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大坪山古今地名谈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中心城市总体布局依托“四山两江”(即清源山、紫帽山、大坪山、桃花山、晋江、洛阳江),形成山、海、江、城为环境基础,人文与自然景观有机融合、交相辉映的山水园林城市。大坪山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美的人文自然景观蹑身于“四山两江”之中。 大坪山诸山包括主峰大坪山和郭厝山、饲马山、打铁山和国公爷山等。大坪山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山间坡地林中遗留有许多文物古迹,古墓葬等。 大坪山的地名,依所掌握的资料,最早是出现在唐乾宁四年(897年)黄滔《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中。黄滔,莆田人,字文江,登唐乾宁二年(895年)进士。光化中(898-901年)除四门博士,寻迁监察御史。黄滔的诗文为福建的重要文化遗产。如《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福州雪峰山故真觉碑铭》、《莆田灵岩寺碑铭》等,记载了唐末、五代初福建佛教的活动,海外交通、社会风俗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碑文节录于下: 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 混沌死而天地生,道德销而仁义作——则我州开元 寺佛殿之与经楼、鼓楼,一夕飞烬,斯革故鼎新之数也 ——初,仆射太原公,以子房之帷幄布泉城,以叔度之 绔襦纩泉民——洎帅闽也,愈进其诚,缮经三千卷,皆 极越藤之精,书工之妙。驾以白马十乘,送以府僧,迎 以郡僧,置4兹之楼——仲弟检校工部尚书,为兹郡之秋 也——乃割俸三千缗,鸠工度木烟岩云谷。之杞、梓、 便、楠,投刃以时——不期年而宝殿涌出——而五间两 厦,昔之制也。 这里说明了泉州开元寺重建所需的木料是从烟岩、云谷——烟岩和云谷山砍伐的。云谷山就是现在的大坪山。 据《泉州府志》载,大坪山又名云谷山,亦名大平山。,在灵山东侧。 笔者曾看见原大坪小学西侧山坡地古墓葬的一块宋代张氏墓志铭。墓志铭文全文如下: 宋故清河张氏墓铭 待补太学生杨元秀撰并书 进士延平黄琮篆额 张氏泉之晋江人也父成娶徐氏男不育有女二人张 氏居次幼失所怙典事母尤谨及笄逾纪年归于颖 川陈辉禀性静淑不好侈靡躬勤妇道累积成家内外 亲属莫不称美是宜享上寿也岂期一疾而止于此福 善祸淫之理果如何耶时嘉泰三年十月十有六日卒 春秋四十有三男一人娘与尚少至次年遂得吉穴于大 平山石盘后就绪访营一从宅兆敬以开禧改元后一 年二月十有九日安厝痛念张氏之懿行如此故直书 其大概以示后子孙使为妇之矜式云 铭曰 懿行纯全 人皆曰贤 胡为寿考 吝啬于天 东山之麓 大石之巅 安此吉卜 亿万斯年 从墓志铭文中又可得知,宋朝时大坪山又名大平山。 据《泉州府志》载,大坪山上有塔院,名云谷室,始建于宋代,明代正统年间重建。山上有“云谷”二字,为僧(无际应)镌勒。明景泰三年知府胡志和曾祷雨于此,可见该室当时的规模与盛状,云谷室后扩建为云谷寺。至今云谷室遗址后面的石头上仍刻有“云谷”两字。明朝著名学者蔡清(1453-1508年),官至南京吏部文选郎。他从小勤奋好学,手不释卷。曾在云谷山云谷室旁的“独善山房”读书。其所作的《独善山房记》云,“予尝一栖云谷,亡何而归,时时以望东山之隈,旧日竹松杳蔼,犹依依有迎人意。”蔡清花费一生心血,力学六经,诸子及史集等著作,成就特别大,有一代宗儒之称。山以人重,遂使云谷山增色不少。他又有一首《咏云谷山》的诗: 咏云谷山 山矗矗水簇簇,白云一片卧空谷。 空谷兮浑无声,乘风起兮应为霖。 这首诗既写云谷山之山水秀丽、清静无声之妙景,又写风起云涌,甘霖立下之变化。谅系咏当年于此祷雨之事。 由上可知,在明朝早期,大坪山名叫云谷山。 最近,本人在大坪山发现明朝李光缙于1622年为其伯叔联襟文学林声麓暨原配江孺人撰写铭文的墓志铭。墓志铭曰: 文学林声麓暨原配江孺人的墓: ……在东岗大平山之原负丙揖壬圹三虚左圹为秦孺人寿藏兹 以天启三年十二月十七日亥时奉公与江孺人合葬焉…… 由上可知,在明朝时,大坪山又名叫大平山。 不久前发现的清朝靖海将军施琅四女儿施氏暨其夫陈辉亭于乾隆丁亥年正月二十日合葬墓和两块墓志,墓志铭文提到墓在晋江三十七都大坪乡土名猫石前。这时就开始出现了大坪这个地名了,在这阶段的一些地方史籍和墓志、石刻等对大坪山的称呼记载,大平山、大坪、云谷山等地名交替使用。 