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法石古今谈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泉州法石村是境内法江和石头街的合称,也是现在泉州市丰泽区东海街道办事处的所在地。它古属三十六都,宋代为临江里。地处泉州江畔,向有“三湾十二港”(1)之称,泉州湾是三湾中发挥作用最大的一湾,而法石港在古代又是泉州湾四大港中最重要的港口,是泉州的明珠,也是泉州的咽喉。因此,对法石的研究,有助于对法石在古代对外贸易地位的肯定,对正在申请“海丝”世遗提供了有益的资料,特别是为今天建设大泉州构筑框架,加速城镇化进程,提供了有力依据。 一、法石的地理形势 东海街道办事处地处晋江下游北岸,泉州中心市区东郊,是个三面环水的半岛。东濒洛江及泉州湾,与惠安县的秀涂隔海相望,西接中心市区,南临晋江下游出海口,与晋江石狮隔江相望,北倚大小桃花山,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地理、人文优势。而法石又是东海街道办事处所在社区,它依山临水,背靠宝觉山,东连桃花山,连绵不断的山岭,是法石的天然屏障。西北连中心城区,西南临晋江,东南接泉州湾口。法石村包括坂头境、圣殿境、长春境、文兴境、美山境。南北宽约1公里许,从美山境到后坂,东西长约1.5公里,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驰名国内外的石头街,位居泉州城至后渚港的中段,距泉州城3.5公里,距后渚港6.5公里,它像条动脉血管,从东边美山境至西边的坂头境,把全村五个境紧紧连接起来。法石港与后渚港连袂,同为泉州港的主港,法石村成为泉州城通后渚港的必经交通要道。今天正在兴建沿海大通道,法石又是周边各县、市(城区)的中点。 正因为法石所处地理位置的重要,因此,在水陆交通上经过长期的开辟,也为泉州古代对外贸易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水路上,法石港位于泉州城至后渚港中段,江面宽水流缓且深,是泉州内海水运和外洋航线的枢纽。内海水运外来航舶到后渚港后即掉棹航行,向东绕过东海街道办事处丰岛的东海岸,到蟳埔的泉州港口,趁涨潮折向西北,溯晋江而上,穿过中云洲和法石街厂口直达南门顺济桥。由于水运比陆运装载量大而便捷,运价也节省,所以古代从后渚到泉州,首选这一条水路,称它为“黄金水路”。 外海航线北通福州、宁波、上海、烟台、天津至高丽等口岸,南达汕头、广州、香港、东南亚,东抵台湾、日本等,并延伸至其他国家和地区。 在陆路上,法石至泉州陆路古道,有北、中、南三线: 北线:从后渚出发,经看头、后亭、三相宫、桃花山、洋店、驴驮巷、后园、刘墩、下石井、顶石井、灵山、鹿园、土坑、甘蔗头,循东线到仁凤街,进泉州东门。 中线:从后渚出发,经看头、坑下、三相宫、赤岭、大埔、山后、云麓、院前、东尾、妙云亭、后坂、津头埔,进泉州涂门。 南线:从后渚出发,经石塘、坑下、东坑、下路、宝觉山、法石、过院前,循中线古道的东尾、妙云亭、后坂、津头埔,进泉州涂门至聚宝街。 地理条件决定古道的优势,商人普遍存在着舍远求近的思想,北线距码头远,来回时间和运费开支都不利,无法与中、南线竞争。若就中线与南线相比较而言,又是南线更便捷简短的优势。可见法石起到了泉州通后渚、后渚通泉州的货物集散和转运中心的地位。因此,法石在宋元泉州成为世界闻名的东方第一大港中,发挥了无法磨灭的作用。法石为泉州海外交通和贸易发展也作出独特的贡献。 二、法石对古泉州的独特贡献 在军事上,由于法石地理位置的重要,即出城南折向东,地处晋江下游北岸,通后渚出海口,为了对外贸易的安全,而法石港“水面广阔”。军事地位的重要,决定于去城十五里建设法石寨(已废,在今法石区域内),达到“内足以捍州城,外足以扼海道,合重屯以壮形势。”(2) 历代统治者均在此设立海防机构,部署兵力,以防海盗破坏海上和海外贸易。 宋代,由于法石“正为海防冲要之地”。南宋两知泉州真德秀还以为“法石虽有一百二十余人……其数尚少……法石军器,总于大军,遇事关请,未免稽迟。大军战舰,仅可足用。……从宝林拨以七十个人添屯法石。”(3)当时,加强法石寨海防目标很显然,不仅有海上一些岛国时常侵扰,更主要是海上强盗的猖狂活动。据《诸蕃志》云:“淳熙间(1174-1189年),国(即毗舍那国)之酋豪,常率数百辈猝至泉之水澳、围头等村,恣行凶暴,戕人无数,淫其妇女,已而杀之,……不驾舟辑,唯以竹筏从事,可折垒如屏风,急则群舁之泅水而遁。”(4) 当然,那些海上强盗的猖狂活动,时常干扰福建渔民的生产生活,强抢渔船,打伤打死渔民,或上岸烧杀抢劫之事屡屡发生,所以这一时期的海防,主要是防范海盗、海寇的破坏、烧杀抢劫活动。 到了明代,洪武初,派周德兴入闽,设衙置所,加强沿海海防工作,十四年(1381年),在法石设“河泊所”(即船舶管理机构)。(5)其主要是“倭寇”的入侵,此等倭寇,非均为海盗,实为半商半贼的日本人,明之暴民加入之,其势日盛,其目的是初不过在秘密贸易而已,其后乃转入流寇之行为。嘉靖元年至四十年(1522-1561年)间,倭寇多次犯泉州,后为总兵俞大猷、戚继光剿之。四十一年(1562年)总兵俞大猷请修沿海墩台,以备了望。