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福建南安县人,是我国历史杰出的民族英雄。今年二月一日是郑成功收复台湾三百二十周年纪念日;今年七月十四日是郑成功诞生三百五十八周年。值此之际,我们搜集编写这个大事纪略,以志纪念。
郑成功家世
郑成功(公元一六二四——一六六二年),名森,字明俨,号大木,南安石井人。郑成功的祖父郑绍祖,从事海外贸易,到过日本,与日本当时的执政者丰臣秀吉深交。回国后,任泉州府库吏。郑绍祖生四子,即芝龙、芝虎、鸿逵、芝豹。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名官,字四甲,号飞鸿,自幼为其父所恶,其舅父在广东香山县任官,芝龙投靠他。后来随同乡李习到日本贩卖鞋子为生。郑芝龙依仗其父在日本的影响,往返台湾、日本做生意。明天启三年(公元一六二三年)由日本松浦侯的介绍,与日本平户侯家臣之女田川氏结婚,田川氏母日本人,父翁翌皇,福建泉州人。
出生日本平户
明天启四年(公元一六二四年)八月廿七日,郑芝龙带田川氏到平户海滨消暑游玩,田川氏妊娠欲行分娩,赶不及回家,忽地在一块大石上生下郑成功,后来日本人在这块大石上刻下“诞儿石”作纪念,成为平户最著名的古迹之一。
回国安平读书
郑芝龙,后来加入台湾颜思齐一党,以台湾为根据地,进行海盗活动,有一支海上武装力量。公元一六二八年(崇祯元年),郑芝龙受朝廷招安,后官至都监督同知。公元一六三○年(崇祯三年),郑成功七岁时,从日本回国,在安平镇府读书。郑每夜必翘首向东,思念其母,足表孝心,他的三叔郑鸿逵很器重他,夸赞说,这是我家的“千里驹”。
郑成功自幼喜读“春秋”、“孙吴兵法”,骑射舞剑。但“好读书不求甚解”,不拘泥章句,异于常童。十一岁时,学制艺,作“洒扫、应对、进退”,居然能写出这样的警句,“汤武之征诛,应对洒扫也;尧舜之禅让,进退也”,说出常人难于说出的话,表达了伟大的抱负,使老师拍案惊奇。泉州宿耆王观光对郑芝龙说:“是儿英扬,非若所及也”。
公元一六三八年(崇祯十一年),郑成功考取南安县学,中秀才得廪生,由于人才出众,被称为奇男子。
公元一六四一年,(崇祯十四年),郑成功遵父母之命与礼部侍郎董扬光之侄女结婚。公元一六四二年(崇祯十五年),十月初二日,郑成功长子郑经诞生,乳名锦,字贤之,号式夫。
举太学得名师
公元一六四四年(崇祯十七年)郑成功二十一岁,远赴南京入大学,拜当时“文举标榜东南”,大文人钱牧斋为师,钱牧斋非常重其才,为郑成功取名“大木”,誉其为国家栋梁才。郑成功在南京攻读近一年,时值神州板荡,天下大乱,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君自缢于煤山,其弟福王朱由嵩即位南京,郑芝龙受封南安伯。第二年四月,清兵陷扬州,史可法死难,五月清兵入南京,弘光帝朱由嵩被执遇害,此时,郑成功已在福建南安家乡。
隆武赐姓
公元一六四五年(隆武一年)闰六月,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即隆武帝,郑被召见,赐国姓朱,更名成功,后来成为中外闻名的“国姓爷”。隆武帝封郑成功忠孝伯,令为御营中军都督。这一年其母田川氏,自日本抵安平团聚。
劝父勿降清
公元一六四六年(隆武二年),郑成功赴漳泉各地募兵筹饷。八月清兵大举入闽,郑芝龙不抵抗,暗中与洪承畴勾结,福州失陷,隆武被害,郑芝龙不听郑成功谏阻,执意降清。郑成功立即邀同好友陈辉、张进、施琅、施显、陈霸、洪旭等人带同百余从人,乘两艘战舰赴南澳募兵,得了好几千人,进驻金门,图谋抗清复明。
焚青衣举义旗
