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华侨引进甘薯(地瓜)的史略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甘薯原产于中美洲、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分布很广。其传入我省,遍布全国,归功于爱国侨胞。据联合国(1972年)统计,世界栽培面积2.24亿亩,亚洲最多,非洲次之,美洲第三。我国栽培约1.5亿亩,占世界一半以上。我省400万亩,我区100万亩,我县13-14万亩。我县单产600-700斤(五折一稻谷计算),总产近亿斤,占粮食总产16-17%,面积次于水稻、小麦、而产量仅次于水稻有的地区还以甘薯为主粮。例如苏北有的县,叫做“吃的山芋汤,菜是山芋叶,烧的山芋藤”。(苏北甘薯称山芋),我省惠安县以往有“甘薯县”、“地瓜汤”之称。这是以说明甘薯在粮食作物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甘薯属旋花科,甘薯又名藩薯、地瓜、山芋、红苕等。学名(IPO-MOEABATA.S)属蔓生性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它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易栽好管。栽培的目的物是块根,但藤蔓和叶是饲料,可青贮或加工为周年供应。所以群众说‘甘薯全身皆是宝,种到那里那里好。”最高的莆田石西大队,亩产达到19441斤,我县曙光大队达15656斤,说明它是高产又是稳产作物,可以大力发展。 我们能取得上述的实况,应追朔甘薯引种者。它能传入我省,首推是旅菲爱国华侨陈振龙先生。据《闽小记》记载:“藩薯,万历中闽人得之外国。瘠土沙砾之地皆可种。”清末进士吴增,在其所著《甘薯杂咏》注释说:“陈振龙传吕宋(即菲律宾)薯。在万历二十二年,即西历一千五百九十四年”,迄今传入三百八十多年的历史。 据黄水看先生考证,认为陈振龙先生原籍是福建长乐人,这与周海宇的报道是一致的。陈振龙先生在明朝万历年间,看到菲律宾(吕宋)种植甘薯(薯苗看来由美洲某地引进)普遍丰产,就想引种祖国。但当时西班牙是菲律宾殖民统治者,怕西班牙的监禁封锁,所以暗地里把甘薯藤苗装在竹筒内,悬挂在乘坐船边,随水漂来,于明万历二十二年,农历五月下旬安全抵达福州。 当时陈振龙先生的儿子陈经纶,向福建巡抚金学曾陈述藩薯“六益、八利、功同五谷”,要求大力推广。而陈振龙先生,还亲身在福州南台纱帽池边,进行种植示范,获得丰产,附近农民争相引种,传播种植经验。 次年福建沿海地区,碰到特大干旱,巡抚金学曾饬令大力推广甘薯培植,最后获得丰收,渡过灾年粮食难关。从此,甘薯称为“金薯。”到公元一六六二年,清朝康熙年间,陈振龙先生的后裔陈世元写了《金薯传习录》,追述他先祖陈振龙先生的引种经历,试验示范,获得成功推广的经验;并记述陈之后裔把薯苗传到冀(河北)、鲁(山东)、豫(河南)、推广等事宜,所以变为我国甘薯第一本专著了。 甘薯首先传入福州,而传入泉州,仍以吴增《甘薯杂咏》为依据,认为“万历甲申(公元1584年),乙未(公元1595年)间,漳、潮之间有岛曰南澳、温陵洋船道之,携其归种。”吴增先生在杂咏诗中还有‘传闻灵水最先栽,泛海携从南澳来”的诗句。可见泉州一带的甘薯种植,是间接从南澳传来,先种在晋江县安海公社的灵水村。 此外,吴增在藩薯诗的注释中还提到“藩薯一传到泉不久,就立个大功。因为,万历甲午(公元1594年),乙未(公元1595年)间,温陵饥荒,他谷皆歉,惟薯独稔,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这是指灵水附近地区,发生灾荒,五谷无法收成,惟独甘薯能够成熟,而获得丰收,渡过灾荒,生活下来,所以当时,泉州人对于藩薯是感其恩,而颂其德的。尔后,藩薯传遍山区各地。至清初传到陕西,与福州传入冀、鲁、豫而遍布于全国。所以吴增先生在注释中还说:“清道光中,何则贤等建筑薯祠祀;巡抚金学曾,附祀长乐陈振龙先生及其子孙二人。” 总之,甘薯除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易栽好管等特征性外。它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所含营养丰富,负有米、面所没有的高量维生素甲及丙,比葫萝卜含量更为丰富。它为“生理碱性”,可调和米、面、肉类之生理酸性,减轻人体生理的负担。它也是粮食、饲料、工业原料。所以在人民经济生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四化建设中,还会贡献更大力量。本文藉笔敬请海外侨胞,像陈振龙先生那样,引进更多更好良种,和其他建设项目,包括技术引进,使祖国(唐山)建设更加繁荣昌盛吧! 附参考文献 1、《闽小记》 2、《藩薯杂咏》 3、《金薯传习录》 4、《晋江科技》 5、《晋江农业》 6、《福建日报》 7、《侨乡科普》 8、《甘薯栽培学》 9、《作物栽培》下册“甘薯” 10、《甘薯栽培讲义》“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