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山摩崖石刻群1992年9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从现有资料看来,是泉州乃至福建省范围内地域最广、数量最多、内容和形式最丰富多彩的文物保护单位了。
清源山主景区南北长约4.2公里、东西约2.8公里、投影面积近12平方公里。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从1998年秋天开始,组织精干的文物普查小组对全山的文物特别是摩崖石刻进行认真细致的普查和描红。据统计至目前为止全山已发现的摩崖石刻有581方,其中较有价值的410方。由于还不断有新的发现。故此数字还会增加。这些石刻年代最早的是木龙岩唐会昌三年(843)泉州刺史苏球等人游览留题,距今时逾千秋。篇幅最大的是赐恩岩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福建陆路提督马负书题刻的“鸢飞鱼跃”,摩崖面积达48平方米。按内容分类,有景迹题字、游览留名、修建纪事、登临赋诗、山界路标;按年代分期,有唐、宋、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古至今延续不断;篆、隶、楷、行、草及其变体一应俱全,有擘窠巨字、有方寸小楷、有简化字、有装饰字,镌刻式样有阳刻、阴刻、圆刻、方刻,或雕石人顶托、或围以古朴花纹,五花八门。书写方法,大多为竖写左行,但也有竖书右行,诡秘奇特。石刻遍布全山,有的深藏于幽谷深间,有的高悬于峭壁悬崖,主要集中在清源洞、南台岩、清源古道、瑞像岩、碧霄岩、狮岩、别有天地、舟峰岩、弥陀岩、赐恩岩。尤以赐恩岩、弥陀岩和南台岩为最多。整座清源山犹如流光溢彩丰富多姿的天然博物馆,令人目不暇接,让人心旷神怡。在这里,时光恍惚倒流、历史向你诉说。在这里风景更加明媚、人文自然荟萃。将军诗人并肩而行,状元榜眼纷至沓来。道家僧人深沉费解,名宦先贤和蔼可亲。
清源山摩崖石刻不但具有艺术观察价值,而且极有历史研究价值。蔚为大观的石刻,均已入编《清源山志》。为让读者先睹为快,现将数方比较稀奇罕见者介绍如下。
竖写右行——诡秘珍奇唐石刻
在清源山摩崖石刻普查描红中,新发现的有80多方。而最大的发现是2方唐代石刻,将清源山石刻的历史推前二百多年。是其中保存比较完好的1方。镌于木龙岩一巨石。幅高宽为46×52厘米,字径约6厘米,竖写左行,7行24字。无题署纪年,但从附近发现的另一方唐刻推断、刻于唐会昌三年,距今已阅1155个春秋。
此方唐刻的特点之一,是只镌刻游览者的名与字,而不书姓氏,且皆为单名双字。唯书写者为复姓的欧阳秬例外。(秬字笔者据史料对照原刻补之)。似此书题比较罕见。除非名人,年深月久一般难以查出为何人。好在其中3人《晋江县志》和《泉州府志》有记载。球仁泽即苏球、字仁泽。唐会昌元年(841)六月任泉州刺史,四年(844)十月转任温州。苏球曾作《木龙赞》及序,中有“木龙携归北,留赞于石上”之句。可知木龙在苏球离任时带往温州,而《木龙赞》未刻,只是留名于石壁。县志载“(弥陀岩)其下为木龙岩,相传有古木根蜿蜒如龙、唐欧阳秬得之、作赞。”这根据传说的记载有误。得木龙并作赞的是苏球而不是欧阳秬。从现石刻看,欧阳秬书写的是留名。欧阳秬,晋江人,为泉州历史上首登甲第与大文学家韩愈同榜的欧阳詹从子(侄儿),与陈嘏同榜于开成三年(838)中进士。陈嘏字锡之,官刑部郎中,曾作《霓裳羽衣曲赋》为唐宣宗李忱所器重。未登进士前曾在梅岩福先招庆院读书。石刻中题名的另外4个人的来历不见县志记载,诚望海内外关心此事的读者共同查寻,并予告知!