笔者不久前于大坪山云谷寺附近发现了一块邓回后人于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日所立的邓回墓葬禁示碑,以下是清朝时世袭指挥百户邓回墓葬禁示碑部分文字,碑文提到:“……据永春州德化县学蒲坂乡生员邓清辉等呈称窃辉等二世祖泉州衔世袭指挥百户讳回公封茔自前明成化间安葬在宪辖东门外三十七都大棚山土名云谷室……” 从以上的邓回墓葬禁示碑文又可以得知,大坪山又名大棚山。 笔者又从大坪山海水沟笃市后(地名)发现清朝晋江县正堂王裕镔于乾隆丙子十三年九月为清朝兴化府令教授曾元景曾祖曾成勋墓地勒刻的禁示文告石刻。禁示文全文如下: 晋江县正堂王□为戕害封茔 示禁事据监生曾道乾状禀乾 胞叔联捷进士任兴化府令教 授曾兼元景安葬曾祖成勋公 暨祖父母在大坪笃市遭董姓 占□为园诅口县依退还自封 茔前后左右各千八号步不得 锄削坟草作械查封茔□例有 □封口岂容戕害□属玩法为 示仰该处附近居民人等如敢 □藐玩不□许原呈人指名赴 乾隆丙子十三年九月 这里也出现了大坪这个地名,这个地名延用至今。综上所述,大坪山从古至今,出现了云谷、云谷山、大平山、大棚山、大坪等地名,直至现在定名为大坪。 大坪山又雅称狮山。站在丰泽街向东看大坪山,大坪山的整个山形轮廓象一头大狮子,向西南趴着。山的主峰是巨大的狮身,丰泽街尾大坪山隧洞上的小山头就是狮头,小山山腰有两块灰黑色的石头像是狮的眼睛,其上两边有两只下垂的耳朵。据说圣墓所在的小山头是另一只小狮子,风动石即是一颗绣球,《泉州府志》说,灵山在三十七都,下览东湖,……或曰此山之形类狮,而是石则类风求……。两只狮子在古原野中肆无忌惮耍玩着、嬉戏着。古人很早就发现了这个奇特的景观,还按狮子的各个部位给大坪山各处起地名,如狮头岩、狮子墓、狮尾石等。现在长期沉睡的狮子苏醒过来,微微张眼,跃跃欲试。好似是大坪山的小山头下开凿的通往安吉路的大坪山隧洞带来的新景象给狮子注入了现代化的勃勃生机和活力。 大坪山群山峰峦起伏,西北与灵山、瑞峰岭、清源山毗连;东南的国公爷山连接大、小桃花山、逶迤至宋元古港后渚港;东北面的福厦路经过洛阳桥通往莆田、福州;西边面向泉州中心市区,古代往来于泉州市区与后渚港之间的古驿道,俗称“东京大道”就从大坪山的南北两旁山麓通过,大坪山地形险要,地理位置重要。古往今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大坪山,更因我国民族英雄郑成功于清顺治四年(1641年)在此屯兵一个月而闻名遐迩,使其知名度更高。郑成功为反清复明,除占据金门、厦门外,还准备夺取漳州和泉州,以控制整个闽南,建立其根据地。泉州城是当时晋江县的县城,也是泉州府的所在地,是泉州府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如能攻下泉州城,对控制整个泉州地区非常有利,进可进攻莆田、福州,退可据守厦门。 明永历元年(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郑成功与诸将领商谈后,决定攻取泉州城,乃于是年七月二十二日,与其叔父定国公郑鸿逵亲率兵将,屯兵于泉州城涂门外的桃花山、大坪山作进攻泉州城的部署。 又根据江日升《台湾外记》的记载,“三藩”之变,郑经出师闽南。康熙十七年(1678)正月二十二日,郑军突入泉州湾……同年六月,郑军刘国轩率部围攻泉州,林日慧接命,即整舟师,入泉州港,驻泊御殿头。清将马胜闻讯,督一旅出南门,一旅出涂门。双方激战至日暮,不分胜负。林日慧率部退据鹧鸪,马胜收兵回泉州城。二十一日,刘国轩进驻石头街。次日,攻南门桥,清将冯昭京率部抵御,二十三日,刘国轩屯兵桃花山、(大坪山)、连营东岳庙,直亘清源山。二十六日,刘国轩夺取洛阳桥,泉州震动。国公爷山原名石鸡山,其上最高处,一石如鸡。如今其山上最高处仍然有一块巨石高高耸立。由于国姓爷郑成功与其叔父定国公郑鸿逵屯兵于此,后来老百姓就以国公爷山来称呼此山了。此外,附近还有郑成功军队放牧战马的“饲马山”、遛战马的“马路”、打造兵器大炮的“打铁山”等。 大坪山奇石甚多,有些地名以所在地方的奇岩怪石起名,如“香炉石”、“蛤蟆石”、“猫石前”、“猫石后”、“剪刀石”等等。 大坪山的地名还与一些古墓葬有关,如“万厝墓后”、“大人墓”、“庶人墓”、“官园头”等;有一些以寺庙所在地起名,如“云谷室”、“乌面宫”、“狮山寺”、“水尾宫”、“石厝堂”等;大坪山的一些地名可能还与古代原住民的遗迹有关,如“大寮”、“大寮后”、“大棚顶”、“猪母庵”等。 作者通讯地址:泉州市丰泽区大坪22号 电话:22588661(单位);22702652(泉灵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