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人文荟萃飘香蕊 南北东西显作为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一九八四年八月 (一)春色满园关不住 枝枝红杏出墙来 南安这片教育园地,在新中国的阳光、雨露抚育下,呈现新秀辈出,桃李争妍,满园春色,红杏逾墙,开花结果。 这片园地,为国家为社会培育起新一代有文化有知识的生产劳动者,他们能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及加工业,发挥其特长。利用因地制宜的优势,进行养鸡、养猪、放牧、养鱼、种菇、种水果等经营,成为“就地致富”的新型农民,诸如罗东炉星村黄和尚、山垄田园种主粮,山坡植茶、龙眼等水果房院种蘑菇,圈里养鸡鸭。码头乡东大戴其容,洪濑镇杨美徐守乞,对承包的荒山,分别种上龙眼、桃子、柑桔、凤梨、香蕉、芒果等,勤于经营,收益年年激增。丰州玉湖林三友、发挥制菌种菇之长,既自致富,尚积极传授给乡亲,使附近二百五十户亦学上种菇技术知识,他们种菇收入十万多元。水头扑里吕振川成为“养牛名将”后又养猪。总之,在由自给和半自给经济向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的历史性转变时期,新型农民、就地致富者不胜枚举。 在这片园地中,不仅为中专教育输送万千之数的中级人才、更为可颂者,乃为商店等教育输送一批批年少有为的人才。经过深造,先后走上大江南北,以及跨海为国争光,这种,“方显英雄本色”,在各个岗位上,睿志前进,成为专家、学者、教授、研究员、作家、科学家、担任党政机关领导要职,以及讲师、工程师、完中校主要领导,似此者,数以千计,为南安历史写上新的一页,为“人文荟萃”之地锦上添花。 南安县第一中学校友,林东海(现40多岁)现为中国作协会员,古论文家、古论文学会理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古籍部编辑,他发表的专著、论文和诗作,影响国内外,如《诗人李白》(上下册)由日本东洋纸业株式会社出版,日本美乃美总发行于国际。《诗发举隅》(上海文艺出版社81年出版发行)这本专著,赢得香港《文汇报》高度评价,为该书发表题为《诗海采珠明》的文章。至于与史为乐的倪林及他人合著的《郭沫若纪游诗选注》、《唐宋律诗选讲》《李白游踪考察图录》(人民美术出版社)《哲理诗选析》(上海三联出版社)等著作是不少的。黄书哲现为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邱万兴现为厦门大学激光科研所进行专门研究。国光中学校友:刘再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鲁迅研究办公室副主任,被选为全国鲁迅研究学会理事,担任《鲁迅研究》杂志副主编。近几年来,他发表的专著、论文达一百多万字,还有大量诗作。李锦秀现为国防工程某设计院高级工程师。苏守棋留学比利时,攻读物理,获得博士学位,现为武汉大学教授。苏双碧现为《光明日报》理论部副部长,发表不少历史专著,其中《太平天国人物论集》是国内第一部集中研究太平天国人物专著。黄展岳现为中国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考古》编辑部主编。戴慧文现为《光明日报》美术编辑,其作品多次在国外展出。李维三现为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黄奕裔教授现为南京航空学院党委副书记。侨光中学校友;黄庆兴现为福建省体育学院院长。叶桂木现为科学院激光研究员。王朝俊赴欧洲(瑞士)高能物理研究中心深造,现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国内外发表不少专论。杨家兴现为农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朝兴现为水产学院教务长。杨渭生现为杭州大学副教授。叶文程现为厦门大学人类系副主任,全国古陶瓷研究会,全国古外销瓷研究会秘书长,一九八三年往日本讲学。