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开辟新加坡林厝港的梁后宙先生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一)童年时即怀有四方之志 开壁林厝港的梁后宙,别号其字,生于逊清光绪甲申,公元一八八四年,卒于一九七五年十一月十三日,享寿九十有一。 梁宙为吾邑翔云乡人,幼年家贫清寒,连私塾都没进过,他曾自我解嘲,说是“一生未曾踏进孔子门”。然而他却将所有识字的人都当作他的老师,随时随地向人请教,渐渐认识了不少日常生活所常用与必需的字。接着,他开始成为一个小说迷,好像《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七侠五义》、《东周列国志》,这些章回小说,使他认识了更多更深的字,同时也使他自这些中国古代历史故事中,懂得了做人的大道理,辨别了忠奸、正邪与是非,这对他日后的立身处世,为人做事都具有重大影响。 梁先生家境虽然清苦,但他并不因家贫而馁志,在童年时即怀有四方之志。当时南安故里,原是一个可耕地少而又人丁稀的山区,加以清朝末叶,朝政不纲,外侮日亟,政治腐败,民生凋蔽,乡人争相出洋谋生,蔚为风尚。梁先生在十三岁那年,即随同亲友南渡新加坡。因他识字不多,只能做小工糊口。但他勤劳俭约,稍有积蓄,五年后回乡结婚,翌年一十九岁,才又南渡。 初时,他在新加坡做过牛车生意,又到马六甲车站做过工头,以后再往峇株安南担任拥有两千名工人的胶园总巡。最难得的是:自二十岁至三十岁这阶段,他在生活上绝无任何不良嗜好,(不嫖、不赌、不饮、不吹),最大的消遣,就是看旧小说,小说看得越多,字也认得越多,字认得越多,职业地位也越高。 (二)艰苦奋斗成为星马闻人 无疑地,由梁先生的童年,少年以至青年时代的生活演变看来,他显然是一个充满坚毅生命力与具有冒险精神的人。一个十三岁的少年,即胆敢离别乡井,跨越重洋,千里迢迢独自来南洋谋生。到了南洋后,更敢于在星马各地到处找工作,闻天下,溜来闯去,做过很多职业。一般南安乡亲遂故意把他的名字‘梁宙’叫了谐音,成了‘梁溜’这样的称谓,只是形容他为人的性格,善于到处‘溜’,闯绝不含有任何恶意的。 谁会想到,梁先生溜来溜去,后来居然溜到林厝港开芭,建立了他日后的‘林厝港王国’。当日的梁‘溜’更成了誉满中外,而为星马人士所崇敬,尊称为‘宙伯’了。 谁更会想到,林厝港的一路一巷,是以他的名字命名——‘梁宙路’与‘梁宙巷’。更有两个村镇,以他所开设的什货店店号命名的——‘南和村’与‘通和村’。此外,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他又同时,获得中英两国政府颁授勋章,褒扬奖赏,诚乃无上殊荣,难能可贵的了。 当然,由‘梁溜’到‘宙伯’,由一个寂寂无闻的小工到誉满中外的星马闻人,这当中的途程,是相当漫长与经历过千辛万苦的,一个人的成功,绝非随便从天上掉下来,能够轻易倖致的。 我们从梁先生一生艰苦奋斗的经历中,可理解到梁先生之能获有日后的丰硕成就,是得自他敦厚诚朴的天性,坚毅豪迈的性格,勤奋刻苦的精神,以及机缘等等凑合在一起,即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具备了这些客观条件,再加上主观上的努力。然后才塑成了万众崇仰的‘宙伯’,这个成功人物了。 谈到宙伯,连带就会提到林厝港。