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是福建省主要侨乡之一。南安人侨居海外的时间和泉州港成为海外交通重要港口密切相关。唐代后期,泉州港一跃而为全国四大港口之一,海外交通贸易很快地发展起来,因此,唐代后期便有往海外通商贸易很快地发展起来,因此,唐代后期便有往海外通商贸易、短期停留、以至长期侨居者。五代,泉州偏安一隅,王延彬为刺史“凡三十年,仍岁丰稔,每发蛮舶,无失坠者,人因谓之招宝侍郎”(《泉州府志》拾遗)。宋元时代,泉州港更成为“梯航万国”的世界最大港之一,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石井港与安海港都是古泉州港的组成部分,因此,随着海外交通贸易的发展,南安侨居海外的人,遍及亚、非各地。
据现在所能发现的资料看,早在晚唐就已有往南洋一带贸易、定居的,这就是华侨的滥觞。
《泉州府志》卷十七古迹(南安)条载:“刘店在县北汰口驿旁,南汉主刘(YAN)祖墓在焉,故名。《五代史》:刘隐祖安仁,上蔡人也,后徙居闽中,商贾南海,因家焉。”
刘隐和刘是兄弟,隐为岭南节度使,隐为南汉主。字是自造的名字。这个商贾南海的人是刘隐刘的祖,叫安仁。安仁祖籍上蔡,后来入闽居南安。当时所称南海就是现在通称南洋。安仁商贾南海应在晚唐,与黄巢起义、社会动乱、家迁南安有关。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动乱,都有一批人逃往海外。十世纪,阿拉伯人马素堤,游历南洋群岛等地,著有《黄金牧地》,内载:“于1943年(后晋天福八年)至苏门答腊,见其地有华人甚多,从事耕植;而巴邻旁(今巨港)尤为萃会之区。亦云避黄巢乱而来云。”安仁商贾南海既在这段期间,不可避免地会有一批人随船到海外。
“据阿拉伯人记载,唐代中国之商船,经南洋、印度至波斯湾贸易。底格里斯、幼发拉底河口之末罗国,中国人居留地甚多,子孙繁衍。”(李长傅《中国殖民史》第60页)。这两则都可作参证。
这种“商贾南海”的活动,实际上就是华侨的滥觞。因为商舶往返往往要过冬。东北风而往,南风而返。如果在中途有商务活动,就得停留更长的时间,短则二、三年,长至十年、二十年。这种情况都是侨居。
当时往海外的除商贩、水手外,还有其他。《宋会在》<刑法>二禁约一载:“臣僚言:访闻入蕃海商,自元祐(1086-1094)以来,押运海船的人,时有附带曾经赴试士人及过犯、停潜胥吏。过海入蕃或名为住冬,留在彼国数年不回,有二十年者,娶妻养子,转于近北蕃国,无所不至。”
但早期侨居海外者,除了做一番事业的,大多奄没无闻。由于当时远洋航行条件很差,出事故的也不少。因此,幸存者比起来是少数,保存下来的资料就更少。刘安仁“商贾南海”一则,值得珍视。它告诉我:南安华侨滥觞于唐代。要探索其历史还有很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