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年轻的杰出军事学家郑成功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童年时代 郑成功的故乡是福建南安县石井村。诞生于明朝天启四年七月十四日(一六二四年),地点在日本平户之川内浦。母亲田川氏,对他很爱惜,给他取名“森”号字“大木”。田川氏对儿子寄予满怀的希望,大木之意,乃是希望他日后长大能成材成器。 郑成功生得仪容整齐,眉高眼大,两道剑眉高扬入鬓,眼神炯炯,声音宏亮,特具一种凝严的气质,举止异众。幼小在日本时,有一次郑成功在门外游玩,见数个孩子围攻一童,遂上前干涉说:“你们恃众欺侮人家,不会感到害羞吗?”其中一孩,蛮不讲理说:“我们打人与你什么关系?要来多管闲事。”郑成功很气愤,喝道:“打了人还觉得在理吗?别以你们人多,我可不怕呢!”那孩子哪肯示弱,又不甘心被成功点着理,便挥动小拳头,来打成功。郑成功天生臂力过人,只一掀,就把那孩子摔出老远,跌个四脚朝天,其余孩子见状各自逃散,足见其路见不平,见义勇为的气概。 郑成功小时很兴趣做军事游戏,他常领着伴侣们,拿泥巴砌成城墙,堆瓦砾作营垒,削竹剪纸作旗帜,列成阵势,然后自己充当指挥,和孩童们玩一场作战游戏,战胜了,孩童们就伏在地下,称他“将军”。 少年时代 郑成功自从1630年回到祖国,他很思念远在日本的母亲,常常跑到海边望着滚滚的海水发楞。每次,他都被那高高的桅墙,飘着旌旗的战船引住了。他喜欢到兵舰上去玩,随船出海,听水兵讲述海洋生活和打仗的故事。那些身高体大,穿着铁甲,挂着腰刀的水兵,在郑成功的眼中是那么雄壮、威武。他喜欢这些性格豪爽的水兵,常常抚弄着他们身上的战甲,把他们的腰刀除下,挂在自己身上,对着他们挥一挥手,严肃地说:“大家听我的命令、出发、准备战斗!”他的个子只高过腰刀半个头,那语气和年龄又很不相配,还有他带有日本腔的噜噜的闽南话,引起哄堂大笑。然而,人们却照样听语,齐声回答“是”。并作出战斗的恣态。郑成功天真浪漫,他这样想:长大了有一个出息的英雄,像戚继光那样,指挥着兵马抗击敌人。 郑成功叔父郑鸿逵是郑氏族中唯一的念书人,文武双全,在郑姓家族中甚有声望,讲话很有分量,他最关心郑成功的学业,郑成功的聪颖使他十分高兴,曾几次对郑芝龙说:“此子后日必是咱郑家的千里驹”。郑芝龙也因此特聘一位有名的老学究来作授教。有一天,郑鸿逵有意到后轩书房,想看看成功的功课,却见空无一人,案上摊开着《孙子兵法》和《春秋》两书,拿起来一瞧,字行中圈着无数红圈圈,在旁边空白处,写着“挥尘谈兵效古之英豪,究心天下封侯非所愿。”志气之大,使郑鸿逵十分感叹。 郑鸿逵见郑成功不但好学兵书,而且经常喜做军事游戏,十分欣尝郑成功小小年纪有此气魄,又看到他喜欢练武,索性叫来几位武师,教他击剑,驰射。自此,凡是课余,郑成功便致力于练武,经冬夏秋、独自勤学苦练,从不间断。 郑成功聪明敏颖,过目就能诵,而且还能分辨是非,很有正义感。少年时代,国事越来越纷乱。老师也为国运忧心忡仲,常拿古代英雄志士的诗篇来教郑成功。一次,念到文天祥的《正气歌》,老师向他讲述文天祥在北方异族入侵,坚决抵抗而被俘,三年的囚牢生活,拒降之凛然不屈,临死这巍然从容,说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的壮烈诗句时,郑成功心神向往。老师谈到岳飞那激荡着满腔爱国热血的《满江红》词;屈原那饱含着寻求救国之道的眼泪心血交织的《离骚》经郑成功把这些壮气横秋,字字铿锵的爱国诗句念熟,无任敬仰他们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和与祖国同生死共命运的英雄气慨。 郑成功聪颖的又一表现,十一岁时,书斋练习作作文,老师用“洒扫应对”为题,他写下“汤武之征诛,——洒扫也,尧舜之揖让,——进退应对也。”