月,整理艺文资料。 12月7日,拜访市委秘书长周焜民,获赠东禅少林寺有关资料。 本月,编写大事记(1991至1992年)。 1993年 1月11日,泉州市规划建设局批复同意成立《清源山志》编纂委员会。由黄志毅任编委会主任,车照明、李东生任副主任,许添源任委员兼编委会办公室主任、主笔,聘请泉州市历史研究会会长陈泗东、泉州市方志委总编室特邀编辑傅金星、泉州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庄炳章为顾问。 本月整理大事记。 2月8日,主笔许添源与景区管理处签订编纂《清源山志》合约书,实行主笔责任制。规定主笔一人工作内容包括资料搜集、现场踏勘、外出采访、拟定纲目、编写初稿以及总纂、完成审定稿。编修时限从1992年7月算起至1993年6月止,限期一年完成征求意见初稿。总纂及付梓之前工作限3个月,即从1993年7月至9月底止。任务艰巨,时间紧迫。 2月10日,到老君岩、江加走墓等处踏勘。 2月12日,到市区威远楼参观南少林陈列馆,抄录有关资料。 2月23日,在清源山旅游公司三楼会议室召开《清源山志》编委会第一次会议,主要研究讨论山志“纲目”。出席者有黄志毅、陈泗东、傅金星、庄炳章、车照明、李东生、许添源、高泽漳、吴午、史云山。陈泗东先生建议先辑后编,字数应在10万字以下,雅俗共赏,图文并茂,最好联系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傅金星先生提出山志作为专业志,应注意可读性与资料性相结合,突出特色。初定编修下限至1992年12月底。初定篇目为篇章节结构,全志计8篇38章。卷前包括序言、凡例、概述。卷后附录大事记、参考文献、修志始末。附图31帧,附表21。 2月26日,开始编写自然环境篇。 3月10日,编峰山章。 3月11日,到赐恩岩拍摄摩崖石刻。 3月15日,拜访市政协文史委林昌如先生,获赠有关文史资料。 4月上旬,编写建设篇;下旬,编写宗教篇。 5月上旬,编写旅游篇, 5月18日,偕蔡景煌先生等考察大道岩、半岭寺,发现小云关处石刻“山高水长”。 6月,续编山志,20日复上百丈坪,21日,考察玩心亭旧址等。 7月13日,《清源山志》第一次手稿交景区管理处主任室。此后,由于许添源又负责“清源天湖”工程筹建,故《清源山志》编撰工作只好利用夜间进行。 (“清源天湖”前期取证踏勘工作始于1992年5月;1993年6月完成《可行性报告》;1994年9月15日与省水利水电工程局签订正式施工合同;1994-12-28日,“清源天湖”蓄水工程奠基;1996年6月大坝建成,8月,水库蓄满溢流。) 11月22日,《清源山志》手稿从主任室取回,联系打印。 1994年 1月5日,《清源山志》手稿交泉州广告公司文印社打印。 2月,校对打印稿,25日,山志初稿部分打印完成。28日,走访陈泗东、傅金星、庄炳章3位顾问。 3月14日,《清源山志》初稿全部打印完成,共油印80本,全书8篇33章,约40.3万字。 3月15日,管理处召开《清源山志》编委会第二次会议,讨论初稿评审会问题。 3月16日,往漳州参加《福建省建设志》风景名胜章审稿会。 3月25日,泉州市规划建设局主持召开《清源山志》有关会议。 3月31日,清源山景区管理处召开《清源山志》初稿评审预备会。 4月9日至11日,《清源山志》初稿评审会于鲤城宾馆召开。参加者有市人大副主任周焜民、中共泉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许在全、市规划建设局局长黄志毅、市方志办副主任黄安全、市党史研究室原主任黄永源、泉州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林昌如、市文联副主席陈瑞统、福建省梨园戏剧团国家一级导演吴捷秋、泉州市海外交通博物馆馆长副研究员王连茂、泉州历史研究会会长陈泗东、副会长庄炳章、王寒枫、泉州市志编委会特邀编辑傅金星、鲤城区方志委副主任许伙努、市建委修志办编辑杨寄安、市方志委编辑杨清江、华侨中学退休教师蔡景煌、新华书店退休干部蔡瑞钦、圣墓文物管理所所长蔡植卿、九日山文物管理所副所长胡家其、市规建局干部郭建成等约20余人。 