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飞逝,时间推移,李刚烈士离开我们已经四十多年了。他十七岁参加革命,在三年游击战争时期任中共金淘区区委委员、团金淘区委书记,晋南县委委员,晋南工委组织委员。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晋南工委书记,闽中工委委员,泉州中心县委书记,闽南特委统战,闽南特委书记等职。一九四一年二月在武夷山突围时牺牲,年仅二十七岁。
烈士年轻有为,在革命的关键时刻临危不惧;在危难中建立功勋;对人民的革命事业果敢忠贞,和他特有的领导才华,至今使人犹如眼前,铭刻心中。
童年时代 深受母教
李刚原名李敬文,字瑞悌,排行第六。一九一四年一月十一日(农历癸丑年十二月十六日戌时)出生于诗山镇内益(现南安诗山公社红旗大队),母亲陈貌娘,父亲李孔富。李孔富原已娶妻叶示娘,叶氏生五子后逝世,才续娶陈氏。孔富在马来亚谋生,至晚年回家养老。
陈貌娘具有农村妇女勤劳、善良的特有品德。她教子有方,常说:“教儿从婴孩”。每当夜晚时,她一面在灯下缝补衣服;一面讲着有意义的故事给孩子听,教子勤劳。有一次,她讲述了李孔富在少年时,因家境贫寒,与二位堂兄到沙县谋生,替人种田或做短工。孔富在雨天或空闲时,就去帮助妇女挑水、舂米或摘菜,博得大家称赞,过年过节都请他去吃,有时送糕果给他,自己吃不完,还送给二个堂兄吃。那两个堂兄在雨天或空闲时却睡觉或去玩,到没工做时,身边没钱,只得挨饿。李敬文受母教,表示要学爸爸勤劳的品德,在七岁时就帮家中扫地。
在李敬文八岁时,他母亲讲述了与房长作斗争的故事给他听。原来李孔富从南洋寄钱回家建房屋,厝地是与居住在南洋的乡亲买的。在动工时,房长李读书突然登门说这块厝地,有人不同意,应早作打算,言下之意,要由他调停,以便从中渔利,但是陈貌娘不理他,房屋继续建。到了盖房顶时,李读书来威胁,陈貌娘据理力争而取得胜利。这使李敬文的幼小心灵里,萌芽了对剥削者的鄙视。
一九二三年,敬文十岁。他母亲送他到诗山进化一校(现南安诗山中心小学)读书。学习期间,他很勤奋,擅长写毛笔字,成绩很好,每学期都得到学校的表扬和奖励。
李敬文在一九二九年秋小学毕业。因父母年老,前母所生的五个哥哥分家自立,经济困难未能升学,在家务农。乡亲们为这个勤奋好学的孩子未能升学感到可惜,敬文也渴望升学。
一九三○年春,敬文的二兄李加局从马来亚回国。为了生活,李孔富叫敬文随加局到马来亚槟城谋生,半年后,才找到工作——在冰棒厂当学徒。做工过程中,他亲眼看到和亲身体会到资本家对工人的压迫和剥削;也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的发达。
这年冬天,李加局准备送儿子李士霭回国读高中,敬文很羡慕。他想,要有本领,必须有科学知识,激发了他求学的强烈愿望。他一面努力做工,日夜加班,省吃俭用,想积蓄一些钱作求学费用;一面要求李加局支持他。李加局为他的好学精神所感动,就资助他与李士霭一同回家乡求学①。
一九三一年春,李敬文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于泉州昭昧国学。就学期间,时值“九·一八”事变后,泉州学生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演讲、游行等宣传活动,十分活跃,群众抗日情绪十分高涨,这些使李敬文深为感动。他对日寇步步入侵,国民党不抵抗无比愤慨。他挥笔赋诗多篇,其中有一首是②:
铁蹄蹂躏我神州,豺狼当道何须忧;
壮士胸怀凌云志,驱狼逐寇雪国仇。
这首诗表达了他爱国、爱人民的豪情壮志,和投身革命的决心。他思想进步,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而且学习成绩优秀,因而受到地下党组织的关注与培养。一九三一年冬,由吕荣统等介绍,在厦门
