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本人在大坪山上大坪社区一居民家中发现一块清朝御史中丞、巡抚登莱曾化龙之孙——进士、部主事、当年为施琅《靖海纪事》作序的作者曾炳的墓志铭。依据墓志铭格式与内容推测,曾炳墓志铭应为两块,这次发现的是第一块。古时,达官显贵、豪绅富人、高士名流死后多有志铭之类的纪念文章。东汉末年至西晋,墓中间或发现有与墓志相近的方版和小型墓碑,但未定名为墓志。北魏以后,方形墓志成为定制。标明墓志铭的方形墓志,以刘宋大明八年(公元464年)刘怀民墓志为最早。志铭刻在方形石板上,藏入墓中,谓之“墓志铭”。志铭内容一般记载死者的姓氏、籍贯、生平以及家属后代等,着力歌颂死者的功德。这在今天,可以用来弥补史传之不足,帮助后人判定死者的生卒年代。志铭大多是死者家属请求名家、要人撰写的。这次发现的该墓志铭为一块长方形黑色页岩石板,长46厘米,宽26厘米,厚1.5厘米。正面左边阴刻一条龙饰图案,篆体竖排阴刻书写“君……”等几个字。由于年代已久,磨损厉害,已模糊不清。墓志铭文近千字,用正楷体竖排,阴刻楷书而成。铭文笔法清秀,字迹清晰,内容丰富。该墓志铭文由清朝都察院佥都御使、浙江巡抚蔡仕舢撰写铭文,进士、文林郎、江南镇江府丹徒县知县张廷煌书丹,进士、文林郎、内阁中书舍人蔡大受篆额,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物研究价值。曾炳等人所处的历史时期,即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施琅率领清朝水师在澎湖打败了郑克爽的军队,台湾回归清王朝的版图的时期。曾炳的墓志铭为研究闽台关系、清代泉州政治、军事人物活动的历史情况进一步提供了实物依据。
曾炳墓志铭现节录如下:
皇清□□□□□□曾炳墓志铭
皇清赐进士承德郎翰林院庶吉士候补□□□□□□□□
乡进士中议大夫浙江等处承宣布政使司粮储漕□□□
前工科掌印给事中
钦差湖北甲辰科乡试主考官巡视中城掌浙江道事巡视南城协理河
南山东山西道事江西道监察御史户部河南清吏司主事刑部广
西清史司额外主事丁酉科山东武乡试同考官癸己科山东乡试
同考官知山东兖州府鱼
台县事加一级记录十四次内弟蔡仕舢顿首拜撰文
赐进士出身文林郎内阁中书舍人内弟蔡大受顿首拜篆额
赐进士出身文林郎知江南镇江府丹徒县事年姻家晚生张廷煌顿首
拜书丹
公讳炳字韬人号旭园世胞姊夫也先世居闽之莆至荣政公卜迁
于温陵之霞淮里再传一诚公登嘉靖辛卯亚元生廪生魁公名笃
甚口魁公至孝子公三世节孝皆旌表有坊孝子公生封通议大夫
仕际公仕际公生三子次即口公祖化龙公为万历名进士官御史
中丞开府登莱
其丰功伟绩至今东人犹能言之中丞公举大夫子五长
为鼎庠生为□公嗣父三为升州司马□□公本生父皆公贵以
封赠微仕郎翰林院庶吉士先是中丞公任 廉宪当审□恻怛哀矜
于无可生之中为求生路全活者无数夜梦□人书字以示旁有火
字且谓曰公阴德大必昌而孙迨□抚军致政家居时有兰花数盆
枯槁经年 公诞生而花复发盆皆百余茎人号为瑞故中丞 公
命公名从火而小名亦盖有所取焉□公歧嶷魁伟总角即具有大
成之概赠母王太孺人最器爱之故中丞公命以为嗣云无何王太
孺人殁 公哀痛几绝水浆不沾唇封翁司马公再四劝谕始进饮
食其天性纯笃虽在弱龄已大过人与怀兄明经耀同受业于蔡子
振君过目成诵未期月而经史百家诗词歌赋靡不淹通条贯先大
夫闻其贤因许婚称快婿焉弱冠受知学使者王讳震起公补漳平
