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朱熹在南安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朱熹是我国宋代著名学者,诗人、哲学家。原籍徽州婺源,但在福建的尤溪县出生,定居在崇安县王夫里,后在福建建阳建立考亭书院。纪念其父在尤溪县任职,因此也可以说,他是福建人。他尊崇二程(程景、程颐),继承发展,成为自己一套“天理论”的哲理,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有《周易本义》、《四书章句集主》、《晦庵先生文集》、《朱子语录》等。有人称他的学派为闽学。他一生多数时间是在福建任官,讲学。曾在泉州府同安县任主簿,以后朱熹又到过漳州做过官,到处讲学,著书立说。所以在闽南地区影响很深。在旧社会,读书人称他为朱文公,捧为圣人,像膜拜奉孔子一样,入庙尊崇。 朱熹曾两次到过南安讲学。第一次是南宋绍兴年间任泉州府同安县主簿时,绍兴丙子年尉同(同安)秩满,到南安胜地九日山书院讲学。并同南安名士傅自得载酒幞被,(乏舟弄月剧饮放歌。当时文公方二十七岁。第二次到南安,即迨后三十年,于淳熙乙已年。据县志记载:“文公请祠家居,复来重游,与陈休斋(知柔),赋诗怀古,复书“九日山”三大字镌刻于中,而兹山益重”。据史料记载,朱熹在南安活动范围很广,历游南安一些著名的山川、古刹。至今还留有他的诗文题刻。 一、朱熹在南安的题刻 朱熹在南安的题刻有多处,南宋绍兴年间,朱熹任泉州府同安县主簿时,往返府县之间,必经南安县南部地区。据志载,当时在南安的大盈地区是驻军的地方,有官办驿站,朱熹住驿站并到过附近的仙迹岩游览。仙迹岩在南安水头高田山,据南安县志营建志载称:仙迹岩为纪念倡导修水利工程杨樵而建的。杨樵当地人,系樵夫,善用中草药方治病,被称为神医仙手,南唐时人,曾为王审知妃子治愈疮病。王大加爵赏,杨樵自己不受,而为民请开万人川水利工程,王审知派官兵协助,官兵民万人浚陂开渠,溉田数万顷,得益乡民,立祠纪念。朱熹游此山,感其动人,写楹联“仙子友英贤一局曾消千日瞬;天王旌回手三军为遵万人川”,留迹岩中。 在南安与同安交界处小盈岭上,建有一石坊,坊匾上镌刻“同民安”三字,系朱熹手迹。后人把碑坊改建为关隘,成为南同县界的标志。 朱熹在同安任官时,还到过历史悠久的南安石井港。在石井书院(清水岩)讲过学,并在海滨,波峰浪界之巅的巨大礁石上镌刻着:“海上视师”四个刚健苍劲的大字。此处后来成为淘冶国家栋梁材的地方。民族英雄郑成功,曾在这里挥剑劈石、吟志抒怀、巡视家乡水陆防务、操练水军、商讨征战大计……。 朱熹在南安九日山的题刻较多,有摩崖石刻“九日山”三个大字;延福寺的“泉南佛国”;半山廓然亭的亭匾“仰高”;姜公辅、秦系同坐的“一跳石”,“与木石居”,“钓台”等,概系朱熹手书。 南宋淳熙年间,朱熹在南安名士陈休斋等人陪同下,乘舟顺晋江而上,沿溪游山玩水,来到南安名刹雪峰寺。此寺为闽王王审知的国师存义法师所创建的。朱熹为寺题楹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现保存于寺院大石柱上。朱熹沿东溪沲赏,来到陈休斋先生家乡下宅,下船登岸,在溪边一块大石上憩息。后又在陈府写下“鹏峰胜景”四个大字镌刻此石。陈休斋陪同朱熹游高盖山,瞻仰福建第一个大文学家欧阳詹的诞生读书处,赞誉诗人,慨叹曰“此诗山也”。从此高盖山被称为诗山,名以人定,以后成为诗山地名。 朱熹还乘舟游过通往安溪的西溪,并在南安历史名渡一鸟淹渡,留下“东流砥柱”石刻。 二、朱熹在南安的诗文: 朱熹诗文,南安民间流传很多,据考查,他的道中诗,与南安有关的有两首。其中“小盈道中偶成”诗,云“今朝行役是登临,极目郊原快赏凡;却笑从前嫌俗事,一春牢落闭门深”。 “民安道中”诗,云:“祗役东原路,晨风海气阳,苍茫生远思,僚慓起寒襟;午泊僧寮静,昏投县郭深,拙勤终不补,谁使漫劳心”。 朱熹与南安文士傅自得,陈休斋都是好友,同游赏、赋诗寄兴,留下不少诗文。 傅自得陪同朱熹泛舟于晋江金鸡河上,朱傅两人即兴赋诗。