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和南安因缘深厚,1928年首次来闽,12月底到达厦门,得性愿法师和陈敬贤居士盛意挽留,同行尤居士等人赴暹罗,法师就到南安雪峰寺过年。这是他首次来闽,第一个年头就在南安度岁,可说因缘殊胜。
翌年法师再返浙江编撰律学,年底又回闽,与太虚法师联袂再赴雪峰寺度岁。当时闽中尊宿转逢和尚住持雪峰,规矩严肃,称为闽南名刹。山中苍松翠柏,岩壑流泉,颇富名山胜景,除夕三位法师促膝共话佛史,太虚法师曾赋七律一章以志当时情景,诗曰:
寒郊州里七城东,才过清溪便不同。
林翠荫垂山外径,蕉香风送寺前钟。
虎踪笑觅太虚洞,狮窟吟留如幻松。
此夕雪峰逢岁尽,挑灯夜话古禅宗。
同时又题一偈赠弘一法师云:己己同度岁小雪峰书赠弘一法师
圣教照心,佛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弘一法师于是次为太虚法师的《三宝歌》谱曲完稿。那年适值弘一法师与转逢和尚因为五十岁,故太虚法师有“今夕可为二老合做百岁寿”之语,亦佛门一段佳话!
弘一法师很尊重转逢和尚,和尚南安人,一生戒德严净,曾只身云游西藏高原诸名刹,足迹遍及普陀,九华,峨嵋诸山,并出国参拜缅甸大金塔,印度,锡兰诸佛教圣地,宏法布教于星洲,马来亚。他曾发愿设放千坛瑜伽焰口普利幽冥,是南安一位杰出的佛门大德。弘一法师很敬重他的道行,曾撰写一联赠转逢和尚曰:
焰口千坛普度孤魂同归安养,功德无量迥施众生齐证菩提。
弘一法师在雪峰寺,时间虽不长,但影响却很大。他的嘉言懿行,都成为佛教箴规,使得寺中僧众对这位一代高僧备致推崇。当时转逢和尚有个皈依弟子名瑞觉师,少年好学,法师颇器重他,经常讲解《竹窗随笔》、《大乘起信论直解》《印光法师文抄》等给他听。不久瑞觉师又转而兴趣学禅宗,请示法师,法师回他:“法无主下,难易在人,子乐习禅,夙因有自”。于是遂即去信南京金陵刻经处购来一部《宗范》赠瑞觉师,并告诉他说:“习禅须阅此书,以防走入歧途”。法师启迪后进,往往是这样既热情垂教,又谨慎负责。
1930年春,瑞觉师由雪峰移居慧泉寺。有一天,弘一法师将赴泉州承天寺,特到慧泉看瑞觉师并和他告别。谈话间瑞觉师问:“僧多浊俗,且少戒行,令人憎厌,难生信仰。吾颇自知,理不应尔,贡高我慢,莫能祛除,何以治之”?法师了解他的性格,即针对他的傲慢态度给予启示,当瑞觉师送法师下山赴泉时,途中遇一僧人,状近务农,弘一法师一见此僧,遂伏地礼拜以示尊敬,瑞觉师在旁见此情景甚为惭愧,此后便不敢再轻视人家。这时法师对待青年僧伽言教身教兼施的教育方式。所以他居雪峰时间虽短,但这种谆谆善诱的教化,却给予雪峰、慧泉和附近各寺的僧众起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1933年10月,法师偶到丰州,途经潘山,见路旁矗立着晚唐诗人韩偓的墓道。他见了非常欢喜,对这位忠烈的爱国诗人,便十分注意。
韩偓字致光,小字冬郎,唐京兆万年人,工诗,昭宗龙纪开年(公元889年)擢进士第,历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兵部侍郎,世称韩学士。因恶朱全忠逆节,不肯人朝,避乱来闽依王审知,被馆于招贤院中而终其身,唐史称他为唐代完人。法师一向很敬佩他,这次来南安凭吊韩偓墓,就想起为诗人立传,以表旌忠烈,经一年多时间,搜集了许多参考资料,嘱他的弟子高文显(南安水头埕边人,毕业于厦门大学)为诗人编写传记。高费了两三年时间搜集有关资料,写成《韩偓全传》,由上海开明书局出版。法师自己写了一篇序曰:
“癸酉小春,驱车晋水西郊,有碑矗路旁,题曰“唐学士韩偓墓道,因忆儿时居南燕,尝诵偓诗,熹彼名字,乃五十年后七千里外,遂获展其璠墓,因缘会遇,岂偶然耶!余于晚岁居南闽,偓以避地,亦依闽王而终其身。俯仰古今,能无感怆!尔者高学胜进(按即文显先生),摭偓遗事,辑为一卷,余览而善之,略述所见,弁其端云”。