学弟子员旋遭海氛家计中落咿唔不辍丁巳光复后入都省舅氏
洪畏轩先生一见即许以国器为援例入雍以戊午必冠北闱乃文
移往返竟尔不及未几而畏轩公即世 公悱恻伤悲如丧考妣一
切伤祭事宜悉为经理尽善舅母林夫人叹而嘉之以其乃郎朝宗
君时方幼稚留 公为掌家计因封翁司马公召辞归已未春抵里
越明年庚申适补行闽省
乡试遂领解额人咸啧啧先大人与洪畏老知人云壬戍捷南宫
钦点庶常读中秘书馆阁诸钜公皆目瞩之在史馆三年奉职
惟谨每逢朝班庆贺必熏沐而后入有笑谓迂者 公曰
居清华之任无以报效
朝廷惟恪存诚敬聊尽臣子之忱耳癸亥遇
单恩赠 公嗣父如其官
公嗣母为孺人遂呈恳
封本生父母得允所请人皆称孝甲子散馆
……
……
墓志铭行文流畅,文笔朴实,从另一角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情况、人情风俗以及撰笔者蔡仕舢本人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他的为人等。在此依据相关的史学知识对墓志铭文初步考证分析如下:
根据《晋江县志》记载,“曾炳,字韬人,学问淹贯,为郡名宿。康熙十九年庚申补科解元。(由于甲寅闽变,乙卯、戊午俱无乡试,至是补行加额十名,一共六十三名。)同科中解元的有蔡时升、洪采基、蔡仕岳、黄式度、何方升、张纯仁、蔡任鹄、刘运升、施德馨、陈迁鹤、林可梁。中壬戌进士,选庶吉士,改授部主事。念亲老,假归不出,杜门潜修。父严促赴铨,行至江右,病卒,年仅四十。”其父曾为升。
由于曾炳的过早去世,使他不能在研究学问方面、为官执政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所以史籍中关于他的具体事迹记载不多,他的著作存世也较少。但我们从施琅的《靖海纪事》中曾炳所作的《序》中可以大体了解一下他的一些为政经历、人事关系以及支持施琅将军收复台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爱国情怀等。该《序》文如下:
序
“岁在丁巳(康熙十六年,1677),(曾)炳薄游京师,从舅氏太常后,获与公(施琅)追随。会闽海余孽复炽,攻围郡邑,东南一带,为之震动。”
天子方南顾拊髀,公(施琅)时以内大臣奉朝请即,慨然有澄清之志。每蒿目时艰,嘘唏扼腕,声泪俱下,忠孝之性其天植也。时吾闽先生人士在都者,群诣公(施琅),私请平海方略。公指画明悉,凡征战机宜,以及绝岛巨浸、险阻扼塞之处,如列诸掌。
公(施琅)自其先任楼船,则已熟察环海形势。疏论寇可灭,状因诣阙,痛切陈之。当事将为息边之计,持抚议;疏寝不行,公(施琅)既留宿卫,逆知鲸穴未捣,终当为边患,寝食燕处,未尝一日忘歼贼也至是。
皇上稔知公(施琅)智勇威望素著,特简公南征之戍,得以便宜行事。公(施琅)之再奉命也,练舟师、修战具,克期进取。议者以澎湖险远,贼负固据守,难以猝拔。又风信不测,进退为艰,欲徐用间谍,以待其毙。持两端,公(施琅)抗疏曰:臣今日操演水师,以制贼命。譬若有人焉扼其吭,气将垂绝,一为之稍松,则其气将舒而复起。且曰臣年已六十有二,血气未衰,尚堪报称。今不使臣乘机扑灭,过此将老无能为,更无敢肩渡海灭贼之任者。前后五六疏,皆披肝沥胆、慷慨激烈。
皇上感公(施琅)忠诚,可其奏。不逾时,遂克澎湖,尽降其众,台湾平。夫不读公之疏,不考公平南始末。谓公与海逆不共之仇,不惮波涛危险,捐躯报国乃公素志,岂知其料敌制胜不遗毫发。如此哉!抑又说讨贼,公任也。既奏肤功告成子。