用意极深,老师一见,不禁打案叫声:“小小年纪,就能贯穿修身与平天下的大道理”。 郑芝龙受明朝招安,升任福建总兵,因而,一心一意把他培养成为武将,以便将来能承袭爵位。然而,郑成功却酷爱诗词文章,从早到晚都抱着书本看呀读呀。他读书时精神集中,记忆又好,没有几天,一本厚厚的《千家诗》,就叫他背得滚瓜烂熟了。大家都说他很聪明,但他父亲却不以为然。 一次,郑芝龙父子在幕僚宾友的陪同下,乘着一只官船,在江上游览。船内吹箫弹琴,猜拳行令,何等的热闹!但郑成功却无心玩赏,他坐在角落里,聚精会神地读书。郑芝龙看了,不便直说,吆喝一声:“升帆!” 帆升起来了,风儿将它鼓得满满的,船就象一支离弦的箭似的“嗖嗖”地向前飞去。郑芝龙又叫道:“郑森吾儿!” “孩儿在此!”郑成功答道。 “我出个对子,你对对看。” “请父亲出上联。” “你看对面那只舢板,尽管渔民拼命摇橹,可怎样也赶不上我们,所以我认为:“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这就是上联。” 郑芝龙出的这个上联,实在不好对呀!原来他语带双关,表面上说是拼命摇橹不如升起船帆来得快速,实际上“橹速”是影射周瑜的谋士鲁肃,“帆快”是隐喻刘邦的参乘樊哙。其真意是“文官不如武将。”要找到两个历史人物,又利用谐音,完成这个对偶句,实在不容易呀!但郑成功思路敏捷,他很快就想出来了,对道:“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话音一落,满座叫绝!原来这也是个双关语,表面上说是笛子清脆比不上洞箫和谐来得动听,实际上“笛清”暗指宋仁宗驾下的大元帅狄青,“箫和”暗指协助治国平天下的丞相肖何。其真意是“武将难比文官”。实际上后来郑成功不但是一个文官而且也是武将,真是文武双全。 一个幕僚见郑成功对答如流,来了兴致,也出了个上联要郑成功对。因为当时正下着小雨,所以说的是“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 郑成功灵机一动,不慌不忙地端起桌上的蛋糕,用小刀把它切成好几块,然后给每个客人一小块。 “别分了,你先考虑对对子的事吧!”郑芝龙说。 “我不是在对吗?这位叔叔说‘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我对‘切糕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众一一听,赞叹不已。从此,郑芝龙再也不干涉郑成功念书读诗了。郑成功可是个有志气的人,他要成为“文武全才”。每天早晨,他闻鸡起舞,练习武艺后,就刻苦攻书,因而,十五岁中了秀才,二十一岁便进入南京大学。 投笔从戎广招贤士 郑成功在23岁时,觉得山河破碎,世事纷纭,自己所读的书毫无作用,于济国救民无补,决定弃文就武,肩负起复国使命,于是便吩咐家人将他念书时穿的那些青衣,戴的儒巾都找出来,口念道:“昔为儒子,今作孤臣,向背去留,各行其是,谨谢儒服,唯先师照鉴,”并对“孔庙”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神位作揖。然后教人用柴生起火来,把青衣烧掉,从此投笔从戎。 先在南澳烈屿起义,继而在南安潘山地区招贤桥上树立“招贤”红绣旗。相传有二种说法:一云,在桥头排一方桌,桌上放着一把宝剑,一碗清水,一支蜡烛和一付打火器。部属张镇坐在旁边等待。时陈发经过见状心中明白,便卷起袖筒,露出那只粗大的右臂,拿起宝剑“嗖”地拔出鞘来,打碎那盛清水的碗,接着拾起那火刀、火石,“咔嚓”几下将那根蜡烛点明起来。有云:在桥头置一桌,桌上放一盆水,中放烂泥,及一竹枝,旁置一面镜,一盏灯火碗,内置灯芯及油、起火工具。意思是有见识者,可以将竹枝在面盆划几下表示反清,待水澄清后再用镜子照一下表示复明,同时将灯盏点火也是复明的意思。 