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东海法石寺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法石地灵人杰,宗教文化丰富多彩,文物古迹星罗棋布,为研究泉州多元文化、海外交通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关于法石的寺院庵堂,吴清潭先生云:“普设寺院,有法石寺、海印寺、铜佛寺、天童寺、赤山寺五家;有新院、顾厝院、弥陀院、石方院、吾渡宏济院、宝觉院六家;有田庵、新庵、福兴庵三家;有乐山堂,其他宫庙、王爷馆则更多”(《法石寺资料汇编》)。现将法石寺的历史略加论述。 一、法石寺为功德院 五代陈洪进葬其妻于万岁山之后岗,宋建隆元年(960年)建法石寺以资冥福,它属于佛教的功德院。 功德院和墓庵是五代至宋,出现的特殊的寺院。 功德院,就是王公贵族的坟墓处,为表彰其功德而建立的寺院。墓庵是家族成员去世安葬之后,在坟墓旁兴建寺院。功德院和墓庵都选聘僧侣主持,使之诵经祈福。至宋仁宗时,功德院被制度化,但资格有限制。仁宗下诏规定,“应乞坟寺名额,非亲王、长公主及见任中书、枢密院并入内侍省都知、押班,毋得施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89)。到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对大臣建功德院限制放宽,曾任两府、入内侍省长官者,“许于十年内依见在例”。 关于法石寺,明何乔远《闽书》卷七,方域志载:法石山,在郡东南。陈洪进筑坛于此。一名万岁山,下有法石院,院后洪进妻及女葬焉。乾隆《泉州府志》卷16,坛庙寺观载:“法石寺,在通淮门外万岁山。宋初节度使陈洪进葬妻及女于山之阿,建隆元年建寺,乾德四年,改为西方禅寺,元易今名,明永乐、景泰、天顺间相继修,后废。” 陈洪进葬女法石寺一事,北宋末南宋初和州历阳(今安徽省和县)人郭彖撰的《睽车志》卷四云:“泉州,故陈洪进所据也。州之便厅,至今郡守不敢登。……近城法石寺,洪进墓在焉。旁有小冢,则其女之殡也。女年及笄,未嫁而死。时或形见,遇者辄死。有连江尉龚遂良游寺中,夜见之。翌日与人言,体中大觉不佳,且嘱后事,肩舆亟送至家而殂。又士人王宗衡,因至寺中,偶便旋于墓侧,即得心疾,狂易不知人,逾年乃愈。” 《睽车志》与何乔远《闽书》、乾隆《泉州府志》、道光《晋江县志》记载不同:《闽书》等记载,法石寺葬的是陈洪进的妻子及女儿,而《睽车志》记载,法石寺葬的是陈洪进及其女儿。事实是,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陈洪进再度上表,献漳、泉二州所辖14县归入宋版图。太宗嘉之,奖擢为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留京师奉朝。第二年,陈洪进随太宗收复太原。不久,晋封杞国公、岐国公。宋太宗还优诏陈洪进免去朝请,赐府第于开封祥符县。雍熙二年(985年)洪进病殁,御赠洪进为中书令、谥忠顺,敕葬开封祥符田村,封东海南康郡王。法石寺葬的是陈洪进之妻及女而非陈洪进及其女。 二、宋代的法石寺 宋代的法石寺是泉州名寺,名僧辈出,风景优美,是官员避暑胜地。 宋代的法石寺名僧辈出,元智、祖珍、慧空、自镜、隐山、王元懋等,有的主持法石寺、有的传法、受业法石寺,有的在法石寺出家。 元智,字愚谷,号佛慧,长溪(今霞浦)人。宝祐年间(1253-1258年),泉州太守致住持法石寺。 祖珍,俗姓林,兴化人。生而通身长毛2寸许,相貌奇古。及长出家,到鼓山谒鉴淳禅师,一见而大奇之,对人说:“此真金毛狮子,异日之法器也”,人因号“珍狮子”。往参东山佛心禅师,佛心移主鼓山,请作首座。佛心去,福州帅请祖珍住持鼓山。