在以往六十多年来的新加坡历史中,梁后宙与林厝港是被紧紧连结在一起的名词。而今而后,宙伯的英名及林厝港的功业,且将随同‘梁宙路’、‘梁宙巷’、‘南和村’‘通和村’而万古流传,永垂不朽了。 (三)开辟林厝港的一段史实 梁宙先生的开发林厝港,要追溯到一九一二年间他任职于其母舅王明的源盛砖窑(荷兰路双乳山脚),当他卖砖给一位爱尔兰建筑商启信局绅的一段渊源。当他们交往数年后,双方认识渐深,梁先生的忠厚诚实,更博得启信的好感与信任。就在一九一四年……欧战爆发那一年,启信聘请他到林厝港去开辟那荒废已久的八百英亩的土地。早在六十年前,林厝港(位于新加坡西北)还是一片荒芜的山地,榛莽草莱,毒蛇猛兽,处处令人怵目惊心,危疑恐怖。梁先生受聘之后,立即招募工人,人芭开发,开入星柔海峡,在目前林厝港路,尽头距海岸一哩处登陆,立即砍伐丛林藤蔓,搭建工人宿舍,过后,费了三天时间,始建成首座亚答厝,继而一面开辟道路,一面再搭新屋,工人人数日增,最多时共有十三座宿舍(时称估俚间),工人亦达八百余名之多。 最初两年,他以距离海岸一哩为开发中心,第三年发展到二哩内陆,第五年即发展至今日南和村一带,并于双溪港脚建造码头,船只可在南和起落。 梁先生为启信局绅开垦七百五十亩园地,工作进展迅速,有一位波斯人南马芝有九百亩园地在林厝港,另一位依利尔有两百英亩园地在汤中路,在取得启信局绅同意后,亦分别聘请梁先生为经理,梁先生驾轻就热,分别拨了一部份工人过去,垦植工作均靠顺利展开。 梁先生率领这八百多名工人,进入林厝港开发,披荆斩棘,垦荒拓殖,化邱墟成园林,草莱为村落,开公路,造房屋。经过六十多年来的不断开垦发展,始成为今日拥有十万人口的繁荣村区,核实考绩,梁先生诚不愧为林厝港开拓功臣。 英国殖民地政府为褒扬梁宙先生开辟林厝港功绩,特将通和村,经南和村至大武劳河口的一条长达三哩半的村道,命名为‘梁宙路’,后来又将南和村附近的一些支路,命名为‘梁宙巷’至于‘南和村’及‘通和村’的命名,则以梁先生先后所开设的两家什货店店号命名:这种光荣,在新加坡历史上,可说是‘史无前例’的。 (四)协助政府树立崇高声誉 在林厝港开芭的八百多工人,华人中有福建人,潮州人,其他民族有印度人,马来人;其中有吸食鸦片的,有沉溺赌博的,又有凶悍好斗的;份子复杂,良莠不齐。有一次,私会党竟在林厝港工人群中吸收党徒,梁先生预先获悉,私会党人已订期在格兰芝河对岸兀兰林文应胶园开山堂,林厝港工人有六十余名,即将加入歃血为盟。 梁先生觉得此事不可轻视,倘若听任私会党侵入林厝港建立势力,定会兴风作浪,为非作歹,后患无穷。他认为防微杜渐,事不宜迟,决定立即向警报案。不久果将开山堂的私会党一网打尽。林厝港的六十余名人会工人,被载往警局拍照片,打手印,登记入案,然后释放,回到林厝港,要求梁先生收留,保证绝对服从管理,这批人以后果然很听话,不敢再有越轨行为。 林文庆胶园这件事,使警方及时破获了私会党的活动,警方认为先生功劳最大,决定颁给五百元奖金,但梁先生却立功不居,建议将这笔奖金哌赠给陈笃生医院,由这件事,更使梁先生在政府方面,树立了崇高的声誉。 一九一九年间,梁先生开垦林厝港已有五年了。当时由兀兰到新山的星柔长堤,正开始建筑,负责监督长堤工程的是当时新加坡的土地局长罗尼(当时大家都称他为(牙兰主端罗尼)。端罗尼每周赴长堤工地视察工程,均向启信园丘借用汽船,经常都由梁先生陪同前往。 长堤工程由一九一九年兴工,在一九二三年完成通车。工程进行前后五年,在此期间,梁先生与端罗尼每周相处,已有深厚感情。梁先生于是向端罗尼要求拨出一些土地租他耕种。