(6)巡抚谭论请修复五寨旧地,各以武职一人领之。(7)以此加强对法石寨等的巩固。 到了清代,“蚶江为泉州总口,与台湾之鹿仔港对渡,上襟崇武、獭窟,下带祥芝、永宁,以日湖为门户,以大小坠山为藩蓠,内则洛阳、浦内、法石诸港、直通双江。“大小商渔,往来利涉,其视鹿仔港,直门庭耳。”(8)因此,在泉州对渡过程中,法石虽是泉州重要内港,但已成为地方一小港,所以,从军事上隶属于蚶江,仅驻兵十名。(9) 可见法石在古代为保卫泉州港的海上运输安全,为保卫泉州渔民出海捕鱼、经商贸易的生命财产安全和保卫法石周围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对外贸易上,泉州港虽在南朝已与国外有海上往来,但一直到了唐朝中、后期,才成为我国南方四大贸易港之一,经五代与北宋的持续发展,特别是五代后期,留从效担任南唐清源军节度使,“泉州城市旧狭窄”至是,扩为仁风(东门)、通淮(涂门)等数门。教民间开通衢、构云屋。间有土田不尽垦者,悉令耕种储税。岁丰听买卖,平市价。陶器、铜铁,泛于番国取金贝而还,民甚称便。(10)当时,泉州城已是周20里,面积扩大了七倍。泉州城的扩大和城门的增多,可说是对外贸易和发展的必需。再加留从效鼓励对外贸易,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等等,这些有力措施到了南宋,泉州港对外贸易已超越广州,居于首位,成为当时中国商人出洋的主要口岸。到了元朝,泉州的海外贸易,更是盛况空前,它同亚非一百个左右的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成为“梯航万国”、“四海舶商,诸蕃琛贡”皆于是乎集的东方大港和中外经济交流中心。 但是,应该特别指出的,泉州港的兴起和发展,是与法石息息相关的。从晋唐中原汉人入闽与古越族共同开发泉州,他们从清源山逐步迁徙到法石一带定居。随着泉州海外贸易的兴起和进一步的发展,亚洲各国的商旅、船员、水手和传教士,他们来泉州最多的落脚点就在法石。(11)从法石阿拉伯的墓葬群和旧码头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可见法石以一弹丸之地而扼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出海口,位置至关重要。因此,可以说法石是泉州港兴起繁荣的桥头堡。为此,法石村的动脉血管石头街的修建,也是经历了从小到大,从窄到宽,不断拓宽延长和加固完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由于法石地理形势的优越,扼晋江入海口,是泉州通往外洋的重要港口;同样,也是泉州湾至城南的重要港站。泉州一带珍贵的特产,运往各国;同样,各国输入泉州的特产,法石都是来往必经之地,可见法石确实起到集散地和转运中心的作用。 三、法石为大泉州立新功 几年以来,全国先后出现了19个“较大的市”。中共福建省第七次代表大会确定泉州为我省三个发展层面中的第一层面城市和省域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根据我市目前优势和不足,如与全国19个“较大的市”的经济指标相比,泉州国内生产总值排名第五,财政收入排名第四,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排名第四,这几项指标都是位列前五。但是,也有两个指标是排名倒数第一,“一是市区人口少,……二是建制城区的规模太小……”(12)根据申报“较大的市”,泉州存在八大优势,即1、区位优势显著;2、大城市框架已构筑:3、经济实力雄厚;4、基础设施日臻完善;5、历史文化积淀深厚;6、侨台优势突出;7、经济发展模式独特;8、“依法治市”“成效显著”(13)等等。据此,泉州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福建人大代表提交了关于泉州市申报为“较大的市”的议案。(14)泉州市委、市政府根据各方充分酝酿,反复研究,提出把泉州城市“做大、做强、做美、做优”,才能在福建省第一层面站住脚,才能在海峡两岸繁荣带中乃至环太平洋西岸繁荣带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中国经济甚至国际经济的重要部分。要发展大泉州城市一定要“往中心城市靠、往海边逼、往第一层面挤”的要求。为了“加快大泉州城市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应坚持强化中心,整合空间,山海联动、点轴推进”的方针,按照“东进、南下、西拓的城市发展战略,突出发展中心城市,加快发展次中心城市和县城,积极培育中心城镇,整合引导沿海城镇密集区,加强山海协作,形成以中心城市为龙头,以次中心城市和县城为骨干,以中心小城镇和一般小城镇为依托,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协同发展的城镇体系,实现建设大泉州城市,提升泉州城市竞争力的新突破,努力构建组团式现代化工贸旅游港口枢纽城市。”(15)。 