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关帝信仰的形成及丰泽区的关帝崇拜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一) 关羽是中国古代三国时期蜀汉的一员大将,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又是中国历史上备享崇敬的传奇人物,被崇为武圣人、关夫子,被尊为神明,成为“武庙”之神与“文庙”孔子并称。中国古代的武将不胜枚举,在历史上影响日益强大,由“侯”而“王”而“帝”而“大帝”,进而成为“神”的,唯关羽一人,再无人出其右。由宋代以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关羽信仰崇拜到明清之际已经成为全国各个阶层人民所共同接受和尊奉,关帝庙遍及全国大小城市和乡镇村落。 一、关羽其人(历史人物) 作为历史人物的关羽,其一生的功过得失、生平业绩见载于陈寿的《三国志》。关于关羽的出身,《三国志·关羽传》载:“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刘备袭杀徐州刺史车胄,让关羽权行太守事,守卫下邳城(今江苏睢宁西北)。 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东征,刘备被逐,关羽被擒,但曹操“礼之甚厚”,拜为偏将军,关羽也曾为曹军建立功勋,于“万众之中”取袁绍大将颜良之首,解白马之围,被表封为“汉寿亭侯”。曹操察知关羽忠于刘备,“誓以共死”,无久留之意,乃重加赏赐,欲取其心,关羽“尽封其所赐”,去找刘备。 刘备依附刘表,刘表亡后,曹操占据荆州(今湖南、湖北),刘备从樊城(在今湖北)渡江南下,让关羽乘船数百艘会于江陵,曹操追刘备至当阳长坂(今湖北西部),后刘备与关羽战船相遇,同到夏口(今湖北西部)。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战后,曹操军败退据江北,刘备收复江南诸郡,委任关羽为襄阳(今湖北襄樊)太守,授荡寇将军,守卫江北。刘备西定益州(今四川)后,关羽受命督理荆州事务。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称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假予节钺。是年关羽攻曹仁于樊城,曹操派于禁领水军支援,因秋雨霖霖,汉水泛滥,于禁水军受淹,投降关羽,关羽又斩杀曹军大将庞德,收降群盗,“威震华夏”。曹操为避其锐,议徙许都,司马懿献策,许割江南给孙权,劝其袭荆州,又遣徐晃救援曹仁,解樊城之围,关羽攻樊城不克而引兵退还,时孙权已乘机攻占荆州,尽虏关羽士众妻子,又派潘璋、马忠逆击关羽,斩杀关羽及其长子关平于临沮(在今湖北西部)。蜀汉景耀三年(260年)蜀后主刘禅追谥为“壮缪侯”。 《关羽传》还记述了关羽知马超降刘备,欲与其争比高低,诸葛亮妙书化解之,以及关羽割骨疗伤、饮酒谈笑自若这二则事迹。 二、关公其形(文学形象、艺术形象) 根据学者们的考证,从晋代以来就有了关羽事迹的流传和一些神化关羽的传说。 唐五代关于关羽的文字记载和民间传说中,关羽能率领鬼兵、驱驰长蛇毒兽,老百姓“惧神之灵,如履冰谷”,“家之恐悚”。唐诗中咏三国故事多以诸葛亮、刘备为主,还少有诗涉及到关羽。 宋代,以三国故事为主要情节的《三国志平话》(刻于元代)逐渐形成和丰富,关羽为后人所崇拜的诸多特征已经形成。如“桃园三结义”的结拜、过关斩将的勇武、千里走单骑和不忘旧恩的“义气”等。北宋张来的《明道杂志》记载了一个京师富家子弟非常爱看弄影戏,每弄到斩关羽这一情节时往往泣下不能自己的故事,由此可见民间对关羽的崇拜意识已经产生。 元代产生了大量以关羽为题材的戏曲如《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关云长千里独行》等等,在这一些民间文艺作品中关羽的形象愈加丰富、高大,关羽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日渐升高。 元末明初,罗贯中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和民间传说、通俗文艺作品的故事情节,创作了长篇通俗文学《三国演义》,精心刻划了关羽的艺术形象和义勇行为,丰富、完成了作为关羽艺术形象不可或缺的典型特征和故事情节,如“桃园三结义”、“夜读春秋”、“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斩颜良,诛文丑”、“单刀赴会”、“刮骨疗毒”等,使得关羽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 入清以后,满人统治中国,亦开始接受汉族文化,将《三国志演义》翻译为满文,成为满族贵族学习的文本,受到帝王高爵、八旗兵丁的喜爱。乾隆年间编纂了连台本三国戏《鼎峙春秋》,经常在皇宫中演出。 三、关帝其神(神明,崇拜对象) 关羽成为人们的崇拜对象,由来久远。据史料记载,关羽临沮蒙难后,葬于荆州玉泉山,当地人“感其德义”为立祠于玉泉山,“岁时奉祀”,奉关羽为神明,其时当在西晋时代。陈隋之际佛教天台宗的智法师(538~597年)在湖北当阳玉泉山梦见关羽显圣,在玉泉山建寺,奉关羽为佛教勇武护法神——伽蓝神,关羽遂成为佛教供奉对象。 唐肃宗年间,封佐周武王伐商的统帅姜尚为武成王,关羽被作为六七十位历代名将之一,陪祀于武成王庙。 宋初,关羽因生前“曾为敌国所擒”,不足以当“功业始终无瑕”者而被撤出武成王庙配享之列(一同撤出的共有历代名将22位)。