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于战时及战后出任本会馆数届主席的周献瑞先生,原籍声安美林公社庄顶村人,乃于民国前廿七年,即清光绪十三年,岁次丁亥,公元一八八七年在厦门禾山曾厝垵出生。乃父业布贩,母治家务。他幼年就学村中私塾,熟读经史,深明大义,目睹清政不纲,国事日非,愤不能平,日后之毅然参加同盟会,献身革命,实即肇始于此。到十七岁,因家境穷困,始辍学从商,不久慈母见背,先生惨遭失恃之痛,深感理家乏人,乃于翌年与名门之后李氏女结婚,举案齐眉,情笃梁孟,他于民国前七年(公元一九○五年)携眷南渡,侨居星洲,过两年就出任星洲书报社议员,因受革命潮流激动秉救国救民大义,乃由林镜林先生介绍加入同盟会,投身革命,筹措军需,开始为早期国民革命效力,迄民国前一年,又担任露天演说队员兼书记,致力革命工作。对于当年海外的革命鼓吹,实具伟大贡献。
民国缔造,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曾颁给周先生旌义状一纸,对他为筹济军储踊跃输将的义举,加以旌扬。他在公元1913年,被委为国民党新加坡交通部参议,翌年转任中华革命党议员,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那一年,他的长子炳炎,因散发抵制日货传单被捕,虽然获判无罪,仍由同盟会同志陈桢祥设法,避居其和平港的树胶园中。
公元1921年周先生由张永福介绍,加人中国国民党,自此以后,他就更以其毕生精力,忠贞无二,为革命事业尽瘁,先后出任星洲书报社副总理,同德书报社监督。北伐时济南惨案发生,他又被推为新加坡山东惨祸筹赈会董事,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咨议,嗣又任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委员,及黄河水灾委员会,豫陕甘旱灾委员会,闽南水灾委员会等慈善团体委员。
周先生平日热心公益,公尔忘私,在新加坡华人社会中,夙孚众望,概为各方推重。历任新加坡华侨中学、南洋女中。同济医院、中华总商会,暨其他华校,社团董事要职,以及新加坡拒毒会和福建会馆常务委员,由此可见他的仁风热肠和服务精神。
1937年“七七”,中国对日抗战序幕揭开,海外华人,激于义愤,纷组筹赈会,筹款救济难民,周先生被选为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的委员、查账员和宣传主任,身兼数职,工作繁重,并率先乐捐二万元以资倡导,救国不徒空言,他能说能行,不愧是个可敬的爱国者。翌年,他任总会常务委员,当时他的全部财产抵达数万元,但是为了广照激动,竟不辞毁家纾难,又倡购救国公债二万元,振臂一呼,同侨景从,其赴义恐后的精神,往往如是,对中国抗战的贡献至大。
公元1940年周先生为保存革命历史故迹、又自动斥资收购海外革命圣迹“晚晴园”国民政府因颁给“见义勇为”的匾额,来表扬他的功绩。
早在日军南侵前,他即出任南洋闽侨总会委员,本会馆主席,和同济医院副主席,在南洋华人社会中,他的声望真是与日俱增。
周先生是在抗战时期,本会馆前主席侯西反先生,为英政府加以莫须有的罪名勒令离境后,出任艰巨,继任本会馆主席,继承侯前主席的精神,协助筹赈工作,至日军南进时,本会馆会址已成为抗日义勇军总部,及后日军陷星,本会馆前后历遭日敌多次搜查,会馆什役,亦一度遭敌拘捕,惨受酷刑。
周先生幸于日军进入新加坡之前,先期携眷趋避苏吗特拉属的实叨班让,因为他素著声望,日军乃遣人前往追迫,他又辗转逃往他港,匿居于不畏株连的金门籍侨胞黄振寿家中,始免于难。但其长子炳炎,终在实叻班让被捕,解返新加坡拘禁匝月,几濒于死。次女彩月被搏押往海滨刑场,迫供乃父行止,矢口不屈,慷慨就义前,卒以胸前呈现十字金饰,竟获释放,人皆称她为“女丈夫”。可是到了一九四四年六月三日,终因日军强搜不舍,周先生卒遭日本宪兵拘捕,黄振寿也同时被逮,一起囚禁于“孟加丽”三十余天。当时环境虽然十分厌恶,但是在他被捕期间,仍有一位受过日军毒刑拷打的同侨陈贵贱,冒险寄款接济他。由此更可以看到人家对他的敬重和爱护,以及他们一门忠勇坚毅的精神。
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敌无条件投降,新加坡欣庆重光,周先生虽已届耳顺之年,精神依然十分健旺,继续与梁后宙先生、林建达先生出而领导本会馆的复兴工作,周老先生并膺选为本会馆复兴后首任主席。一九四六年,又发起组织马来亚南安总会,目的在团结南洋各地邑人,获得各地南安会馆热烈响应,分别派出代表,在本会馆召开大会,通过成立马来亚南安总会,周老先生且膺选为马来亚南安总会第一届主席。
周先生素具学养,平居尚捉刀属文,发为大义,遍刊星马各大报刊,激照群伦,尤属难能可贵。
一九六四年四月廿日,周老先生卒以七八高龄,溘然长逝,吾邑痛失哲人,华人社会更由此而失去一位英明的长者,良深悼惜。
资料来源(新加坡南安会馆金禧纪念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