朱熹诗云:“扁舟转空阔,烟水浩将平,月色中流满,秋声两岸生。拓宽同醉极,啸罪独魂惊,扫去空山黑。西南河汉倾。傅自得和诗云:“秋日天然白,溪流镜样平,唤船同胜赏,把酒话平生。击楫鱼频跃,忘机鸟尚惊,慈游还可继,家酿为君倾”。 朱熹题九日山,廓然亭诗一首,云:“昨游九日山,散鬓岩上石,仰看天宇近,俯叹光境窄。归来今几时,梦想旗苍壁,闻公结茅地,恍复记畴昔。年随流水游,事与浮云失,了知廓然处,都不从外得。遥怜植杖翁,鹤骨双眼碧,汞啸月明中,秋风桂花白”。 三、朱熹在南安兴学授徒 南安丰州为开南地区开发较早的地方,人文荟萃,渊薮文运。早在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士族纷纷南迁,沿晋江而居。对傅播北方文化,推动闽南地区文化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唐代时泉州府的南安就出了闽学鼻祖首榜进士欧阳詹。从此,泉州地区学风益盛。晚唐名人丞相姜公辅,诗人秦系,大学士韩倡,都慕名而来,阮居九日山,著书立说。五代时中原大乱,闽独偏安,学士故老多避乱来依。南唐王番知在丰州设“南安招贤院”,以礼待诸贤。此时中原士族如黄滔、徐寅、李洵、崔道融、罹阮、韩偓、翁承赞等晚唐著名诗人,相继集云于此。史称八闽文学之盛,为十国文物之冠。故朱熹对泉州府有特殊感,两度来南安九日山,称道泉州为“海滨邹鲁”,“满街尽皆圣人”。据记载宋绍兴十七年(公元一一四七年)朱熹到九日山,在九日山书院讲学。教授地方上推选出来的优秀学人。从此,朱熹扬名闽南各地,争相请他讲学。 据史料记载,朱熹在九日山书院讲学,主要有这样一些教条:其一,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其二,为学之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其三,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其四,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其五,接物之要:已所不欲,没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之已等孔孟之道。据说这些教条,为以后他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所引申进一步完整化。所以朱熹讲学闽中,成为闽中学派先师,即自此发韧。 朱熹讲学,以圣人修已治人的教条提倡所谓“德之及人也深”,教之禁人也易”。他的学生,受他的教育,感受优深,影响极大。特别是后来朱熹到漳州做官,大量刊印四书五经,对汀、漳、泉社会文风影响很大。据说朱熹讲学,颂扬闽南民风淳朴,知书识礼,反对妇女中三姑六婆(尼姑、道姑、卦姑、牙婆、师婆、媒婆、虔婆、药婆、稳婆)的习气。所以那时候闽南地区妇女剃发为尼极少。至少朱熹的文风,对闽南社会更有影响,朱淳当时在南安九日山书院就培养了一批出杰出的弟子,如我县丰州人傅伯成兄弟拜朱熹为师,在九日山书院读书。南宋隆重兴元年(一一六三年),傅伯成与兄傅伯寿同科登第,喧赫一时。傅伯成当了官,授了四门教授,并有许多著作。有《竹隐居士集》三十卷,《耄志》三卷。宋元明清以来,闽南地区的一些文人学士,探研朱哲学说的出名不少。据说清代北京泉州会馆曾悬一楹联:文曰:“清紫葵罗钟间气;蒙存浅远有遗书”,指明朝晋江蔡虚斋作《四书蒙引》同安林次崖作《四书存疑》,晋江陈紫峰作《四书浅说》,南安王晦生作《四书达衷》,因而轰动京城。康熙皇帝下令撰注朱子全集,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一七一三年),也是由文渊阁大学士,程朱理学名儒,泉州府安溪县人,李光地奉撰完成朱子大全集六十卷。由此可见,朱熹的学说和治学精神,在封建社会对闽南学风影响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