要把泉州建成“港口城市”、“海洋城市”、“滨海城市”,复旦大学首席教授苏东水称:“泉州行政中心应该建在环泉州湾的中心位置,以形成‘众星捧月’的效应。具体地认为应定位在‘两江’(洛阳江、晋江)交汇处,最终形成以泉州湾为中心辐射四周,形成南北两翼一起飞”的势头。他所指的“北面”是指沿秀涂、崇武至莦厝港等港区。他所指的“南面”是沿石湖、祥芝、深沪、围头、大(小)坠岛一带的港区。苏教授进一步提出“两江”融会处正是东南朝向,海岸线长,海滩比国内的滨海城市青岛市还长,“因此苏教授断言:按照目前泉州的经济发展势头,再经过20年的发展,泉州应该可以成为美丽的滨海城市。” 苏教授是泉州人,对泉州的事物了如指掌,他带有总结性地认为,如果按照上面的设想进行行政中心的选址、搬迁,至少有这五点优势点:(一)可以加快石狮、南安、晋江、鲤城、洛江等沿海城区发展;(二)对开发以泉州湾为中心的海滨大城市有利;(三)对促进今后泉州湾万吨大港与台湾大港的直航意义重大;(四)必将有利于复兴起源于泉州的“海上丝绸之路”,重现“东方大港”的重要地位,使之成为刺桐港新的“起点”;(五)对泉州成为东南海运中心也有利。(16) 行政中心必须“东进”搬迁,这一点是毫无异议的,至于“两江”交汇处,选址在那里较合适,本人认为应该在法石。因为“法石背后的东北方,整大片丘陵山地绵亘至洛阳江,西北方一片平原连接郡域,西南临晋江大溪,东南迎泉州湾口。”(17)近日报纸在选址上也有不少人提到:“东海镇依山傍海,站在该镇的桃花山上,可以清楚地鸟瞰惠安、晋江、石狮等周边县市的城区。东海镇依傍泉州湾,市级行政中心迁到该镇后,可以充分发挥后渚港、秀涂港的地理优势,把泉州建成名副其实的海滨城市。”(18) 上面说明行政中心最佳选址应在法石东边的桃花山下,这因桃花山下负山临江面海,为晋江、洛江所环抱,面前有一块开阔地,可供行政用地。东北衔接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出海口-后渚港,是天然良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早在唐、宋、元时期就有“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是我国古代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航商旅口岸。东边秀涂港、南面石湖港,正在兴建两个现代化码头,像两个拳头伸向大海。山上规划建设中的泉州森林公园,是疗养、休闲的好去处。前面有泉州湾都市群大动脉——沿海大通道,从泉、莆交界处经泉港、惠安、丰泽、晋江、石狮、南安六县(市、区)终止于泉、厦交界处前坂,而法石又是大通道的中点,再加距铁路线近,汽车四通八达,交通十分方便。 综上可看,法石由于地势优越,处在“两江”(洛江、晋江)交会处,是沿海大通道的中点,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出海口——后渚港到中心城市的中点。在“梯航万国”时期,确是泉州湾的重点港,它曾经是外商来泉最早的落脚点,是中外货物的集散地和转运中心。因此在这里有过熙熙攘攘,摩肩擦背、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今天也因地处泉州湾中心位置,山水骨架清晰,是建设海滨城市的最佳市址,与周边县、市的地区,可形成“众星捧月”的效应,为构建组团式现代化工贸旅游港口枢纽城市而立新功。 注:(1)三湾即泉州湾、深沪湾和围头湾。十三港即泉州湾的后渚港、法石港、秀涂港、蚶江港;深沪湾的祥芝港、永宁港、深沪港、福全港;围头境的金井港、围头港、安海港、石井港。 (2) 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史公文集》卷八,《申枢密院措置论海事宜状》(嘉定十一年)。 (4)赵汝适《诸蕃志》卷上,《毗舍耶国》。 (5)王洪涛《晚蚕集》126页。 (6)道光《晋江县志》卷五《海防志》。 (7)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五《海防》六。 (8)《蚶江志略》第十四章第二节《文物古迹·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记》。 (9)道光《晋江县志》卷十七,《国朝兵制》。 (10)《清源留氏族谱·鄂国公传》。 (11)李玉昆《泉州海外交通史略》(1995年9月) (12)《“两会”专题·做大城市》丁金碧发言《泉州晚报》2003年2月23日3版。 (13)《申报“较大的市”泉州有诸多优势》《泉州晚 报》2003年2月23日3版。 (14)《泉州晚报》2003年3月14日1版。 (15)以上均引自《构建大城市框架,加速城镇化进程》 《泉州晚报》2003年3月24日1、5版。 (16)《南北两翼一起飞》《泉州晚报》2003年3月4日2版。 (17)陈垂成《法石在泉州交通航线中的地位》《众妙之门》(三)47页。 (18)《东迁南下擅胜场》《泉州晚报》2003年3月4日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