据悉,南安籍在厦门大学任职任教达三十多人。 解放后,南安的人才,蛟腾起凤。从沿海的延平、南星、五星,侨乡的国光、侨光、成功、南安第二中学、诗山中学、华美中学、华侨中学,内地的南安第三中学(原晦鸣,在英都)等基地上逾墙的红杏,可谓车载斗量。 南安这片教育园地,与新中国的整体联系着,曾遭到十年的风雨摧残,其损失乃没法计算,值到风雨平息后,随即重展生机,从一九七七年恢复考试以来,仅这八年,考入高等学府就达二千多名,出现不少弟兄同期登榜,如李少荫(其时年方16)李少健弟兄;七七年同期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和厦门大学,少荫又被选派留美攻读博士,少健亦为研究生。七八年林昌荣(其时年方17)弟兄同期登高,昌荣入同济大学深造,在南海石油勘探开发研究海洋地质化学专业于八四年参加翻译《美国非天然气论文集锦》的翻译工作,他译出《利用声波技术测定地层应力》等专论,并发表了“开发海洋提取海洋石油”的有关新科技论文。八四年年方16的罗激扬、参加超前考,总分557,获得晋江地区高考第一名,录进清华大学电脑工程专业深造。仅南安第一中学在八四年考入大学达一百三十多人。似此者,从山区到沿海,从城镇到农村,则难细举。对这样“时来景色倍光新”的景象,由然联想起南安的历史,据《县志》载,起自唐代欧阳詹,下至清末吴增、历历数百年,登上进士之榜者,共有二百四十五名,则为南安“人文荟萃”美称添缀。忆古抚今,继往开来,人才者一代超过一代。确是:鸿鹏际会高峰震,骏马时来展翼飞。 (二)东风悄悄扶黉宇 蓓蕾群芳逐笑姿 南安县教育事业,这卅五年来,与新中国各条战线的成就一样——旧貌换新颜。在全县范围内,已建立从幼儿教育到高中教育这种普及与提高相应发展的教育体系,形成布局合宜的教育网。 现有中等教育学校56所(其中完中校14所,初中校25所,附中17所),初高中学生在校五万多人,南安第一中学,国光中学、新营中学,为省重点校,在办好中等教育学校时,注意做到有计划,按比例要求办好职业高中(班)84,年招收职业班学生占高中生数25%以上,为发展职业高中教育打好基础。现有初等教育学校372所(全完小)学生达十五万多人。南安县第一实验小学校(原西溪小学)为省重点校。现有县、社(乡)镇二级办的幼儿园二十多所,在园幼儿达一万三千多名。从七周岁至十二周岁学龄对象入学率年年稳定在95%左右,巩固率在90%以上,毕业达60%以上,升入初高中者,则年年超过计划。 南安的教育事业,在历史上负有盛名。但还是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一九四九年,全县中等教育学校九所(公立二所私立七所)其中完中校三所(公立一所私立二所)。总班数70班(公立18班私立52班),其中高中13班(公立11班私立2班)该年在校总生数2589人,其中高中生447人(女生54人)教职员工二百二十六人,其中公立61人,私立165人。全县初等教育学校二百零三所(公立104所,私立99所),其中完小78所(公立62所私立16所)。在校学生数26723人(包括超龄生),其中高小生4677人,初小生22046人。 解放卅五年,只是历史长河之瞬间。而南安教育事业发展之迅速,确是:“春秋历史今新写,后浪推来势胜前”的印证。每年度中小学生在校数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而一九四九年,在校学生数只占总人口之百分之六。教育基地,中等教育学校比四九年增加47所,初等教育学校增加169所。在这过程中,既适势发展新校,又对原有基地进行有步骤的维修、扩建、改建,壮大规模,改造校容,增加招生量。如南安县第一实验小学校(原西溪小学),莲塘小学,美林小学、英都中心小学(原翁山小学)洪濑小学,石井中心小学等等,均拥有千名至一千七八百名学生。不论改建、扩建、新建、都从长远目标出发,使之发展有序、布局合宜,便于广大学生近地就学。现在的山区、平原、沿海的广大学生就学有着从幼儿到高中教育这样的学习条件,是历史所未有的。同时,尽量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增添设备,以助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从一九七七年八月至一九八四年七月,除了各校自行添置外,由县拨给的教学仪器有28444件,值五十多万元。 