4月20日,访培元中学地理教师许育玲、历史教师谢如曙,搜集地理等方面资料。 5月4日,访陈瑞统、王寒枫、蔡瑞钦等,征求改稿意见,5日访傅金星,7日访王禹川。 7月19日,《清源山志》编委会于景区管理处三楼召开山志初稿修改会议。参加者有车照明、李东生、潘炳权、许添源、高泽漳、史云山、何毓芬、赖海防。会议决定聘请吴捷秋、王寒枫协助审校清源山古诗,蔡景煌协助审校碑刻,蔡瑞钦协助审校摩崖石刻,陈瑞统协助把关文字标点,李善全协助校核地理,林中和协助校订今人近代诗词。(其后只有王寒枫,林中和二位协助校核诗词,蔡瑞钦、蔡景煌二位协助增删摩崖等文史资料。)决定山志修编时间下限从1992年年底延长至1994年年底,争取用3个月的时间定稿付梓,向清源山景区成立15周年庆典献礼。 7月26日,拜访吴捷秋先生。 8月,整理《清源山志》历史人物表。 11月19日,踏勘梅岩。26日,因摩崖风化太甚,辜恩来拓《德政碑》未成。 12月10日,天湖工程技术会审通过。 12月28日,清源天湖工程于虎乳泉畔正式奠基。 (此后直至1997年天湖工程正式验收,主要忙于清源天湖征地补偿、进场开工、施工监督等事,只能晚间整理补充山志资料,白天兼顾。直到天湖工程验收于1997-11-25日建行决算后,才又专心于山志事。以下略记天湖施工期间有关修志事略。) 1995年 元月3日,偕蔡景煌先生及景区管理处干部赖世汀、陈艺文、黄佳滨等处理紫泽洞《全闽提督敏斋王公德政碑记》,描红、拍摄、辨认、抄存。 1996年 7月14日,邀“清源常客”蔡瑞钦先生上赐恩岩访“菜姑”。8月4日再访。 1997年 5月26日,到市图书馆查阅《闽中金石录》等有关山志资料。 10月23日,偕东南早报记者康细民等考察大道岩、梅岩等。 12月20日,写《泉州市城乡建设志》清源山部份交市建委修志办。 1998年 2月28日,《清源山志》二稿在初稿广泛征求文史方志界专家学者意见后,经清源天湖施工期间约3年左右的资料再收集,实地再踏勘,全面开始重新执笔编撰。目标定为1999年10月付梓出版,为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成立20周年庆典献礼。 3月起,编纂《历代有关人物表》,收录古今见诸文字有关清源山的的古今人物1300余人。 4月27日,景区管理处召开会议,初定二稿修编时限3个月。 7月3日至舟峰摩崖描红、不料脚被捕兽夹夹住,幸无大伤。 7月8日,偕高泽漳考察世家坑。 8至9月,编写概述等。 9月18日,偕高泽漳到九日山西峰拍摄丈量摩崖石刻。后又先后至东峰、莲花峰等处拍摄丈量摩崖,收录有关资料。 11月3日,编写文物概况。28日,陪林少川考察呼禄法师墓。 1999年 3月4日,偕蔡瑞钦、万炳焕等考察梁克家墓,王审珪墓及碗窑等文物景点。 3月18日,二稿手稿送交泉州鲤城毅辉文印社打印,边增删、边校改。 4月9日,偕蔡青山、高泽漳等考察西华岩。 8月25日,打印稿经4次校改增删基本定型。 9月10日,与泉州鲤城毅辉文印社补订打印合同书。《清源山志》二稿计16开70套140本(上下二册)1078页,9章41节、约135万字,下限从1992年延长至1998年年底。电脑打印激光照排,胶印。总工本费21500元。 9月22日,胶印装订的《清源山志》完成运回景区管理处。复拟文呈周焜民副市长,请为山志撰写序言。 在书稿打印期间,7月15日主编许添源经多方努力致信中国书法家协会代主席沈鹏(其时舒同、启功先后请辞、又未换届选举),求其为《清源山志》题签书名。8月23日收到墨宝。 9月23日,偕蔡景煌、高泽漳等到清源洞附近寻访摩崖“洞天真隐”未得。 9月28日,景区管理处邀请泉州市文史界知名人士20余人召开《清源山志》二稿评审会预备会,分发《山志》,给予专家学者约50天时间认真阅稿,准备书面意见。 11月2日,发函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联系山志出版事宜。20日出版社负责人杨永生回函,同意合作出版。 