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题雁(生年不详),字映都,号梅珊,清末泉州涂门外霞淮村(今属丰泽区)人。他“占籍”台湾,高中光绪庚辰(1880年)进士,累官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中英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泉州与闽台等地屡遭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叶题雁等泉籍京官深知东南沿海人民的苦难,大都具有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言行。
光绪甲午(1894年)中日战争,清朝惨败,次年签订卖国的《中日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举国军民同仇敌忾,开展声势浩大的反割台斗争。其时,叶题雁正任户部主事,闻讯义愤填膺。是年四月初四日,他联合在京的泉州北隅新坊脚(今模范巷北)人,“占籍”台湾的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李清琦(明进步思想家李贽后裔),三名台籍举人,上书光绪皇帝,痛切详陈抗日保台大计。奏疏指出:台湾是祖国战略要地,为“东南海疆屏蔽”,今若委敌,非但“弃数千万生灵于仇雠之手”,“沿海七省岌岌可危”,而且“人心必将瓦解”,“京畿亦不能高枕”;“台民忠勇可用”,割台令颁,“皆北向恸哭”,悲怀“不共戴天之仇”,“誓不与倭人俱生”;全台尚有百余营“防勇”,五六十营“义勇”、“番丁”(高山族民兵),可支半年粮械。只要据险固守,军民“必能舍生忘死,为国效命”,保住台湾。无奈光绪皇帝空有保国之心,毫无权力,慈禧太后、李鸿章等投降派死心卖国,台湾终于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五十年之久。
列强侵华得寸进尺,接踵而至。光绪庚子(1900年),英、法、德、俄、日、意、西、葡八国联军侵华,攻陷北京,镇压义和团运动,洗劫颐和园。慈禧太后挟持光绪皇帝逃窜西安,留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在京与联军媾和,秉承慈禧意旨,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慷慨”,于次年与侵略者签订最大卖国的《辛丑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叶题雁任户部郎中,与晋江钱头村状元、翰林、军务处案牍吴鲁,同困京师南柳巷晋江会馆。他们目睹联军的暴行和人民的苦难,心情无限悲愤。吴鲁写《百哀诗》,叶题雁写《外侮痛史》,分别以诗文的形色,记述这一惨痛历史、奇耻大辱和血海深仇。
《外侮痛史》仅五百多字,短小精悍,平白如话。它以屠杀军民、焚烧宫殿园林、破怀古迹、盗卖珍宝等列强所谓的“纤微小事”为例,揭露帝国主义“洋兵破都城,焚毁劫掠,惨无天日”的强盗行径,愤怒斥责“有何国际公法之在目!”颂扬镖车厂工人“大刀”王五等壮烈牺牲的爱国侠义之士的英雄事迹。还叙写清廷达官权贵被俘当苦役后,备受凌辱与杀戮的狠狈丑相。
“和议”功成,慈禧太后回京,“重庆升平”。奕劻自居“首功”,与其子载振独揽大政,卖官爵,颠倒朝纲。这时,叶题雁被逐出京,放任广东道监察御史。但他不畏权贵,三次上疏弹劾奕劻,都被扣压不发。不久,他借丁忧返籍,不再出仕。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忧愤病卒于家。
叶题雁的奏章和《外侮痛史》,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思想,是研究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珍稀史料。
附:外侮痛史
叶题雁
庚子七月廿一日,洋兵破都城,焚毁劫掠,惨无天日。至廿五日,各国会议,分段管辖,出示安民。御史某被洋兵捉去,勒令扫地;内阁某被洋兵捉去,勒令由彰仪门外拉炮车赴琉璃厂。西兵每日已刻到处捉人,勒令作苦工,或挑水,或洗衣,或擦炮,或拉车,至申刻释放。
镖车厂王五,以义侠闻。率军攻使馆,匝月不破,王五请开地道,以火药轰开。都城破后,西兵闻知,将王五捉去,闭诸幽室,勒令赎金三千。王五怒斥之,竟被枪杀。
闰八月十五日,保定藩司廷雍出郊迎接洋酋。酋取雍冠掷之于地,拿入保府,锢诸耶稣教堂。九月初八日,驱至南城外扑杀之。
德国带兵官驻安徽会馆,有人从后面掷石破其窗棂。西兵逞愤,焚毁兴胜寺及东南园、东北园民房。有二人在沙土园见火光陡起。意欲逃避,德人疑为掷石之人,遂捉而投之火坑中焚毙。
至若内府卸书被洋兵搬出,在街头售卖。洋兵开銮仪库,将仪仗搬出,沿街游戏。德兵在崇文门外演巨炮,法兵在宣武门内演汽球,日兵在午门内演军乐队。护国寺铜佛为前明内监所监造,日兵爱其铜质极佳,锯成三段,运往东洋。西苑御用汽车,雕镂精致,都人谓之花车。法兵以铁轨驱入西华门等处,来去自由。大内重器均被日兵攫去。美兵在天坛设停车场。
以上各节,在当时各国视之,直为纤微小事耳,有何国际公法之在目!
(《外侮痛史》,陈自强先生提供。)
(作者:泉州一中高级教师、泉州历史研究会理事)
2001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