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郑成功遗诗丛话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一、郑成功是我省南安石井人,为明末的伟大民族英雄,今年二月一日是他收复台湾三百二十周年。他文武双全,既是杰出的英雄,也是忠勇的儒将。从他一生留下的诗篇,显出豪气磅礴,光辉四射。当他青少年时,曾写“越日复同孙爱兄游桃源洞”五言古诗两首。钱牧斋师评:“声调清越,不染俗气,少年得此,诚天才也”。翟式耜给事评:“桃源上首,曲折写来如入画图,一结尤清绝。次首瞻瞩极高,他日必为伟器,可为吾师得人庆”。 (诗及评语均见玄览堂丛书续集延平二王遗集) 二、明季郑成功氏,汉族中——奇男子也。近有人见其手书诗一律,诗字皆佳绝,良稀世之宝也。其诗曰: 破屋荒畦趁水湾,行人渐少鸟声闲。 偶迷沙路曾来处,始踏苔岩常望山。 椎户秋深知露冷,僧扉昼静任云关。 霜林犹爱新红好,更入风泉乱壑间。 嗟乎,英雄所留剩之遗迹,一鳞一爪,无不可珍。况其发自性灵而形诸声律,见天文字者乎! (节录裘毓鏖《清代轶闻》卷一首七绝郑成功遗诗) 三、文昌阁楼下也是陈列室,多史笈墨迹之类。中有郑成功于明隆武时所赋五方绝一首,由此也可见郑氏志节一斑。诗曰: 礼乐衣冠第,文章孔孟家; 南山开寿域,东海醒流霞。 (节录蓝红:革命圣地台南游记。) 又按南安潘虚之台湾杂诗中有七绝一首,题为“郑氏墨迹”,诗曰: 极飞扬处无骄态,下笔延平亦一家; 扫尽秀才酸腐语,欲倾东海酿流霞。 自注云:“赤嵌楼悬郑成功手书中堂一幅,有章草意。略近晚明倪黄风格,末句为东海酿流霞。”(载海外庐诗集)从此诗看,赤嵌楼所悬之中堂,亦即文昌阁楼下郑成功所出之五言绝句。 四、往尝为龙凤月刊写台湾诗词丛话,以弱岁计梁新会所编新民丛报,仅记某期杂组栏载有郑延平五律七绝各一首,惜事隔四十年已不复忆其只字。兹偶检苏菱槎先生东宁百咏有:“舟师北代下瓜州,黄叶西风片片愁;一例长城诗律壮,岘山名句足千秋。”一首,其附注云:“已亥五月,成功誓师北伐,少司马张煌言以所率义兵从,未至仪征五十里,吏民迎降。六月二十八日,煌言抵观音门,成功已下镇江,大会文武,登岘山援笔赋诗曰: 黄叶古祠里,西风寒殿开。 沉沉松柏老,瞑螟飞鸟回。 碑碣空埋地,底阶尽染苔。 此地到人少,尘世转堪哀! 盖即新民丛报所揭载之五律。据苏注,是诗为延平攻下镇江,登岘山所作。意者,是负清师入滇,永历帝蒙尘异国,故延平结句有“尘世转堪哀”之叹乎! (节录台湾研究季刊第一卷第二期91页,朱剑瓦台湾诗词续话) 又按郑成功登岘山诗,南安潘诗泓(前县政协委员)曾和韵云: 大节忠雄孝,雄图霸业开。 参军悲战死,外府失争回。 故垄迷残照,丰碑挂碧苔。 只今台海异,凭吊思多哀! 此诗从郑成功江南退师,潘庚钟参军死节,后来收复台湾,议取西班牙占据之吕宋作为外府未果,又联想台湾后来割与日本,实含有吊古伤今之意。 五、龙海桥位于石码东南,向东即通大海,每当海潮时,波涛汹涌,蔚为奇观,所以有“龙海观潮”之称。传说一六五二年十一月,郑成功大军进驻石码时;桥的附近一带,均停泊郑成功水师的船只,郑成功曾经与诸将领在桥上观潮,并顺口吟诗云: 神州鼎沸横胡虏,禽兽衣冠痛伪朝。 十万健儿天讨至,雄心激似大江湖。 这首诗为延平二王遗集所未载,在石码一带,却流传很广,不知是否郑成功原作 (节录厦门大沉着了成功历史调查研究组编写的“郑成功史迹调查”35页) 近人林今隆曾撰文登于福建日报,谓郑成功当年常与诸将领登上晏海楼观潮议事,并曾吟上述“神州鼎沸横胡虏”这一首诗。按晏海楼座落在龙海县黄澄镇的东北角。建于明隆庆六年(一五七二年),因它形如八卦,俗称“八卦楼”。晏海楼共四层、高二十多米,巍然屹立于九龙江滨,登上四楼,可以凭栏远眺。它在古代,既是观察气候变化的岗哨,又是侦察海盗行踪的嘹望台,在生产和军事上,都起过重大的作用,此楼就在龙海桥附近。 六、郑成功又有诗曰: 天以艰危付吾俦,一心一德赋同仇; 最怜忠孝两难尽,每忆庭闱涕泗流。 其自注云:“太师为满酋诱执,迫郑成功降,再四思量,终无两全之美,痛愤几不欲生,憔有血战直渡黄龙痛饮,或可迫归终养耳。屈节污身不为也”。此诗载延平二王遗集,余读后觉郑成功自在孔庙前焚青衣后,即认为忠孝不能两全,要坚决抗清复明到底,其后清又迫其父寄书诱降,成功复书末云:“儿志已决,不可挽矣!倘有不讳,儿只缟素复仇,以结忠孝之局。”更可见其始终意志不渝,成为流芳千古之海外孤忠。 七、昔余读延平二王遗集,见延平有“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七绝诗一首云: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 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觉其气魄之雄壮,实有不灭此胡虏不肯罢休之意。虽后来功败垂成可为惋惜,惟心情亦为其诗中英气所感动。郑雪亭咏郑延平有句曰:“一腔幽愤孤臣泪,洒作寒潮磅礴流。”余读延平二王遗集亦有句曰:“夜来灯下观遗集,犹见丹心照汗青。”实皆心仪郑成功之为人,真不愧为一代之民族英雄,其姓名可与日月争光长留青史矣。 《彩虹室丛稿) 潘希逸潘宪章合编 一九八二年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