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发挥侨力 发展侨联企业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一个县级的侨联企业,如同泉州市的经济发展一样,以“三来一补”起步,利用闲置侨房,白手起家,发展到现在总资产几千万元。从一家企业发展到数家企业,它的发展靠什么?靠的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靠的是侨联与海外三胞广泛联系的优势,靠的是艰苦奋斗的精神。现在企业的发展步入第二十四个年头,回顾走过的二十四年,这些企业的发展,倾注了历届新老侨务工作者的心血。 一、利用闲置侨房,创办羊毛衣来料加工厂 改革开放,为香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向祖国内地转移提供了有利的时机。1979年底,晋江地区行署属下的泉州市侨务系统发挥与港澳侨联系紧密的优势,办起了全地区第一家羊毛衣来料加工企业——泉州市侨属针织厂,生产经营的主要业务是承接香港的手织羊毛衣来料加工。侨联办企业这是第一次,面临一无资金;二无管理经验和技术人员;三无厂房的情况。面对这些困难,为了不失去这一难得的机遇,侨联紧紧依靠广大归侨侨眷,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克服困难把厂办下去。印尼归侨李素云同志腾出闲房作厂房;侨联从有限的资金中拨借八千元作为办厂资金;侨联从主席、常委到委员纷纷深入工厂,在实践中摸索管理经验。他们从归侨侨眷中物色羊毛衣的手织能手。就这样,一批又一批合格的羊毛衣生产出来,运往香港,销往欧、美国家。 泉州侨属针织厂的成功创办,为侨联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侨乡的归侨侨眷和侨务工作者,用一条线、两根针,一步一个脚印,编织着侨联企业发展的蓝图。 二、逐步发展,增强实力 一条线、两根针,不但为泉州市创汇几千万美元,而且为成千上万的侨乡人民增加了收入,侨联以实际成果,为泉州市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1993年鲤城区侨联被泉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外经工作的先进单位。同时,侨联企业自创办以来,由于管理得当,经营有方,企业有了盈利,逐步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为侨联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增强自身的实力,提供了可靠的经济保证。 80年代,侨联从企业所积累的资金中提出一定的款项,在泉州市后城44号购置了850M2的老屋作针织厂房,在丰泽办事处东涂村购置了410M2厂房用地并盖起了简易的厂房,创办了泉州市华侨印刷制版厂;在泉秀办事处灯星村征用6.4亩企业用地并盖了2040M2厂房,创办了泉州市侨联侨兴针织工艺厂,还为泉州侨联大厦的筹建提供了120万元的资金。 90年代初期,市场竞争激烈。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根据行业的特点和侨联的实际情况,我们大胆改革工厂的经营机制。从1987年泉州市华侨印刷制版厂印刷车间的承包到1993年泉州市侨友针织工艺厂的承包,完成了侨联所属工厂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侨联用所收取的承包费,一方面解决侨联的活动经费,另一方面继续扩建侨联办公楼一千平方米(扩建后,腾出三间店面,增加收入,并使“归侨之家”有了固定的活动场所);改建泉州市华侨印刷制版厂厂房800M2。同时,泉州侨友针织工艺厂也利用自己的积累,扩建厂房1170M2,发展羊毛洗熨业务。 三、平等互利,真诚合作 侨联企业发展的二十四年,也是与港澳同胞真诚合作的二十四年,这种合作历经第一代到第二代,平等互利,是真诚合作的基础。港胞佘文忠先生在世时经常说:“我们合作起来,赚美国人的钱。”侨联企业初创办时,香港方面从技术上、业务上支持侨联企业。侨联企业不论碰到多大的困难,都保证按质、按时交货。良好的合作,促进了双方的发展。香港建成织造厂有限公司不仅实力迅速地增强,同时也成了香港有名气的手织毛衣公司。 佘文忠先生去世后,其儿子佘明钊先生(泉州市政协委员)遵照他父亲的遗嘱,继续与侨联企业保持合作。80年代末,侨联在灯星村盖起了厂房,创办泉州市侨兴制衣工艺厂。香港建成织造有限公司看了厂房后,就出资代垫125万港元购置机织毛衣和洗熨设备,进行合作来料加工,完善了侨联企业毛衣加工的各个工序。由于行业的特点,办厂一年多后,经外经部门批准,由香港建成织造厂承包经营泉州市侨联侨兴制衣工艺厂(当时在原鲤城区由外商承包经营国内企业是第一家)。从1991年2月1日起,到现在,承包时间已进入第12个年头。合作双方严格履行承包合同,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1990年,原鲤城区侨联与香港建成织造厂有限公司合作兴建仓库、车间综合楼2000M2,1992年投入使用。这座楼象征着我们合作的过去,也标志着我们合作的未来。2002年丰泽区侨联与香港建成织造厂有限公司又签订了期限十年的新一轮承包合同。 侨联企业的创办和发展,为我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增强了侨联的活力,为侨联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冠兴针织有限公司董事长佘明钊先生(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