特点之二:竖写右行。几千年来我国文字的书写习惯大多为竖写左行,即书写落笔自右至左,右行书法十分罕见。在此之前,九日山曾发现有3方石刻的书法为右行。即北宋庄历四年(1044)泉州名太守、著名书法家蔡襄游延福寺留题。南宋淳祐十一年(1251)叶择父留题和元代施德宽题刻。但此方唐刻年代比上述3方石刻中最早的蔡襄题刻还要提前201年。为书法研究宝贵的实物,真是:
中华文字几千年,竖写因何竟右先?
传统新潮无界限,唐人反手作新篇。
汉字简化——六百年前已先行
这方碑刻粗看与其它碑刻没什么两样,但细看便会发现它与众不同。其一,它刻于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迄今已逾600年,算是古老的文物了。可在通篇194个字中却使用了现今通行的简化汉字十余个。如弥(彌)、岩(巖)、来(来)、尔(爾)、宝(寳)、相(像)、实(實)、郑(鄭)、灯(燈)、回(陈)等。而有的“半”简化字如(覺)(觉)、世()(賛)、(贊)(赞),如其偏房用现代简化字见(见)、贝(貝),则斍、賛比现代简化字觉、赞的笔划还要简炼。简化字可谓源远流长,给我们学习工作带来了极大方便,节省了不可估量的宝贵时间。历史长河蜿蜒向前不断流淌,人们的视野应该越来越开阔。优秀的传统要继承、继往开来。陈旧的传统要改革、势在必然。汉字由繁变简、竖写左行改为横书右行都是顺应潮流之举。而600年后的有些人还老是视繁体汉字为正宗,视简化汉字为旁门,岂不让古人也感迷离不解吗?
此石刻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即石碑嵌于摩崖。一般石碑都是将碑文题镌于人工雕凿的方整石材,嵌插于石基座,独立竖于平旷之地。而摩崖石刻则指就天然山崖摩平刻题。这方石刻将二者完美结合,实属罕见。归于摩崖石刻应该是可以的吧!有诗为证:
俗世千秋大梦归,人言是处是亦非。
人民认可即真理,扫尽疑云莫再违。
妙题成景一一道是无意却有情
清源山地处祖国东南沿海北回归线附近,雨量充沛,植被深厚,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又因远古造山运动、形成突兀错落的花岗岩地貌景观。36岩洞、18胜景向来为四方宾客津津乐道神往心仪。1988年8月列为国家级名山。随着岁月推移、人事代谢、36岩洞、18胜景渐渐改革了外观和内涵。有的虽今非昔比,但韵致犹存。有的竟成昨日黄花,即使费心去寻寻觅觅也难见遗址遗迹了。而以往历代历朝的达官名宦文人墨客有意无意之间的题刻倒是渐渐构成了一道别致的风景线。本来寂寞无闻凄凉地,一经名家题刻竟成景点。原先络绎不绝登游处,一加妙笔点缀更呈新姿。如“山海大观”勒于绝顶,一概峰顶近观远眺之极,为画龙点睛之笔。“五云深处”镌于幽谷,令人有神秘莫名宁静飘渺之思,系引人人胜之题。“百丈坪”坦然潇洒,“小云关”豁然开朗。著名的清源洞有诸多别名,因清粘本盛题“第一洞天”,竟成最佳代称。当你走进“别有天地”,不仅会领悟天地人同娱之妙趣,还会听到“龙吟”、“虎啸”,看到“凤舞”、“鸾翔”。正是:
莫道寻常石不奇,一经题刻万千姿。
山林静处原无景,景在悠闲洒脱时。
寿山福人——心宽体胖意态真
健康长寿,顺利平安,无论古今都是为人的共同愿望。因而“寿”、“福”二字是人们最喜爱的字眼,也是最司空见惯的字眼。无论走到那里,书于纸刻于石,或金饰或彩雕随处可见。
清源山摩崖石刻群中“寿”、“福”题刻不少。其特点是笔划凝重端庄、宽大饱满,象有福气的、享高寿的人那样,悠闲自得、无忧无虑、自然心宽体胖意态纯真。碧霄岩的“寿”字题刻,字大近4米见方,可谓大寿。赐恩岩的“寿”字,因是全山罕见的2方阴刻之一,可称阴“寿”无量。龟岩的“寿”运笔奇异、即肥又长,可谓奇寿长寿、寿比神龟。赐恩岩的“福”为清黄宗汉所题,为清福独享。弥陀岩的“福”勒于登寻佛径石阶路口,又红又壮,可谓洪福齐天!
