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杏林春色满城南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引言 中医中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枝独秀的奇葩,在祖国医学乃至世界医学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中医药在泉州最早见诸记载当推唐代。历代以来均是个体行医,其行医方式,有设铺行医,兼营药材;有寄砚药铺,坐堂行医;有一技之长,居家行医;更有游乡郎中,江湖行医等等,民国初期虽有晋江中医研究社(会址在花桥慈济宫),以及后来的泉州公立中医院和晋江县中医公会(是松散型行业组织),但其规模、设备、医疗条件十分简陋,从业人员和医疗技术仍处于分散落后的初级阶段,发展十分缓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部份兼业行医者逐渐转为专业行医。中医从业人员加入集体机构,或从事个体开业,中医也仅作为医疗机构的一个科室。改革开放给泉州中医药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泉州市中医院的创建,打破了原有中医体制模式,她作为泉州独当一面的中医医疗实体,经过20年的发展,已成为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综合医院,并跻身于“全国示范中医院”名列。笔者亲身参与泉州中医院筹建工作并在该院任职至前两年退休,受丰泽区政协文史委盛情约稿,现将亲闻所见记录于下,以供史佐。 建院沿革 成立泉州中医院是1983年泉州市(今鲤城区)市委、市府“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为贯彻落实中央(1978)56号文件精神,报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泉州市人民医院中医药部份和泉州市中医门诊部合并,择址于城南向阳新村,易地组建泉州市中医院。由旅菲华侨蔡天宝先生捐资25万元人民币筹建门诊楼。于1979年12月动工。基建工作由泉州市中医院门诊部牵头负责,门诊部副主任田应主持基建日常工作。 1983年8月15日正式成立开诊。1986年4月,由于晋江地区“地改市”的体制改革,医院升格为市级单位。 建院初期,编制病床50张,实际开放病床117张;正式职工163人(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6人)。开设临床科室6个、医技科室3个和其他辅助科室。其中由泉州市人民医院析出中医内科、中医外科、妇科、儿科、针灸科、痔疮科等科室和中医人员21人,这部分设备和人员均并入泉州市中医院。院址设泉州城南向阳新村(今温陵路南段215号)。全院占地面积14819平方米,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首任院长:蔡友敬;副院长:赖辉仙、钟秀美、黄书定、徐延新。历任院长:刘德桓;副院长:林禾禧、李红星、林振栋。现任院长:刘宪俊;副院长:高天海、戴一娜、许笃聪。 发展概况 该院坚持继承创新,注重中医的时代特征,在建设具有中医特色专科的同时,多渠道多形式地引进和利用现代医疗仪器设备,提高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水平,1987年2月创办福建省首家中外合作岐鸿医疗检验中心。同时,与企业联合创办CT中心与血液净化中心,配备心腹两用B超多种窥镜、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全自动分析仪等。经过20年发展,初具规模、设备功能均较为齐全。已拥有内科系统CCU病房和血透室,配备各种先进的心电监护除颤仪、人工肾机、高标准运动心电测试分析仪、活动平板心电图仪,对心脑血管、呼吸、消化、泌尿、内分泌等系统的急、危、重症均能进行及时有效救治。 外科系统建立了ICU病房,配备进口全自动呼吸机和多参数监护仪、双极电凝、骨科牵引床、骨科专用C型臂SX光机、机械手术台、前列腺电切镜、多功能麻醉机、多功能手术台等,可进行颅脑、胸腹、泌尿及骨伤、妇产科等大、中型手术。 该院针灸科和妇科被列为全省重点专科。针灸科引进多项新技术、新设备,采用“针灸为主、针药并施”多种治疗手法治疗颈椎病、腰腿痛、偏瘫、结石症等疾病取得显效,在省内外及东南亚一带享有较高声誉,并承担卫生部、省卫生厅多项科研课题。妇科治疗不孕症、子宫肌瘤、乳腺炎、痛经、围绝经期和先兆流产等妇科疾病,有较丰富经验。专科自行开发研制生精丸、宫糜散、黄芪消症丸、温肾孕散、止痒熏洗剂等8种中药制剂,应用于妇科临床,疗效显著。 