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奎字圭叔,号朴乡先生,系闽南吕姓十二世祖。祖居泉州城内东街相公巷。祖先有“及第登科三十七,尚书光禄父子孙”的荣誉,相公巷的名字也因此而来。
大奎少好学。先师王昭复,尽屏词章旧习,专知力行。后师陈谆,系朱熹著名门人弟子。故大奎得理学之传,通经博史,学问渊深。大奎三十二岁(宋理宗淳佑七年丁未间)授潮州教授,改戆州提举司干官,后迁袁州通判,升朝散中奉大夫,行尚书吏部员外郎,兼国子监编修实检讨官,兼崇政殿说书。在朝与文天祥同是一派忠良之臣。见当时朝廷政治腐败,君主昏庸,佞臣当道,不愿居仕,及携眷徙住南安丰山太湖里(现名朴兜乡,属水头公社)。人称朴乡先生。自身际居于杨子山(原名巅髻山,属石井公社),大坑岩古刹扬林书院著书讲学。文天祥曾因公之便,曾到大奎家乡朴兜探访。他见朴兜地势平坦,村郊山明水秀,誉为甚好阳居。但建议村中应开水沟二条,七星池塘若干,以消积水;乡里北边应栽榕树,以挡北风。并作诗赞曰:“闻说昆仑第一山,朴乡特结小昆仑,古今广谷多奇士,文献光传毓是门”。文天样尊重大奎为先辈,为署一匾曰“朱后文先”四字(此匾原悬于一甲祠堂,文革被毁),意为大奎乃是朱熹之后生,文天祥之先生。
元军入侵,大宋江山垂危。大奎出于忠君爱国思想,经常从扬子山下,到晋江、南安一带进行组织抗元救亡活动,受到群众拥护。后来一些姓吕的群众竟把住居的村落以“奎”为名。如扬子山左边有一村名“大奎”,水头下店附近有村“望奎”,水头大队南侨亦有村“望奎”。至宋恭宋德佑元年乙亥,元军破临安占江浙,过仙霞岑入侵福建,大奎奋起追随宋勤王,做知兴化军事。宋幼主撒退泉州,召大奎转知漳州军事兼内河劝农使。行前,到属下蒲寿庚家,当时蒲寿庚已率知府田子真暗中降元,受元之托,欲以高官厚禄,珠宝重金诱大奎签署降者。大奎严正斥责,拒绝签署。蒲寿庚见诱不成,即把大奎捕起,囚于家中,并与田子真密议,欲杀大奎以向元军献功。事为大奎门人邱逵侦知,邱任管军总管,即到蒲家抢救,扶送大奎到南安家中。
吕大奎抵家后,即将平生著作泥封在杨林书院墙壁内,以防损失。然后发动他的学生和他的堂弟吕所盘在晋江所教的学生,结合晋江南安一批乡民在晋江草垵(现安海吕林村)聚义,号为吕林乡兵。吕大奎的吕林军兵和文天祥在江西组织的义军一样,是抗元的生力军。元军到泉州时,曾被吕林乡兵数次挫击,元军主帅见大奎如此倔强,即悬重赏,要买大奎首级。大奎处之泰然,工作照做。宋幼主感他忠贞,赠“无惭君亲”四字表扬他。后此四字制匾悬于朴里甲祠堂,而毁于“文革”中。
宋幼主撤退往漳州,元军在泉州一带非常猖獗,蒲寿庚乘此机会施用奸计。先在吕林村附近的鸟屎林地方埋伏好元军,然后用人到吕林村假称钦差,带宋诏前来,请吕大奎郊外迎接。吕大奎信以为真,步出乡里,行至鸟屎林,见到元军四面围住,蒲奸手捧元诏,仍要大奎投降。大奎带着不成功便成仁的观念,痛骂蒲奸一顿,拔剑自杀,壮烈殉国,年仅四十九岁。
吕大奎死后,扬林书院被抄,泥封了重壁的著作尽被烧。大坑岩古刹的僧众,亦遭杀戮。吕姓一些坊碑如“祖孙联芳”坊、“叔侄兄弟同登”坊、“扳桂联蝉”坊、“登瀛”坊、“懿孝”坊、“理学名宦”坊等亦均被蒲寿庚所毁。当时吕姓坟墓墓牌均不敢写“吕”字,而以“0”号代替。大部份吕姓皆改姓以避风险。
宋幼主同陆秀夫退至广东潮州,时景炎元年,御赐大奎金头壳和棺椁衣衾,旦无法送到元军铁蹿下的大奎殉难地与尸体合葬,乃命邱逵执行葬礼,把衣物安葬于诏安大埔。而尸体由大奎子温、和、正、直四人奉柩人葬晋江梧坑。因此吕大奎有晋江,诏安两个墓。元孔公俊建大同书院,祀朱文公以大奎配享。
(附):根据吕氏族谱记载,尚有如下事件记述。
一、有关吕大奎著作有:《论语集解》、《孟子集解》、《易经集解》、《学易管见》、《春秋或问》、《春秋五论》、《春秋要旨》、《见性集志》等。行于世者,皆其门人所传。
二、哭吕先生诗词:其有泉州府事年弟沈忠撰:
“山高水清,吉宅唯灵,吾君葬此,名显德馨。忠义之气,万古流传。抗贼不服,性命难全。四方子弟,心服三年。千秋之后,乘者下轩。生冢一束,其人如玉。有才无寿,令人恸哭。”
其一:为门人邱钧矶撰:
潮士瞻寒木,莆民爱召索,名随天其远,身与国俱亡。血碧一时恨,汉青千载香。无乱方陨蹶,蛭螾恣飞扬。已拟侍郎橐,俄抽似叶身。甘为泉南鬼,不作北朝臣。屋礕斯文坏,鄱州血战新。劫灰飞已尽,碑碣为何人。斯文天欲丧,伦义有谁技。无复谆谆诱。空令吐吐书,秋风上木,夜月基边芦,每与话孤道,相见泪满裙。”
其二:为门人邱钧矶悼词
泉南名贤,紫阳高弟。造诣既深,践履复至。至身事君。舍生取义,所学所守,于公奚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