郑成功开府厦门,更到处延揽人才,广招贤士,好多名人隐士都跑来归附,郑成功非常客气接待他们,跟他们攀谈,一旦发现有真才实学,也不考虑对方的门敏、出身、资历,便授以官职,加以委用。 福建同安有个士子,叫陈永华,字复甫。祖籍龙溪,十四岁进龙溪县考试,中了廪生,渊冲静穆,识力过人,自幼受父严教,勤奋读书,兵法易经,天文地理,无所不晓,学问渊博。父死后由人荐给郑成功。郑成功早就听说陈永华的名气,这天,闻永华到厦门,马上在私衙内会见陈永华,一见面,郑成功便说:“久仰公之名,孝声远播,博学多才,今来帮助我,正如猛虎添翼,使我十分高兴。”陈永华道:“生员愧负虚名,无才可取,恐失国姓爷之望。”陈永华只是谦逊。郑成功见他忠笃,更为器重,与他谈论天下国事,陈永华谈锋甚健,指论大局,非常中肯,谈及交兵打仗,具体实用,如论到军队经费时,陈永华主张“通海贸易,自然财用不匮”,与郑成功的主张暗合。 陈永华的滔滔宏论,使郑成功精神飞扬,不觉得疲倦,谈了一整天,郑成功从心里佩服他,便称赞说:“复甫乃今之卧龙,宜为国尽力,共复明室。”于是,便委用陈永华为参军,帮助处理大小军务。 龙海县海澄东园有个名叫甘辉,当郑成功在厦门募兵时,甘辉及林泗带领一支农民军投奔郑成功。郑成功大喜,下阶亲抚两人手臂,委以重任,甘辉授以先锋镇之职,从此甘辉成了郑成功的一员骁勇将领,冲锋陷阵,勇往直前。 陈魁,祖籍江北,本是清舟山降将,双臂有千钧之力,精于骑射,百发百中,箭不虚发且性格豪爽,梗直敦厚,郑成功甚为器重,任其为北兵水师统领。 有一次,两只白鸢从天空落下,共从前边水面抢到一条鱼儿,一齐飞上天空,各啄着鱼儿的一端,在争吞着。 郑成功一见,向着陈魁说:“向闻陈将军在舟山时,有百发百中工夫,看那水鸟,能不能射中?”陈魁说:“雕虫小技,愿以献丑”。“好吧,你就显显本领,如果射中了,我这只西洋商人送的“神舟”(行驶如飞,渔民兵士均称神舟)就送给你吧。” 陈魁闻言,在腰间拔出硬弓,取上一雕邻箭。他把弓拉了几下,觉得够劲,然后把箭搭上,拉个满月圆弦,仰天看准两鸢,一箭射去,“嗖”地一声响,那两只鸟儿应弦落海,挣扎在海波上面。 “好!射得好。”郑成功和兵士们齐声喝采。几十个兵士,嗵地跳下海去。抓那鸟儿。不一会儿,已有兵士献上了,郑成功细细看过,那箭横穿一鸟之胸,透入另一鸟之前脯,穿后背向,其劲力之大,中的之精,都是非常惊人的,他拍着陈魁的臂膀说:“神箭手,果然名不虚传,我就把这船送给你吧。” “怎使得,此乃大将军水上坐骑;我乘之不合体统。” “你是我的水师统领,怎会不合体统。” 陈魁深感其遇,训练更加刻苦尽力,以后统领“铁军”纵横东南,跟郑成功西征北伐,驰骋沙场,战功累累。 泉州城内涂门的近处,出有杨大文其人,长得五大三粗,擅长打造兵器,力大无比,举一只百多斤重的大锤,如拿针一样,自己开设一爿铁铺。杨大文有一次到郑成功那里,向他哭诉道:“国姓爷,百姓受尽了满贼的残害,我这口气早憋不住,我要为咱的士兵打制兵器,为民族的正义捐献出我的一切。”他拉开衣襟,露出那伤痕累累的胸脯说:“这就是异族虐待的见证,这是清军留在我身上的鞭痕。” 郑成功收下了他,分派他到国公山旁的札营地,并派出一队兵去协助他在那里设置火炉风箱打制刀枪。杨大文运用平生本领,日夜抡锤于火炉旁。汗从他的毛孔沁出,集成一颗颗,顺着额角、身上往下淌流,落到铁墩上,可是,他有停止过;中午或黄昏时节,他没有休息过,他只是不知疲劳地干着。几天后,他打制出了十几捆光亮的刀枪。刀枪送到了郑成功的大营,郑成功仔细一看,把把都是下过苦工锻打出来的钢刀钢枪,弹一弹,铮铮有声。郑成功非常满意,十分称赞杨大文,杨大文说:“今天是我为国家出力的机会,也是我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在山河破碎,人民流亡的时刻,我还是做得太不够了。”后来,杨大文便在厦门帮助郑成功设置军械制造局,郑成功入台,杨大文也随之,即在台湾打制各种兵器和农具。 