投身革命 旗开得胜
一九三二初夏,李刚回到家乡参加革命斗争。这时,诗山、金淘一带在党的领导下,革命活动已十分活跃,李刚家乡的邻村——湖南坪是诗山地区革命活动的中心基点村,已有了农会组织在开展抗租、抗税的革命活动。一天夜晚,李刚组织几个青年,把一面红旗挂在他厝后钟山顶上一株古老的松树上。清晨,群众纷纷传告:“共产党来山顶插红旗,红军要来了!”有的窃窃私语:“红军来了一、二百人,全部带卜壳枪,听说要进攻诗山了。”这一次李刚在家乡的行动,在群众中扩大了革命影响。
钟山顶上出现红旗以后,群众运动日益高涨。李刚的同父异母大哥李游梯,是诗山教育界的一个绅士,知道了钟山顶上出现的红旗是李刚干的,就摆起长兄的架子,对李刚教训说:“敬文,你要规矩些,不要去胡闹。”李刚理直气壮地回答说:“支持穷人反压迫、反剥削、叫胡闹?是不是那些贪官剥削者,才算正经呢?”李刚继续他的革命活动。
一九三二年五月一日,闽南工农红军游击队第二支队在安溪佛子格正式成立,领导安南永边界群众打土豪杀地痞更加引起李游悌惊慌失措,对李刚的行动更加不满。李刚与其针锋相对斗争。在一天夜晚,李刚用黑墨汁在自己住厝的大门墙壁上写了“打倒土劣”四个大字,墨迹至今尚存。天亮后,李游悌看到很多人围着观看,吓得要死。由于群众革命运动日益主涨,李游悌怕被李刚连累,就连同家属逃到山头镇居住。从此,李刚的家乡内益,和邻乡旧门等地都成为二战时期的革命根据地,李刚的革命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九三四年,李刚调任金淘区委委员、共青团金淘区委书记③。他担任领导职务后,即发挥其年轻有为,英勇果敢的领导才华,为革命作出贡献。
诗山社坛乡叶祖勤,是有名的地霸,与伪营长叶志华是同乡。李刚经过周密的侦察和准备,在三月的一夜晚,知道了叶志华已带兵外出不在家,就带领区后备队员和游击队员十多人,到叶祖勤的家,在屋前后埋伏好。时至半夜,有一人走近住厝。李刚问清情况,知道这人是叶祖勤的侄儿,在外面抽鸦片返家。李刚对他说,有事情要找他叔父。这个人看到只有李刚自己一人,就叫门。厝内认出是自己人,就把门打开。李刚等十多人一拥而入,把叶祖勤处决。这件事打击了土豪劣绅的凶焰,得到群众的拥护,震动了诗山地区。
高田乡是当时金淘区委所在地,乡、保、甲长已基本被我控制。在党的领导下,进行过抗租抗税斗争,并影响其他乡。一九三五年三月,反动当局派了一个排的武装力量,由粮师(包收钱粮的头目)陈夏模带领,妄图在高田乡威胁群众,强行征税。这时李刚在这里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斗争,决定用计打击收粮队。李刚组织小学生在乡边放鞭炮,把收粮人迎进乡,驻在一座棋盘楼里。陈夏模令伪乡政权派一个有文化的人协助他收钱粮。李刚即通过关系,由乡政权以教书先生的身份推荐给陈夏模,协助收粮为名,以便于出入棋盘楼。经过周密的布置,在三十日夜晚,一部份游击队员化装成农民挑饭到棋盘楼给收粮队吃(本来每都是由农民送饭);一部份游击队员化装成拣粪的在棋盘楼附近。这时李刚乘收粮队在吃饭,带着后备队长蔡车和叶昆、叶本等人,佯装交钱粮,进了棋盘楼。陈夏模在抽鸦片,首先拔枪先将陈打死。外面听到枪声的游击队员,以及装成挑饭的同志一齐动手,吹起洋号。收粮队以为遇上红军了,惊慌失措。战斗结束,全歼敌人,打死陈夏模等三人,缴获长短枪二十五支,银元五百多元。没被打死的人员,发给二元作路费回家。我党领导的抗税斗争又一次取得胜利。
鱼水情深 安然脱险
敌人到处通缉李刚,并在报上说④:“李刚年轻气盛,挺而走险,不来自新,尚未捕获,严加缉拿……”有的同志劝李刚逃避起来,李刚说,群众和我们同生死,共患难,在这危急关头,我怎能走呢!他坚持在金淘一带继续领导革命工作。有时他还深入到敌占区慰问牺牲同志的家属。
