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人虎安禅一胜境 泉台隔海两清源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到过清源山游览的人们,特别是海外华人、台湾同胞,总会油然而生一种与别的风景名胜区不一样的亲切感受。或是清源山与台北处在同一地球纬度,两地人连着同一炎黄血脉,眼前呈现的是似曾相识的风景,耳边充闻的是同一种熟悉的乡音。更有一处处动人心弦不可磨灭的人事史迹,将两地的距离拉近。 在中峰之巅的清源洞,留存着施琅将军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收复台湾之前登高眺远豪情满怀题写的一副石刻对联:“海静分明水月;山高咫尺神仙。”让人想起320年前那壮烈的一幕,想起320年前两岸分合沧桑。 在弥陀岩,相传由施将军麾下李姓部将从宝岛带回栽种的那棵“莲雾”,现根深叶茂。每年夏天硕果累累,摇曳着台湾迷人风情。 在泰嘉山,原台湾警署署长庄亨黛先生眷念缅怀先祖重修其陵墓,筑室守护。故土情深,如山之重。古今一脉,亲情不忘。 在赐恩岩,有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李根香、林朝素合葬墓,用诗词楹联装点,散发着纯朴的亲缘至情。“春来故土蔬又绿;根在馨园蕊自香。”由李林仲子福师大中文系副教授李少园撰写的联语,寄意犹深。少园兄长李亦园,台湾大学毕业后任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首任院长,其后,又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为国际知名学者。他故土乡心萦怀,每岁清明,常越过咫尺海峡来此孝敬奠祭。 在龟山岩,有一台胞柯子碧墓。柯氏长期旅居海峡彼岸,逝于台北。他临终念念不忘“摇篮血地”,遗嘱归葬家山。墓亭联语深刻表达了两岸“追思”之感。其一日:“子夜风悲,骑鲸而去典型顿失;碧空月落,化鹤归来遗爱长存。”其二曰:“子女缅怀,功业耀台北;碧云凭吊,英魂归清源。” 但清源山与台湾结缘最富传奇色彩的地方还是碧霄岩。那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入空门”匾额的广钦老和尚舍利塔院,那苍崖上栩栩如生的广钦师伏虎安禅浮雕像,让游人处处绯徊,悠悠念想。 碧霄岩为清源山三十六岩洞之二,分为上碧霄和下碧霄,宋代即有名。淳祐间任晋江知县的林奭题镌闽海无双大“寿”。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雕刻有“三世佛”像。但到了清末,岩洞已破败衰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广钦师于凄凉中登岩,自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广钦和尚俗姓黄,名文来,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生于惠安县涂寨乡和弄村。由于家境贫寒,4岁时被卖予泉州南门外梧潭村李树为养子。幼时的文来体弱多病,7岁即随养母林策奉佛茹素。养父母相继辞世后,他孤苦无依,11岁即在泉州承天禅寺出家,由方丈转尘法师收容,皈依苦行僧瑞芳法师座下为小沙弥。但李氏族亲恐李树家绝后,又劝文来还俗远渡南洋谋生。在南洋,他举目无亲,生活难度,感受人生苦难。因此,33岁时便立下牺牲自我、拯救大众夙愿,毅然由南洋返泉,再度走入承天寺。转尘师为他剃度,取法号照敬,字广钦。自此以字行世。据新编《泉州市志·人物卷》载:“出家以后,广钦专志苦修,食人之所不食,为人之所不为。