此外,该院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超早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急性心肌梗塞、冠心病、高血压病。继承中医传统痔疮科治疗各种肛肠病患,以及蛇伤救治、肿瘤、风伤推拿等专病专科各具特色。 至今已发展成为福建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福建中医学院临床医学研究生教学医院、国际急救网络医院,省医学教育进修基地、省全科医师临床培训基地、省新药临床实验基地和爱婴医院、省道路交通事故及“120”急救定点医院。评获三级乙等中医医院、全国示范中医院。开设有25个临床科室,13个医技科室,7个临床教研室,5个专病研究室,30个专病门诊和2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病专科。全年门诊病人23万人次,住院病人6000人次。 名医名药 泉州中医院建院初期,泉州中医药界的名老均汇集旗下,如老一辈中医专家蔡友敬,其主要继承丁甘仁工学派,擅长《内经》研究,涉猎各家学派,兼收并蓄。其应用脾肾学说,从肾论治疑难寻病;应用命门说,总结命门的位置、生理功能以及命门的病症与治疗的原则,自行研制人参蛤蚧胡桃汤(咳喘丸)以养命门,治疗哮喘,疗效甚著,其医案经验被收入《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等书,并出版发行《蔡友敬临床经验集》,1990年被确定为国家级名老中医,受国务院表彰,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是五十年代创办泉州首家中医联合诊所8位创始人之一,泉州市中医院建院受聘为首任院长。 肛肠科名老中医王鸿珠,为痔科世家。1959年王老献出祖传十一代两百多年祖传痔科秘方“白药粉”,命名为“赛霉胺”。经中西医合作开发,发展为粉剂、胶囊、软膏等赛霉胺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外伤、烧伤、褥疮等内、外科、妇儿科,具有抑菌、止血、消炎、收敛、促进组织新生和溃疡愈合的功效。该产品获1978年福建省科技成果奖,远销东南亚等海外,成为中医品牌名药。其长子王泉英主任医师、次子王美容副主任医师,继承父志,致力于赛霉胺剂型和临床开发研究,结合新技术,取得新的突破。 蛇伤专家林金长根据名老中医傅若谦民间验方,经多年研制成功“泉州蛇药”,应用于临床治愈率达98.89%。1998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参与热烘绑扎疗法治疗丝虫病引起的下肢象皮肿研究,总有效率达90%以上。该研究成果先后收编入《外科学》、《整复外科学》及《实用内科学》等医学教科书或专著,同时,还由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拍摄《防治丝虫病》科教专题片。林金长1992年被确定为泉州市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同年,受国务院表彰,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中医内科主任郭鹏琪教授,擅以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中风)疾病,名闻闽南乃至港澳新菲等地。曾以首创“70毫针”,应用于治疗脑卒中临床取得显效,1978年荣获福建省科技成果奖。他参与福建省针麻原理研究——经络感传协作科研项目,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他的有关治疗脑卒中(中风)学术观点和医术特长,被收入1989年出版的《疑难病就医指南》,在全国公开发行。1992年,郭鹏琪被确定为福建省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其学术经验继承人许真真、刘德恒主任医师和郭伟聪副主任医师,在治疗主脑血管病及中风专科颇有造诣。 中医妇科主任医师钟秀美教授,主持开展中医中药治疗功能失调性的子宫出血的临床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94年获泉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由她编著出版的《中医妇科临症备要》一书,获福建省医药卫生优秀科技著作科技进步三等奖。1993年,被确定为福建省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其学术经验继承人王秀宝、陈敏副主任医师等根据钟秀美积40余年临床经验与科研成果,在钟指导下,师徒共同研制滋肾促孕散等8种中药制剂,为该院妇科独具特色临床用药。 