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高甲戏的发源地及其由来与盛行于南洋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福建省闽南高甲戏,亦吊“戈甲”,“九甲”,是福建省主要五大地方剧种之一,距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解放后,高甲戏剧种多次赴京演出,并在赴京途中,巡迥于南京,上海等大城市演出过,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人民日报为这个剧种的演出进行了刊载,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观看了演出,总理并誉以名丑许仰川为江南第一丑。 高甲戏剧种不但流行于闽南一带,同时亦流传于东南亚各国,深受海外华侨的喜爱,对沟通祖国与南洋群岛诸国的文化交流起过积极的作用。 一高甲戏的由来 很早的时候,福建闽南一带,广泛流行着二种民间的古老娱乐,即“唱南曲”与“练宋江”。南曲称谓上四管(是文),是个人清唱,琵琶,洞箫,三弦,二弦。南曲适合于晚间灯下室内清唱,叫做“闹听”。在白天露天进行方面是押主后阵,因沿途弹唱行走较慢。“练宋江”称谓下四管(是武)以武技拳术戏乐,没有说唱,是仿宋时水浒传“梁山泊一百零八将”故事,根据着各种化装的面谱,身穿铠甲,手执各种的干戈剑戟,在广场上先行排成各种阵图,如长蛇阵,龙门阵等,然后各执各式武器,表演出各式的武打,拳术,单对,对打……等的套子,杀狮,舞龙也是包括其内。练宋江是白天化装进行操演,有时还安上高跷,或装上阁枰,有时还配合民间的舞蹈,“车鼓”“钱鼓”“打花鼓”,还有“红甲吹”等节奏强烈的民间乐器。 当时,不分市镇、农村、每逢冬末春初农闲,上述活动就大量盛行,春节、元宵、端午、中秋尤为盛行。 那时,从练宋江的表演形式,采取一些故事情节,引用民间流传的民歌,褒歌,小调、佛经,南曲,以南曲为主并配合民间流传的原称为“鼓班”的锣鼓击乐,逐渐发展成戏班,这种艺术形式大都是水浒传宋江的情节,就叫做宋江戏,大部分是武戏,演员大都手举干戈,身穿盔甲,所以叫“戈甲戏”。到了清乾隆时,受了梨园七子班的影响,也突破了梨园七子班的约束,也演文戏,在七子班的影响,也突破了梨园七子班的约束,也演文戏,在七子班的基础上加上原有的二个武角,也就叫做“九角戏”,剧团本身也就能演文武戏,内容也不再局限于水浒,角色最少九个,多则无限,是故有大班。到清道光时,曾有三个华侨组织一个戏班、称为“三合兴”班到新加坡演出,初时都叫它“合兴戏”、此戏大受闽南籍华侨的欢迎,被认为是最适合最喜欢的戏,故华侨誉称为“高等甲”,以后,就简称为“高甲”了。这个剧种、在表演及音乐上受到当地梨园戏,傀儡(木偶)戏及省外京剧、越剧、徽调、江西戈阳腔的影响,在历年三百余载中,逐步形成一整套自己独特的表演程式及音乐。 高甲戏,多种记载认为发源于南安,有以下几点供考:闽南高甲戏老一辈艺人大部份是出自南安沿海岑兜、溪东等十数个乡村,如龙溪、晋江、厦门等地县高甲戏剧团的老艺人等、数代的名老师,能教戏的与历代所传的名艺人、也多数出自岑兜,或自幼来岑兜学艺的。如泉州市高甲戏剧团原团长名老生董义芳,副团长名丑许仰川(二次上京汇报演出),名二花陈子龙,厦门市(金莲陛)高甲戏剧团团长蔡春枝,晋江地区专署艺校教师李枝师,洪金乞,都是自幼来岑兜学艺的;名老生洪银对,洪大耀、名小生洪水扣,同安县高甲戏剧团团长兼导演名大花洪道成则都是岑兜人。 再来,据传说,岑兜有“戏师祖”之称。这个村落不大,过去家家户户都会演高甲戏。