某次,因睡迟延误打板时间,深自忏悔,从此立志不‘倒单’(卧睡)。为了领略尘世万象,锻炼佛门意志,方丈特准他托钵远方,云游加戒,这样连续磨炼10年,年已42岁。” 由于瑞芳师自律甚严苦行过苛而早登涅槃,以致广钦修持长达22年尚未受比丘戒。于是在民国22年(1933年),广钦往莆田慈寿禅寺晋谒妙义老和尚求戒。归泉后,广钦决心效法达摩祖师面壁证悟,请求转尘师应允,便携带简单衣物和白米十余斤孤身来到碧霄岩-石洞苦行潜修。米尽粮绝后,广钦即以野果、树枳等充饥。从此以后,50多年“不食人间烟火”,人称“果子师”。清源山那时多虎,广钦自恃佛说“无挂碍乃无恐怖”,“虎为纹身藏草莽,我为悟道锁深山。”虎性虽凶也通灵,见广钦慈眉善目,绝无加害之意,自此各不相扰,人虎相安。有时广钦默坐念经,虎竟箕踞谛听,蛰伏养神,传为奇异,人复誉为“伏虎禅师”。久而久之,广钦觅野果为食,与山猴为伍,有时竟相与嬉戏,佳果共餐,人复有“驯猴法师”之称。碧霄岩环境清幽,绝无尘器,广钦勤持苦修,渐入佳镜。有一次静坐入定,不饮不食达数月之久,村人樵夫误以为圆寂,走告承天寺转尘师,时弘一大师卓锡永春,闻之即同转尘方丈等上山探视。弘一法师审视良久,赞叹说,“这种入定境界,古来大德少有!”遂在广钦前额弹指3下,方渐出定。如此穴居潜修长达13春秋,广钦才于1945年抗战胜利后下山回承天寺,时年已55岁了。 民国35年秋,广钦往厦门挂褡于南普陀寺。次年农历六月中旬,偕普观法师乘船渡海到台湾基隆。最初在极乐寺、灵泉寺、最胜寺等处挂单,后往台北芝山岩。1948年开凿广明岩。1951年,于寺后雕造阿弥陀佛像,开台湾雕造石佛风气之先。1951年冬,移锡土城成福山一天然岩洞,命名“日月洞”,恢复潜修,曾三度大定。台湾民众仰佩他卓行风范,尊称他为“广钦上人”。1955年,板桥信众于土城县购得土地(俗称火山)供献,资其弘法。1960年,广钦即于半山兴建寺庙,为不忘祖庭,命名为“承天禅寺”。为纪念碧霄潜修岁月,又改“火山”俗名为“清源山”。此即“泉台隔海两清源”之由来。 1963年,广钦又于天祥协建祥德寺,于龙井山协建广龙寺。此后三年间,广钦应信众之请,先后赴南投、台中、嘉义、花莲等地弘法。1976年后,扩建承天寺、广明岩等。广钦上人于台湾传灯启范,约历40年。从东南亚、欧美等国往来拜山请益者,莫不以一聆妙谛为幸。承天寺、清源山也在台湾及海外广为人知。1986年2月13日下午2时,这位历经世事沧桑,影响海峡两岸的苦行僧,超然卓绝的老和尚圆寂于高雄县六龟乡妙通寺,享高寿95岁。荼毗大典之日,前往者达两万余人。蒋经国亲题“大慈大悲”以示悼念。台湾佛教界誉其为“活佛”、“圣僧”、“一代高僧”。佛”、“圣僧”、“一代高僧”。 广钦法师与清源山结缘甚深,在预感“留世之日无多”时,仍表示“叶落归根”意愿。遵照广钦法师遗嘱,其铜像和舍利子由美籍华人吴梅影居士等专程从台湾护送到泉州开元寺。1991年,在广钦法师诞辰百年之际,其在台湾的众弟子遵嘱广募善缘,于法师曾穴居13年之久的碧霄岩建造“广钦老和尚塔院”,一代高僧,终圆归根之梦。 “广钦老和尚塔院”位于碧霄岩左。1990年3月,由老和尚在台湾、美国等地弟子捐建,包括舍利塔及廊院,建筑面积50平方米,1991年秋竣工。整体建筑高低,错落有致,虚实相间,层次分明。舍利塔身为棱柱形,用优质白色花岗石精雕细琢。由塔座、塔身、顶盖三部份组成。老和尚头像用辉绿岩石雕刻,嵌于塔身。塔高约5米。南侧有护栏,北侧为碑亭,竖立《台湾承天寺开山广钦敬禅师纪念塔碑记》。雪峰居士林子青撰文。剃徒传悔、传斌、传闻、传奉、传剀、传平,徒孙道诚等立石。 诗曰: 人间难断是情缘,似带如丝梦显牵。 人虎安禅一胜境,泉台隔海两清源。 古今故事说来往,山水风情叹阻拦。 且上层巅遥祝福,临风把酒盼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