现在,党和人民政府,对智力投资,兴办教育,培养人才,列为振兴中华的战略重点,南安教育事业将在现有基础上,出现人们预料不到的发展。 (三)暖风薰得园丁醉 吐丝虽少见蚕心 卅五年来,南安教育事业发展,还有一个重要标志,即建设起一支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师资队伍。全县中小学教职员工(以83年为主)达9557人,比四九年该年教职工数1267人增加七倍多,其中中学2590人(公办2111人,民办479人)小学(包括附中)6967人(公办4711人,民办2256人)这支万人的教育队伍,不仅数量是史所未有,其质量亦然。担任实际教学者,中学有大专资历者1381人,大专本科肄业和专科肄业38人,中专及高中资历者671人,中专和高中肄业24人;小学有大专中专中师及高中肄业者4928人,初师及初中者1540人。 这支在教育第一线的“园丁”,在几十年如一日的教坛宿将、有风华正茂的一辈、有青出于篮的新手,不论老将新兵,共同合作,为南安能为大中专输送大批人材,及培养新一代有文化知识的新型劳动者,以吐丝虽少见蚕心的精神,年复年,日复日,不辞艰辛,置身于教育园地里,以扶助新苗成长为平生之乐。如年逾花甲的李德茂,(现南安一中校长)83年被评赴省劳动模范,被选为省人大代表,县人大常委付主任和县政协常委。李顺英(女)老师,评赴全国优秀班主任。数十年来,则是倾心一片在“园中”。 对这支队伍的建设,党和政府是很关注的。在政治上,生活上,业务上诸方面都给予以关心培养,从一九七七年以来,对七七年以前错定的冤假错案近一千件,进行平反改正,恢复名誉和公职,补给经济,又给安置,使全线“臭老九”变为“香老九”,一律列为国家干部。在八二年,县教育局与县教育工会,联合召开具三十年以上教龄的“园丁”表彰会,教育系统都占相当比例。在经济待遇方面凡公办教师职工者,概由国家负担,凡民办教师者,则由国家与集体共同负担。在业务上加以辅导和培训。除了参加省、地的培训外,还由县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培训、辅导,这几年,延续举办培训班,为期一年半年几个月均有,英语、音乐、体育等科,则采取“期短多办”的专训办法,以济紧缺之需。 形势在发展,这支教育队伍在壮大、大量富有治学和教学实践经验的高手,正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慕年,壮心不已”的精神努力工作着,中、青年老师,亦是“来者尤可追”之精神,在教育战线大道上前进。 (四)扫除文盲应提笔 业余教育亦须书 南安县教育事业,三十五年来,不但全日制教育是旧貌换新颜,就业余教育亦是取得一定成绩。 对于辅助普及初级文化教育的业余教育,使广大青少年摆脱文盲和继续提高文化知识。县委、县府对这项工作十分关注、重视,开展的规模,取得的效果,受到省、地的肯定。 五十年代后期,中央教育部在福建召开工农教育现场会期间,教育部副部长董纯才,教育部工农教育司副司长温克敏,甘一个省、市、自治区的党政领导和教育厅的领导,以及省长魏金水、教育厅长王于畊等领导人,亲临我县英都区,检查扫盲工作,陪同前来检查的有省教育厅工农教育处长林积伍,晋江地委书记张桂如,地委宣传部长,共青团,妇联诸同志,还有中国新闻社,福建日报社、福建侨乡报社,福建青年报社等记者,中共南安县委书记宁安玉,县长范秉炫,亲自向检查团汇报。检查团对南安的扫盲工作成绩,作了肯定。中央教育部工农教育司将南安扫盲工作收入《农村业余教育经验》汇编。 一九七七年以后,发扬这个传统,晋江行区政公署于七八、七九、八一年先后三次在我县康美、英都召开农村扫盲、业余教育、普及教育现场会议,晋江地委书记、副专员、宣传部长、军分区政委、共青团、妇联及各县(市)教育局长,深入康美乡各业余教学班及美林乡丰州镇部分业余学校,检查教学,抽阅学员作业,询问学习心得。从七八年到八三年通过业余教育,使全县农村中少青壮年的非文盲比例,由75%提高到81%以上。 五十年代开展扫除文盲工作,人们舆论好。推广祁建华“速成识字法”。