福建鹿溪村,住着两个姓林的兄弟,平时结交一帮英雄志士,操拳练武,而且乐善好施,扶弱助贫,名誉远扬,人称“鹿溪双雄”。 郑成功经常化装下访,有一次化装青衣书生,改姓王,在鹿溪附近被一队清兵追赶,为林福兄弟所营救,见成功谈吐文雅,相貌威严,二道剑眉入鬓,声音宏亮,先是欢喜,后更肃然起敬,林福开言道:“王先生,你我意气相投,若不嫌弃我等种田人,何不效古管鲍结义。” “两位壮士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感谢相扶之恩,结为莫逆之交,实合我意。” 当下便分长次,王先生居长,林家兄弟次之,备下三牲礼物,在关帝君神像前,歃血为盟,结为兄弟。 “王大哥,打探漳州之事,你不宜出去,恐有人认得你,此事包在我们兄弟身上。” “林家两弟,此事宜速,我先回营,专等佳讯。就此告别。”林福兄弟紧身装束,佩上腰刀,直奔漳州而去。 林家兄弟投奔郑成功,才知道王先生就是国姓爷。郑成功经常化装下访,探听军情,此次为了攻打漳州,化装成了读书人,却不料遇着林家双雄。林福兄弟帮助郑成功,打下了漳州,屡立战功,都当了郑成功的水师镇。 郑成功还在潮洲一带平服杨广、许龙、朱尧、张永和、苏利五个绿林盗贼。 此外,郑成功也曾在戏场选过将。多方选贤任能。 执法如山 赏罚分明 当郑成功奉召西征广州救援永历帝回师厦门,得知清军乘厦门空虚大举进攻,厦门失而复得情况后遂召集文武,询问军情,查点损失,第二天,郑成功召开了各大小将领之会,他说:“这次厦门的得失,有功的人应当奖赏,有罪的人应当处罚,如果赏罚不明,我们以后不要说和满清作战,收复国土,就连这一块地方也是保不住的。现在全部情况均已查明。” 接着,由参军潘庚钟宣布:“左先锋镇施琅从厦门港上岸,包围敌人有功,赏银二百两;水师将领陈纁、郑文星回救厦门有功,各赏银一百两;水师标将吴渤作战陈亡,厚恤其家;阮引、何德通敌不战而逃,各杖五十军棒。定国公郑鸿逵回救厦门有功,私放马得功有罪,功罪相抵。郑芝莞(郑成功步仪)留守厦门,临危劫取公财逃亡,论罪当斩。尔勋臣镇将各宜努力。” 此时郑成功站了起来,双手捧着隆武帝赐给的尚方宝剑,神态严肃,命武士押郑芝莞下去,就辕门外处斩。郑芝莞听后声泪俱下,手脚直抖,叫道:“成功,你……”众将也为芝莞求恕,郑成功不准,命令押下去。 一会儿,武士回报斩毕,并献上首级,郑成功不觉珠泪夺眶而出,说道:“诸葛武候又何尝愿意斩马谡?何况他还是我的叔父。这是军法,怎可苟私枉法呢。”诸将士见郑成功执法如山,赏罚分明,都愈加同心协力。 卧虎山巧布疑兵阵 郑成功于一六五○年三月打下平和、狮头寨,夺取潮州几个属地。这时郑鸿逵也带领自己的军队努力作战,紧密配合郑成功西征,在四月攻陷揭阳,拿下靳虚寨,有力地威胁潮州。尤其是诏安清总兵万礼乘机反正,助长了郑成功的军威。 潮州太守郝尚文,北方人,善于用兵打仗,他知道形势对潮州不利,与其等待着郑成功来围城,不如据要塞以抗之。便召集全部军队,并强行把城内的壮丁集合起来,分成几队,安插到部队中去,由经过战斗训练的清兵指挥。这样,便分配了一小部分兵力守城,大队兵马开赴潮州的要道卧虎山,想借此挡住水陆并进的郑成功军队。 卧虎山凶险陟峭,崎岖难行,一面又紧连直通大海的韩江。郝尚文的兵来到这里,已是下午时分了,安下营寨,郝尚文独自观看山势,又望着滚滚滔滔的韩江下流。但见那山坳深处,无数农民在砍着柴草,出入在林子里;那韩江的弯曲处,好多淦夫驾着船儿,在撒网捕鱼。一切都觉得跟往常一样。 是夜,正当一更时分,郝尚文的营中刚敲起睡觉的竹杠声,突然从卧虎山头响起如雷的炮声,霎那间四面喊杀连天,清营慌乱起来了。马上就有流言传开说:“郑军攻营寨来了”。清兵个个惊慌失措,东奔西窜,郝尚文忙忙披挂上马,发号施令,才将秩序维持住。 可是,等他们武装好了,有了戒备,那杀声就没入了沉沉的黑夜中。但当他们又准备要安歇时,那杀声又起,而且一次比一次近,好像千军万马冲锋上来似的。就这样清军个个提心吊胆,一夜未曾合眼。