端罗尼将梁先生此意告知启信,启信表示反对,他说要将自己的土地拨一部份给梁先生。大概启信是怕梁先生自求发展,不再为他打理园丘。但启信拔出的土地有限,不久,梁先生又以容纳被裁工人为理由,向端罗尼重提拨地前议。端罗尼认为有理,于是接纳梁先生的申请,一下扒给他六十依葛的土地,不久又扒租了六十依葛。这些土地即在南和一带。后来梁先生又买下通和一带六十依葛的土地,另又租得十依葛。最高峰时,梁先生拥有将近二百依葛的土地。当时,每依葛的地租,只有十元而已,后来梁先生曾将所租一些土地转让给园丘工人,让他们安居下来,而成为今日林厝港繁荣的基础。梁先生且开设一间什货店,供应八百名开芭工人的粮食及日常生活用品。这什货店店号叫“通和”,是林厝港的第一什货店。 (五)排难解纷协创南安会馆 林厝港开发之后,梁先生在鱼船、什货店、凤梨园、椰园、养猪、养鸡鸭各方面的业务均大有进益,在二十年代,每月的入息即近万元以上,这数目在当时确是非常可观的。 梁先生故里。翔云乡,原为梁、王、卓三大姓聚居的乡村。三姓乡亲南渡新加坡谋生者为数不少,彼此在生活上,生意上,关系很是密切,自亦不够因接触过于频繁而有纠纷发生。每当三姓发生纠纷,即请三姓头人出面调解,通常王姓为王嘉禄的父亲王敏,卓姓为卓裕,梁姓为梁宙先生。 一九二五年间,当梁、王、卓三姓又有一宗纠纷,在二马路吊桥头进行调解时,曾讨论成立三姓联谊组织,以促进乡谊,避免纠纷。斯时适值邑人侯西反先生经过是处,闻及此议,梁先生对此极表赞同,当场决定分头联络,募得巨款,购下安祥山会址,且于次年——一九二六年二月廿八日正式成立,对于本会馆的始创,梁先生确是出了不少力的。 一九二九年,林厝港已渐次开发,趋于繁荣,梁先生即要求政府开辟林厝港路,义定园主每亩捐拾元,租户每亩捐助三元,由梁先生负责募集工作,全区共募得三万多元,补助筑路,开始施工兴建,到一九三一年完成通车,直接由蔡厝港十五哩起至海边二十哩半为止,全长五哩,称为林厝港路,于是此一地区即称林厝港区了。 林厝港路通车后,梁先生续于十八哩处创设什货店‘通和’号。‘通和’四周集结居民店屋渐多形成为以后的‘通和村’。同样,原先所开设的南和什货店附近也集结成村,便也称为‘南和村’。 一九四○年,梁先生因鉴于林厝港区孕妇落坡生产,诸多不便,且又非常危险遂向政府提出建议;由他提供房屋一座,设立接生院,请政府派遣接生护士长期住院,负责接生。这座接生院,自一九四○年开始,经过日本占领时代,直至一九六七年间,才迁至目前新院址。 (六)慷慨献地创立启化学校 一九三七年间,梁先生献地五英亩,创办启化学校。 启化的创办,却是由于抗战的筹赈活动所引起,经过颇为曲折。当抗战军兴后,全南洋各地华侨发起组织南侨筹赈总会。总会之下,有各地分会,以次有各区支会,新加坡市区各支会办事处,则设于各会馆或学校之内。但乡村区既无会馆又无学校可供附设办事处,当时各乡村只有神庙及戏台,戏台平时则作为私塾授课之用,塾师多数为‘道友’,污腐不堪,南侨总会主干侯西反先生,于是邀请当时华校视学官陈育松先生同赴乡村区鼓励私塾合并为小学,这在教育方面是迈向新潮流的一大步,在筹赈方面则可得一附设办事处的场所。 侯西反,陈育松二先生向蔡厝港、林厝港及杨厝港等乡村宣传鼓励,结果只有林厝港一地获得成功。杨厝港方面却掀起轩然大波,演成为新加坡争夺华人社会领导地位的两大派系之间的大斗争事件,结果侯西反先生亦为此而触怒殖民地政府,致被驱逐出境。 林厝港区各私塾的合并成功,主要是得力于梁先生的慷慨献地五英亩,并负责建筑校舍,始克有成。