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代以来,闽南各县纷纷修志。唐闽省开科首榜进士欧阳詹,采入晋江、莆田、泉州、南安县志,争论不休,都说是某县的先贤。明万历乙未进士(官江西布政使)戴廷诏作《闽欧阳詹考》证明欧阳詹是南安诗山人后,这场争论才停止。近几年来,晋江地区的史学界似乎又对欧阳詹这个一千多年前的古人感兴趣起来,最初是由《八闽纵横》登载的黄天柱等人撰写的《南安县九日山》一文中提出的“欧阳詹泉州人,是福建第一个进士”而引起争论的。接着,晋江县曾阅同志在《新光》县办文艺志上落表《欧阳詹和吟啸桥小考》一文,以《泉州府志》记载‘唐,欧阳詹尝吟啸于此,故名”就断定欧阳詹是晋江县人。南安县地名办在地名普查中发现许多史料证实欧阳詹确实在南安诗山出生,因此在省《地名》杂志上发表《诗山地名来历》一文,证实欧阳詹在诗山》出生、读书、发迹”。近日,《福建青年》第四期采取转载美洲《华侨日报》的短文的又宣扬“欧阳詹,字行周,福建晋江人”的观点,引起纷纷浪说,争论不休。
到底欧阳詹是在何地出生?是否福建第一个进士?笔者通过查阅研究大量历史资料和地方志证实:欧阳詹出生发迹于南安县,是福建第一个进士。
欧阳詹是南安人的证据是:
据唐朝李贻孙作序的《欧阳行周文集》(明正德间刻本十卷)的序中记载:‘公之子(欧阳詹的儿子欧阳——作者)自南安来求序”,这是证明欧阳詹是南安人的最早最有力的证据。
近日,在我县地名普查中发现一本清光绪年间刻本的《诗山书院志》,全书十二卷,几乎有一半篇幅记载欧阳詹的生平事迹,并附有地图二幅,标明欧阳故宅的地址及欧阳詹祖父至他三代人活动的地点,还有欧阳祖坟的地址及概况。诗山书院建于五代,前身为“朱子欧阳公祠”,《祠志》中记载:“公(指欧阳詹——作者)与王式读书莆阳,距家四百里许,晨昏之思忽起,便奔驰慰奉,不惮往返,则公非莆阳人,又彰明较著者也。”这条证明二点:欧阳詹不是家居莆田,而莆田至南安诗山按古代的“里”计算,刚好是“四百里许”,这是证明欧阳詹是南安诗山人的第二条证据。
明朝万历乙酉(1585)王麟洲任福建督学,亲自考取遗才,选取“八郡第一名”的戴廷诏,万历乙未中进士,累官至江西布政使。他是诗山高盖山下大庭村人,刚好与欧阳故宅毗邻,亲自就欧阳詹的出生地进行考证,写了《闽欧阳詹考》,用排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证实欧阳詹是在高盖山下欧阳故宅出生。今择选其中一小段以作佐证:“考其先择美我南邑十一都高盖山下,以欧阳有诗,故名诗山,邨亦号诗邨,地以人重也。县乘志之祥矣,而或以谱入晋江,或以籍入莆阳,世远年湮,几于杞宗。尝稽我邑治内、(指南安旧县城丰州——作者),有应魁亭,为公登第立;有衣锦坊,为公荣归竖;有欧阳亭,为公游甜建。”南安旧县城丰州武荣街口的“应魁亭”及“衣锦坊”保留至文革中才被“破四旧”折毁,实是可惜;但史书的这段记载,却涂抹不掉。特别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不管是“应魁”还是“衣锦”均指欧阳詹“登弟荣归”之事,如果他不是南安人,为何晋江、泉州、莆田人不为他建亭造坊庆贺,而独独在南安县城建亭造坊庆贺呢?《南安县志》《泉州府志》及近日曾平辉同志撰写的《龙虎榜上的欧阳詹》均有此段类似的记载。