后住泉州承天寺,倾所有造七佛石塔于三门外,毕工之日,即升堂别众,别居夹岭白水岩。后主法石寺,一日复还承天寺法堂,索笔书一偈云:“生本无生,死本无死。生死二途,了无彼此。”趺坐而寂,茶毗获舍利无数,建墓塔瘗于法石寺,傅自得作塔铭。有《语录》,傅自得为序。 慧空,俗姓蔡,江西赣州人,传法“泉州法石”。 自镜,俗姓高,长溪(今霞浦)人,受业泉州法石寺。后遍参诸方,于密庵咸杰处得旨,回闽开法宁德凤山。 泉州法石隐山灿禅师,晋江人,性褊躁,好贬剥,自谓丛林一害,瑞世下生。嗣凉峰空退庵隐山在法石寺开法,上堂云:“德山棒如雨点,临济喝似雷奔。隐山当时若见一时趁出三门,为什么如此?当门不用栽荆棘,后代儿孙惹著衣”。隐山灿禅师为泉籍高僧,晚年长住法石寺。南宋释师明《续古尊宿语要》卷2收有《隐山灿禅师语录》。 王元懋,在寺院里长大,边做杂役,边从师僧学习外语。后随商船到占城,深得占城国王的宠爱,嫁以王女,在占城十年,后归泉州,成为大海商。《夷坚志》载:“泉州人王元懋,少时祗役僧寺,其师教以南番诸国书,尽能晓习。尝随海舶诣占城,国王嘉其兼通番汉书,延以馆客,仍嫁以女,留十年而归。所蓄奁具百万缗,而贪利之心愈炽,遂主舶船贸易,其富不赀。……淳熙五年,使行钱吴大作纲首,凡火长之属,图帐者三十八人,同舟泛洋,一去十载,以十五年七月还,次惠州罗浮山南,获息数十倍。其徒林五、王儿者,遽兴悖心,戕吴大以下二十一人……凶徒易以小船回泉州,至水澳泊岸。元懋梦吴大等诉冤。明日,人报所乘船遭水,人货俱失其半。懋疑而往迎,置酒法石寺。酒半,谓二凶曰:‘船若遭水,则毫发无余,何故得一半?’凶实告其过。……” 王元懋少时在寺院长大,到占城十年回泉州后成为大海商,请人为纲首到海外贸易,当得知财产被人干没时,他在法石寺宴请其徒林五、王儿等,当面揭穿他们企图干没财产的阴谋。又密谋以家资厚赂市舶司官员,答应除抽解外,其货物与市舶司官员对半分。后事情败露,王元懋被捕下狱。据此推测王元懋少时可能在法石寺长大。 宋代的法石寺是地方官吏和文人常去的地方,黄公度、王十朋等都留下题法石寺的诗篇。黄公度《自法石早归》诗云: 避暑寓祗园,黎明度远村。 桑麻迷杜曲,鸡犬散桃源。 径草细将合,溪流深不喧。 幽怀未能惬,城郭已朝暾。 王十朋《出郊观农,饭蔬于法石僧舍,时方闵雨,有无麦之忧,因成八绝》诗云: 其一 清源太守鬓如蓬,未遂归农又劝农。 农事正兴天不雨,谁能唤起老黄龙。 其二 我昔躬耕陇亩间,也知农事最艰难。 才疏政拙心劳甚,无补于民合挂冠。 宋代泉州所产的荔枝已很有名,蔡襄《荔枝谱》中把泉州产的法石白、兰家红列为佳品。法石白,“出泉州法石院。色青白,其大次于兰家红。绿核,颇类江绿,色丹而小。荔枝皆紫核,此以绿见异”。王十朋诗云:“荔子今亡法石白,江山长带佛头青。老僧能说陈王事,遗冢犹传女子灵。”可见荔枝优良品种法石白出于法石寺(院)。 南宋末年,端宗避难南下,到泉州时曾驻跸法石寺。《读史方舆纪要》云:“法石寺,府东五里。宋末蒲寿庚谋据郡降蒙古。少主至泉城北。不敢入城,驻跸于法石寺,即此。” 三、元代的法石寺 乾隆《泉州府志》、道光《晋江县志》说:法石寺,“建隆元年建寺,乾德四年改为西方禅寺,元易今名”。此说不确,宋人郭彖的《睽车志》、洪迈的《夷坚志》、释普济的《五灯会元》、释圆悟的《枯崖漫录》等及黄公度、王十朋等人的诗中都提到法石寺。看来法石寺之名当出现于宋代而非元代才易名。 元代的法石寺仍然是泉州重要的寺院。延祐三年(1316年)亦黑迷失为祝延今上皇帝圣寿万安、皇太后齐年,太子千秋,诸王、文武官僚同增禄位,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佛日增辉,法轮常转,就都城、西京、汴梁、真定、河南府汝州、邢州、顺德府、明州补陀山、朝里宁夏路、西凉府、甘州、两淮、江浙、福建诸路一百大寺,各施中统钞壹佰定,年收息钞,轮月看转三乘圣教一藏。