公元一六四六年(隆武二年)十一月,郑芝龙降清后被执,押送北京,清兵攻入安平镇,郑成功之母田川氏尽节屈死,噩耗传来,郑成功立令三军缟素,率兵直朴安平,清兵仓皇退却。郑成功为母举哀营葬后,率部携带青衣儒服,前往南安孔庙前,魅星阁下,梦毁青衣,在孔子像前告称:“昔为儒子,今为孤臣,向背去留、名行其是,唯先师照鉴,”遂同陈辉、张进、陈豹、洪旭等数十人,高举“杀父报国”义旗,并在泉州西门外潘山招贤院,竖起“招贤旗”,广招天下贤才义士。三天后,得名士陈永华。陈永华同安县人,此人确系贤士,富有韬略,郑成功封他为“咨议参军”,长期追随郑成功左右,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南征北战,跨海征东,驱逐荷夷,收复台湾,开发台湾等等,立下了历史功绩。
经略闽海
公元一六四七年(明永历元年,清顺治四年)五月,郑成功在闽海整军经武,在厦岛设演武亭,建中佐所,饬令所属,勤加操练,待机而动。
公元一六四八年(永历二年)闰三月,郑成功部队攻克同安,五月直打泉州,围城不克而返。八月清兵陷同安,守将英勇战死。
公元一六四九年(永历三年)正月,永历帝封郑成功为威远侯。六月清漳浦守将王起俸归降,郑成功援以都督同知,挂统练将军印。十月清兵败于云霄港,十一月解诏安围,郑成功督师入潮州,永历帝又封郑成功为广平公。
公元一六五○年(永历四年)八月,郑成功转师厦门,乘中秋之夜入厦,并郑联之军,收郑彩之师,得金厦两岛为基地,全军增至五万余众。闰十一月,郑成功奉诏南下勤王,节节胜利,师至揭阳,因感厦门兵力单薄,恐有意外,命其叔郑鸿逵回师镇守。
公元一六五一年(永历五年)二月,清福建巡抚张子圣、提督马得功,以郑成功南下勤王,乘虚袭厦,郑成功自广东回师救援,闻成功铁面无私,军律严明,郑芝鹏失职受斩,郑鸿逵也因放走马得功摘掉军权。
公元一六五二年(永历六年)二月,郑成功出兵攻海澄、陷长泰、围漳州,军威大震。
公元一六五三年(永历七年)六月,永历帝册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郑成功上表辞让,改封漳国公。郑成功以海澄为要地,筑城环水,加固防备,与金夏表里呼应。郑成功反清复明义师声势大振,清廷为之震惊。
公元一六五四年(永历八年),清廷封郑芝龙为同安伯,以招抚郑成功被拒。
公元一六五五年(永历九年,清顺治十二年),郑成功攻取仙游,巩固厦海,部众已扩充到七十二镇,改厦门中佐所为思明州,藉示思念明朝之意,并设六官分理庶政,各司其职。六官即吏官举人潘庚钟,户官洪旭,礼堂举人陈澄世。其下各设协理一员,左右都事各一员。又以常爵宁为察言馆、育胄馆、察言馆、宾客司、印司、兵器局等,分办各政务,礼贤下士,远近豪杰,莫不闻风归附。同时发展海上贸易,以充军费,金厦社会秩序安定,商贾云集思明州。郑成功把监国鲁王迎至金门,拜定西侯张名振为元帅,统兵二十四镇,攻打舟山群岛,浙东大为震动。
公元一六五六年(永历十年)郑成功在沿海督战,屡败清军。郑成功督师北上,力克闽安,进取闽东罗源,宁德等地,尽歼清军。
公元一六五七年(永历十一年)郑成功致父书,拒绝劝降,义正辞严,但父母情却难相忘,每于午夜起立向北,私自悲苦哀痛。
册封延平郡王
公元一六五八年(永历十二年,清顺治十五年),永历帝遣谭平伯周金汤、太监刘国柱传旨来厦,册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晋授招讨大将军,赐尚方宝剑,便宜行事。
郑成功经略闽粤,加紧在闽粤一带,招兵买马,聚草屯粮,时拥有精兵十七万余众,战舰三千多艘。
这一年,清兵大举进攻西南地区李定国军,郑成功、张煌言为解救西南的危急局势,举兵攻浙江沿海,准备人长江,不幸海上遇飓风,覆舟丧师,被迫撤退。
北上征战攻取南京