启化总校设于通和村,设初小及高小,分校设于阿妈宫及南和村,只设初小,共有学生四百多名。时至今日,启化总校学生有八百多名。阿妈宫分校亦有八百多名,南和分校则有七百多名,合共二千四百名,比初创时多了六倍。 当“七七”抗战之初,梁先生即积极支持抗战工作,后来南侨筹赈总会成立,他就负责组织武吉班让区的支会。一九四○年,中国国民党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团部委任他为海外团务计划委员兼新加坡直属区团主任,他以献身救国,责无旁贷,不惜因此而拒绝陈嘉庚的多方劝阻,毅然接受委任,并掩护两个秘密电台,在南和村椰林里,每晚与重庆连络通讯,成为东南亚与重庆的秘密通讯要站之一。 (七)全家卅五口遇日寇杀戮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日寇发动太平洋战争,进攻北马,局势突变。梁先生发起组织华侨抗日守备军,动员新加坡华族青年,协助英军抗御日军。直至新加坡沧陷前两天,局势恶经,他才带了四公子四箴陪他撤退,皆同陈嘉庚公子厥祥、济民二君同船离星,取道马六甲海峡,航行十四天,在印度曼德拉港登陆,飞往重庆,旋回南安故里。 在南安,梁先生接受福建省保安处长黄珍吾将军委任为南(安)安(溪)同(安)三县剿菲办事处主任,并出任三民主义青年团南安分团干事长之职。 梁先生的二公子昆峇君经营建筑业,曾于武吉知马六英里地方建筑一座地下两层地面三层的洋楼。当日军攻到新山的时候,梁家分住各地的家属,全部集中到这屋子避难。不料全家三十五口,就于一九四二年二月十四日,在此屋都为日军所杀害。 原来,日军既攻人新加坡,以梁氏领导抗日,欲予惩处,竟搜捕梁先生全家,除其本人偕同四公子四箴已撒退离星,次公子昆峇君是日适下坡避难于汤申路洪泉南主人(洪泽世,泽涂兄弟的园丘),幸免于难外,全家男女老幼三十五人,尽被杀戮,惨绝人寰。其间只有王太夫人,六公子亚六,长孙添福等三人生还,亚六、添福身中数伤,幸非要害。日军以泥土掩埋,亚六耳、眼鼻、嘴均被泥封几死,后逃出至七里处一潮州老太婆家,遇日军军医为他治伤,旋亦被救到洪家。 梁先生的令萱堂王太夫人眼看儿媳、孙儿、孙女、曾孙一家三十五口惨遭日军杀害,深受刺激,和平后终于抑郁以终,享年八十有七。梁先生次公子昆峇君当时虽幸免于日军的杀戮,战后竟因潜海救人,触及暗礁、丧生海底,宁不痛哉! (八)中英两国政府颁授勋章 胜利光复后,梁先生回到新加坡,既痛全家三十五口惨遭杀戳于前,复目睹慈母见背,爱儿惨死于后,人间惨变,莫逾于此。但他毕竟是一个非凡人物,竞能自我抑制,真正做到节哀顺变,振作精神,重新领导新加坡三民主义青年活动。 一九四八年马来亚及新加坡进入紧急状态,政府实施紧急法令,警方邀请梁先生组织西部义勇警卫队,由他的次孙梁郡欣君当队长,梁先生出任顾问,这一支部队,在紧急时期对于新加坡西部(包括裕廓、蔡厝港、林厝港)地区的安全,做得非常成功。 胜利后,中国政府曾以胜利勋章颁赠梁先生,英国的老王乔治六世亦于一九五○年颁赠S、C、H勋章,英女王伊丽沙白二世则于一九五三年颁赐C、S、E勋章。