一九三五年九月一日午后,李刚因赶路还没吃饭,肚子饿了。他走到白涂村革命群众叶养家里,准备吃饭。忽然被敌人发觉,由特务叶次烈带领二十多人来包围。他一觉察到有情况,急速冲出,到门口时,七、八发子弹几乎同时从他身边射过,打得四周满天尘土飞扬。李刚机智地伏在草垛边,回击了几枪,然后向山坡下飞跑。匪军一窝蜂似的在后面紧追不舍。
到太阳快下山时,李刚已跑了八里多路,到安溪县后垅尾三岔路口。这时,有叶水浪等五个农民在田里劳动,看见小李跑得气喘吁吁,后面不时传来枪声,知道事情不好。农民们眼看在李刚前面有三条路:往上跑是马路,容易被敌人追赶;往下跑是村咱,会给村里的伪警截击;只是往旁边小路最妥当。刻不容缓,叶水浪不声不响的,用手向小路一指,李刚会意,向指定的方向跑去。不远,就进入茂密的森林里,那里野草丛生,真是个掩蔽的好地方,李刚乐滋滋的,感谢群众的恩情。
后面特务叶次烈随后赶到三岔路口,大声责问群众:“喂,割稻的,刚才有一个歹人从这里跑来,走向哪条路”叶水浪慢吞吞地答道:‘有一个从马路上跑过去,不知道是不是??仍然低着头割稻。特务们听后,立即向马路上直追过去,结果自然是一无所得。到黄昏时,特务们垂头丧气,原路返回,沿途大骂是割稻的捣鬼。特务们一场晦气,无处发泄,就把叶水浪等五个农民抓到伪联保关了一夜,因为找不到什么证据,叶水浪等又咬定什么也不知道,隔天只得放出来。
李刚常常对同志们说:“鱼无水不能活;革命无群众不能成。群众不直接抓你、打你,但只要一动口或动手,都可以置你于死地,或救你一命。”由于李刚忠于革命,灵活机动,自从参加革命,从没被捕。这与他和革命群众的鱼水深情是密切相连的。
受任于失败 危难中立功
一九三五年春,国民党军第二十六旅谢辅三率部到南安诗山盘踞,对安南永德革命根据地“围剿”。他们步步为营,在主要村庄和要道遍筑碉堡,封锁和切断游击队与群众的联系,天天搜山,搞清乡,抓捕革命者和无辜群众,白色恐怖笼罩着安南永德地区。谢辅三伪军又于七月十八日,第二次“围剿”金淘区委所在地高田乡,区委书记洪福星牺牲,区委林德九、叶松菰向敌自首,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⑤。这时年轻的区委李刚坚定信心,分析了形势,不与敌硬抗,带领一些同志转到金淘附近的白涂、经兜一带坚持斗争。⑥。
此后,敌人步步进逼,情况非常严重。一九三五年七月至十二月底,谢辅三搜罗伪保安队和土匪武装陈维金,重兵压境,用几十倍于我的兵力进行分区“围剿”。因此,安溪中心县委委员易培祥、张剑锋、郭港等人叛变投敌,游击队被搞垮了两个大队,二支队只剩下支队长尹利东带领在安溪活动的游击队员三十多人。此时,安溪中心县委召开急会议,部署分散隐蔽,以待时机。尹利东等到厦门向厦门中心市委汇报⑦;中心县委宣传部长、永春特区书记林多凤、团特区书记李素明⑧,被叛徒范寿出卖被捕牺牲;在安溪湖头坚持斗争的二支队大队长刘由被叛徒打死;中心县委书记翁成金逃往厦门。
情况继续恶化。一九三六年一月,在安溪,中心县委领导人扬七⑨,带领游击队埋藏的部份枪枝向敌自首⑩。这时,安南永德革命根据地受到严重破坏,几乎全部丧失。在金淘坚持斗争的李刚,与共青团金淘区委委员、儿童团团长叶忠等一些同志。在此情况下,党组织为保存革命力量,部署分散隐蔽活动(11)。其中有少部份同志被困难吓倒,想回家不干。李刚是诗山人,叶忠是金淘人,他们虽然一迈步即可到家,但他们坚持革命气节,勇往直前,坚决执行党组织决定,转移到晋南活动。李刚、叶忠同志转移到晋南交界处的官桥后,与晋南县委书记黄国英、红三支队政委傅文煌取得联系(12)(13)。李刚被充实到晋南县委参加领导工作,任县委委员(14)。这时李刚只有二十二岁。
李刚就任晋南县委委员,正是晋南县委处于最困难时刻,闽南工农游击队第三支队被搞垮,支队长尤大斧、付支队长王美、区委尤小芳,于一九三五年九月,在官桥岭兜被捕牺牲,红三支队的武装已基本上被搞垮,基层党组织也受到严重破坏。由于李刚正是在革命失利的情况下,就任县委委员的,所以有的同志引用诸葛亮前出师表中的话说:李刚“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来形容李刚任职时的困境,和说明李刚坚信马列,相信党的革命事业必将取得最后胜利的信心与决心。