直到东方发亮,郝尚文在朦胧之中发现漫山遍野全是郑字旗号,再看看自己的营寨,正落入包围圈中。 “奇怪,难道真的兵从天降不成。”郝尚文还没有弄清眼前的情况。这时,一支兵已杀到,为首的将军,乃是甘辉。郝尚文忙挥剑约束兵士,奋勇向前。两军很快地绞杀在一起。甘辉十分勇猛,郝尚文也善战,战斗非常激烈。 突地一声号炮,黄廷率着另一路大军已从韩江登陆杀来。清军慌恐一夜,战心已失,怎挡得住两路大军冲杀,队伍大乱。郝尚文在酣战中看到兵士纷纷溃退,四面山头喊杀声大震,喝道:“糟了,敌人步步为营困我,得尽快冲出去。” “同胞们,兄弟们,回到自己的阵地上来吧,反戈以击,别再作敌人的炮灰。”郑成功在高处观战,发现清军杂有不少百姓,命令兵士大声喊叫。 这一喊生效了,清军中的百姓,纷纷放下武器四处盗逃奔。郝尚文拔刀斩死几个,也阻挡不了。一时军心摇动,兵士皆想逃奔,恰好扼住一个小山丘,郝尚文见形势甚危,思量突围已不可能,便在树丛中脱下盔甲,扮作百姓杂在壮丁之中逃了出去。 郝尚文全军覆没,只身逃回潮州,惊魂未定,想起这次惨败,真是出乎意外,自己实际与郑军只交战一刻多,无奈兵无战心,自己也慌了手脚,细细思量,方悟出是中了郑成功的疑兵计。 江东桥大败陈锦 明永历六年(一六五二),驻海澄的满清守将周全斌出于民族大义,率所属到厦门投效郑成功。周全斌不仅武艺超群,善于统兵作战,还长得一表人才,有“武潘安”之称。归顺时就向郑成功献策说:“长泰是沿海通往内地的咽喉,可先取长泰,才能打开东南局面。”郑成功很赏识周全斌的主张,当便采纳并派甘辉领兵攻打长泰城。攻城未遂,军兵后撤,清将陈锦追至江东桥,四面环顾,恐怕有诈,正犹疑间,突听那边桥头几声巨大的炸药爆炸声,震憾山岳,好多人马连同沙土被抛上半空。陈锦才知道王进率兵进入郑成功的火药包围圈,已经身亡,情知中计。猛然又是一声炮响,一支军从侧面林冲出,挡住陈锦去路,为首将便是周全斌,他指着陈锦说:“同是明朝臣,为何助满清作孽?快快下马投降。”陈锦已如惊弓之鸟,又见郑成功从后面杀到,慌忙拼命杀开一条血路,带着残兵败卒奔回长泰城,只见城门大开,冲出一员穿明服的将领,后面紧随着一队兵,那将便是苏茂,一枪刺去,陈锦急忙一躲,险些被击中,幸有左右护住,才得逃脱,匆匆逃回泉州等待处分去了。 江东桥之战,毙敌四百多。占了长泰城后,郑成功又率领水陆各镇兵马,一鼓作气连续攻下了平和、诏安、南靖,并乘胜将军直捣漳州,把漳州城团团围住。 海澄督战 尽歼顽敌 明永历七年(一六五三)三月,清将领固山金砺集水陆大军反攻郑成功,用最密集的炮火网完全封锁住海澄。 郑成功派万礼领四镇的兵士守西北的镇远寨,又拨四镇人马与黄廷去守东北的关帝庙,这两个地方和海澄形成一个前三角,可以互相支援。郑成功令人在城内天妃宫筑起很高的将台,亲自指挥全城兵马作战。 敌人攻城十分猛烈,几百尊大大小小的火炮不分日夜轰击,炮弹像雨点落下,城内伤亡很大,城墙也给炸毁许多处。有些部将劝郑成功带兵杀出,放弃海澄,郑成功心中有数,他对部下说:“敌之猖狂,如疯狗逼人,你走,他势必穷追,助长其威,你跟他打了,也就不算甚么。”刚好甘辉走上台来,成功问道:“将士们的防炮洞挖得如何?”甘辉报已完工,郑成功点了点头,对甘辉说:“很好!教各守城将士,进洞避炮,炮过后用沙包,石板叠修颓塌之处,敌人冲上来用火箭,长枪搠回。” 郑成功在弹雨中高立于将台指挥作战,炮弹在他的左右不断爆炸,靠近天妃宫的城墙也被炸坍了十多丈,他毫无惧怯,镇定如常。敌人攻了几天,都不能拿下海澄,城内军民,见成功威凛无畏,一时士气大鼓。全军上下,英勇奋战,前面的人倒下去了,后面的人紧跟着补充,那气势像是地震海啸一样,一次次打退了敌人的攻城。 一天,敌人发现了城内高耸的将台上,郑成功在指挥作战,便集中所有的炮火攻击,天妃宫附近,接连掀起一阵阵炮弹爆炸的土浪,中提督甘辉来报告军情,一见情形很危险,劝告郑成功:“炮铳繁多,不可乘危,大将军快下洞躲一下吧。”