工宜可谢厥责,公(施琅)人乃不遑启处,毅然以经营为己任。如请减租税,免移驻辑海外流民。诸皆言人所难言,是其仁心为质。原本经术将以培养国家元气,固非勋名之士,邀功一时而忘久远,善后之计所可仿佛,公(施琅)可谓社稷臣暖矣。公(施琅)勋名烂然,史不胜书。不具论,唯是叙。公(施琅)生平忠孝大节,以匡济弘猷皆出素定。而实为(曾)炳昔日京师追随,闻见之悉,不待功成而后知之。公(施琅)克敌之役,余待罪史馆,不获亲悉。公(施琅)鏖战状今读是疏,雷霆精锐之气如或接之。何啻作从诸侯壁上观也,敬为序。
康熙岁次乙丑季春
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候补主事曾炳谨撰。”
以上曾炳《序》文章里小括号内的文字说明和文中标点符号为本文作者所加。
据史料记载,施琅,福建晋江人,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十五日诞生于晋江龙湖衙口村。少有识度,刚猛过人,总角从戎,勇毅知兵,原系郑成功旧部,归清后历任同安副将、总兵、福建水师提督、靖海将军、封靖海侯。康熙间,施琅将军审时度势,两题攻台,四请专征。康熙二十年十月,清政府平定“三藩”之乱后,施琅终于在李光地等大臣的力荐下,复任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衔,领命东征台湾。施琅著有《平南实录》四卷,《靖海纪事》二卷。为施琅《靖海纪事》作叙、序的作者依次是:赐进士出身通奉大夫礼部侍郎翰林院学士富鸿基,赐进士出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李光地,赐进士出身户部江南清吏司主事前内阁中书舍人辛酉顺天典试同考奉命册封琉球、赐正一品俸服仍带加一级林麟昌谨撰,以上三人作叙,曾炳作序。富鸿基为施琅姻亲,颇有名望,施琅在京期间,常在富鸿基府上与士大夫交接,其儒雅风度与对台海局势独特的见解改变了许多名士对他的看法。李光地在与施琅的深入接触中,较全面地了解施琅的个性与才情,从起初对施琅的不甚在意,转变为力保施琅担当平台重任。曾炳也是施琅力主收复台湾的有力支持者。
墓志铭中提到曾炳“丁巳光复后,人都省舅氏……”。当时清朝边疆局势一度风起云涌,颇为动荡。“三藩之乱”发生,郑经也趁乱举兵西向,侵扰闽粤沿海,一时间清、郑之间又处于战争状态。其时施琅在京城担任内大臣,时间长达十三年。施琅感慨家乡烽烟四起,生民涂炭,“慨然有澄清之志。每蒿目时艰,嘘欷扼腕,声泪俱下,”“逆知鲸穴未捣,终当为边患,寝食燕处,未尝一日忘歼贼也。”可以看出,平定台海始终是施琅的最大心愿,即使远在京城,施琅始终心系台海局势。多年的征战也使施琅对台海形势极为熟悉。曾炳的舅舅洪畏轩当时在京任太常。(太常,官名。秦汉时为“九卿”之一。隋代至清朝,均称官署为“太常寺”,其长官为“太常寺卿”。明、清两代均列为“小九卿”之一。)曾炳在京期间,与一些关心闽海战局的闽籍人士、官员时常到施琅家中向其请教平海方略,曾炳在《序》中作了追忆:“岁在丁巳(康熙十六年,1677),炳薄游京师,从舅氏太常后,获与公(施琅)追随。会闽海余孽复炽,攻围郡邑,东南一带,为之震动……时吾闽先生人士在都者,群诣会,私请平海方略。公指画明悉,凡征战机宜,以及绝岛巨浸、险阻扼塞之处,如列诸掌。”
