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南安侨光中学简史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南安侨光中学创办于一九四六年九月。 抗日战争期间,泉州泉中中学在金淘设立分校,抗战胜利后,该分校行将复员泉州;当时淘属学生两百多人,或因家庭经济困难,或因年纪幼小,多数无法随校前往。金淘社会人士侯登书、叶景耀、傅天顺、叶轸星等人乃邀请关心桑梓教育的社会贤达,集体会讨论有关创校事宜,菲律宾归侨傅梓龙亦邀参加会议,当场慨捐开办经费。到会同仁深受鼓舞,建校筹备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于是组织侨光中学校董会,推选黄式厚为董事长,侯登书为驻校董事,并遴选多位执心教育人士为董事,聘请叶步青为校长,由董事叶薪燕赴省办理立案手续。一九四六年七月,泉中分校搬回泉州,九月侨光中学开始招生上课。 随后,校董会与菲律宾巨侨杨仲清取得联系,由侯登书赴菲进行捐募,菲属乡侨,闻风兴起,踊跃捐输,取得可喜成绩,除捐建一座新校舍(在千金庙后面)外,还成立驻菲校董会,推杨仲清为董事长,负责学校经常费及教学设备。 一九四八年一月校长叶步于辞职,即由校董会聘请李德茂继任校长,加强教学领导,一九四九年春季增办高中、成为我县最早成立的第二所完全中学。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后,学校经费全部由人民政府承担。接着,逐年生数急剧增加,规模迅速扩大,原有校舍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其时学校与菲律宾侨胞联系又告中断,乃由学校领导及董事侯登书、叶轸星、叶景耀等联名发函与印尼侨胞加强联系,争取支援。蒙印尼侨领叶骥才、黄同规等人鼎力支持,仍由侯登书前往印尼进行劝募,深得爱国爱乡侨胞热烈响应,踊跃捐输,颇见成效,乃择定在牡丹山兴建新校舍。以侯石龙为主捐建二层科学楼一座,侨胞集资捐建教室7座计54间,牡丹山校舍规模初奠。文革十年动乱,学校、教学秩序及华侨政策遭受破坏,损失严重。幸而后继有人,印尼侨胞陈海瑞、傅炳煌、谢阳枯、傅荣洲、叶兴螺、李温成等人,继往开来,广泛发动劝募,不断对我校作出积极贡献。先后添建教室1座计7间,并捐增教学设备及科学仪器,又完成教师宿舍三层大楼及建水塔安装自来水管。一九八○年泰国巨侨叶金剪独资兴建“金剪楼”,一九八二年印尼华侨傅樵忠独资兴建“炳煌楼”作为教学大楼。我校现有校舍18座,教室49间,宿舍111间,建筑面积9000多平方米,估值50多万元,百分九十以上系华侨捐建、足见侨胞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桑梓教育事业,其志可嘉,贡献昭著,永垂校史。 现在,我校有高中10班,初中26班,学生1718人,教职员工112人。卅多年来为国家培养28届高中毕业生计3450多人、37届初中毕业生计12000多人,校友遍布海内外,他们之中很多人成为我国各条战线骨干力量、有专家、工程师、教授、副教授等等。一九八二年我校学生四人在大学毕业后考上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学位。文革期间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七年县派杨文汉为学校领导。一九八一年九月,苦心经营卅二年,成绩卓著的李德茂校长调往南安一中,由陈自德继任校长,全校师生正在继续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为培养四化建设人才而贡献力量。 (校长办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