可是不幸得很,不久淞沪战事爆发,开明总厂被日寇炸毁,正在排印的《韩偓全传》稿件,也因兵燹之乱而毁于火了!法师说:“也许因为对韩倡赞美太过了,所以遭着不幸呢”!因为他在韩倡传中曾有一间“香奁集辨伪”,考证香奁集是伪作,认为韩偓决不是做香奁诗的人,而把韩倡在文学史上列为唯美派代表的地位给推翻了。
后来法师又嘱高先生重新编篡韩偓传,再谋出版,以慰忠魂。有一次法师应惠安佛教徙之请前往讲经,高先生亦跟他同去。最后一天高到图书馆去看书,偶尔在螺阳文献中发现了一首韩偓在惠安所作的逸诗。这一首在《全唐诗》和《韩偓全集》中都没有收入。高先生抄录给法师看,他即刻戴起眼镜来,披诵之余,证明是韩偓所作无疑,因为诗格的高超与忠愤,都可以断定是孤臣亡国后的悲歌,诗曰:
微茫烟水碧云间,挂杖南来度远山。
冠履莫教亲紫阁,袖衣且上傍禅关。
青邱有路榛苓茂,故国无阶麦黍繁。
午夜钟声闻北阙,六龙绕殿几时攀?
这首诗是韩偓当日游惠安松洋洞作的,法师获得后更为喜欢,归泉后即刻手隶此诗成一中堂留念。过了几天,法师逸兴未尽,就和高先生及另几位诗人同游九日山,登临吊古,因九日山曾是冬郎入闽后巾履常到的游踪之一,法师也因此对九日山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一代艺术大师足迹到处,雪泥鸿爪,都足以留作后代凭吊的资料,并为名山生色不少!
法师和韩倡因缘特别深厚,他曾向高先生说:“我和韩偓不知有什么宿缘,一提起韩偓的名字,都无限欢喜”。的确他是向往韩偓的,我们在他的一些言行上都可以看出,如他曾在韩偓墓道碑前照相;当高先生为诗人立传完稿后就正于他,他非常高兴即写韩偓牌位一纸,谨备斋供以祀;又有一次他在晋江福林寺,一位姓黄的居士诣寺拜访他,要求他写字,法师写一幅中堂,隶韩偓绝诗二首曰:“炊烟缕缕鹭鹚栖,藕叶枯香插野泥。有个高僧人图画,把经吟立水塘西”。和“江海扁舟客,云中一袖僧。相逢两无语,若个是难能”?法师在闽南书写的中堂不少,但都隶佛经偈语,写古诗词,实是罕见,而韩偓的诗却一再被选上,足见他和冬郎宿缘深厚,实为地方文学史上增添佳话。
法师生平操守谨严,生活俭朴,出家甘余年,过的是极艰苦的头陀生活。1940年10月9日,他自永春再回南安玳瑁山灵应寺,从事编撰律学。当时南安一些小学教师,因敬慕法师的德学,曾联袂来山要求谒见,本来法师已闭关谢客,专心著作,然因这些人都是教育界人士,因此破例接见。晤谈间有一教师问及:“当此抗期间,生活费用高昂,一辈小学教师家费无法维持,是否可以改业”?法师问他:“小学教育为栽培人材基础,关系国家民族至重且大,小学教师目下虽太清苦,然人格实至高尚,未可轻易转途”。教师们听了法师的高见,都欣然接受。法师生平极重视文化教育事业。
法师居灵应寺,南安文化界人士经常上山拜谒,有的请示佛法,有的请求墨宝,法师常以书法赠送结缘。1940年12月朔,灵应寺住持定眉和尚延请几位僧伽莅寺做法事,寺中僧众心于法事又要参加农耕劳动,精神疲累,翌晨不能按时上殿做早课,只有转应老法师不辞辛劳,独自一人上殿,法师见了非常欢喜,遂撰写一联赠转应法师,联语这样写道:“闽南砥柱,佛金全城”。八个大字,旁边跋语云:“岁次庚辰十二月朔,灵应寺主延请诸师莅寺礼,并斋天焰口一日夜,勤劳行者疲惫,翌朝黎明,转应老法师孑身入大殿,持诵晨课,梵音圆朗威仪端严。余亲见之,大为叹服!师道心坚固,任事正值,久为缁素所称赞。朝暮二课,数十年来,精勤无阙,尤为众所难能!世衰道微,人多文弱,不具刚骨,有如师者,可谓末法芬陀利矣!谨书联句奉慈座,以志敬仰,并励后贤”。