11月中旬,景区管理处主任车照明收到黄柏龄写于11日的一封有关《清源山志》的公开信(电脑打字复印件),详见文后附录。 11月20日至21日,《清源山志》二稿评审会于市区八一酒店召开。会议参加者除初审会列名者外(其中陈泗东和傅金星二顾问已先后于1994年7月和1996年4月因病去世),还有市人大副主任吴同、市公用事业局副局长吴亚秾、华侨大学教授陈存广、市文管办副研究员陈鹏鹏、市方志办副编审林龙海、泉州一中高级教师廖渊泉、海交馆副馆长李国清、市楹联学会副会长林兴中、刺桐吟社秘书长林树丹、福建师大副教授李少园、原泉州五中校长电视大学副校长林中和、泉州晚报海外版主编林少川以及柯建瑞、林国强、潘炳权、彭德斌等文史界知名人士。与会人士充分肯定了《清源山志》二稿取得的成绩,也提出不少修改意见。会后,主编综合黄永源、林昌如、王寒枫、蔡景煌、蔡瑞钦、廖渊泉、林中和、林树丹、林少川、黄安全、柯建瑞、彭德斌等同志寄来的书面意见及审稿会上大家的发言记录,对二稿进行大刀阔斧的全面修改:删去艺文章中今人的诗文、歌曲、楹联等作品;撤去诗文目次、石刻编年、历代有关人物表及附录索引等部份,全书删节至约65万字。同时,决定编纂时间下限再一次延至2000年年底。 12月1日,景区管理处召开会议,讨论《清源山志》修改问题,拟由本单位史云山、高泽漳、吴午、唐启粮、车照明、卢永贤、李东生、廖增华、陈江海等同志配合主编许添源分章节补充原始材料进行增删;拟聘请周焜民、吴捷秋、黄志毅、陈瑞统为顾问审定全书体例篇目和篇幅、内容;拟聘请王寒枫、柯建瑞、陈瑞统等人分部分进行修改;拟全书字数压缩至50万字,插图控制在10至15幅;拟于2000年5月份付印。(事实上,这些设想与实行工作并不切合,后来情况是全部修编工作仍然是主编一人为主。) 12月2日,偕景区管理处主任车照明访市方志办,与方志办副主任季欣荣商谈回复黄柏龄公开信问题。 12月7日,偕车主任等访柯建瑞、王寒枫、陈瑞统,欲聘其改稿,均遭婉辞。 12月8日,《关于黄柏龄先生公开信的情况反映》寄送市方志委办公室并呈有关领导。(原文附后) 2000年 2月10日,为联系山志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事宜,主编到云谷小区拜访回乡探亲的出版社副社长蔡治淮女士。 3月7日,偕原《福建道教》编辑彭德斌踏勘元隐室,找到多次寻觅无果的清初洪承畯题镌的摩崖“洞天真隐”。 3月22日,偕高泽清、黄哲跃等寻找摩崖“醉月岩”不得。 3月24日,偕蔡景煌师寻找摩崖“醉月岩”、“鲤窝”,由于石刻未描红,又镌刻位置较高,将“鲤窝”题刻者“许于国”误认为“许国”。 3月29日,偕高泽漳、史云山、郭其平、黄哲跃、许清美等到赐恩山描红“醉月岩”“鲤窝”。 4月12日,偕蔡景煌、林少川、史云山、高泽漳探寻《北山瑞泉铭》不遇。 4月18日,“关于商请出版《清源山志》的函”寄北京紫禁城出版社。预计全书80万字,彩照50幅,黑白照片200幅,大16开精装3000册,请作经费预算并纳入10月左右的出版计划中。(此议因种种原因无果) 5月16日,偕景区管理处主任车照明、副主任卢永贤等考察清源古道。 5月20日,偕蔡景煌访瑞泉又落空,险遭捕兽夹所伤。 6月27日,泉州电视大学副校长郑开厦赠送新编《泉州市教育志》。 8月22日,访鲤城区方志办主任庄超雄,获赠《鲤城区志》。 9月6日,偕高泽漳等发现久觅不见的摩崖“梅关”。 9月27日,参加泉州市地方志工作表彰会,获“先进工作者”称号,赠新编《泉州市志》一套。 11月1日,发现柳洋村东、土名埔姜坑处一摩崖“乳泉”。2日,偕文物管理科同仁前往描红拍摄。 11月8日,修改《游遍中国》(清源山部分)文稿。 本年《清源山志》重修重编3遍。 2001年 元月17日,编写清源山知识测试百题,应景区春节活动之需。 2月15日,《清源山志》三稿全部资料交付景区管理处主任车照明,但继续搜寻考证资料工作一直进行没有中断。 2月22日,偕文管科高泽漳、黄哲跃等到东岩西麓对新发现的摩崖石刻“报恩光孝观知观、郑冲靖演道二坟”描红。 