全县配备“速成班”专职和兼职教师达四百多人,专职专用,通过速成和民校,扫除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许多文盲,不少人摆脱文盲而当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的记工员、会计、以至乡、村干部。 从一九七七年以来,通过国务院《关于扫除文盲工作的指示》,全县扫盲、业余教育有新的开展,既办文化学习班,又积极隐妥切实办好各类初级技术班,使之形成多层次多门类的业余教育辅助社会中青少年继续提高文化和科学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如英都、丰州等地,在夜校结合学习农技科普知识,在生产中取得的效果,得到县科协和晋江地区行政公署的肯定,丰州的桃源夜校,《福建侨乡报》《福建日报》在八二、八三年先后报导。同时,联系我县侨乡特点,汇编《民师教学经验》一册,由省教育厅转发各县,还编写了《大众尺牍》供业余学校作补充教材,以帮助广大群众提高文化和写信水平。 业余教育,既抓农村,又抓干部,职工的文化技术补课。几年来,广大干部职工通过补课考试,提高了文化技术水平,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我县业余教育,既有前阶段的光荣,又有现在的成绩,必然会再取得新的发展。 (五)赤子捐资育桃李 芳名垂史见精神 南安县教育事业,现在有此新貌,对海外赤子诚心竭望桑梓教育事业之兴旺,并以慷慨解囊扶助的精神,应大书以颂之。 李光前、黄奕注、杨仲青、黄贻瓶等先贤,树立捐资兴学的高标,尽人仰慕,这个光荣传统,蜚于全县发扬光大,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八三年间,羁旅海外赤子及侨属,慷慨捐资办学达一千五百七十多万元(其中中学933万多元,小学637万多元),建筑面积达二十多万平方米(中学109329、小学91977平方米),捐物1432件(中学797件小学635件),其款数之巨,足见赤子为故乡教育事业之心至诚,精神之可贵,尤以一九七七年以来,侨务政策明彰海外,慷慨捐资兴学之士,互勉互励,接撞而来,既有独资建校之模范,又有夫妇、兄弟、叔侄同扶助之风格,令人钦敬,又如年过八旬的叶骥才先生,久羁他邦,心系故园教育事业,致力于斯、而今回国在上海安度晚年,尚继任侨光中学董事长,为侨光中学之发展,续作贡献。 全县许许多多中小学,在侨胞、侨属的扶助下,学校校容,环境呈现出欣欣向荣景象。如方圆近二百亩为校内建设的国光中学,不仅可容纳二千名学生的教室,可供三千人同时用膳的大食堂,更甚者乃巍峨耸峙纵横交错的高楼有:新华楼、遵义楼、公毅楼、延平楼、延安楼、五爱楼、南侨楼、星州楼、芙蓉楼、梅山楼等。依山就势,雄伟壮观,兼有葱茏乔木,绿茵花草,曲径成荫,层台香花。校园外,建造酷大的国专礼堂,十一座教工家属宿舍,以及发电厂,自来水厂、六千个座位的运动场,以及国专小学、国专幼儿园、国专医院、形成从幼儿教育到高中教育的国光学村。已故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承志对国光中学很关注,亲自勉励国光中学应该办得更好。原中侨委负责人方方,原省教育厅长王于畊,现省委第一书记项南、省长胡平,先后亲临国光中学视察,题词赠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叶飞,全国侨联副主席庄明理等,也为国光中学题词。 我县素为侨乡之称,又有侨胞兴学之誉,见其迹全无虚。诸如侨光中学,华美中学,诗山中学,成功中学,联星中学,枫林中学,南阳中学,梅镜中学,南安第二中学,仁中学,华侨中学,五星中学,梅岭中学,榕桥中学,南星中学,新营中学,延平中学,以及华美小学,蓬岛小学,诗门小学,斗南小学,道南小学,金淘小学,新兴小学,天山小学,国专小学,杏埔小学,明志小学,奎峰小学,新营小学,奎霞小学,等等,其发展与壮大,皆同广大侨胞息息相关,概有先哲光荣历史,又有后贤再葆传统,造福于后代事业,种德施恩,泽披于民,精神尚哉,芳名垂史,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