郑成功笑笑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只有炮躲我,没有我躲炮的!”仍继续指挥作战。刹那间,一声巨炮轰鸣,接下去是沙沙的炮弹飞片的声音,甘辉顾不得再要求了,他一把拉住郑成功,往下就奔,刚刚离开,一颗炮弹飞来,把天妃宫将台炸得粉碎。 郑成功夜里正在城上巡视,听炮的出口声有些奇异,对甘辉说:“甘将军,你听这炮,有出口声没有爆炸声,还有你看,清营中的火炮筒出口,也没有吐红火。”甘辉注目远视,说道:“放空炮,这是吓唬我们的。”成功说:“敌人要乘夜爬城了,快预备大刀阔斧,传令众军,看见人爬上城墙就砍。” 深夜,果然杀声大振,大队清兵,四面八方渡口护城河,纷纷架起云梯登城。城内郑成功的军士,伏在城垛下,全神贯注着敌人的行动,情形发展到极点。不一刻,清兵像蚂蚁般地爬上城,郑军一声暗号,万斧齐下,把爬上来的清兵,像斩西瓜般的,杀得滚下城去。一批一批地爬上来,又一批一批地滚下去,这样持续到天亮,城培外尸体累累,把护城河都填满了。固山金砺看到损失惨重,又不能把城攻下,号令撤退,清兵争着渡过护城河。郑成功一看时机已到,马上命令点燃地道炸药引线。 霎时,山崩地裂一声巨响,浓烟蔽空,火花四溅,把清兵炸得血肉横飞,惨叫之声不绝,郑成功乘势大开城门,领兵杀出,把清兵全部歼灭,只剩固山金砺一人侥幸得脱,逃回漳州。 诱敌侵入 海上歼敌 安平谈判失败后,满清政府遂派王子济渡统领大军,第二次进兵福建,想把郑成功一举消灭。清兵由江西、浙江等地,如蚂蚁般涌进福建,声势十分浩大。 郑成功早也在厉兵秣马的准备,立即召集诸将商议。参军冯澄世说:“满清这次用兵,召集江西、浙江的尖锐部队,锐气正盛,在陆上与他们打战,未必能取胜,倘一失利,则人心动遥,反为不好。不如退师以守厦门各岛,用水战胜他。” “对!北军不擅长水战,我们在海上跟他周旋,以后我之长,击敌之短,打胜仗满有把握。”郑成功接下去说:“我们今天来个大撤退,就是为了明天收复更大的失地。” 将士们心中顿时豁然开朗,一齐赞同。于是,郑成功就把安平、漳州、惠州、连安、同安、南安的军队,全部撤回,只留海澄城,派郝文兴驻守,作为厦门的呼应。 这是一六五五年九月,八闽大地,战云密布,济渡率大军进入泉州,得悉郑成功军队纷纷撤退,以为其害怕,便令赶造船只,征集民船,要乘势进迫厦门。 一六五六年四月,正是刮东南风之季节,泉州后渚海面,密密麻麻全是船,船上站满清兵,济渡集四百多艘安置有大炮的大战舰,小舟无数,令韩尚率领,准备择日进攻厦门。 四月初七日,韩尚领着舰队在泉州后渚起航,是时,东南风大起,海船逆风抗浪;行驶艰难,部下劝济渡改日出兵,济渡趾高气扬地说:“郑成功未见兵到,已先退去,此等草莽水寇,不堪一击。”便令韩尚即速出兵。 清舰队行了不久,已见前面出现黑点,随着距离越来越近,黑点由乌鸦大变为一大片,是郑成功的舰船,一面大旗在船队的中央飘着,看清楚上有“国姓将军”四字,韩尚以为遇见郑成功,挥船队直扑过去。 海战开始了,郑军似乎不敌,各各掉转船头就跑,韩尚命令追击,却因大船笨重,追赶不上。于是清军一齐发炮,那一颗颗炮弹,被郑军抛在后面,都炸人水中,激起一排排水柱。这是郑成功派周全斌和林顺领十镇兵,乘坐着结构窄长,配备十六只桨橹的特快艇船,前来引诱敌人的,韩尚不知是计,一直追到围头湾的外海。天已近晌午,这时,天空阴霾,满海都是渔船,还在张网捕鱼,郑军的船队,已不知去向,正疑惑之际,突地一声炮响,在那些渔船中竖起一面“三军司令”的旗号,哪里是什么渔船,都是郑成功的伏兵,已经扑来了,片刻间,炮声过处,从金门方面也杀来无数船只,韩尚要令发炮已来不及,有的船已到跟前,越过大炮射程。 这一场海战异常激烈,整整打了一个下午,未分胜败,到了晚上,潮涨浪涌,风力大增,还夹杂着雨滴,韩尚的部份战船控制不住,离开旗舰东奔西流,马上被击沉了。郑成功乘机发动全面攻击,集中火力击旗舰,一时韩尚的旗舰中了两炮,沉没在海中。