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编者按:
关于郑成功受封“延平郡王”,与延平当地,有何关系,尚待作进一步研究。今本“诸说并存”之旨,本期发表了《郑成功在南平》一文。又《郑成功·清史稿》只说郑成功是受封为“延平公”,未见提及“延平郡”并录参考。
十七世纪中叶,民族英雄,爱国主义者郑成功,原名森,字大木,我省南安县人。1644年(南明弘光<按应为明崇祯17年>清顺治元年),在南京国子监读书。至1646年2月,南明的隆武帝(朱聿键),由福州移跸延平为帝都,(今的南平市即古的延平府治)按即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郑成功才二十二岁,反对其父郑芝龙,以武官投降满清。特奔来南平,朝见隆武帝。帝甚喜悦,赐姓朱,改名成功,并命作禁军提督,掌管兵马为护卫。郑成功目睹帝庸弱,朝政腐败,国事日危,托辞“报国之日长,报母之日短。”求回故乡南安石井村,会见母亲田川氏(日本人),相对痛哭。那一年八月,清征南将军贝勒孛,带兵至浦城,该城遂告失守;隆武帝闻报大惊,命延平知府王士和留守;自己仓卒出走,百官分散。清兵至,王士和空手,无兵应战,载陷殉难(仅殉难事见县志循吏传)。隆武帝逃至汀州被清兵追捕,送福州遇害。是时又有宗室桂王朱由榔,登极于肇庆,年号永历。闻郑成功已在厦门企图起义抗清。溯其来源,特驰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以示奖励。后来郑氏收复台湾,民间各地流传其功德,尊敬为神,名收“郭圣爷”,即暗射“国姓”二字谐音,爷是延平郡王爷的意义,顶盔贯甲,神象威严;而练习拳术的人民,供奉万虔!这是在满清专制政府镇压下的巧妙避祸行为。可惜《延平府志》和《南平县志》忽略不载,故特表而出之。内容有待进一步的搜集,希望能引起读者讨论。
一九八二年二月一日即延平郡王郑成功收复台湾三百二十周年纪念日,作者还有《高阳台》词一首在《逸仙艺苑》展出。
(本文原载于《南平文史资料》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