真是:
宇宙洪荒几处寻?人生福寿最关心。
居心叵测求难得,肚大能容石变金。
只差一横——上下相去五百春
勒于南台岩的摩崖石刻“出岫无心”,为历来镌刻年代最有争议的石刻,即使时至今日,仍然有不少人以为是唐代石刻。所根据的是明《八闽通志》有载:唐蔡南玉祷雨之所。大历间(766-779)僧白云结屋其上以居,四明王子真为书“出岫无心”4大字,勒之于石。
俗语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出岫无心”是唐刻还是元刻,其实判定很简单,一查志书,二查实物。关键是识别“大”与“天”。《八闽通志》记为“大历”。而《福建通志》、《晋江县志》则记“元天历间”。再实地到南台岩看看石壁吧。由于年深日久风雨侵蚀,原石壁未描红前浸漶难辨,但描红后,“天历壬申比丘白云立”题署的一行字十分清楚。显然“出岫无心”题勒于元天历壬申年无疑。但查之典籍,元天历间也无壬申纪年。天历为元文宗奇渥温帖睦尔年号,时在1328至1330年间。而壬申年为元宁宗奇渥温懿磷质班至顺三年(1332)。原来元朝在致和到至元8年之间换了6个皇帝,改元6次。象文宗后的明宗就十分短命,还来不及改年号,只做了7个月的皇帝又让位给文宗了。而文宗1329年农历八月复位,至1330年五月始改元至顺,到壬申年十月才让位于宁宗。故壬申年十月之前乃为元文宗的天下。当时南台僧人白云只认皇帝未知改元,故有“天历壬申”而不是“至顺壬申”之题署,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小小的迷魂阵。
“大”与“天”只差一横,时间却相差五百年。不过也好,这无意间给了我们一种启示,旧志书因无分段落又无标点符号,有的编者因交通不便没实地踏勘只凭途听道说,故时有笔误。象《晋江县志》在记述南台岩胜概后,紧接着写“又南台尽处有舟峰”。以至很多年来很多人误以为舟峰即在南台岩“尽处”。实地踏勘,问之乡人,真正舟峰在赐恩岩南约300米处,后茂村人俗称“船山”。一句之误,南辕北辙相去5公里之遥。真是:
考古之人应有心,莫将恍惚认成真。
流传谬种今宜绝,学若无思似俗人。
文字装饰——标新立异仰先贤
中国享誉世界是有了四大发明。笔者认为汉民族的方块字为最主要的发明。人类已登上月球,但至今华安仙字潭的“仙字”还没人能破译呢!就是《康熙字典》里的字,恐怕学富五车的大学者也未必有一人能全部认识。
汉字以形取意,可以一字一义也可一字多解。它一字一音一目了解,其它蝌蚪文字行吗?原先以为汉字难以输入电脑,文字改革的方向是从方块过渡到蝌蚪文。可现在汉字的电脑输入法已有好几种了。
从传统书法衍变而来的美术字更是五花八门。其实古已有之,瑞像岩一方题刻就是见证之一。庆元三年即1197年,距今800余年。特别是石刻中胡仲方的“仲”字、林广村的“陈”字、中休来游的“陈休”等字最为罕见。“中休来游”原有人曾解读为“集体来游”,“束沐来游”,猜来查去不解其意。后读《闽中金石录》才恍然大悟。按唐代制度,官吏每月休息分上旬、中旬、下旬3次,也称上浣、中浣、下浣,宋延唐制。我们现今每月休息8天,单此一点足见改革之伟大。
石刻位于清源下洞,原来传是“仙字”,其实也是装饰文字,解读为“八闽享圣仪心地、山住泉郡第一邦。”但为何每字皆入门中,引人遐思。正是:
人靠衣装马靠鞍,法书无法靠人看。
千篇一律无新意,别出心裁自大观。
风情万种——名山处处刻诗篇