李刚受任后,以坚定的立场,发挥他年轻有为,英勇果敢的领导才华,为重建党组织竭尽全力。他与叶忠等在南安官桥、晋江的白垵、塔头等地隐蔽活动,重新发展党组织,先后发展郑堂础、尤芳粭等多人人党(15)。
一九三六年七月,中共厦门工作委员会在厦门成立后,与晋南县委再取得联系,并决定把晋南县委改为晋南工委,李刚任工委组织。经过努力,李刚于一九三八年一月,在塔头通过地下党员曾炉、朱汉膺、何必然等的关系,先后在晋江的井林、庄透、前蔡、后蔡、港塔、伍堡、塔头、英林、坑东、科任等乡为建立塔头党小组(16)。恢复和发展党组织做了大量工作,发展了许运火等党员。
一九三七年五月,晋南工委书记黄国英在晋江被捕后叛变,晋南工委机关又遭严重破坏。国民党反动派在闽南有二个师的兵力,用军事镇压和政治瓦解的伎俩,使晋南一带党组织再一次遭受重大打击,面临被彻底消灭的危险。在这紧急关头,晋南工委仅存的领导骨干李刚,和叶忠等同志转入地下活动,依靠群众,在当地革命群众的掩护下,隐蔽于群众之中,保存了党的领导骨干。
中共闽中工委在一九三七年七月重建,李刚任委员(17)。之后,在李刚同志领导下,为加强泉州党组织的领导,重建晋南县委,李刚兼任书记。
一九三八年六月,党组织已有较大的发展壮大。根据中共长江局南方工作委员会的指示,撤消闽工委,重新建立泉属党的领导机构——泉州中心县委,李刚任中心县委书记。这时他只有二十三岁。
争取各界 统战抗日
一九三七年,在李刚任晋南县委书记及一九三八年任泉州中心县委书记期间,正值全国抗日运动日趋高涨。他重视争取和利用各方面的力量,组织统一战线,进行抗日宣传活动。
一九三七年三月,闽中特委机关被破坏后,特委委员黄国璋与晋南工委书记黄国英取得联系,到厦门找“中共厦门工委”负责人肖林。经肖介绍,黄国璋前往香港与中共南委接上关系(18)。五月,因黄国英被捕叛变,晋南工委领导机关遭到破坏。六月黄国璋从香港返回厦门,与肖林会见,商讨重建闽中工委等。肖林建议晋南党组织划归闽中党领导。黄国璋回到闽中后,向李刚介绍南委指示和全国形势,以及关于晋南党组织划规闽中党领导的意见等情况。
七月,经上级批准中共闽中工委正式成立,书记刘突军,李刚任委员(19),负责泉州、晋南惠一带工作,继续发展和重建党的组织,领导泉州各界抗日救亡运动。
一九三七年八月,国民党泉州当局,为粉饰抗日面目,在泉州组织“福建省抗敌后援会泉州分会”(简称抗敌会),由国民党旅长钱东亮任主席。当时我党还不能在泉州公开活动,因此决定利用这一合法组织开展工作。李刚指派辜仲钊以灰色面目参加抗敌会。担任了该会慰劳股干事,取得了宣传、募捐、救护等领导权(20),实现了我党的工作意图。
为了准备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李刚于一九三八年六月,在南安深坑召开晋、南二县二十二个联保的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有各联保主任及热心抗日的各界人士数十人。会议由李刚主持,辜仲钊、粘文华参加。大会决定组织“晋、南联乡抗日自卫队”,发表了《会议宣言》;会后分工发动群众筹集钱粮、枪枝、弹药。陈正宗把自己用于守卫四座楼房的二十二支驳壳枪捐献出来,武装抗日自卫队(21)。
李刚还利用报刊开展革命工作。当时《泉州日报》的总编朱少稀、主编郭耘(李铁),《福建导报》的编辑李展,都是地下党员。厦门沦陷后,《江声报》社迁来泉州后,又派辜洪涛任该报编辑(22),掌握领导权。
一九三九年春,泉州地区在李刚领导下,利用“抗敌会”。组织了宣传工作团。党员苏棠影、朱斐、叶杉杉、高倩妙等都参加到工作团去。工作团下设宣传队,分布在泉州城里和南安、晋江等地进行宣传活动。党组织领导人邓贡直还亲自编写许多进步歌词,由盛保罗谱曲,广泛在中小学学生中传播。