曾炳在《靖海纪事序》中说:“获与公(施琅)追随。会闽海余孽复炽,攻围郡邑,东南一带,为之震动……。”这件事在江日升著的《台湾外记》中记载的更具体:“‘三藩’之变,郑经出师闽南。康熙十七年(1678)正月二十二日,郑军突入泉州湾……同年六月,郑军刘国轩率部围攻泉州,林日慧接命,即整舟师,入泉州港,驻泊御殿头。清将马胜闻讯,督一旅出南门,一旅出涂门。双方激战至日暮,不分胜负。林日慧率部退据鹧鸪,马胜收兵回泉州城。二十一日,刘国轩进驻石头街。次日,攻南门桥,清将冯昭京率部抵御,二十三日,刘国轩屯兵桃花山、连营东岳庙,直亘清源山。二十六日,刘国轩夺取洛阳桥,泉州震动。”
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将军率军克澎湖,入台湾,收复台湾,完成心中的夙愿,实现了国家版图的完全统一。施琅将军是台湾历史进程中具有重大而积极影响的重要人物之一。
墓志铭中提到的“封翁司马公召辞归,已未春抵里。越明年庚申适补行闽乡试,遂领解额。人咸啧啧,先大人与洪畏老知人云。壬戍捷南宫,钦点庶常读中秘书馆阁。诸钜公皆目瞩之,在史馆三年奉职。”这件事。曾炳在《靖海纪事序》中也提到:“……公(施琅)克敌之役,余待罪史馆,不获亲悉。”
墓志铭称赞曾炳是“封本生父母,得允所请,人皆称孝,甲子散馆。”——散馆,清代制度,翰林院庶吉士在庶常馆学习三年后,经考试,依据等第先后,授以官职,称为“散馆”。其原为二甲进士者授“翰林院编修”,原为三甲进士者授“翰林院检讨”,余者皆发任各部“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任。
墓志铭又提到:“廪生魁公,名笃甚。”——曾魁,字道贯,举人,一诚子。二龄父殁。祖母李及母吴励节守之。长,冠童子试。家贫,奉二母,色养备致。祖母殁,哀恸异常。入舍问安见母不怿,辄长跪,俟意解乃起。母病剧,侍汤药不解衣者三月。每晨焚香百拜,吁天愿减龄以益母寿。母寻愈,以八十五终。魁先母卒,临殁惟从枕上数强起,宽母无恸。平生睦宗恤族,友于诸昆。孙化龙。
墓志铭接着说:“封通议大夫仕际”——曾仕际,以子化龙贵,累封奉政大夫、兵部武库司郎中,以子显封赠微仕郎翰林院庶吉士。《晋江县志》说到曾仕际“以子化龙贵,累封奉政大夫。”墓志铭文又说曾仕际封通议大夫。清朝有赠封官员祖宗之制,一品官员封赠其三代祖先,二、三品官员封赠其两代祖先,四至七品官员只封赠其父母。因受皇帝加封的清朝官员而有官阶和称号:正一品光禄大夫,从一品荣禄大夫,正二品资政大夫,从二品通奉大夫,正三品通议大夫,从三品中议大夫,正四品中宪大夫,从四品朝议大夫,正五品奉政大夫,从五品奉直大夫,……可见曾仕际,以子化龙贵,累封正五品奉政大夫,后又封正三品通议大夫。
墓志铭对曾炳的祖父曾化龙更是赞赏有加:“(曾炳)公祖化龙公,为(明朝)万历名进士,官御史中丞、开府登莱。其丰功伟绩,至今(山)东人犹能言之。中丞公举大夫,子五,长为鼎,庠生;为,公嗣父;三为升,州司马。公本生父皆公贵以”——曾化龙,字大云,号霖寰,福建省晋江人。曾化龙生于明朝万历十六年(1588年)。万历四十六年戊午(1618年)科,曾化龙三十一岁,中戴国章解元榜举人。三十二岁,即万历四十七年己未(1619年)联捷中庄际昌榜进士,其同邑进士有郑毓麒、李廷森、刘鳞长、黄廷师、杨锡璜、吴天策等。曾化龙一生为人正直,作官不喜欢奉承拍马权贵,做事光明磊落。他在万历四十七年己未(1619)年会试中以《事君尽礼》的试题写出了自己的为官之道。兹录原文片断如下:
为礼受诬,可慨事矣。夫以尽礼为陷,谁复即礼为事,甚哉世之误认礼也。且礼者,君使臣之具也,而即臣所以事君。故人而谈至事君,所抚心自沥尽此矣。乃有证自心之欺慊,转以来世人之是非,则时为之也!夫礼之与谄,讵不较然悬哉。礼设于堂廉之分谊,而实原于吾心之秩叙。故即百承顺,而仍在礼中也。而陷者直知承顺而已。礼显于擎跪之缛节,而实根于人性之效法。故即百谐媚,而不越礼外也。而陷者直是谐媚而已。故夫礼之实,非可易近,而陷之名,又不宜妄诋也。君有礼臣,朝廷之福,而人为陷臣,又孤臣之忧也。事圣主与事庸主等礼耳,无择圣庸也。政史主庸而礼益以虔,其无解孤忠,愈怀局促之想,夫人独无局高促卑之念哉,而且以为逢迎者流也。际盛世与际哀世等礼耳,不分盛哀也。政使世睽而礼不少疏,其不甘陨越,长凛地天之防。夫人独无天高地厚之恩哉,而直以为佝偻者等也。其立朝尽节之谊,根之天植,受之父师,而今独不解之人言,初不料人言之至是也。然时业已如此矣,耳目手足,各有就闲之处,而议论讥单,反为口实之端,其咫尺晤对之节,吁天而天通,格亲而亲喻,而今独对人而人诮,初不关事君者之荣辱也,然礼几已不白矣!媚兹之矢志,欲尊朝廷,而俗论之追绳来相指摘。夫亦思燠而不肃,天地不能奠其尊卑,眠而弗尊,臣子何以将之君父。夫以尽礼为谄,吾正怯世不多谄臣也,又何恤哉!
曾化龙初授临川知县,事无巨细,皆亲自督办。考察官谢文锦以治行第一,竭力向朝廷推荐。但是当时魏阉权当用事,密嘱曾化龙往谒,化龙不为所动。结果,授以铨谏,曾化龙一笑置之。化龙为人作事,光明磊落。不久,外补宁国府同知,迁南户部员外,改兵部。
丁内艰,服阕起补北兵部车驾司郎中。督学粤东,所取之士,无不隽者。事竣,摄海道,平刘香之乱,朝廷奖励他为第一功。接着移广西参议,士民勒石纪绩,即擢江南副使,寻升其省按察使,在查案上,甄别出被判为死刑的罪犯20余人,所以有“曾铁面”之称。丁外艰归。起佥都御史,巡抚登莱(山东登州、莱阳一带)。当时,灾荒时起,地方残破,胶密(山东胶州、高密一带)土寇蜂起,攻破高密,情状危急,曾化龙立即移镇胶州,把守这山海要口,并身先士卒,日夜督战。当时城中兵将不满百人,又被贼寇重重围困。形势如燃眉之急,在这紧要关头,曾化龙单骑出城,并传呼曰:“都御史来了!”直入阵中,勇猛上前,即执贼帅李好贤。曾化龙以仁义化人,以忠义晓贼,使李好贤感泣不已,愿杀贼赎罪。还抵贼营,果然擒巨魁张大雅等十数人,斩首顽抗者千余级,于是胶州围困立解,又收复了高密城,并施以仁道,遣散贼众,救活民命甚多。曾化龙在战乱中积劳成疾,归抵家中,病况日剧,即于庚寅(1650年)六月初一日卒,时年六十三岁。其所著有《易经醒解》和《作求堂集》等。
曾为升——国学生,以子(曾)炳贵,封翰林院庶吉士。
墓志铭提到:“曾炳……先世居闽之莆,至荣政公卜迁于温陵之霞淮里。”“霞淮”即现在的泉州市丰泽区霞淮社区,又叫做“下围”。《晋江县志》卷之八《水利志》提到:天水淮,在三十五都、三十七都交界。今下围是也。方言谓淮为围。《晋江县志》卷之七十五《杂志》有一则关于曾化龙的传说之事,提到,“泉州郡城东南有光孝寺,乡宦某涎其地吉,以事请当道废之,盖为第宅。住持僧匕龙固诉,毙于狱,遂托生下围乡曾家,为曾霖寰,举进士,巡抚山东。值乡宦子孙衰败卖宅,曾购得之。先时,曾太夫人临产时,见僧人入其房,忽不见。后霖寰名化龙,人乃悟曾字傍人即僧字,化字去人即匕字也。”这里提到的“下围”即前面的“霞淮”。
