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庵又名鲫鲤庵、德济庵,位于泉州东门外烟墩山,面朝泉州市,后临草邦水库。七里庵始建于唐朝,宋朝时更是香火鼎盛,成一片寺院庵堂,还建有古塔、寺庙、僧舍——现存的拜石1.2米见方,可见其规制之宏大。七里庵虽经历代兵燹,仍留下巨大的拜石、梭形石柱和弘一法师在此留下的对联等珍贵文物。现在,在海外乡亲的捐助下,七里庵正在修复之中,到此游览,想像得出当年人们赏叹的“日来上山千人拜,夜观泉城万盏灯”的盛况。
明淮右禅师风水抄书,民国25年黄又新《风水秘本》均明载“七里庵”及古塔的具体位置。《泉州府志·卷十七·古迹》记载:七里亭,在郡城东七里许,《闽书》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郡守宋钧建,为士大夫东行饯行之所。《晋江县志》也有相关记载。东行,向何方?登临烟墩山。自七里庵朝东眺望,群山蜿蜒,绿树苍然,原来这就是通向京城的道路。行走在古道上令人油生怀古幽思。从这里向京城进发,长途跋涉,辛苦劳顿,郡守在此为士大夫饯行,何其豪情美意乃尔!
据市文管会提供的《山川寺庵》、《泉州名人传》记载以及民间传说,北宋景德年间(1004年),宰相韩琦之母莲理曾流落街头,在“莲理巷”(现市区体育场东侧)生下韩琦,后母子被拆散,莲理出家于七里庵。直到韩琦上京赴考和中了状元之后,两次到庵中避雨,母子终得以相认。故事颇带传奇色彩,流传甚广。宋元南戏梨园戏单本记载“莲理生韩琦的故事”也说及此庵。出生于泉州、原籍相州安阳的韩琦是北宋一位很有名望的宰相,有“三朝社稷臣,勋业谁辈行”的美誉。韩琦在七里庵与其母莲理相认的传奇故事,无疑提高了七里庵的知名度。在民间,还流传着发生于明朝的“70老翁20寡”的另一个脍灸人口的传奇故事,说的是有一位20岁婢女,感念一位70岁的打草鞋的老翁的诚实和救护而真心实意嫁给他为妻,婚后六个月,老翁病故,年轻的妻子守了寡。故事生动感人,也发生在此地。
七里庵柱上镌刻有名联“德性能明当前即荡平世路,济人以道此为方便法门。”该庵在修建中,市佛教协会会长释妙莲法师赠条幅曰:“智慧宏深太辩格,端居坡上绝尘埃”。笔者以为既是对七里庵的评价,也体现一定的人生哲理。七里庵完全修复后,其庵、亭、塔与附近的王审邽墓、梁克家墓、世家坑锡兰侨民墓区、草邦水库等景点,将成为一片别具特色的旅游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