第四条依据是:高盖山顶有“白云室”,是欧阳詹读书之地;室下的云归洞,以欧阳詹的题诗而得名,欧阳詹锦衣归乡之日,亲登高盖山白云室缅怀他青少年读书之地,百感交集,夜宿云归洞,题一诗于石壁:“千山江水背斜晖,一径中峰见所归。不信扁舟迥在晚,宿云先已到柴扉。”后人即以此诗而取洞名为“云归洞”,现为诗山十八都景之一。这首诗在《南安县志》及《诗山书院志》中均有记载。
第五条证据是“诗山”地名的来历。欧子有诗于山,读诗于山。欧子死后,名士纷至,怀古赋诗,满山诗声朗朗,诗迹琳琅,诗人如云,增添了无限的诗情画意。据《诗山书院志》记载:宋大学士朱熹与陈知柔到鹏峰为其兄太常卿陈南寿觅寻坟地时,亲登高盖山瞻仰欧阳詹读书吟诗的胜迹,慨叹曰:“此诗山也!”从此高盖山称为诗山,山下欧阳詹足迹遍及的地方——北起天柱峰,南至诗口,统称诗村;溪流也取名诗溪,还有诗园、诗坂、诗宅、诗门等地名。解放后置诗山区,诗山公社,均是延用朱熹敬叹欧阳詹诗迹之雅称。
第六条依据,现高盖山文风格有欧阳祖母坟墓一座。据新加坡光华印务有限公司出版的《南安先哲评传》一书中《文章破八闽天荒的欧阳詹》中记载:“高盖山欧阳祖坟,又名“翻龙墓”,盖因墓前山脉如龙,既自西来,复翻而向西,民间讹为“吞人墓”。明万历间进士戴廷诏,出身贫寒,为人放牧。一日,廷诏进墓穴避雨,窃见墓穴后有一石碑,甚觉好玩。翌日便执一白纸,到墓穴将其拓描下来,求教于塾师念给他听。廷诏聪颖过人,三遍便能熟记。凡此放牛之时,天天背念,滚瓜烂熟。又于沙地学描其字,久而久之,居然写得一手好颜字。后诏代其主人入场赴乡试,以此碑文为试文。这期孝官为欧阳詹后裔,他从外省来,正愁找没祖坟,发现此‘奇文’,左右为难,最后还是选为榜末秀才。后戴廷诏进府学深造,终于连科及第,此皆欧阳祖坟中之墓志铭之功也!”这段精彩记述,说明欧阳詹的祖父母是埋葬在高盖山的,戴廷诏发现的墓志铭传给考官欧阳宁本,欧阳宁本后来根据这个墓志铭及《欧阳行周文集序》,写了一篇《唐书欧阳詹传旁证》,证实“公生于高盖山区,以公能诗,名为诗山。”“其先皆为本地属今南安县。”
第七条依据是清宣统庚戍戴希朱写的《后书》中有一段记载:“善哉方伯公(指戴延诏——作者)一考(指《闽欧阳詹考》——作者)之大有关于四门事实也。希朱尝稽诗山资福院(唐建于高盖山腰,明迁移至诗山山头街——作者),唐《普茶昆碑记》谓唐(高宗李治——作者)咸亨辛未年(671年),有欧阳公(细考年代此欧阳公是四门祖父)挥金布谷为构院宇。又《潘明经碑记》谓行周公所产之里,在芹山之麓,与高盖接址。《南安县学周学宪碑记》亦谓詹故南安产,据此,则欧阳氏家于诗山最久,而先生之降神诗山益彰矣。”上述三碑后迁至诗山资福院,碑文《南安县志》有载。
《后书》又载:“惜自唐迄明,县志久废,致破荒名献,隶入他籍,天下几忘产自南安,亦吾邑一懒事也。弘治间黄邑候修志,曾厘而正之,兵燹后志复失轶,至崇祯时李邑候续修,其得据以为辩析者,赖有方伯公此考耳。”