3月6日,根据上级领导意见,遵照车照明主任指示,《清源山志》三稿交由史云山转杨清江再作校改。 3月29日,陪同市方志办副主任季欣荣、副编审林龙海、陈星才及鲤城区方志办主任庄超雄、副主任谢美芬等览胜清源诸岩洞。 4月3日,访鲤城区方志办。 4月6日,偕景区管理处主任车照明、档案室史云山及《东南早报》记者康细民到刺桐新村访杨清江。 4月25日,访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5月10日,景区管理处召开编委会议,讨论编委会改组事。 5月11日,与高泽漳整理筛选清源山摩崖石刻照片。 5月17日,访海交馆研究员李玉昆等。 6月17日,访福建道教协会。 7月24日,《清源山志》之“摩崖石刻”和“时景”两部分修改稿由毅辉文印社打印完成。 7月27日,偕高泽漳、杨清江等再次考察梅岩。经细致辨认,倪思的《题梅岩》和留正的《和倪君直院侍郎留题》为唱和诗作,而非前录之文,终解“天书”之谜。 8月20日,与杨清江议设“人物传略”事。 8月21日,写《清源山石佛像》一文。8月25日,写《清源山风景名胜区文管工作回顾》一文,月底完成。 9月4日,写《名山胜境导君游》一文。 10月13日,偕福建师范大学教授陈祥耀、原泉州五中校长林中和,市楹联学会副会长薛俊安、南益集团黄治权、画家雪岛等考察九日山。 11月27日,偕高泽漳等考察“唐学士韩偓墓”。 2002年 2月12日,主持清源山迎春诗歌会。 2月25日,探寻元元洞无果。 3月10日,与景区管理处主任车照明及诸同仁踏勘“奇峰醉月”意景区。17日复踏勘舟峰岩。 3月27日,《遐想联翩不易岩》一文发表于《石狮日报》。 4月28日,偕作家任越、陆樯访安海名人李琼水、郑梦彪等。 6月14日,应《泉州文史资料》之约写成《清源天湖建设记》。 6月29日,写成《全闽提督敏斋王公德政碑记校勘记》。 6月30日,写成《踏勘清源山梅岩两方宋代石刻记》。 7月3日,《山海大观话山海》一文发表于《泉州晚报》。 7月8日,杨清江用一年多时间校改、重新打印的《清源山志》稿最后一部分经由史云山送达。此后,主编又逐页逐字再作全面增删。 10月24日,景区管理处发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中国旅游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方志出版社等联系《清源山志》出版事宜。 12月,再校改大事记。 2003年 4月3日,《清源山摩崖选粹》编纂工作开始着手进行。 4月16日,与“泉州晚报印刷厂”预算《清源山志》和《清源山摩崖选粹》二书印刷费用。 4月18日,关于申请补助《山志》和《摩崖》二书出版经费的报告送呈市公用局。 5月8日,联系中国社科出版社,估计出版费用。 5月20日,偕文管科诸同仁往妙觉岩和狮峰西麓对“瑞泉”、“魁星塔”进行描红拍照丈量。 5月23日,试写《摩崖》一书前言。 5月26日,《摩崖》初稿交车照明主任审阅。 5月27日,偕文史爱好者彭德斌、万炳焕登清源山,发现宋代泉州知州真德秀和明末泉府名士周廷的摩崖题刻两方。 6月4日,《摩崖》一书取回,翌日送交副市长周焜民办公室秘书小韩。 6月12日,市政府副市长周焜民召集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局长庄立达、清源山景区管理处主任车照明等于老君岩讨论《山志》和《摩崖》编纂出版事宜。 7月1日,补充九日山摩崖照片。 7月7日,因省政协文史委计划编《福建摩崖题刻精选》一书,会同丰泽区政协提案文史办主任黄昌明等整理清源山摩崖照片与资料约120幅。 7月14日,重新整理九日山摩崖资料至凌晨。 7月20日,编写《摩崖》目录。 9月10日,试写《摩崖》后记。 9月24日,《摩崖》交景区管理处主任车照明、副主任卢永贤审阅,10月13日取回。 11月19日,偕万炳焕探寻《北山瑞泉铭》不遇。 11月27日,偕《泉州晚报·海外版》主编林少川及高泽漳、吴绶育、彭德斌、万炳焕考察梅岩、势至岩。 12月13日,试写《山志》后记。 