甚至一家数人会演,连同着溪东村,过去有着几十个高甲戏班,这个小角落,早就被称为“戏窟”“戏巢”。闽南一带流传着一句戏谚”红面彬师,黑面虎锁,小生番造,老生通报。“这四个人都是岑兜人,还有红亲兴,黑北候,都是岑兜人。 又按福建师院艺术系音乐理论教研组的教材《民间音乐与作品评价》(“曲艺与地方戏曲”)的第二册,也指定闽南高甲戏发源地是岑兜。名艺人洪道成说:“高甲戏的创始人是岑兜洪埔师”。又老艺人陈清河也说“当时在南洋演出,经常听见老师洪彬讲,高甲戏就是岑兜人洪埔师最先起的,是高甲戏的师祖”。论洪彬是岑兜人,距今已一百余年。 另有一说:三百多年前,有一个演猴戏的建宁人(当时分为红戏笼和青戏笼)来住岭兜村,高甲戏是他创立。但此说至今尚元证实。 随着年代的发展,高甲戏逐渐流行到晋江、泉州,以后又几乎扩展到厦门、晋江两个行政区域,以至蔓及大、山嶝岛,金门、台湾岛,遍于闽国方言语系的地区,以后,又发展流行到东南亚各国。 就在民国初的时候,晋江一带、就有一百多个高甲戏班巡回演出,有日一个村庄二个戏班对台比赛,有时逢年过节、个别乡村,一个村就聘请三十多个戏班同时演出,例如晋江县归湖村,一天之内,就演出一百多台,又如顶五堡侨乡王姓者,古历七月十三、十四、十五三天就曾演四百多台戏,有的角落,请不到戏班,不得已就请同一个戏班,二个角落同日请,同日演。先请者,白天演下午,晚间先演上半夜;后请者,白天演中午,晚间演下半夜,叫做“倒掉午”。 二高甲戏与华侨 从前清中叶至民国初期,闽南高甲的一次又一次渡海到南洋群岛演出,到过的地方有英属星洲(新加坡,实叻),美属的菲律宾(大小吕宋),荷属的印度尼西亚等。高甲戏在南洋的戏班、常或二个或三个戏班共同搭台演出,每天演夜场,星期日加演日场,这些戏班勤学苦练精湛的艺技,娴熟的演出,深得华侨喜爱,乡音故土,又常常激发了华侨的乡思,各埠华侨互相竞争着聘请,戏班在演出中,宣传启发海外广大侨胞的爱国主义思想,与家乡观念,而广大华侨也热情支持高甲戏,提供了种种帮助。他们代为办理出国手续,代购船票,到埠又提供膳宿,负责戏服,道具的整修,每日的海报广告代为联系业务,戏班在演出空余时间则为侨胞赞襄商务、……等。华侨团体新加坡“丝竹公会”,“双林公会”“进步公会”等还帮助维持治安,高甲戏人也参加公会。演出的剧目有《白蛇传》,《三气周瑜》,《孔明献西城》《困河东》,《取宛城》《杨宗保拜塔》,《长坂坡》,《黄盖献苦肉计》,《孟姜女》,以下略述几个小故事。 风林义子 清朝年末,南安岭兜高甲戏艺人洪保佑,饰武小生,在南洋新加坡演出“三气周瑜”,演到周瑜吐血身亡,因为演出十分迫真,触动台下观众中的一位妇女的心事,此位妇人乃是新加坡大资本家“风林”宝号东家夫人,她的儿子正是吐血身亡,今日见景伤情,必切悲伤,则曰:“好似她的儿子一般无二”。花了很多金钱,托了戏班说情,收了洪保佑作为谊子。 事隔不久,洪保佑的父亲洪粽在家闻知此情,恐儿子去而不回,急忙去信催问归期,刚好戏班往南洋的期限也到了。洪保佑接到家信,思乡心切,不觉泪下。 原来风林大资本家,家财巨富,所有卧室俱安装反射吊镜,洪保佑思乡之状,东家看在心里,是夜,东家命洪保佑在银庆贺查数现款,并不言明是为何故,直至更深夜静,洪保佑竟瞌睡而去,天亮,风林东家方命洪保佑把昨夜查数之现款携带回国,并对他说:“唐山家书催促,你该回国探亲”。当日,洪保佑拜别义父母,乘输登程回国。 洪保佑回国后,其父未许他及时出洋,留他在家读书,至其父辞世,方再南渡。及至新加坡,其义父母又赠给他一只黄金花篮,此后,洪保佑将此黄金花篮变卖,将其款项携带回国起盖一金碧辉煌之大六路大厝,至今尚昂立在南安县岭兜侨乡。 以后,洪保佑仍留在新加坡经商。凡是闽南高甲戏艺人在新加坡演出,碰到困难,他都热心为之解决,高甲艺人到他家中,他都热情招待。 