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祖籍原是河南光州固始县。当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今开封),宋室南迁。先世随南下入闽,由莆田、居漳州,居粤之潮州。后郑隐石,乃移居福建省泉州府南安县石井乡,则石井郑氏始祖,遂世为南安人。
数传至八世郑乐斋,娶妻郭氏,墓葬在南安康店乡复船山(又名橄榄山)。后来至康熙三十八年五月廿二日卯时,将郑芝龙灵主、翁氏、郑成功、董氏、郑经、唐氏等灵柩,附葬此茔内。墓碑上则阴刻:“明石井乐斋郑公淑慎郭氏、桥梓五世孙、六世孙、七世孙茔域。”
九世:郑于野
十世:郑西庭
十一世:郑象庭,生有四个儿子,长者郑芝龙(即郑成功之父)、次是郑芝虎、郑芝凤(鸿逵)、郑芝豹。
十二世:郑芝龙,乳名一官,字四甲,号飞黄(或写鸿)。十七岁往日本经商,娶日妇田川氏(即翁氏、郑成功生母),在海上谋生,后又参加颜思齐一伙,曾劫富助贫,以台湾为根据地。至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郑芝龙接受明朝招抚,先任游击,后升总兵,管理沿海一带的贸易,遂致巨富。官至平南公,太师平国公后因降清,被扣押北京,于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以及人北京省亲的老四郑恩、老七郑脉等,一齐被清廷诛戮。
郑芝龙先后娶妻三人,是陈氏、翁氏、彦氏。置妾两名,李氏、黄氏。三妻二妾共生有七个儿子:即长者郑成功,次是七左卫门(日本名字)、郑渡(世忠)、郑恩(世恩)、郑荫(世荫)、郑袭(世袭)、郑脉(世脉)。
翁氏(田川氏,即郑成功生母)是郑芝龙第二位夫人,比芝龙大三岁。她是一个中日混血儿,她的父亲是福泉州人翁翌皇。母亲是日本女子田川氏,后来她随她母亲姓田川,其实是姓翁才对。至郑成功赐国姓、封忠孝伯,中外尽知,日本人亦为之起敬,乃送田川氏回安平。后来芝龙降清,清兵进安平,田川氏死难。田川氏生于壬寅年八月十八日未时,卒于丙戍年十一月三十日已时。享年四十有五。亲生有两子,长是郑成功。次是七左卫门。居住在日本没回国。
郑芝凤(鸿逵)受隆武帝封自靖西伯,晋封为靖西侯、定国公。曾劝兄勿降清,被拒、暗与成功渡海起义,合作相当密切,后因在厦门纵放敌将马得功,自此,失去军权。其子郑耀基幼时,也跟着郑成功受隆武帝同样赐国姓等等、早夭。
郑芝豹:受隆武帝封为澄济伯。后因芝龙降清,芝豹在家留守。后居厦门,因与施琅关系密切,因见施琅叛明降清,不能自安,遂偕嫂彦氏(芝龙妻)降清。后来郑成功拒清招降,芝龙被禁锢于高墙,芝豹被流放于宁古塔。
十三世:郑成功,诞生于日本肥前平户千里滨,乳名福松,十七回归祖国住安平(今晋江县安海镇)就师肄业取名森,字明俨,号大木。十五岁进秀才,甘一岁入南京太学,明末隆武帝御赐国姓,改名成功,封忠孝伯,授招讨大将军,因清兵入闽,父降清,母死难。焚青衣于孔庙,率志士起义,抗清复明,屡拒父拒清招降,明永历帝诏封延平郡王,大举北伐,逼南京,东南震动。深得民援,率众收复海外台湾。荷兰降,改台湾为东都,置府县,编户籍,务屯垦,兴学校,开辟疆土,对於台湾的开发功极大焉。十余年汗马积劳,后又日以继夜开发台湾,兼又国事家事,积劳忧愤成疾,病逝于台湾。
郑成功生于明朝熹宗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即甲子年农历七月十四日辰时,卒于明永历十六年,即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壬寅年农历五月初八日未时,享年三十有九。葬台南。至清康熙三十八年,迁柩回祖家南安,于农历五月廿三日卯时,附葬复船山郑氏祖茔。