12月15日,《山志》书稿交车照明审阅。 12月18日,主持将吴鲁状元《募修清源纯阳洞疏》石碑立于清源洞。 2004年 元月30日,分别发函中华书局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系《山志》和《摩崖》出版事宜。 2月10日,访泉州鲤城七彩印刷有限公司,咨询二书印刷事宜。 2月24日,与画家杨荣发议《山志》封面设计事。 3月9日,到市府副市长周焜民办公室取《山志》有关资料。偕《东南早报》记者林福龙及高泽漳、万炳焕踏勘妙觉岩,终于找到多年屡觅不得的宋代石刻《北山瑞泉铭》。 3月25日,辑文稿《最爱是清源》。 4月15日,《山志》和《摩崖》二书书稿送交北京中华书局地方志编纂中心审阅。 5月3日,《山志》和《摩崖》二书书稿交泉州鲤城七彩印刷有限公司电脑录入。 5月23日,《山志》录入电打稿一部分首次取回校对。 5月30日,再次约请周焜焜民副市长为《山志》撰写序言。 6月1日,开始逐章校改《山志》。 6月23日,清源山动植物表交唐启粮校对。 6月24日,开始校对《摩崖》,至7月8日,首次校改稿交七彩印刷公司二次电脑录入。 7月10日,聘请彭德斌协助校对《山志》。 7月21日,《山志》第一遍校对完成,书稿交印刷厂。 7月27日,唐启粮动植物表校改完成交印刷厂。 7月29日,周焜民为《摩崖》一书书名题签墨迹取回。 7月30日,与高泽漳往九日山补拍摩崖石刻相片。 8月2日,景区管理处与七彩印刷公司签订《山志》和《选粹》二书印制合同书。 8月6日,《山志》、《摩崖》封面设计等交市府规建科转周副市长审阅。《山志》二校开始。 8月12日,二书出版合同传真中华书局。 8月16日,景区管理处与中华书局正式签订《山志》和《摩崖》二书出版合同。 8月28日,《选粹》三校始。 9月1日,《山志》四校始。 9月6日,《山志》四校清样寄中华书局,复分别送周焜民、车照明审阅。 9月8日,二书封设任务交市城乡规划信息中心吴永安。 9月9日,《山志》四校稿交泉州一中高级教师吴咏青校对。 9月14日,《选粹》四校稿寄中华书局。景区管理处决定《山志》修编时间下限延至2004年6月底,大事记下限延至2004年12月底。 9月15日,《摩崖》大改版式字样,五校开始。 9月19日,《山志》六校开始。 9月30日,《山志》第三部分六校稿交由许长锋完成校对。 10月20日,二书六校稿送车照明审阅。 11月9日,中华书局审改《山志》、《摩崖》二书清样稿交印刷厂。11日,二书版权页邮来。 11月17日,《山志》七校稿交连城一中退休高级教师项运年再校。《摩崖》交吴咏青复校。 11月29日,周焜民《清源山志序》取来。《摩崖》交项运年复校。 12月1日,《山志》八校开始。9日,九校开始。 12月26日,中华书局准予《山志》、《摩崖》开印。 12月30日,《山志》、《摩崖》二书顾问周焜民于副市长办公室召集市市政公用事业局局长庄建宁、景区管理处主任车照明、二书主编许添源、二书封面设计吴永安开会,强调付梓之前把好封面版式、文字校对等关。 2005年 元月4日,《山志》、《摩崖》付梓稿交车照明审阅,31日取回。 2月20日,再次核红后的《山志》、《摩崖》二书交印刷厂。 3月18日,《山志》、《摩崖》审定稿交印刷厂制版付印。 3月25日,重写的《摩崖》前言、后记交车照明审阅,28日取回再修改;31日送周焜民审定,4月25日取回交印刷厂。 5月2日,经过整整一年的辛劳,十次校改,《山志》终于印制成书;10日《摩崖》告成。 6月8日,《山志》和《摩崖》举行首发式,正式出版问世! 《清源山志》,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题签书名。16开本,全书8章580页计75万字,随文附图287幅,插页24面彩图39帧。 《清源山摩崖选粹》,由原泉州市副市长周焜民书端。大16开本,全彩印刷,260页,收录摩崖355方,附图41帧。 附录一:主编许添源感怀二律 其一 名山立志几多时?问笔无声墨有知。 室陋冬寒晨醒早,身孤夏暑夜眠迟。 疑逢险格爬难过,困遇难关考近痴。 罗列八章学写志,山灵笑我倔如斯! 