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弘一法师留迹清源山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许添源文 高泽漳摄 在风光秀丽禅意空灵的清源山弥陀岩西侧、千手岩(观音岩)北上方,有一片清幽静穆的山林。林木掩映之中,有一座全部用白色花岗岩精心构筑的舍利塔,这就是闻名海内外的一代宗师弘一法师灵魂长安之地。 弘一法师舍利塔建于1952年。塔坐东朝西,塔身方形,边长5.1米,占地面积26.01平方米。四角立有石圆柱,柱高3.54米。整体为仿木石构,通高7米。拱门正面横眉镌“无相可得”。拱门两边及两角圆柱分别镌刻楹联:“自净其心,有若光风霁月;他山之石,厥惟益友良师。”和“万古是非浑短梦;一句弥陀作大舟。”皆为大师生前自撰手迹。塔内正中为圆形石雕,内置法师部份舍利子。正面墙壁嵌有辉绿石镌刻的、其弟子丰子恺以泪研墨画成的大师线雕像。像上方嵌一花岗石碑,上刻大师生前偈语:“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像下方嵌一辉绿石碑,现代书法家虞愚撰书像赞:“律以束躬,法以化俗。功德庄严,相好具足。遗教伊何,南山是嘱。示寂伊何,仰止高躅”。像左右亦嵌花岗石碑,上书刻大师手迹楹联一副:“愿尽未来,普代法界一切众生,备受大苦;誓舍身命,弘护南山四分律教,久住神州”。 弘一法师舍利塔背倚青山,塔前石阶6级,下有一宽敞石庭。庭左山石上镌摩崖石刻3方:一为中央文史馆馆长叶恭绰勒石的大师临终遗墨“悲欣交集”。一为全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于1982年前来拜谒时留题手迹:“千古江山留胜迹;一林风月伴高僧”。一为虞愚七律一首,诗曰“春满花枝不可寻,清源山上柏森森。悬知诸艺皆余事,直契孤云有本心。东海学归偏托钵,南山律废赖传音。际天石塔巍峨在,依约昙光远照临。”石庭之右,立有大师生平传略石碑。再右为近年修建的广洽、广净法师灵骨塔。 舍利塔巍然庄严,无论是建筑艺术或对于宗教文化均具一定价值。1984年6月,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3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保单位。 弘一法师,俗姓李,幼名成,后名息,蹊学名文涛,字叔同,以字行。名号屡易,以弘一、演音、沙门一音、沙门智音、沙门过客等为常见。原籍浙江平湖。1880年生于天津。他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出家以前,即声誉鹊起名下无虚。25岁东渡扶桑,潜心西画音乐戏剧,皆学而有成。31岁归国后从事艺术教育前后7年,造就不少艺才。令世人不解的是,正当他左宜右有之时,忽然功成身退,披剃于杭州虎跑寺。而出家之后,他更行出于众,不是以遁入空门逃避现实了事,而是提倡“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时值抗日危艰,他甚至说:“为护法故,不怕炮弹。倘值变乱,愿以身殉”。他剃染后诸艺俱疏,独书法不废,常书写佛号经偈与人结缘。其书法敛神藏气,意境冲淡静远。弘一法师出家24年入闽14年,晚年则大部分时间在泉南寺院山川弘法驻锡,闭关著述。最终于1942-10-13日安祥圆寂于温陵养老院。10年后一半舍利归寂泉山。 弘一法师留迹清源山,除了长安之所外,还有另外几处行踪和墨宝: 民国25年(1936),弘一法师集大方广佛华严经偈颂句为赐恩岩功德堂(或称三宝殿)题联二副。其一:“如来境界无有边际;普贤身相犹如虚空。”其二:“能立无上正教法;常为世间良福田。”(见图1) 民国27年(1938),弘一法师以篆体题“法华妙谛”刻于狮子岩。(见图2) 民国28年(1939),弘一法师从承天寺登清源山,驻锡清源洞。 民国29年(1940)11月,弘一法师自永春蓬壶普济寺返 泉,此时已是风烛残年、据传犹到碧霄岩看望广钦法师。 弘一法师书法结构严谨,行笔自然,朴实厚重,别具一格,甚为泉人喜爱。1998年冬,“文革”中被毁的弥陀寺复建竣工,遵照有关上级领导指示,特集法师字成二联刻于石柱。其一:“开示众生见正道;犹如净眼观明珠”。其二:“度脱一切众生海;得成最胜世间灯”。同时重建的南台岩佛寺山门和大雄宝殿也有临摹大师手迹的两幅石刻楹联:其一:“普令众生得法善;犹如满月显高山。”其二:“永离坚秽毕竟清净;勤修众善具足菩提。” (插图作者:高泽漳 摄) 高泽漳摄 今年仲春,泉州市丰泽区清源街道环清村民许国栋、许国环、许国昌等堂兄弟在迁移其位于将军山西麓上村“高阳许氏佳城”先祖坟墓时,发掘一方墓志铭,意外发现该铭系由清末泉州著名学者汪煌辉(号照陆)撰书,由弘一法师篆额。文曰:“清高阳许金凤公暨配节孝吴安人子银河君妇陈孺人墓志铭”。末署“沙门—音敬篆盖”。(见图3许添源摄)此足证法师书艺并非纯为单一的“弘一体”,而是法古不泥占,诸体皆精。有狮子岩“法华妙谛”可相互印证。 弘一大师立身法门严守戒律,行止谨慎宽怀慈悲,品德高尚,超脱凡尘。不愧为近代高僧律学大师。他的踪迹将长印清源与名山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