声步独绝 在清朝末年,岭兜有一个高甲戏艺人洪添丁,饰苦旦,原是旧戏班“后田班”的,这一次,他随戏班往菲律宾演出“白蛇传”,他饰“白蛇”。洪添丁的吐音清晰,咬字准确,动人心弦、喜、怒、哀、乐,无不巧夺天工;他的台步;稳重大方,静中见动,动而不乱,缓中见急,急而不迫。在演出中吸引了菲岛观众,台下观众也跟着学他哭笑姿态,极受南洋华侨的褒奖。演出过后,当他华侨赠送他一面大镜,高三尺多,宽一尺多,镜中书写“声步独绝”,直行四个楷书大字,每字五寸见方,书法刚劲有力,视而似凸字突出,手抚则平坦。左上行小字书写:“洪红玉世员惠存”此洪红玉,乃是海外华侨为他起的艺名。右下行小字书写“丁文捆,后惠同赠。”据老艺人洪府足介绍,这二个菲律宾华侨原籍是晋江陈埭人,以后听说那姓丁的朋友,还寄了菲律宾大字(入境户照)给洪添丁的长子洪水务往菲经商。 董义芳的成长 董义芳是原泉州高甲戏剧团团长之职,泉州市人民代表。现在香港以及大陆还有他演高甲戏的录音唱片。 董义芳原名董天木,原籍泉州市内后堵尾人,幼时随其父董碗师来在岭兜理发。后天木因家境贫寒,才与洪金乞,在岭兜华侨洪光武组织的“福庆”戏班学戏,拜南安县苏内陈汝坪老师为门徒弟子,学艺四个月就登台演出了。 以后,此地的戏班先后出洋演出,福庆班也跟着往新加坡,当时新加坡的高甲戏班较多,非常盛行,有时二个或三个戏班,架子连台,同样的传统剧目,同时演出,各班主和师傅为了生活与名誉,互相竞赛。 董天木在学徒期间,演技相当差,甚至没有角色位置,只有当了旗军,衙役,仆人,太监等,每场用五分钱请其他演员演他所分配的角色。因此,同班师兄弟每每歧视他,其他艺员每夜均睡在台上,他睡在台下,甚至有一次,在台上演出,被挨下台去,这使他更加灰心失望,也就没想再演戏了。 可是,三年四个月的学艺期限还没满,不能出班。当时,有一些热爱祖国高甲戏的华侨见此情景,暗中启发,勉励,帮助他,并开导他说:出洋演出,技艺表演较好者,名誉好钱也分得多,班内的人以及华侨都欢迎;技艺表演较坏者,名誉坏,钱分少,班内的人以及华侨,没人理睬,甚至还会歧视。董天木回顾自己,自觉万分的羞耻和追悔。 从此,他立下大志,暗中用功,重新学艺,清晨到野外练声唱,背台词,白天对镜练表演、动作;夜间在灯影练台步、武技,每遇到一字唱腔或小动作,一而再,再而三,暗中苦练出成熟的表演艺术。 这个戏班在新加坡最驶名的剧目是“风仪亭”,最突出的是名演员林大钦饰董卓。有一天晚上,剧目又是风仪亭,很碰巧,林大饮突然生病未痊愈,不能登台,因为是新班,著名的剧目,驰名是主角,所以无人代替,剧目又提前予告,急得师傅和班主束手无策,董,便自告奋勇说:“既是演员好的不能登台,我坏的暂时代之”,但师傅说“不行”,直待时间已到,董又再三询问,陈师傅见事已临头,万不得已才决定由董代替。但师傅与班主都很挂心,直到登台表演,全剧告终,得到广大华侨观念的好评,师傅与班主的心才安定。 从此,同班兄弟也不敢再轻视他。而董天木也决心,刻苦练功从而一举成名。华侨为他起了个艺名——董义芳。 马尾拉市的“福华戏院” 老艺人李水阁(解放后同安县高甲戏剧团司鼓),卓水怀(解放后南安县高甲戏剧团司鼓)是同一乡人。(溪东)以后又与李情、李音、李章举,李大丕,洪玻璃同在岑兜“福金陛戏班,同拜溪东著名老师傅李水强学艺。四个月开登台出演,在沿海一带,演了三年四个月,叫做“到年”。 民国十一年(即公元1922年),旅菲华侨吴仔居回国(原籍晋江石狮何格。一说龙园苦湖)。吴仔居兄弟数人在菲都称巨富,吴仔居又属侨团机构办事人员,一方面奔走政府,一方面为华侨办事。人口舌又好,这次回国,邀请了李水阁,卓水怀等“到年”演员,组织了二十多人,办完了手续,签定了合同,包场四个月,月薪每人最高九十元,最低七十元,分为数级,是日到厦门市集中。