通过深入发动群众,开展抗日的宣传活动,进一步地进行统战工作。这时,泉州党组织控制了泉州市郊的浮桥、树兜、梅石和南安九都等几个联保。又通过做树兜联保主任蒋报捷和吴文楚的工作,我党掌握了新华、高峰、惠峰、紫岫等小学,把本地的一些党员和“厦青团”的一些同志,有计划地安排到这些小学任教。通过这些工作,党组织迅速在农村发展(23)。
一九三九年七月,抗日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在全国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泉州国民党反动派诽谤攻击共产党员和抗日民主人士,改组“抗敌会”;罢免辜仲钊的慰劳股职务;《福建导报》《青年战友》等刊物被迫停刊;晋、南联保抗日武装被解散(24)。李刚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在黑烟滚滚的形势下,迎难而进。经泉州中心县委决定,于一九四○年一月在南安岭兜养正中学举办党员训练班(25)。练训班由李刚主持,中心县委书记曾白羽和许运火参加领导工作,并分别讲课。参加训练班的有:晋江中学党支部书记侯如海,养正中学党支部书记许集美和黄竹绿,培源中学党员林金榜,成功中学党员梁文良、梁策灼等十五人。
训练班学习了关于党的宣传鼓动工作;关于党的布尔什维克化;关于党的秘密工作守则;关于党的纪律;关于统一战线工作等。这次训练班培养了一批抗日和解放战争的领导骨干(26)。
李刚还通过思想进步。有名的中医陈孔雅,做南安九都陈荣统的工作,在一段时间里,支援了我党不少军需物资,并准备建立抗日武装。
指挥米斗 打击奸商
一九三九年八月,根据形势需要,莆田、福清二个中心县委改组,成立闽南特委,李刚任统战。九月,二十五岁的李刚调任闽南特委书记。泉州中心县委书记由邓贡直代理三个月后,曾白羽接任中心县委书记(27)。
抗日战争爆发后,金门、厦门等地相继沦陷,泉州对外交通断绝,米粮运输困难。官营奸商不顾人民群众的死活,乘“国难”之机囤积居奇,操纵市场,米价一日数涨,大发横财。而贫苦市民吃米糠、薯渣度日,怨声载道。
一九四○年四月,青黄不接之时,米荒更加严重,群众在饥饿的死亡线上艰苦挣扎着。但是反动政府不闻不问。泉州中心县委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决定在青黄不接之时,在泉州发动“抢米斗争”,制服奸商凶焰,解决米荒,为群众撑腰。李刚亲自领导这一斗争的组织和指挥工作。
泉州地下党在李刚的领导下,进行了多次研究,分析了当前形势和泉州的实际情况,斗争对象确定全市鼎鼎有名的泉州伪商会会长蔡鼎常开设在水门街口的“米联处”(28)。不久,李刚看时间已是七时三十分,行动时间已到,即把烟头一甩,示意开始行动。站在三江旅社对面街道上任现场指挥的苏棠影,立即脱帽为号,命令按预定计划行动。
这时,蔡三有、杨丰珠、郑堂础、尤芳粭、史爰珠、洪棹等马上到这家米店责骂为什么抬高米价,要饿死人了,借机与米店伙计、经理闹事。事先布置好的党员和群众,以及章绿汀带领的五、六十个妇女,高呼“打倒奸商”等口号冲进米占,蜂拥而上,装的装,拖的拖,挑的挑,把数十袋米包抬到街道中心分给群众。趁着群众斗争的情绪高涨的时候,站在大街中宣传打倒奸商,反对囤积居奇。
九点多钟,正当斗争到达尾声时,在东街伪城防司令部门口放哨的陈造成,骑自行车向李刚报告,国民党军队在吹哨集合了。于是,李刚立即挥动手杖,下令撤退。参加斗争的队伍按计划消失在人海中。
伪城防司令部脚忙手乱,宣布全城戒严,四处搜查,闹得满城风雨,但是连一点踪迹也没找到。
这一斗争,制服了奸商囤积居奇,抬高米价的凶焰,解决了群众青黄不接的困难。群众称这一事件为“抢米斗争”震动了泉州市及邻近各县。
一九四○年十月,李刚调到崇安省委干校学习。
武夷突围 光荣牺牲