墓志铭的撰笔者蔡仕舢自我介绍道:“皇清赐进士承德郎翰林院庶吉士候补□□□□□□□□、乡进士中议大夫浙江等处承宣布政使司、粮储漕□□□、前工科掌印给事中、钦差湖北甲辰科乡试主考官巡视中城、掌浙江道事巡视南城、协理河南、山东、山西道事,江西道监察御史、户部河南清吏司主事,刑部广西清史司额外主事,丁酉科山东武乡试司考官、癸已科山东乡试同考官、知山东兖州府鱼台县事加一级记录十四次、内弟蔡仕舢顿首拜撰文。”——《泉州府志、清列传》载:蔡仕舢、字诒霞,号藐村,晋江人,太仆卿鹏霄孙,赣榆令仕岳胞弟。少聪颖好学,持身严正。年二十三登康熙癸酉贤书,授鱼台知县。邑故污下多河患,至则力为疏浚,野无漫流。
(山)东省素苦蝗,捕扑之,役民困供亿,仕舢谓:“捕蝗救民,宁以累民损车?”徒挈磕而往。自后不蝗,即蝗不为灾。邑赋岁二万余,民多逋负,为每两裁减火耗五分,民便之。
癸巳分校文武闱,取士得人,兴学校,培养人才,文风以振。县八年,巨盗就法,逸囚自至。行取试刑部广西司主事提牢三月,囚粮必亲尝遍给,狱无瘐死。补户部河南司主事,兼理四川司,陛监察御史,历巡三城,一切米厂食仪、番役,门礼概革除。
世宗宪皇帝登极,擢工科掌印给事中。甲辰典湖北乡试,佳士林立,舆论翕然。向例旗匾银,给主司路费,仕舢独屏却之。复以原衔出督浙江粮储,奏减漕规旧例年二千九百余两,请宽追扣漕丁积年侵支工食。署按察司,奏免监候死囚、逐年解审承办铜斤。事竣,以节省银四千六百余两,解送藩库。署布政司,核赢余米三千七百石归公。随以都察院佥都御使,任浙江观风整俗使,旋署浙江巡抚,出耗米充办科场,增筑海塘,通省利赖。嗣以失察书史,解组归。
仕舢天性孝友,俸余分惠族戚,未尝自私。有姐为未亡人,终身事之如母。又好奖借单寒,接引后进,乡评重之。归时年六十一,藏书万卷,财手一篇,越六年卒。仕舢父韫辉以子贵,赠文林郎,巡视南城、江西道监察御史。蔡仕舢著有《大中丞奏疏》、《藐村诗文集》、《依稀影响集》、《卷蛛集》、《破蟀集》、《夹谷啼莺集》等。仕舢墓在三十三都龙首山。蔡仕舢妻施氏,举人教谕德馨女。归时极贫,常煮秕糠杂薯叶为食。勤纺织,供祀事。仕舢宦游,氏在家抚孤侄如己子,悉为婚娶。以舅姑窀穸未安,朔望祈天,稽首以百计,扣地有声。累封恭人,衣皆布素,且多绽补。遇贫苦,杯粥必分。后无疾坐逝。箧中犹存嫁时衣,加命服以殓。
墓志铭从实物方面证实了史籍《泉州府志》对蔡仕舢本人任职情况的叙述并有所补充。
墓志铭提到:“赐进士出身文林郎知江南镇江府丹徒县事年姻家晚生张廷煌顿首拜书丹”——张廷煌,字坚卿。福建晋江人,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戊戌科汪应铨榜进士,其同邑进士有陈万策、杨询朋、苏圻等。任江南镇江府丹徒县知县。邑为冲繁疲难要地,粮银漕米十有六万,剔抉弊蠹,漕运抵通独早。折狱平情察理,数十年积案一清。雍正四年,滨江水灾,捐柴薪煮粥亲给,民沾实惠。以承追积年亏案,镌秩离任,抵家数月卒。以子文秸贵,赠承德郎、河南陈州府通判。张廷煌墓在泉州北门外四十一都嘉禾乡周围一里许,墓左葬其长兄邑庠生朝辅及其侧室黄氏。山上柏树二千余皆合抱。后毁。
“赐进士出身文林郎内阁中书舍人内弟蔡大受顿首拜篆额”——蔡大受,福建晋江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癸巳恩科王敬铭榜进士,其同邑进士有丁莲、陈有怀等。