由此观之,在宋初关羽的地位并不高。北宋中叶以后,随着民间通俗文艺的时兴,关羽的名气和地位与日俱增,庆历年间(1041~1048年)关羽随同宋初“被黜”诸将一起恢复了在武成王庙的配享资格。崇宁元年(1102年)宋徽宗敕封关羽为“忠惠公”,崇宁三年又封关羽为“崇宁真君”,纳入道教神统。大观二年(1108年)关羽又被加封为“昭烈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年)再被封为“义勇武安王”,此时作为姜太公的配享者都为“公”、“侯”、“伯”的封衔,唯独关羽称“王”,而且此时对关羽的崇拜实质也已点明是“义、勇”二字。南宋末,关羽已成为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各族人民共同崇拜的神明,“郡国州县乡邑闾里皆有庙”。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南宋咸淳六年),关羽被作为皇帝在大明殿上作“镇伏邪魔护安国”法事的“监坛者”,其地位又有所提高。天历元年(1328年),元文宗加封关羽为“显灵威勇武安英济王”。 元末明初,在罗贯中的笔下,通俗文学《三国演义》中的关羽“神威凛凛、忠义刚烈。报国效主报恩,财贿不能改其气,爵禄不能移其志,美色不能动其心,列神不能撼其义”,“成为集忠勇孝悌、仁义礼智廉耻信等传统美德于一身的传奇人物”,关羽影响日甚,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也于此时有了关帝庙的创立(即今通淮街关岳庙)。但因开国皇帝朱元璋对已经形成的关羽崇拜采取贬抑的态度,于洪武三年(1370年)褫去了宋元以来对关羽的封赠,恢复汉所封的“汉寿亭侯”和蜀汉后主所封的“壮缪侯”封号。至正德、嘉靖(1506~1566年)之后,对关羽的崇拜再次升温,泉州盛行关羽崇拜即在明嘉靖年间,当时泉州长史李一德曾重修通淮关帝庙,泉州东门外第一山地祗忠义庙内供奉有关羽神像。万历四十年(1612年)又修缮通淮关帝庙,增塑刘备、关羽、张飞神像,并以诸葛亮神像一并奉祀,“表汉时共事之雅,开泉人未有之祀”。至明天启元年(1621年)泉州解元李光缙撰《汉关前将军汉寿亭侯庙记》称“今天下祠汉寿亭侯者,遍郡国而是,其在吾泉,建宫俎豆毋虑百数”,泉州的关帝庙已达百所,足见关帝信仰之盛。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关羽被进爵为帝,庙号英烈。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又敕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又封关夫人为“九灵懿德武肃英皇后”,子关平为“竭忠王”,关兴为“显忠王”,周仓为“威灵惠勇公”,赐予左丞相一员,为宋陆秀夫,右丞相一员,为张世杰。继而又崇关帝庙为武庙,与孔子文庙享有同等规格的祭仪,关羽被尊为“关夫子”,成为“武圣”。 清朝时期,统治者在各地大建关帝庙,屡次加封关羽,关帝信仰在统治者的带动之下形成高峰。顺治九年(1652年)敕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雍正四年,命“天下府州邑,各以庙置主,春秋祭”。咸丰二年(1852年)敕封为“护国保民威显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关圣大帝”,咸丰五年(1855年)加封关羽三代王爵:曾祖为光昭王、祖为裕昌王、父为成忠王。至光绪五年(1879年)更敕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封号达二十六字。至此,关羽成为“古今第一将”、“千古英雄第一人”,“具有司命禄、佑科举、治病消灾、驱邪避恶、巡察冥司、招财进宝,求什么应什么的法力”,已然是“人神之首”、成为人们供奉的万能之神。 (二) 明初,关羽信仰已传遍全国各地,泉州也在此时创立了奉祀关羽的庙宇(今通淮街关岳庙前身),居住在泉州城外近郊的群众也纷纷到庙倾诚膜拜。嘉靖年间(1522~1566年),位于泉州城东门外第一山地祗忠义庙内供奉有关羽神像,这座忠义庙的位置现属丰泽区东湖街道,是丰泽区有记载的最早供奉关羽的庙宇。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泉州市区道教文化研究会(现改名为“泉州市区民间信仰研究会”)曾对泉州市区(含今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所辖街道、乡、镇、农场的寺庙进行普查,经整理编写成《泉州市区寺庙录》一书,根据该书资料,丰泽区辖区内共有9座庙宇奉祀关帝,现简述如下: 吴厝关帝庙,位于东海街道蟳埔,建于清末,1987年重修,面积约50平方米,专祀关帝。 柳洋关帝宫,在清源街道柳洋村,祀关帝,配祀赵天君。 洞后关帝宫,在清源街道洞后村,祀关帝。 淮圃宫,在丰泽街道东涂淮口,建于清代,祀关公、广泽尊王、保生大帝,1985年重修,面积约45平方米。 福田宫,在丰泽街道东涂田庵村,建于清代,祀玄天上帝、发仔公、康王、关公,1989年重修,面积约100平方米。 尊王宫,在北峰街道招集,祀张巡、关公、郭圣王,面积约50平方米。 潭美宫,在北峰街道拒洪潭美,祀张真君(张巡)、关帝,总面积150平方米。 马加埔宫,在北峰街道拒洪马加埔,祀张真君、关帝,面积15平方米。 灵通宫,在北峰街道后茂,祀保生大帝、关帝、如来、哪吒等,1985年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