由于梁先生全家三十五口惨遭日寇杀戳,中国国民政府又特颂予“一门忠义”的褒词,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干事会书记长陈诚将军又特撰书“忠烈梁氏三十五人墓志铭”,藉以表彰忠烈,青史留名,永垂不朽,兹陈氏将所撰墓志铭全文录志如次! (九)忠烈梁氏三十五人墓志铭 忠烈梁氏三十五人者,侨星洲望族梁君后宙之太夫人王氏却娘,夫人孙氏缘娘,黄氏宝娘,子悠远,亚五,亚六,亚七,亚八,亚九,女亚笑亚冬,子妇王氏砚,雷氏秀兰,陈氏来春,孙序才,序马,序猪,郡和,富仔,金碰,金连,金枝,金凤,金钗,金汉,亚英,尾仔,女孙妹娘,桂娘,桂桃,亚珠,胡椒,孙妇王氏爱娘,曾孙玉华,女曾孙春英以陷敌不屈,于同日罹倭难者也。 梁氏世居福建南安之翔云乡,迨梁君尊翁神求先生始客星洲,博施济众,人称长者。太夫人持家能俭,教子唯惠,梁君幼秉慈训,长继父志,肆力农工,傲然巨擘,复能好义周急,善与人同。星洲吏民,莫不推重,值芦沟事变,倭夷猾夏,兵诛遥衍,梁君愤顽顽敌之冯陵,忧宗邦之涂炭,登高振臂,从者如云,纳金纾难,屡用侨汇,梁君暨家人倡导之功也。君旋受命主任三民主义青年团新加坡区团,辟所居武吉智马之私宅为团部谟谋文檄,咸自此出,伸义讨暴,国誉益张,其子若孙,亦皆慷慨自效,奔走国事,夫人及子妇辈,善相夫子,弼赞糜间,一门忠义,遐迩同饮,而倭寇之衔毒可知也。 一九四二年二月十四日倭犯星洲,袭登西岸,武吉智马首当其冲,居民沐化梁氏景行已非一日竞效前驱,力遏凶焰,而众寡悬殊,强弱非敌,虏既得势,大索梁氏父子,时梁君方率季子箴先期应召回国述职,仲子峇于纷乱中失散,率不可得,乃尽拘梁氏家人,欲想知抗倭组织情状,始以利诱,继以刑逼,终不得实,于是太夫人年八十有七矣,横被敲扑,昏偃无一辞,寇益怒,恣睢残戳,即婴孺亦不能免,翌日守军要战,戚属往殓尸,皆断脚缺臂,模糊不可辨认,唯太夫人及其孙天助,亚六,曾孙添福,被酷刑晕仆,寇已其既死置之,因而卒生,而太夫人率以重伤不治,天助,亚六,添福;亦缘惊悸病脑,次子峇于三十四年渡海舟破,凡三入水振弱者、误触礁死,其见义勇为,非素养之隆,遏克臻此。 自倭夷怙乱,海内外同胞之殷,树绩之懋,死难之烈;未有卓卓如梁氏一门者也。徽音虽寂,节既弥昭,爰泐贞石,永式芳标。铭曰: 梁氏,系自隆周,贸迂启业,爰宅星洲,元宗有子,克丕堂构,门庭穆若,五典星懋。会丁倭乱,愍念宗邦,举族急难,踊跃相将,倡率输财,屡帙寻常,宏扬正义,国誉大张,用婴寇忌,逞暴冈极,星洲既陷,诸梁是觅,烈烈梁氏,临难不苟,岂惑甘言,慷慨受掊,缄口无辞,髦者如一,身膏锋刃,义炳异域。马来苍苍,海天茫茫,余徽不泯,山川同光,生忠死烈,侨士悠望,蔽镂琐氓,式播芬芳。 (十)福寿全归安然告别人间 梁先生一生轰轰烈烈,充满传奇故事,在最后离开人间的一幕,也是很奇特的。他年近百岁,但全身肌肉内脏,各部机能俱极健康,一九七五年十一月间,患了老年人常见的尿道炎,进入汤申路天主教医院割治,已告痊愈,准备出院,但奇事却在十一月十三日发生: 这天上午,梁先生突然将几根平日所爱吸的雪茄及火柴放进口袋里,然后告诉身边的儿孙及夫人道:“我下午要回去了,请振晏代发一电报告诉在外地的朋友,我回去了!” 在场的人觉得他的举动与谈话颇有异样,但看他精神正常,也许是故意开玩笑,因他平时也是很喜欢说说笑话,故并不以为意。 岂料到了下午二时,梁先生的心脏突告停止跳动,全无痛苦情状。当时杨锦成医生适亦在场,联同五位医生全力振救,终因天年已尽,溘然长逝,果然应了他上午告别的预言。 梁老先生身后,除被日军杀害的三十五人及一部份先他去世者外,遗裔仍有一百八十除人,第五代玄孙即有八名之多,五代同堂,芝兰竞秀,可谓福寿全归的一代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