清军不善水战,风浪一大就站立不稳,个个东倒西歪,顾不得打仗,被郑军冲得四散分开,纷纷向海外逃跑…… 天色越来越黑,风呼呼狂叫,排山倒海的浪头铺天盖地而来,郑成功道:“剩下的残余清兵,让海龙王替我们收拾吧。”传令水师返岸。 护国岭大捷 郑成功自从张名振病死舟山,即召回甘辉,派其当了左先锋,万礼为右先锋,令黄廷守金门,洪旭守厦门,亲率大军继续向北挺进。左先锋甘辉,已杀了闽安守将胡希礼,不一会又攻入南台,拿下大桥。 后因清将调动兵马欲乘虚袭击金厦。郑成功唤诸将入帐道:“清兵有窥袭金厦之举,我等在此久围无益,不如回师以防万一,诸将以为如何?”甘辉道:“清兵若闻我军退却,定必率众追杀,况清将阿克襄饶勇善战,有万夫不挡之勇,故我军应定计回师,以免损失。”郑成功笑道:“我已定下杀阿克襄之计,先锋依计而行,可大败清兵。”便授计与甘辉。当下郑成功下令退军,星夜赶回厦门,甘辉断后,徐徐而退。 那边清将阿克襄听说郑成功退军,便欲领兵追袭。张国威劝道:“郑成功足智多谋,恐是诱敌之计,不可轻举妄动。”阿克襄遂也按兵不动,这时,尚可喜发一柬来,道要张国威配合攻郑、以消灭之。阿克襄才知厦门危急,不由大喜,笑道:“郑成功心虚退兵,军心已乱,我正可乘此追杀之。”遂即点精兵五千,提刀上马,随后追来。 甘辉在后押阵,忽见后面追兵涌至,遂令诸将先行,自己带一千兵,严阵以待。阿克襄追到,见甘辉挡路,也不打话,便战在一起。战有三十多回合,甘辉虚晃长矛,引军后退。阿克襄不舍,挥军追来,甘辉回马又战,勇气倍增,越杀越有精神,又战了五十回合,甘辉才又拨马而逃,阿克襄杀得兴起,大叫:“往哪儿逃,本将军誓必取你首级。”甘辉奔了一程,又顿马大喝道:“我岂惧你番狗,今夜叫你有来无回。”言罢又和阿克襄战,战了又落荒而走。时已黄昏,部下劝阿克襄莫追,以免中伏,阿克襄道:“敌将归心如箭,今大败而逃,正立功好机会也。”又率将穷追,追了三十余里,来到护国岭的时候,甘辉突然失去踪迹。阿克襄有些疑虑,勒马细看,见这护国岭高耸入云,林深崖险,瀑布之声犹如雷鸣,左边有一羊肠小径,崎岖不平,右边之马车道,因长年不通车,已经变成荒废,正辨认不出走哪一条道,猛听山头一声炮响,喊杀之声顿起,万礼、王秀奇各领一军从双边杀出。于是,一场大战开始了。 经过艰巨的血战,阿克襄终于冲出重围,他身上中了几枪,腿上带着一箭,满身是血,回头一看,竟连一个兵士也没有跟出来。正伤感之际,蓦地又一声号炮,当头一员大将挡住去路,正是甘辉。 阿克襄大惊,甘辉马已到,一矛捅过正着,死于马下。 郑成功大获全胜,大兵凯旋厦门,觉得此次出师,是寸土未得,但斩将无数,大损清兵元气。 誓师北伐 一六五九年八月间,郑成功率十七万大军,让张煌言作先行,通过铜沙滩,进入长江。几千艘兵船,把个江面密密地盖住,大军经江阴抵达丹徒,东望镇江,再下去就是南京的门户瓜州了。 瓜州攻下,随即部署银山破敌,攻取镇江直迫南京,郑成功誓师率大军一路杀去所向披靡。攻到南京城下,却想不到中敌诡计,兵败退回厦门。 东征收复台湾 郑成功在坚持抗清的同时,又和侵占我国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展开长期的斗争。清顺治九年台湾爆发了以郭怀一领导的抗荷武装起义。曾得到郑成功的策动与支持,郑成功为了抗议荷兰殖民者在海上的掳掠,曾下令沿海各港澳,禁止商船到台湾贸易。台湾爱国者何斌于清顺治十六年乘荷人不备逃来厦门,把台湾地图及赤嵌城模型献给郑成功,一六六一年二月,郑成功在厦门召开军事会议,讨论收复台湾问题,会上,他在参军陈永华和大部分将领的支持下,毅然决定亲自率师东征。 一六六一年四月廿一日,郑成功率军二万五千人,战船数百艘,从金门料罗湾誓师出发。第二天抵达澎湖。甘五日又从澎湖出发,至柑桔屿时,因遇风,折回澎湖。甘九日晚,冒着狂风暴雨,从澎湖向台湾挺进。三十日,大军在何斌的向导下,利用鹿耳门潮水大涨,出敌不意,同时事前有一个烧夜壶的青年人,到郑成功大营报名投军,回家收拾东西,见洞窑内外,尽是烧好的夜壶,心里想:“既然投军了,留这夜壶也没用。”