《后书》再载:“晋、莆二志先修,独南安志不修,宜其发祥地,晦而不传也。然晋莆之采入志乘,亦非无故。晋之潘湖,先生之祖居也,龙首龟岩,尤为读书游憩之所。莆之福平,先生之别塑也,其仲子徙居于此灵岩,尤为肆业归藏之所。希朱曾举譬得之,先生之于晋,犹朱子之婺源也;先生之于莆,犹朱子之建阴也。南安之诗山,犹南溪之文山,因朱子而显也。晋、莆固可为先生立传,而诗山为先生毓秀之乡,则断断乎不容混者也。”这条记载论证欧阳詹采入晋、莆二县县志,虽然有其原因,但绝不能代替其出生地“毓秀之乡”南安诗山。
第八条依据是明朝崇祯壬申(1632年)南安知县吕图明写的《南安邑志序》中记载:“武荣设治,视郡城尤先;又欧阳行周先生,以文章首起,应常观察兴文之治,卓然名世。”这条记载说明二件事:唐嗣圣初(684)由南安县、莆田县、龙溪县联合置武荣州,州治在南安县城丰州、早在梁天监中(504年)就于此置南安郡,是闽南“郡城尤先”再加上郡境南安诗山出了一个欧阳詹,“以文章首起”所以武荣州的声名也就更响了。
第九条依据年清周学健写的《重修南安学记》记载:“唐贞元七年,陆贽知贡举,所得士,如韩愈、李观、崔群、李绛、冯宿诸人,皆天下重望,而闽人欧阳詹与焉。詹故南安产也,说者为闽中进士之选,自詹始;闽中文教之兴,则自南安始。然是时南安未有学,观察使常衮思有以振之,见能治书典通文词者,接以宾礼,尤雅好詹,詹遂以文教为八闽冠。”
记中的“贞元七年”,现在有争论,有人认为贞元元八年,据晋江人曾阅同志在《欧阳詹与吟啸桥》一文中,也说是“登德宗贞元七年进士”,不知出处何资料。不过,他以“唐,欧阳詹尝吟啸于此,故名”这条记载就断言欧阳詹是“晋江潘湖人”,证据未免不够充分。从大量资料已证实,唐高宗李治咸亨辛未年(671年)欧阳詹的祖父早就从晋江潘湖迁来南安诗山高盖山麓与芹麓交界处居住。九十四年后的唐代宗李豫永泰元年(765年)欧阳詹出生于南安诗山欧阳故宅。二十六岁高中进士第二名(又一说二十七岁)(唐《普茶昆碑记》)。判断一个人是那里人,不应用“祖籍”应以出生地为准。如果以“祖籍”称其为何地人,那么晋江两岸的人民几乎都是从河南光州固始县迁来,填表时都说是“河南光州人”,岂不笑话。
第十条,欧阳詹传世诗作见于《欧阳行周文集》及《金唐诗》。所有诗作中,只有涉及南安县的山川地名,从无提起过“晋江、泉州”地名,现引二首为证:(一)《赠九日山老僧》:“笑向来人话古时,绳床竹杖自扶持。秋深头冷不知剃,白黑苍丝发到眉。”(二)《舟中对月忆姜相》:“中宵天色净,片月出沧州。皎洁临孤岛,婶娟人乱流。庆同故园夜,独起异乡悉。那得休蓬转,从君上庚楼。”姜相指唐朝丞相姜公辅,受贬泉州时,隐居南安县九日山,死后葬于九日山东台之巅,后人称其山为“姜相峰”。
第十一条依据是南安旧县城丰州西郊的九日山有“四圣祠”,祀奉姜公辅、秦系、韩倡、欧阳詹的神位,有司春秋二祭(《泉州府志》)。九日山的东北部有莲花峰一座,上有“欧阳詹书室”,是欧阳四门少年,青年读书之所。丰州地区流传的《欧阳詹与荔枝姑娘》的婚姻故事,优美动人,试问:晋江有否流传这个故事?或其他有关欧阳詹民间故事?传说欧阳詹娶丰州城武荣街开药店的聪明女子洪荔枝为正室,生下儿子欧阳。今丰州武荣街洪姓族人颇多。
至于晋江的吟啸桥,泉州的清源山、甲等巷等古迹,都是欧阳詹青年时期读书游览的地方;莆田欧阳坟是欧阳詹的好友林藻(莆田人)为其运棺回福建而埋葬的地方,均不能作为其出生地之佐证。
欧阳詹是否福建第一个进士?