公元一六五九年(永历十三年),正月永历帝在永昌,闰正月,转转进入缅甸。郑成功闻清兵分三路入贵州,以为江南无备,决意乘虚而攻。六月大举北伐,郑成功为招讨大元帅,张煌言为监军,率十七万水陆大军,兵分八十三营。自舟山出发,由崇明人长江。七月破瓜州,克镇江,围困南京。另一路张煌言沿江而上,攻克芜湖,分兵四出收复了四府、三州、二十四县,江南、皖南广大地区燃起了抗清热火,使得清廷大为震动。惜因战略上失策而败,大伤抗清元气。清廷两江总督郎廷佐狡诈,以议降缓兵计,乘郑军防备松懈,组织偷袭反扑,会战南京城下,郑军损失惨重,大将甘辉、陈魁、张英、万礼、林胜、潘庚钟、兰衍、魏标、洪复、林世用等均壮烈牺牲,迫得退兵,回师厦门。
公元一六六○年(永历十四年),清兵企图袭击金厦。满洲将军达素率甲兵万余人,和总督李率太合攻厦门,郑成功亲自指挥作战,在海上大破清军,达素败回福州自杀。从此,郑成功在世,清兵再也不敢一窥厦门。
东征台湾
台湾自古为我国领土,三国及隋唐时,祖国大陆人民常往来于台湾,历史上隶属福建管辖,宋归属泉州晋江县,元设巡检司,管辖台、澎。明延元制设巡检司,明天启时,大陆流民到台湾,郑芝龙曾组织数万名移居台湾。
公元一六二四年(明天启四年),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神圣领土台湾。郑成功南京失利后,决意东征台湾,特别是厦海胜利,增强了收复台湾信心和决心。
公元一六六一年(永历十五年),何廷斌(南安县人)在台湾为荷兰人做通事,爱国义举,冒险渡海来厦,晋见郑成功,并献重要军事地图,得郑成功部将马信、杨朝楝等人支持,郑成功作出东征驱逐荷夷,收复台湾的决定。
公元一六六一年(永历十五年)二月初一日,郑师祭江,在金门料罗湾誓师出发,跨海东征。郑成功亲率大军二万五千人,战舰三百五十艘。二十四日抵澎湖,一鼓而下。三月三十日郑成功在澎湖誓师,进攻台湾,海上遇到风暴,气候十分恶劣,在郑成功“冰坚可渡”的号召下,冲破惊涛骇浪,战胜困难,于四月初一日攻人台湾外沙线,进抵台湾的咽喉港口——鹿耳门(今彰化鹿港),大军从禾寮港登陆,初二日败赤嵌城荷兰守将毛兰实汀。初三日的战斗,击毙荷将巴葵王,迫使毛兰实汀初四日放下武器投降,进而进军安平港,围攻台湾城,郑成功的大军与荷兰殖民军苦战八个月,在台湾人民积极支持和密切配合下,沉重打击荷兰侵略军,迫使荷兰殖民者头目揆一于一六六二年二月一日(永历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在投降书上签名,荷兰侵略者霸占我国台湾达三十八年宣告结束,宝岛台湾回归祖国。
开辟台湾千秋功业
郑成功台湾收复以后不久,由于长期征战,积劳成疾不治,于一六六二年六月二十三日病逝,年仅三十九岁。郑成功在台湾时间虽然不长,但其雄才大略,对台湾政治制度的建立,开展建设台湾经济文化,对台湾社会发展极大的推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立了不朽的千秋功业。
郑成功自隆武起兵,十七载戎马生涯,三次北上征伐,三次南下勤王,最后跨海东征,收复台湾,枕戈泣血,忠勇不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郑成功不愧为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子,杰出的民族英雄。今天在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三百二十周年纪念之际,我们衷心祝愿台湾海峡两岸尽早实现“三通”,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完成统一祖国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