针灸科主任医师张永树教授承我省针灸名医留章杰,继承近代针灸学承淡安学术体系。精通针灸经络,取穴注重精、专、少,针灸并重,知针善药。其创立的“针灸能任督脉调气血”、“单手进针法”、“养筋通络方”、“金葱汤”等,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其学术经验由他的门人撰写整理,刊于《针灸临床杂志》。他致力于针灸学的推广与交流,曾于1995年~1996年,先后两次由省卫生厅派赴日本和印尼讲学、诊务。认真系统总结其先师留章杰学术思想,编撰拍摄《福建针灸名医留章杰》专题片。1998年,完成省卫生厅下达“留章杰先生针灸学术经验整理研究”科研课题。其论文50余篇,分别发表于《中国针灸》、《新加坡中医学报》等海内外期刊,其部份研究成果被编入《中医内科临证精华》医学专著。张氏承担“华侨大学海外针灸培训中心”、福建中医学院、泉州黎明大学等教学任务,主持授课、实习、带教工作,共有26批51人,包括加拿大、菲律宾、日本等国家的医学博士在内的海外学子面授其言传身教。1997年,张永树先生受聘为福建省中医学院副教授;2001年5月续聘为该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在老一辈名老中医的传帮带教下,该院涌现出一大批中青年医师、硕士研究生、博士生,中医中药不乏后继之人,后起之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目前,全院职工475人,其中高级职称69人,中级职称149人,其中福建中医学院兼职教授11人、副教授11人、硕士生指导师9人、博士2人、硕士6人、在职硕士研究生16人。 基础设施 泉州中医院迅速发展与成长,体现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中医政策方针英明正确,是各级党政重视支持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海内外爱国侨胞、侨眷慨囊资助和全院员工群策群力取得的硕果。 历年来由海外华侨、港胞、侨亲捐建院舍和捐赠汽车、空调和医疗设备等价值人民币百余万元、港币120万元。建院初期,由旅菲华侨蔡天宝先生捐建四层门诊楼,于1979年12月动工,1980年12月竣工,建筑面积3165平方米。该门诊楼建院初期部份开设病房。于1983年8月15日举行开诊典礼时,一部份设备和住院病人,还在陆续进行搬迁。当日,原中共泉州市委书记张田丁、市委副书记齐世和、王今生,市长张毓秀和晋江地区卫生局局长范金阶等同志,头顶烈日在门诊楼前举行简单剪彩开诊仪式。当时,有一位中医界人士对着骄阳似火的剪彩场面,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泉州中医事业自此‘如日中天’”。此话果然不假,经过20年不断建设,基础设施日趋完臻,1992年又在门诊楼东侧扩建附属楼二层,建筑面积682平方米。 1990年由旅菲华侨蔡友玉先生捐建“友玉科教楼”,于同年4月12日奠基,1992年11月完工。科教楼为多功能综合性大楼,用于放射、技检、图书档案、科研、教学等。该楼共七层,建筑面积3297平方米。1993年8月15日,蔡友玉先生伉俪前来参加院庆十周年和友玉科教楼剪彩仪式时,又慨囊捐资作为科研奖励基金。以奖掖医学科研后起之秀。至此,该院已获得《泉州蛇药》国家级二等奖及《闽台医史研究》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省市级科技奖;并有《活婴金鉴注释》、《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脑卒中)的临床研究》、《张志豪论医集》等10余部专著分别获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和中西医药科技图书优秀奖等奖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近2000篇,15个课题获各级科技奖21项;尚有20多个科研项目正在进行中。 1985年3月12日动工兴建十二层病房楼,该楼按500病床设计,9~11层配备独立卫生间和中央空调系统,建筑面积11500平方米。此外,还在院外集资兴建职工生活区,占地3164平方米,1990年集资兴建职工宿舍楼两幢,建筑面积6578平方米。医院各项软硬件建设基本达到要求。 2002-11-10日福建中医学院附属泉州市中医院授牌仪式在该院隆重举行。泉州市中医院作为我省医学教育进修基地和新药临床基地,振兴中医任重道远责无旁贷。其相应配套设施正在逐步完善之中。 今年适值该院建院20周年,她20年的发展史将标志着古城侨乡中医中药事业蒸蒸日上,呈现出一派生机蓬勃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