郑成功娶妻董氏。后又娶了庄氏、林氏、史氏、蔡氏、曾氏、蔡氏。共生有十个儿子:即长子郑经,娶妻唐氏,先卒。次郑聪,娶故明鲁王二郡主朱氏。郑明,娶林氏。郑浚,早夭。郑智,娶洪氏。郑宽,娶林氏。郑裕,娶王氏。郑温,娶刘氏。郑柔,娶洪氏。郑发,立克圭为嗣。
董氏:名酉姑(郑成功妻)系明崇祯丁丑进士礼部侍郎董扬先(别号沙筑)胞侄女,(晋江县永宁后山村人。)辛卯(永历五年)清将马得功人厦门之乱,独包裹姑之神主出逃,贤慧孝义可见也。生于癸亥年九月廿四日酉时,卒于辛酉年六月十六日已时,享年五十有九。
七左卫门:(日本名字)是郑成功同胞亲弟,二人在日本肥前国河浦千里滨,手足情深。郑成功七岁离别回国,直到身死之前,这两兄弟不但鱼雁相通,互诉衷曲。郑成功在军事旁午之时,也托人带钱到日本供给他的生活费用。日本酒井景光氏曾经珍藏了一封“郑成功复与弟书”,可算是唯一传世的真情流露之作。
七左卫门大概是在日本正德年间(康熙五十年至五十五年,公元1711至1716年)以长崎迁居江户,后卒其地。遗有一子(郑成功的胞侄)则已改用中国人和名字叫郑道城。
郑渡:(世忠),因郑成功的五个同父异母之弟,郑渡是随其父郑芝龙投降清朝的,他还奉清廷之命,带着老五郑荫到厦门劝郑成功降清,被拒,两兄弟又被同行的清吏押回北京。明永历十六年,即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跟他的父亲郑芝龙,以及入京省亲的老四郑恩、老七郑脉等被清廷诛戮。
郑袭:(世袭),同父异母中唯一老六参与郑成功民族革命大业的。而当郑成功逝世,命他护理大将军印,代摄政王,一度参与阴谋自立为平王,及郑成功长子郑经从厦门袭台湾继位。郑袭便移居厦门。明永历十七年,即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十一月,他终于向清廷称降。
十四世:郑经,乳名锦、字式夫,号贤之。郑成功进军台湾时,郑经留守金厦两岛,直到郑成功在台湾逝世,其叔郑袭阴谋自立为王,经则兴师袭台湾,即延平郡王位,改台湾东都为东宁,分遣将士屯耕荒地。造亭馆以安置宗室遗老。后意志暂消沉,无意西返,将政权交给世子郑克臧,整日借酒解愁,微情女色,致害身体。逝世于台湾承天府行台。
郑经生于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壬午年十月初二日未时,卒于明永历三十五年,即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辛酉年正月二十八日寅时,亨年四十。葬台湾、至郑克塽降清,康熙三十八年,奉旨同成功灵柩俱迁回南安,五月廿三日卯时,附葬复船山郑氏祖茔。
郑经娶妻唐氏:生有七个儿子,长者郑克塽,娶妻冯氏、史氏。次郑克举,娶许氏。郑克均,娶柯氏。郑克墢,娶冯氏。
唐氏:(即郑经妻)先卒。为明进士兵部尚书唐显悦孙女,生于壬午年十二月十二日未时,卒于丙午年七月廿四日丑时,享年二十五。
十五世:郑克臧,是以“监国”名义摄理政事,由他岳父陈永华辅助,精明能干,不畏强权,因此开罪了许多人,董太妃听信冯锡范的话,免去克臧的监国,下狱处死。
十五世:郑克塽,继承延平郡王位,年仅十二岁,政事都由他岳父冯锡范所控制,兵事都由刘国轩主持。因郑氏部将死者死,先后降者也不寡,至克塽年仅十五岁、清廷遣施琅等打入澎海台湾,冯、刘因见大势已去,则劝克塽于七月廿三日向清投降。
自郑成功初起义抗清,至克塽归降,延续明正朔者凡三十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