应以最早唐朝的记载为依据。
唐代编篡的唐代史书《唐史》中有记载韩愈的一段话:“闽人第进士,自欧阳詹始。”这是欧阳詹为福建第一个进士的最早最权威的记载。
宋以后编纂的福建史书中,几乎都写欧阳詹为福建第一个进士。例如:林沂(字以仁)编的《闽事钩沉》第四卷中称:“昔欧阳四门先生,破八闽文教天荒。”场颢(字景三)在他编纂的《开闽事略》中也记载:“破八文教荒者,乃闽人欧阳詹是。”还有《闽改通考》、《闽越掌故》等书都是如此记载。
在欧阳詹的出生故里南安的史书记载中,更是到处皆是。此如:明崇祯壬申(1632年)由南安知县吕图明主修的《南安邑志序》中载曰:欧阳行周先生,以文章首起……卓然名世。”清周学健撰写的《重修南安学记》也记载:詹遂以文教为八闽冠。”
而清代修的《诗山书院志》对欧阳詹的记载更是无限详细,并建有“朱子欧阳公祠”(后为诗山书院)。志中载:“唐四门博士,而为七闽破天荒者,欧阳氏也。”“欧阳四门乃闽学鼻祖。”“初,闽人未知学,会故相常衮为闽观察使,兴学校,正风俗,延詹领袖诸生,奇其文,器之。特加推拔,每宴集必致之。德宗贞元年间,陆贽知贡举,贾诩焉,试以明水赋,御沟新柳诗,廉公文章盖世,谊气千古,擢及弟弟二,授四门助教。而与韩愈、李绛、崔群、李观、冯宿、庵承宣辈,一时侪列龙虎,声名籍甚。韩昌黎尝谓闽越人举进士,由詹始,信已。”“公父温州长史,兄谟固安丞、潮州司仓;子贾有文名,孙澥负诗称,俱早夭。从子秬树帜司坛,亦开成三年进士。昌黎又谓自詹以上,皆为闽越官。”
明万历年间欧阳詹的后代欧阳宁本,就是到泉州当乡试考官撰选戴廷诏为秀才而发现欧阳祖坟中的“墓志铭”的那个人,他根据这个墓志铭写了一篇《唐书欧阳詹传帝证》,当中记载:“李贻孙欧阳行周文集序……故相常衮来为福建观察使,颇嗜诱进后生……举进士,与韩愈……联弟,皆天下选,时称龙虎榜,闽人第进士,自詹始。”“公独崛起于闽,遂开左海之文风”也说欧阳詹是福建第一个进士。
泉州清源山赐恩岩上,有“欧阳石室”,前有巨石若蟹,清福建提督马负书刻字其上:“欧阳子读书于此,首开闽中文献。”泉州城北大城隍庙后有“不二堂”,堂前悬木刊联二,一为宋朱熹所撰:“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曾陵甲第破天荒。”宋代的温陵,就是指“泉州府”,即今晋江地区,南安县为泉州府之所属,所以朱文公会说“温陵甲第破天荒”。
五十年代,莆田人陈士希在《兴化文献丛谭》(载《福建文献》第八期)一文中,引《兴化文化教育志》及《莆田县志》为证,说什么贞元七年,曾与欧阳詹一起读书的兴化林藻,已先登进士第,是福建第一个进士,欧阳詹为经二个。近人又从福建省图书馆中查出,霞浦或福鼎又有某人其人为福建第一个进士,那么欧阳詹就是第三或第四个进士了。看来今后还会不断发现。
这里我有二点疑问:
第一,不管是贞元八年、七年或六年、五年,反正相差时间不大,据唐李贻孙在《欧阳行周文集序》中写道:“韩退之欧阳生哀辞,贞元三年余(指韩愈—…作者)至京师,举进士,八年春遂与詹文辞同考试登第,始相识。”如此看来,韩愈从贞三年起就在京城了,福建人那一个先登进士第,韩愈是记得一清二楚的,看来这个大文学家是不会记错福建第一进士是何许人的。他在《唐史》中说的“闽人第进士,自欧阳詹始。就无可非议了。”
至于明、清修的《霞浦县志》《福鼎县志》《兴化府志》《莆田县志》第都是后人编写的,他们的记性及准确性怎值得五百多年前的大文学家韩愈呢!
第二,科举一般为三年一试,在太平年景,看来不会连续几年都举行科举考试。如果欧阳詹与韩愈等名士都是贞元八年进士,那么林藻等人就不可能于贞元七年中进士了,若更早的贞元六年,那就更不可信。
所以,关于欧阳詹的争论,宋以后的史书暂不去相信它;而以与欧阳詹同科登龙虎榜的韩愈的话为准,应该是准确的:欧阳詹在南安诗山出生,南安人,是唐代闽省开科首榜进士。
欢迎批评,驳斥,指教。
1981年5月15日于南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