其中泉州路有承天寺、崇福寺、光孝寺、北藏寺、大开元寺、水陆寺、法石寺、延福寺、积善寺、西禅寺、香积寺、招福寺、封崇寺、白沙灵应庵、明心寺、开元寺、泉州寺等重要寺院,法石寺名列其中。 元代法石寺收藏有元大德九年(1305年)印的《毗卢藏》。泉州开元寺所藏《释大方广佛新华严经论论主李长者事迹》题记云: 泉州城南厢善济坊坭山圆明堂东界奉 莲戒弟子林德山、德诚谨施宝钞印造 大毗卢藏经计陆百册贰函,舍入法石禅寺与众看读,祝延 皇帝圣寿万安,次祈各人眷爱同保康安,增崇福寿,所集善利, 奉为 祖考念一招讨使林公尊神、 祖妣八太安人陈氏懿神、 考君江边居士大舍人林公觉灵, 考君德贤居士三舍人林公觉灵;承此良因,同超 佛地者。 太岁乙巳大德九年三月望日幹,缘僧希穆谨题。 主缘僧法崇 劝缘主持传法沙阿怀仁。 四、明代的法石寺 明永乐、景泰、天顺间相继修复法石寺。 明代高僧正森曾住法石寺。正森,晋江杨氏子,号如一,又自名定心,住本郡法石、泰嘉寺、狮头岩、乐山寺、清源南台室、承天寺,漳州天柱岩。所至躬勤作务,艺圃自活,不畜徒。 清源山南台有明嘉靖二年(1523年),刈法石寺田租为南台室香灯之资的摩崖石刻:“昔都纲僧慧禧重建南台室,刈法石寺田租壹拾石为香灯之资,粮差寺办,永以为常。年远,僧因田租系供本寺,住持僧福启者,再传之弟子也,仍旧给还,可谓善继其志者矣。余刻田亩、佃人于左:其田大小拾丘,坐落本县三十八都万安庄内,土名王宅。祖佃王舜霁,今分与男允祥,侄贵琛耕种。嘉靖癸末秋九月朔旦立。”另有一方石刻:“法石寺受为南台山界记:东至清源下洞塔后山;南至石舡山尾水流坑;西至陈宅山;北至崎丢山头后,分流为界。施主魏静庵,为室净、仁茔在山,舍茶二丘,入室香灯。” 明代的法石寺应该有多处寺田,其中刈出万安庄寺田租壹拾石为南台室香灯之资。 五、清代的法石寺 清代同治年间(1862-1874年)法石寺仍存在。同治十一年(1872年)龚显曾撰的《重修海印寺》记云:“抠裾蹑级而跻,俯目间景物,则万岁、桃花诸山环障左右。晓翠夕阳,灭可指钟磬之响,与法石寺相畣(答),大海航樯,出没其前,天风一吹,万烦俱涤”。 清代有人认为云麓寺即法石寺。如《云麓禅寺三翁宫记》云:“若夫云麓寺,疑即古称法石寺。是《方舆纪要》云:宋少主曾驻跸于此寺中,与里老传闻相符合。匾为云麓寺,内以敬奉世尊佛,外以崇祀灵佑侯为刘公行全者,亦详载志书中,则云麓寺亦一忠显庙,均非漫然也”。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云麓禅寺碑》亦云:“云麓寺即古所称法石寺也。内以敬奉佛祖,外以崇祀忠显尊王刘公行全也”。亦有说云麓寺与法石寺是两座不同的寺院。 据法石社区居委会文物管理组温太平先生说,法石寺遗址在原东海镇政府所在地之后,而云麓寺在现在的云麓社区居委会,两寺相隔有不近的距离。云麓寺现在仍保存下来,而法石寺已无存,如有可能应对法石寺遗址进行专题调查和小规模的发掘,以搞清其历史真面目。 傅金星先生认为法石山亦称云麓山或武当山。他说:“清源山余脉逶迤东下,至临海处为法石山(亦称云麓山或武当山)。山上有法石寺(亦称云麓禅寺或真武祠),……因此法石山即武当山,法石寺即真武祠”。(《续泉山采璞》) 何乔远《闽书》云:“法石山,一名万岁山,下有法石院”。“石头山……上有真武庙”。乾隆《泉州府志》云:“万遂山,一名法石山,在三十六都,距郡城东南十里许,下有法石寺”。“石头山,在万岁山之左,前与赤城山相连,今人误以此为法石山……上有真武殿,宋时望祭海神之所”。道光《晋江县志》记载同。 从以上地方文献记载看,法石寺是在万岁山下,而真武庙是在万岁山之左的石头山,并明确指出“今人误以此为法石山”。而武当山是指真武庙的香火系从武当山分炉而来,而不是说真武庙所在的山又叫武当山。法石寺与云麓寺,有的说是一个寺院两个名字,有的说是两座寺院,但不见有云麓山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