其二 二书问世继前贤,十五春秋感万千。 追本溯源洵不易,求真秉笔更为难。 含辛踏遍八千路,垂老编成百万言。 奇志欣从无处得,平生最爱是清源。 附录二: 附录二:黄柏龄来信 车照明先生台鉴: 闻近日泉州清源山风景区管委会成立20周年纪念会上,有关人员宣布《清源山志》即将出版。作为寓居上海50多年的泉州人,我对家乡有新志问世本该欣然祝贺。但是这个消息却给我带来万分震惊和感情伤害。因为,据知这部即将定稿付梓的《清源山志》,将本人1983年出版的《九日山志》经过增删加工而并入该志之中。这种前所未见以一部山志涵盖另一部山志的撰志方法是不合山志体制的,岂不令人震惊。这种未经打招呼就将《九日山志》兼并到《清源山志》的作法是不合情理的,岂不伤害我这个祖居九日山下的九日山人的感情。 为什么会这样?据说,是因为泉州要进一步发展旅游事业,拟将清源山风景区作为主体,扩大到邻近名山胜迹,组成一个大风景区旅游体系。为此,《清源山志》,也就“理所当然”地可以涵盖其他山志。这种逻辑亦属闻所未闻。大家都知道,风景区旅游体系的组合,是山与山的组合,是对各名山胜地的选点布局、线路规划、交通设施的组合。它与山有直接的必然关系,但与山志无直接的必须关系,也就不存在山志的涵盖兼并的问题。黄山市早已搞旅游景点大组合,以黄山为主体将南面齐云山、北面太平湖、九华山及东南面歙县人文景点组成旅游大体系。但那么著名的被联合国定为世界级的风景保护单位的黄山《黄山志》,并没有把齐云山、九华山兼并进去。说句笑话,如果山志可以随意兼并,那么以历史视角为由,《九日山志》也可以把清源山兼并进去。但是,我认为这种没有先例的撰志思维和方法是不可取的,这种先例也不可开的。《清源山志》这种撰志方法大概也未经在全国享有声誉的泉州文史考古界专家学者的论证,它是无任何学术依据的。 又据悉,《清源山志》的初稿,经已故泉州文史专家陈泗东先生的审阅,初稿中的《九日山志》(还有《莲花峰志》),都作为独立的附篇,附在《清源山志》之后。这是合情合理的。合景区联合的情,合山志独立的理。我完全赞成。但不知何故,时至今日的第四稿,却又改辕易辙,《九日山志》、《莲花峰志》却变成清源山中有山无志的小山头,而从附篇中消失了。 为此,我郑重呼吁,呼吁我泉州有关父母官,我泉州文史考古界专家学者,能关注和讨论这件事,并秉持公正、妥善处理。同时我诚恳地希望《清源山志》的撰稿人,能恢复初稿的编撰体制,共同维护山志编撰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让山志的发展走上正轨。也可避免可能引起的知识产权纠纷问题的发生。这种可能会破坏我对家山故水无限怀恋,对乡亲深挚情意的争端,是我这个泉州在外游子所非常非常不愿看到的。我情依依、我心天鉴。冀得诸公体察。幸甚幸甚! 专此陈情,并颂 冬祺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黄柏龄 谨启 1999-11-11日于沪上 附录三: 关于黄柏龄先生公开信的情况反映 泉州市方志委办公室并呈有关领导: 《清源山志》的修编,不仅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清源山的大事,也是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一件大事。自1991年开始搜集资料至今年秋印成送审稿,前后断断续续历经8个春秋。编纂者在管理处及上级的直接领导下,劳心费力,数易其稿,终成135余万言的送审稿。 在11月20日《清源山志》评审会之前,本处车照明主任收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黄柏龄先生的一封信(电脑打印稿)。原拟尽快回信,后决定评审会听取诸多专家学者意见后再予作答。在会议期间,方知此信广为散发。据悉收到此信的还有周焜民副市长、吴捷秋、施能泉、庄炳章、黄梅雨、王寒枫等各界人士。评审会后,又知此信还寄给市长施永康、人大副主任周子澄等领导。 黄柏龄先生关心《清源山志》的编纂工作,本处表示感谢。