墓志铭从实物方面对一些历史史籍,如《泉州府志》、《晋江县志》、《靖海纪事》等有关人物蔡仕舢、曾化龙、张廷煌、蔡大受及曾炳等人的记载以及他们之间的直系关系和亲属关系加以印证、揭示和补充,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初步分析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公讳炳,字韬人,号旭园,世胞姊夫也。先世居闽之莆,至荣政公卜迁于温陵之霞淮里。”——《泉州府志》、《晋江县志》等史籍只笼统地指出曾化龙等人为泉州府晋江县人,而历史上的泉州府晋江县现在已划分为好几个市、区、县。丰泽区作为新建区,调查、确定本区内历史上有那些贤官名宦、名人雅士尤为重要。墓志铭明确说明历史上有不俗表现的曾化龙、曾炳等人为泉州市丰泽区霞淮人,还揭示了曾化龙、曾仕际及曾炳之间的直系关系。
二、根据《晋江县志》记载,“曾炳,病卒,年仅四十。”“仕舢天性孝友,俸余分惠族戚,未尝自私。有姐为未亡人,终身事之如母。”墓志铭撰笔者蔡仕舢说:“公讳炳字韬人号旭园世胞姊夫也”,墓志铭文证实了曾炳为蔡仕舢姐夫的记载。
三、墓志铭的主人曾炳是爱国士大夫,为施琅《靖海纪事》作序。
本文作者把墓志铭主人曾炳和为施琅《靖海纪事》作序的作者曾炳联系在一起并认定为同一个人纯属偶然。在这之前,作者查了资料,已经以《清朝御史中丞、巡抚登莱曾化龙之孙曾炳墓志铭考释》为题目写了一篇文章寄给《丰泽文史资料》编辑部。之后不久,又在大坪山猫石前发现清朝靖海将军施琅四女儿施氏暨其夫陈辉亭合葬墓残墓及两块墓志铭。在查找有关施琅的资料撰写考证文章时,发现为施琅所著的《靖海纪事》作《序》的作者姓名也叫曾炳。阅读了《靖海纪事》《序》文,又与蔡仕舢撰写的《皇清□□□□□□曾炳墓志铭》的内容相互印证,查找对照了两人的籍贯、所处年代,分析了这两篇文章中互有关联的史实。如《靖海纪事》《序》文作者曾炳作了追忆:“岁在丁巳(康熙十六年,1677),炳薄游京师,从舅氏太常……”;墓志铭中提到墓主人曾炳“丁巳光复后,入都省舅氏……”。《靖海纪事序》作者曾炳提到:“……公(施琅)克敌之役,余待罪史馆,不获亲悉。”墓志铭中提到墓主人曾炳“封翁司马公召辞归,已未春抵里。越明年庚申适补行闽乡试,遂领解额。人咸啧啧,先大人与洪畏老知人云。壬戍捷南宫,钦点庶常读中秘书馆阁。诸钜公皆目瞩之,在史馆三年奉职。”如上所说,曾炳是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庚申补科解元,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壬戌进士,选庶吉士,改授部主事,在史馆任职三年;施琅收复台湾是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为农历癸亥年。对照分析了两人官职、事迹等之后,作者确定墓志铭主人曾炳与为施琅《靖海纪事》作序的作者曾炳是同一个人。以上发现,为研究施琅收复台湾前后的社会情况和交往情况提供新的实物资料,拓宽施琅研究新的范围。
遗憾的是,曾炳墓志铭的后半部分还没有发现,笔者将继续寻找。
参考文献:
1、《中国历代官制》
2、《泉州历史人物传》
3、《泉州历代名人传》
4、《泉州市教育志》
5、《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6、《晋江县志》
7、《泉州府志》
8、施琅《靖海纪事》
9、江日升《台湾外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