一九四一年秋,国民党反动派对闽北山区发动残酷“围剿”。1月29日(农历正月初三),二百多个敌人突然包围袭击在崇安村头乡的省委干校、曾镜冰布置突围,分散隐蔽。突围队伍有一个马列主义研究班十人,加上通讯队和武装队共三十多人出发(29)。
经过一场激战,李刚等同志突围出来后,大路不能走,只能顺着兽迹,在竹林穿行,在山漳岩石爬进爬出,逃过了敌人的追击。所带的粮食、油盐,到突围后的第八天就吃完了,只好捉坑蛙,挖野草当饭。突围队伍艰难地向江西方向前进,沿途餐风露宿,饥寒交迫,经过十六天的辛苦跋涉,本来身体较差的李刚几乎支持不住,但为了不掉队,不拖累大家,仍然坚持前进。有个别同志走不动,认为迷失方向。李刚对他们说:“只要心里时时记住党,就永远不会迷失方向。。这些话鼓舞了大家的斗志,继续奋勇前进。
一九四一年二月十四日(农历正月十九日),突围队伍到达福建、江西交界处的犁头尖山(30),李刚突然摇摇晃晃,嘴里冒出白沫,昏倒在山路间。在没有医药的情况下,经抢救无效,不幸牺牲。时年二十七岁。
突围队伍经几天后,终于在江西上饶找到了上级。省委领导机关举行大会,追悼在这次突围中牺牲的李刚和遭挺同志。号召全体同志学习他们一心为革命,不畏艰险,鞠躬尽瘁的优秀品质。
解放初,晋江东石命名为李刚区,纪念他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斗争,建立根据地,发展党组织的卓越贡献。
李刚从十七岁参加革命,二十七岁牺牲,十年革命生涯,临危不惧,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现还健在的同志回忆说:“李刚年轻有为,不畏艰险,是土地革命和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安南永德革命斗争中坚持下来的领导骨干。抗日战争时期,泉属党组织革命根据地的重新建立;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他领导的(31)。”他的光辉业绩;使后人千秋传颂。
本文写作经过
第一稿写于一九六二年八月,根据老区办公室资料整理而成。题为《李刚烈士革命斗争故事》。在泉州报1962年8月5日至8月13日,分期连载。
第二稿写于1982年10月,题为《光辉的一生》。载于南安党史资料通讯第三期。
① 查阅李刚的家谱,和李刚的侄儿李士谋写的回忆《我的叔父》。
② 李士谋提供。原来写在笔记本上,从泉州昭昧国学带回家,后来搬家丢失。
③一九五七年老区办整理《南安革命斗争简史》。
④ 一九五七年老区办整理《南安革命斗争简史》。
⑤ 一九五七年老区办整理《南安革命斗争简史》。
⑥ 《中共南安党史大事记》。
⑦ 尹利东回忆录《关于安南永德地区的革命斗争》。
⑧ 《中共南安党史大事记》。
⑨ 《中共南安党史大事记》。
⑩ 《中共南安党史大事记》。
(11) 《中共南安党史大事记》。
(12) 《中共南安党史大事记》。
(13) 许集美同志回忆录。
(14) 许集美同志回忆录。
(15) 许集美同志回忆录。
(16) 晋南同游击区党史大事记。
(17) 许集美同志回忆录。
(18) 《中共南安党史大事记》。
(19) 中共晋江地区组织机构沿革概况。(初稿)
(20) 许集美同志回忆录。
(21) 许集美同志回忆录。
(22) 中共晋江地区组织机构沿革概况。(初稿)
(23) 许集美同志回忆录。
(24) 许集美同志回忆录。
(25) 林金榜同志回忆录。
(26) 许集美同志回忆录。
(27) 县党史办征集的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党的组织机构沿革有关资料。
(28) 一九五七年老区办整理《南安革命斗争简史》。
(29) 与李刚同时突围的杨兰珍提供资料。
(30) 与李刚同时突围的杨兰珍提供资料。
(31) 许集美同志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