吃、穿、用等一切由吴仔居负责,由厦门每次轮,直达菲律宾首府马尾拉市。 “福华大戏院”地处马尾拉阿笼架,是马尾拉市繁华的地方。 这个戏班由吴仔居率引,就驻地了“福华大戏院”,每日演夜场,星期日加演日场,台上戏服,道具,都由侨团负责,每日剧目,剧情内容,由吴仔居出海报宣传张贴。 “福华大戏院”曾接待过许多唐山去的戏班,由于相处的时间久,吴仔居本人与秘书施其闽把唐山去的戏班的演出看得娴熟,所以吴仔居就与秘书根据每人角色,演技特长,原名含义另起艺名: 李水阁——一段香 李金古——月中桂 洪金练——出墙行 洪仔返——雪中梅 陈仔宗——陈菊芬 林么烈——白如玉 洪阿火——水底月 洪文魁——此云芬 董天木——董义芳 李章举——起奇然 洪万耀——万钟呜 洪万泳——洪凤呜 施仔俊——赛飞熊 洪大钦——赛春雷 林大串——林宝山 洪阿喜——远飞龙 洪加走——驾云龙 李星土——李雪楼 李火船——海中烟 这些艺名,甚至解放后在高甲圈子里。还广为流传。当时,吴仔居等还把这些艺名,角色到处宣传,影响更加深远。 当时,在马尼拉市,还有二个戏院,也经常演唐山高甲戏,一个叫“新星堂”戏院,一个叫“群英”戏院。就不再细述了。 在新加坡 一百余年前,由洪赞,洪大标,洪荣盆,洪仔埔等组成的旧戏班“福金兴”,接受新加坡华侨聘请去新加坡演出。当时,这个戏班阵容较整齐,角色又强,在新加坡演出中,华侨看到洪赞编、导、演,文武二坪,上下四管,样样皆能,其他的演员演出又动人,其中五个人吹弹,击乐都会。演出又破过去京剧、越剧等戏班旧规的限制,观众都十分赞誉,所以华侨们称誉这个班为“五虎班”,称姚大标,洪荣盆,芋头旬,洪仔埔,虎狠允为五虎,付角为小五虎。 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有溪东李鸟术,聘请李水阁,卓水怀等演员,组成“金福兴”高甲戏班,签定合同三年四个月前往新加坡演出“金福兴”班到达星州之时,申报了人口,依例先在妈祖宫口出演,一开演就轰动各埠,各地华侨竟相聘请。期限一延再延。 也差不多与“金福兴”在新加坡演出同时,由洪道成、洪元章、洪艮对,洪艮浮,洪水立等组成的岭兜“建成”高甲戏班,受旅星洲华侨经轮,洪鸭乙,大肥连合股等聘请,也到新加坡演出。 前往新加坡演出的高甲旧戏班,还有洪皂,洪天赐,洪慈茁的“三合兴”班;还有陈清河,郑毛语等人的“金和兴”班等等 高甲旧戏班先后在星洲(现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巡迥演出八十多个州府,即是:新山、卤水港,小笨珍,大笨珍,高各,小峇眼,石码丁谊,食母牙,厘巴哈等。 高甲戏在南洋群岛深受华侨的热爱,有着根深蒂固的流传和影响。戏班到南洋演出,每每载誉而归。华侨们赠送礼物,亲自送到码头,依依难舍。至今名老艺人李水阁家中,尚保留着当时菲律宾华侨赠送的一台用腊柴精制的,永不受虫蛀的“大木箱”,几面华侨赠送的大镜,与当侨共同合影的相册等。高甲戏不仅当地华侨们喜爱,也深深打动当地土著居民的心,在这些戏班的影响下,新加坡、菲律宾,印尼的居民们也自己组织起高甲戏班,足见这种民族形式,已在当地生根开花结果。 高甲戏对于启发广大华侨爱国爱乡的思想,增进祖国同南洋群岛各国的文化交流,巩固了我们的睦邻友好关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984年4月20日 编者按:“高甲戏”,为闽南流行戏剧一种,介于“七子班”与“老戏”最合群众口胃的剧种,比较投合大人化的剧团,不拘于古板剧本,唱腔采用民间小调,剧目题材也多取自裨官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