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焚青衣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由秀才封王,主持半壁旧河山,为天下读书人,顿生颜色; 驱外夷出境,开辟千秋新世界,愿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 这是清代丘逢甲题赠台泫郑成功庙的对联。由“秀才封王”确为罕见。郑成功原是读书人出身,后来封王。民间流传着一段关于他“焚青衣”投笔从戎的感人至深的故事。 明末隆武二年秋,清军攻陷闽北仙霞关,福州板荡。郑芝龙早与清军互通款曲,驰避安平。隆武帝自知危险,只得怆惶出逃延平,转奔汀州。途中,遇见郑成功。郑成功劝他弃闽入湘,往依何腾蛟。隆武帝问郑成功:“芝龙、鸿逵,朕可依谁?”郑成功坦率回奏:“臣父臣叔都心怀叵测。陛下还是自以为计。”隆武帝沉吟片刻,点了点头,再问道:“卿能从我否?”郑成功泣不成声,悲壮地奏道:“臣从陛下,也是无可作为,此刻臣愿捐躯别图,以报陛下。此头此血,总之已许陛下矣!” 隆武帝与郑成功凄然告别。清兵连追七昼夜,至八月廿八日,方始追上隆武帝,执回福州。隆武帝题诗一首于壁上:“雄风烈烈捣虚城,正是从来履险贞,一月延平甘殉难,孤忠千载有谁明?”然后从容自缢身亡。 郑成功赶回安平,极力规劝父亲切勿降清。郑芝龙利欲熏心,贪图清将贝勒博洛所应允的“闽粤总督”的职位,置众部将的反对于不顾。郑成功曾经痛哭流涕,加以苦谏:“闽粤之地,非比北方,得以任意驰骋。若凭险设伏,以巩其防:先将练兵,以实其力;收拾民心,以固其本;兴赂各港,以足其饷;国事尚可为也。夫虎不可离山,离山不武;鱼不可脱渊,脱渊即困。愿大人熟思之!”郑芝龙置若罔闻,拂袖而起。郑成功急得剑眉挑起,脸如涂朱,又前去恳求叔叔郑鸿逵劝说郑芝龙。郑鸿逵以功名前程来劝勉哥哥:“夫人生天地间,如朝露耳,能建功立业,垂名于世,则亦时不可失也。吾兄当国难之际,位极人臣,苟时不可为,则弟亦不敢虚鼓唇舌。况兄尚带甲数十万,舳舻塞海,粮饷充足,辅其君以号召天下,豪杰自当响应,何苦委身于人?” 郑芝龙冷冷一笑:“满清雄师,锐不可挡,天下三之得二。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古今如此。我降清之心已决,弟不用再议了。”郑鸿逵急忙暗中知会郑成功。 郑成功获讯,立即邀同好友陈辉、张进、施琅、施显、陈霸、洪旭等人带了一百多人从人,乘两艘战舰,奔赴南澳募兵,得了数千人马,便进驻金门。揭竿竖旗,歃血为盟,传檄天下,誓与满清为敌,讨还中华河山。 郑芝龙将赴福州向清将博洛请降时,也曾派人到金门勒令成功偕行,遭到郑成功严辞拒绝。郑成功复函郑芝龙道:“从来父教子以忠,未闻教子以贰。令大人不听儿言,倘有不测,儿唯有缟素而已。”这番大义凛然的回话,掷地有声。郑芝龙虽然在众人面前嗤之以鼻,但当他亲率五百人赴福州请降时,却为清将搏洛扣押北解。郑芝龙至此,悔悟也噬脐莫及了。 郑芝龙被押解到北京,他的家眷却在安平,由郑芝豹在家留守。十一月冬初,博洛命清将韩固山率兵突袭安平镇。郑成功的生母田川夫人被韩固山俘掳到营中,韩固山欲加强暴侮辱人身。田川夫人横眉冷对,怒声叱责:“我乃飞虹将军郑芝龙的结发妻室,胡虏贼将不得无礼!”她从袖袋中取出暗藏的匕首。韩固山吓了一跳,转身抽出长剑,刺向田川氏,穿腹而过。田川氏当场血流如河,气绝身亡。 噩耗传到金门,郑成功痛不欲生,立即下令三军缟素直扑安平。清军闻讯,不敢交战,怆惶退到泉州城。郑成功寻获母亲遗体,举哀营葬。他对天发誓:“此仇不报,誓不为人!” 当即,备下快马,带了精悍将士百员,飞驰至南安县城丰州东门外少年读书时的孔庙。郑成功脱下了儒巾青衣,带到孔庙前的青草埔上焚烧。事毕,戎装铁甲,步入庙堂,拜倒在孔庙神位之前,朗声褥告: “昔为孺子,今为孤臣;向背去留,各行其是;谨谢儒服,唯先师昭鉴!” 国破家亡,父降母死。郑成功化悲愤为力量,以身许国,投笔从戎。从此誓师海上,为匡复神州大好河山而干出了一番英勇伟烈的事业。 旋又在孔庙东南方一里许的“南安招贤院”旧址屯驻,并在院前的大石桥上竖起一项蓝色大旗,上绣“招贤”二个大金字。远远望去,风卷旌旗如画。旗下桥上摆着八仙桌一块,桌上撂放蓝底白花瓷碗一块,碗中清水粼粼;碗边放着一把古铜剑。另一边的烛台上插着一支大红烛;台旁搁着火刀、火石及引信诸物。派了二个随从军士看护。 三天过去了,无人解得此意。薄暮时分,一个穿着青布长衫的书生,登上石桥,抬头望了一眼“招贤旗”,走到桌前,沉思片刻,便手提铜剑劈碎水碗;拣起大刀火石,擦亮火星,点燃引信,引燃大红烛,一时烛火拂拂,明亮无比。围观者尽皆莫明其妙。 早有看护军士报人招贤院。郑成功闻讯大喜,亲自开中门迎接。寒暄过后,郑成功笑眯眯问道:“壮士仙乡何处,尊姓大名?”书生欠身拱手道:“学生祖籍同安。敝姓陈,小名永华。久慕国姓爷大名,焚青衣,招贤聚义,招纳天下英才贤士。学生为助一臂之力,特此相投,请国姓爷笑纳。” 郑成功喜滋滋地请教:“先生举剑劈碗,点燃红烛,此为何解?” “反抗清军,恢复先明也!” “妙哉!先生真是今之卧龙也。” 陈永华被封为“咨议参军”。从此,跟随郑成功左右,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南征北战,跨海东征,终于完成驱逐荷夷,收复祖国宝岛台湾。 今日南安旧县城丰州东门外里许的“孔子学”前,竖有“郑成功焚青衣处”花岗石纪念碑一座,常为游人观赏。“招贤院”前石桥也因此而称为“招贤桥”,寄托了人民对郑成功的景仰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