在清源山摩崖石刻中还有一个“最”,即诗篇刻石数量为闽南诸山最多。计有64方,刻诗102首。主要集中在弥陀岩、赐恩岩和南台岩。年代最早的是瑞像岩“判府直院侍郎倪公留题”,七绝1首、刻于南宋嘉泰元年(1201)。其余大多为明、清两代所刻。弥陀岩“唐秘书徐公咏弥陀瀑布”,舟峰岩的“宋刘屏山舟峰诗”,作者虽为唐徐寅、宋刘子翚,但刻者为清徐用逵、明林孕昌。
清源山诗刻是诗词艺术、书法艺术,雕刻艺术交相辉映的宝库。那清新隽永的诗句。秀丽奔放的书法,或高悬于苍崖之上、或掩映于林木之间。高雅的情操与优美的环境达到完美统一。无意有意中让人的身心得到真善美的陶冶。
这些诗刻有七言排律,洋洋洒洒热情奔放。有四言短歌,铿铿锵锵言简意骇。陈第将军忆念先师俞大猷的“徘徊石刻前,泪洒秋风落”深沉悲壮。钱嘉乐酌孔泉后的咏叹“还家宾友如相同,酌得清源几口泉。”流畅自然。诗情让人欣赏难尽,流连忘返。奇特的作者群,有丞相、提督、状元、进士,有知府、县令、巡按、布衣。众多风流人物让你感叹,发思古之幽情。
由于篇幅有限、这里只能登舟峰诗刻1方,以飨读者。刘子翚,崇安人,宋绍兴间以荫判兴化军,曾为朱熹老师。诗为游舟峰时作。明林孕昌为刻于舟峰岩壁。正是南台岩李凤翔题诗笔走龙蛇,尚有好几个字辨认不出,敬请读者细认之。
怅对摩崖欲语迟,古人诗意几相知?
名山美景风雅颂,能解清风即解诗。
气势磅薄——擘窠巨字壮苍崖
清源山摩崖石刻篇幅最大者,首推清代乾隆元年(1736)武状元、福建陆路提督马负书题镌于赐恩岩山崖的“鸢飞鱼跃”4巨字。威武雄浑,气壮山河。其幅高宽为4×12米,面积48平方米,字高宽为2.1×1.7米。此次描红,单红色丙稀颜料就用去5公斤多。包括搭架等准备工作,5个人花费去3天功夫。此石刻每字约3.6平方米,原无树木遮掩时,行人出北门东望即远远可以看到。
“鸢飞鱼跃”为一成语,出自《诗经·大雅》,“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比喻和美化古之“圣王”教化明察,使万物各得其所。马提督时逢“乾隆盛世”,社会比较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因书此语。当今改革开放已过20春秋,社会安定,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国家强大,比起马提督当时不知强过几百倍。观此摩崖,尤使人精神振奋,浮想联翩。
马负书是汉军镶黄旗人。乾隆十八年(1753)任福建陆路提督,长驻泉州。他文武全才,精于诗文,工于书法。“性喜题咏,泉中寺庙,名山胜迹,题书迨遍。”在任期间十几次或率部下或偕同事或陪上司登游清源山,几乎年年乐此不疲。留下了众多题字题诗石刻。特别是乾隆二十四年(1759)他同怀荫布、杜昌丁等同事及僚属20人共同兴修赐恩岩,建大观轩,流辉亭等8处,并书“鸢飞鱼跃”4字镌之岩石,对于清源山的建设功不可没。正是:
将军巨笔颂山川、盛世雄才铸大观。
创意留心皆美景,东风浩荡放眼宽。
岁月沧桑——几多石刻不知年
清源山摩崖石刻上起唐代、下至当今,历时千有余年,其作者不计其数。大多数石刻均有题署王朝帝王年号,便于我们核查,从而我们可以了解其时的社会背景、作者的生平。但也有些石刻无题署,或只题干支纪年,使若干年后的人们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
如题勒于著名的虎乳泉上方的“虎乳”二字,只署“吕道人乙丑仲夏游清源留题”。题勒于大道岩的“白云洞”未署“泉晖头陀书”。题勒于舟峰岩的“林洞”只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