但可能黄先生长期旅居沪上,对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的了解欠全面,或许传言者未能以实告之,致使黄先生产生误解。现就黄先生公开信中的一些问题反映如下: 1、关于“未打招呼”问题 《清源山志》编纂过程中,除采用本处档案资料,实地调查研究、采访以外,还参考了几十种史志书籍。当然也参考了黄先生所编的1983年由晋江地区文化局、文管会联合出版的《九日山志》(非正式出版物)。本处很想请教黄先生,但不知黄先生地址,未能如愿。但在《清源山志》送审稿中,凡引用资料皆列有书目,个别还注明出处,据参加评审会的专家学者称,这种做法是正当的、正常的。 2、关于《清源山志》“涵盖”“兼并”《九日山志》问题 清源山于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二批(四十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以后,范围已扩大至62平方公里。原清源山的含义现已包括九日山、莲花峰、灵山等。《清源山志》作为清源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志,其内容自然而然包涵九日山、灵山等。《清源山志》参考了《九日山志》并辨别部份历史资料,并无全盘抄录,更无盲目引用,故“兼并涵盖”一说不能成立。 3、关于“增删加工”问题 《清源山志》凡引用前人、他人志书资料,均经“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审校过程。如《九日山志》祈风石刻列13段,我们经参照其它资料列为10方。其《泉郡守信吾程公生祠记》碑,黄记为程秀民,而实为程达。《重修九日山石佛亭碑记》黄记为清康熙间,实为明万历间。艺文部份《清源山志》更参照多本志书稿校对,对参考资料的考证校对勘误不能说是“增删加工”。 4、关于“学术依据”和“撰志思维方法”等问题 《清源山志》编撰自始至终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原则,严格遵循“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等学术态度。编撰者具备修志专业知识,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把九日山的内容收入《清源山志》,其依据是国务院有关文件。 5、关于《清源山志》应“恢复初稿的体例”问题 《清源山志》自初稿至今主编主笔均为许添源同志,其编撰体例始终如一。现在的评审稿135万字是在40余万字的初稿基础上经很大的努力增删修编而成的。黄先生“据悉”陈泗东先生审阅《清源山志》初稿时表示,《九日山志》等可作为独立附篇附后,实为空穴来风,因此黄先生“郑重呼吁恢复初稿的编撰体例”是完全没有事实根据的。同《黄山志》等新编的名山大川志一样,《清源山志》首先在凡例中确切写明:“本志系新编”。遵循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实事求是地记述清源山风景名胜区62平方公里范围内事物的历史与现状,即包括清源山、九日山、莲花峰、灵山等景区。以国务院对本风景名胜区的命名“清源山”为本志书名。 6、关于“知识产权”问题 按修志或创作常识及有关法规,凡引用正式出版的他人著作中之资料和文字而有注明者,均不属于侵犯知识产权。《九日山志》同样采用前人的成果,实为“编”而非“著”。《清源山志》引用《九日山志》部份资料是正常的,不存在知识产权等问题。如果黄先生仍存异议,本处可以不从《九日山志》中引录资料,也不选录黄先生创作的诗词作品。《清源山志》有关九日山的资料,其有关摩崖石刻等实物方面,本处即时派人实地拍摄,抄录测量。而文字资料则另从《丰州集稿》等书籍引录。 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