弘一法师很重视修持,对戒行庄严品德高尚的僧人,总要大加褒奖赞叹。当时南安一些寺院的僧众,受了法师的教化,都勇猛精进,勤修力学,成就一种良好道风。如水头仙迹岩转法老和尚也很好。当时浙江宁波有一位姓郁的居士,一再来信恳求法师为他剃度出家,但法师再三廉辞并介绍郁居士礼转法老和尚为师。回信写得很诚挚云:“……朽人自初出家后,屡在佛前发誓愿,愿尽此形寿,决不收剃度徒众不任寺中监院或住持,二十余年来,未尝有违此誓愿,希仁者鉴此苦衷,而曲亮之。……窃思闽南颇自有高僧,如泉州乡间某寺(按即南安水头仙迹岩)转法老法师,高年隆德,为是民众所钦仰。通达教义,专修净宗,行为高洁,一生未曾任大寺之方丈监院等”。法师对这种韬光埋名勤修苦学的僧人,总是备致推崇的。
法师在灵应寺,还应上海友人要求撰“受八关斋戒法”,并加跋语云:“齐经三译,繁简各殊,并有所长。尔后法护出长养功德经,亦其流类。唯载受八戒文,辞理辨畅,超胜旧译。净行之侣,依是诵说,盖良便矣。惜乎流传未广,承用者罕,今别书写,以付玄父居士,倡缘弘布,冀使后贤,共广闻焉”。末署:“岁次寿星沙门善梦敬书,时居丰州灵应山中”。此戒法文曾影印数万份赠全国各寺院,后来凡有发愿修八关斋戒的都依法行持。
是年年底,法师应慧田师之请,到灵应寺附近南浦水云洞度岁。由于水云洞设备极简陋,法师莅寺时,慧田师只能腾出两间破旧房子给他作为静修之室,床铺是由两扇门板搭成的,慧田师很是过意不去,而弘一法师见了却非常欢喜,满口都是很好!很好!并对慧田师说:“出家人,用的东西都是十方施主的,什么东西都要节俭爱惜。住的地方只要有空气干净就好,用的东西只要可以用,不必太讲究,会受人家批评。我住的地方只求简洁清净而己,用不着高楼大厦,象这样的房子我住得很习惯”。
法师的日常生活都是“戒律化”的。即未出家前生活也很严肃,整天埋头钻研学问,从未虚掷片刻光阴。当他在水云洞度岁时,有一天慧田师忘记按规定的时间为他泡开水,当觉察时只过了一个我钟头,老人家虽完全不责备慧田师,但却不让再泡而坚决要喝冷水,慧田师非常不安,认为这种无言之教感人更深,从此就不敢在日常生活上稍为散漫了。法师是忠于自己生活的人。早在日本留学时代,生活就这样谨严不苟。我国当代戏剧家欧阳予倩在《自我演戏以来》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记载:“老实说,那时候对于艺术有见解的,只有息霜(笔者按即弘一法师)。他于中国词章很有根底,会画,会弹钢琴,字也写得好。他非常用功,除了他约定的时间外,决不会客……有一次他约我早晨八点钟去看他,我住在牛达区,他住在上野不忍池畔,相隔很远,总不免赶电车有些个耽误,及至我到了他那里,名片递进去,不多时,他开楼窗对我说:“我和你约的是八点钟,可是你已经过了五分钟,我现在没有工夫了,我们改天再约罢,说完他便一点头,关起窗门进去了。我知道他的脾气,只好回头就走。……象息霜这种人,虽然性情孤僻些,他律己严,责备人也严,我倒和他交得来。我们虽好久不见面,常常总是不会忘记。他出家的时候,写了一付对联送我,以后我便只在玉泉寺见过他一次”。法师的生活谨严出家前后都是一贯的。
弘一法师生平除了生活谨严外,还很俭朴和爱惜物力。他在水云洞度岁时,有一天在寺后田陌间散步回来,从厨房门口泥沼里捡出几个坏的小白萝卜,带回来对慧田师说:“生萝卜吃下最是补气的”。说了便把小萝卜洗净放了一些盐,香甜甜地吃着。慧田师看了非常难过,因小萝卜是他丢的,想不到法师对几个坏萝卜竟这样珍重。自此,慧田师便不敢轻易糟踏任何农作物,同时告诫寺中的人切勿任意浪费即使是极微小的东西。法师爱惜物力的精神,给寺中的人大受感动,都认为这种无言说的以身为准则的教化,感人是最深刻的。
这年法师为吾闽大思想家李卓吾先生作象赞曰:“由儒入释,悟彻禅机;清源毓秀,千古崔巍。”