拿起扁担就劈,恰好郑成功经过看见,心里一动,忙走过去说:“要砸烂这夜壶,不如留给本藩,自有用处。” 郑成功令人用船载了满满一船的夜壶,随征出发了。茫茫的大海,雾气弥漫,好厚的一层天然灰幛帐,笼罩着整个台湾海峡,大军刚来到台湾的门户,台江正路水域的入口。郑成功令兵士把夜壶口塞紧,上面戴了帽子,抛向海面,刹时间,满海尽是泅水的将士,随着潮流,鱼贯而进。又把早已安排好的竹排船放下,教人把羊的后腿吊起,让前二蹄放在鼓面上,然后缚在桅上,这时,羊的前蹄自然敲踏着,鼓声紧凑,如雷响一般。 赤嵌城上的荷兵头目猫难叮,自从听到郑成功进攻台湾的消息,日夜提心吊胆,坐卧不安。这天清晨,猛听到海面上传来威武异常,更可惧的是满海都是郑军,个个奋勇泅水,攻向城岸而来,他恐慌万分,令兵士集中火力,封锁台江海面。 一时洋枪洋炮,响成一片,猫难叮亲自指挥。击毁了一些竹排,海面上的脑袋暂少了,鼓也小了,他觉得非常满意,猫难叮哪儿料到:当他在集中火力封锁台江的时候,郑成功却偃旗息鼓,靠着大雾这天然的障碍工事,悄悄地在鹿耳门港潮涨之时,由小船领航在先,大船队接后驶进。猫难叮正得意忘形之时,郑成功的大军已达城下,四面围住赤嵌城。 一六六一年五月四日收复了赤嵌城,五月廿六日,开始进攻台湾城,荷人号称“王城”,起初进攻时因城墙高垒,有护城河,并各置大炮数十门,以致兵士伤亡甚多。郑成功召集部属商讨破敌之计。参军陈永华说道:“敌人有城池保护着,我们没有工事蔽体,才吃了大炮的亏,要是我们也修起堡垒,让兵士藏在里面轰城,就不怕他大炮了。”郑成功点点头说:“我们索性把堡垒修得大些、多些,这些堡垒就成了我们的营寨,把城围住,时间一久,城内粮尽弹绝,不打也自破了。 郑成功自从一六六一年四月围攻台湾城,直到十二月,前后共达九个月。后来采取断水陷城,使城内粮绝水尽,架起云梯奋不顾身,朝前直冲,爬过外城,又攀内城,所有的炮台都被中国兵占据了,他们把尊尊大炮倒转过来,对准敌人,荷兵这时连逃的地方都没有,七零八落被冲散。地下遍布着一具具弃尸……,揆一眼看战船、大炮都完蛋了,“海上堡垒”又被攻破,再也耍不出甚么鬼花招了,才不得不在公署楼上,挂起了投降的白旗。 结语 郑成功自小对军事有兴趣,在他叔父的关怀下,和导师的循循善诱,益友的大力支持,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自己对“春秋”“吴子”“孙膑兵法”“孙子兵法”精心研究,亲身体会,从事军事演习之地就有“海上誓师”、“蚶江水操寨”、“五老山演武场”、集美的“延平故垒”、白沙的“国姓寨”、“五老山演武场”、集美的“延平故垒”、白沙的“国姓寨”、训练水师修筑的“成功楼”、“日光岩水操台”等。他的军队一般以“镇”作单位,以兵种的不同而区分为铁人军(即虎卫镇)大刀镇、盾牌镇、神器镇等,各有其作用,在战斗中能互相配合,取长寂短,战斗力很强。 郑成功对练兵、带兵、用兵都有独到之处,每战必须先从敌我双方状况摸清摸透,即孙子所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多次亲自化装深入敌营,了解敌情,更能知人善任,采纳部将意见,亲自部署作战计划,做到集思广益,当机立断,不避艰险,克服困难,“避实击虚”“因敌制胜”“诱敌深入”、“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以弱制强,以寡胜多,直至胜利。 郑成功水师是当时的一支海上劲旅,纵横东南沿海,北至渤海,辽东半岛,多次把清朝海军打得一败涂地,而且一举战胜号称“海上霸王”的荷兰铁甲舰队,郑成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有人誉为“中国的第一位海军将军”。实恰得其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