1941年春,法师又由水云洞到灵应寺,继续着他的编撰律学和修补经书工作。这时法师在俗的朋友学生,纷纷由全国各地寄来诗、词、画等为法师祝寿。法师的五十和六十寿辰,他的学生,漫画家丰子恺曾画《护生画集》和《护生画继集》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为法师祝寿。当时因在抗日战争期间,交通阻塞,邮递迟滞,所以各方为法师祝六十寿辰的诗词延到这时才辗转寄到灵应山中来。其中有柳亚子、曹幼占、马一浮诸先生的诗,女词人吕碧城的词,名画家徐悲鸿的油画法师像,颇能见出故友怀念之忱。兹录几首如下。柳亚子先生诗曰:
君礼释迦佛,我拜马克思。/大雄大无畏,救世心无歧。
(二)
闭关谢尘纲,吾意嫌消极。/愿持铁禅杖,打杀卖国贼。又七律一章念弘一法师率叠音字韵曰:
浪向神发觅赏音,访君端不畏狂吟。
歧途孔佛畴传别,浮世文章岂睹心。
远迹北闽愁道阻,狂游南社忍盟寻。
韬精已办逃诗债,一简还怜意郁深。
法师也回敬亚子先生一诗,以示已志云:
亭亭菊一枝,高标矗晚节。/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
法师一生很重视民族气节,抗日战争初期,他在厦门,友人都来信劝他适居内地安全区,他却复信表示:“倘值变乱,愿以身殉,古人诗云:“莫嫌老圃秋容淡,犹有黄花晚节香”。吾人一生晚节最为要紧……。”并书写“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一联分赠各寺求书法者,勉励佛教徒要爱国,以表示他对敌寇的态度和护国卫教的决心。使柳亚子先生知道他闭关谢尘纲,并没有消极。此外如天津曹幼占贺诗:
一音大法师无量寿
高贤自昔月为邻,早羡才华迈等伦。
驰聘辞章根史汉,瑰琦刻画本周秦。
形游东海求新学,心向西方拜圣人。
书法空灵关觉悟,从知明日是前身。
此诗颇能见出法师早年的文艺素养。又如安微女词人吕碧城贺词《鹊踏枝》:
祝弘公大法师无量寿:
冰雪聪明珠朗耀,慧是奇哀,哀慧原同调。倚障心头菩萨道,才人终曳缁衣老。
极目阴霾昏八表,寸寸泥犁,都画心头稿。忍说乘风归去好,繁红划地凭谁扫。
这年(1941年)春天,法师就在南安玳瑁山灵应寺过着幽清的山林生活,闭关编著律学。直到四月才由灵应寺再到水云洞,与慧田师度第二次山居水云的淡泊生活,4月20日即由水云洞赴晋江福林寺结夏安居。临行前曾书一联赠浙江天台一位居士:“即今休去便休去,若欲了时无了时。”末署:幸已四月十九日第二次居南浦水云明朝将复之福林,晚晴老人时年六十又二。这是老人家最后一次和南安的因缘。翌年这位一代艺术大家梵行谨严的法师,便于农历九月初四日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达到他那“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恬适境界。
法师临终前数日略感微疾,就预先写好遗嘱和告别友人书,但还力疾为县中学生写百余幅字,九月初一日,勉强起来写“悲欣交集”四字,付与侍疾僧妙莲法师,此为绝笔。在这以前他曾写好一封致夏丐尊先生的遗书:
丐尊居士文席:朽人已于月日迁化,曾赋二偈,附隶陈后。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谨达不宣。
音启
前所记月日系依农历。又白。
这封遗书的月日,原都空着,他示寂后,由妙莲法师补填,初四日下午2入时,弘一法师即安详示寂。其灵骨一部分葬在泉州清源山弥陀岩,一部分葬在杭州西湖虎跑定慧寺,建有墓塔,同时,在泉州开元寺建立弘一法师纪念馆,陈列有关弘一法师生平的著作,墨宝,遗物等。
全国人大代表来闽视察,教育部副部长叶圣陶等人特登清源山谒弘一法师墓塔,并到泉州参观弘一法师纪念馆,叶副部长曾为纪念馆题辞曰:
华校春满候,天心月园时。/于此证功德,人间念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