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辛亥年)10月10日爆发的辛亥革命是伟大的爱国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影响深远的、反皇权反专制的民族民主革命。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孙中山建立兴中会。光绪三十年(1904年),华兴会、光复会相继组成,翌年,联合组成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在海内外宣传革命思想,同改良派论战斗争,建立、发展革命组织,多次策划、发动反清武装起义,为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清宣统三年(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全国人民的反抗。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起响应。两个月内即有鄂、湘、赣、陕、晋、滇、黔、苏、浙、桂、皖、粤、闽、鲁、川等省先后宣布独立,清朝政权崩溃。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被举为临时大总统,在南京宣誓就职。2月12日,清宣统皇帝下退位诏书,宣布退位,清朝专制统治政权结束。3月,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中国历史上的创举。临时政府还颁布了许多有利于发展民主制度和发展经济、社会的法令。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废黜了皇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皇权专制主义制度,为中国的君主社会划上句号,建立了共和制国家政体,在古老的中国树起了一面崭新的民主共和的旗帜,民族、民主主义的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中国人民的思想获得了空前的解放。
孙中山先生在评价辛亥革命时曾说:“华侨有功革命”、“华侨是革命之母”、“慷慨助饷,多为华侨”,对海外华侨、华人在辛亥革命中创立的历史功勋给予极高的评价。旅居印尼的广大泉州籍华侨作为海外华侨的一分子,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民族民主革命中,或积极参加同盟会等革命组织、宣扬民族民主革命理念,或积极捐募资金支援革命经费,或潜回国内直接从事革命活动、领导和参与家乡的光复义举,为辛亥革命的成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先生派人到印尼传播革命思想、建立同盟会组织。1907年,巴城华侨成立“寄南社”,1908年春,巴城同盟会成立,以“寄南社”作外衣招牌,开展革命活动,1909年寄南社改名“华侨书报社”,购买书报,供人阅览。之后,印尼各地阅书报社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涌现,总共设立了50多个阅书报社。这些组织名为“书报社”,实质上就是同盟会的分支机构,他们宣传革命理念,提高民族意识,号召华侨青年反皇权、反专制、争民主、争自由,为印尼华侨族群革命风气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泗水明新阅书报社。泗水为印尼第二大城市,泉州籍华侨的主要聚居地。1908年,以泉州华侨为基础的明新阅书报社成立,社址设在层池轩,推选蒋报和为经理,主要骨干有蒋以麟(泉州新门外树兜村人)、王振邦(南安丰州人)、吴文楚、蒋度甫(绍南)、蒋报策、蒋报料、蒋开远(俱泉州人)等。“明新”之字系由蒋度甫命名,取自四书“明德新民”之义。泗水明新阅书报社成立后,在华侨社会中广泛开展宣传爱国及革命思想。
在华侨革命党人组织革命团体、宣传革命思想的同时,还同华侨社会中的保皇派势力进行着尖锐的斗争。当时保皇派势力把改变中国情形的希望押在清朝皇帝身上,希望在维系封建帝制的基础上实行“君主立宪、开明专制”,他们极力反对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破坏同盟会的正义活动,气焰极其嚣张,广大泉州籍华侨以各种方式同保皇派势力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通过《泗滨日报》、《民铎报》、《新报》等媒体抨击“君主立宪”的骗局和清王朝的腐败统治,将孙中山的一些文章译成马来文发表,广泛宣扬民主革命理念。
在椰城(今雅加达),开设顺美公司的华侨殷商陈丙丁(安溪县人)目睹祖国内忧外患,积极投身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活动。在日惹,旅居其间的安溪县华侨林辂存,时任日惹中华学校校长、日惹中华总商会顾问,到处鼓吹革命,激发侨胞的爱国热忱。
(二)
孙中山先生曾指出,辛亥革命中“慷慨助饷,多为华侨”。的确,在当时革命党人不能在国内公开筹募革命经费的情形下,海外华侨慷慨捐输,募集经费,对革命的进行作用至大,可说是辛亥革命成功的基础保障。
荷属印尼华侨以闽粤籍为多,泉州华侨人数甚众,且多为工人、店员等身处社会下层华侨,他们对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给予极大的同情和支持,他们不顾收入微薄,慷慨解囊,“随随便便就可以捐助二、三十元,高兴的时候捐一个月二个月的薪水也是很多,他们不管自己袋里有没有钱,总是捐了以后再来设法。”
在1907~1908年孙中山发动六次武装起义中,印尼华侨共捐助经费30000元,约占海外全部捐助额的10%,1911年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印尼华侨捐款32550元,另加1500元善后经费,将全部捐款额的比例上升到15%。武昌起义胜利后,海外华侨无不欢欣雀跃,支援革命的捐款源源不断地汇回国内。福州将起义而缺乏经费时,王振邦尽力筹措款项赞助,蒋以麟领导的泗水同盟会一次捐款7千元援助福州光复行动,泗水明新阅书报社经理蒋报和积极筹募大笔资金,对光复福州、厦门起了很大作用,其中援助厦门光复之用就达14700余元。有“爪哇糖王”之称的泉州府同安县华侨黄仲涵也以“轩辕后人”的名义捐献5万印尼盾支持辛亥革命。在泉州革命过程中,蒋以麟多次独捐巨资购买革命所需的军械弹药、组织敢死队所需经费以及策动清朝地方官员反正等的经费,倾其所有,慷慨解囊。蒋报料由厦门率义勇队来泉州维持治安路经安海时,捐资千元帮助安海革命党人处理光复善后事谊。日惹的林辂存也曾捐资支援革命。
(三)
辛亥革命中,印尼泉州籍华侨直接领导和参加了泉州、厦门两地的光复过程。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泉州旅印华侨蒋以麟受泗水同盟会的委派,回到厦门、泉州了解国内政治动态和社会情况,物色革命同志,为开展光复运动作准备。翌年,印尼华侨郭治齐(南安县蓬岛人)和吴端玉、吴昆元、吴达瑞等人也奉命到泉州,与王雨亭、王吉甫等人创建共和实进会,在泉州南街奎章巷设立秘密机关,联络同志进行革命活动。宣统二年(1910年)泗水光复会改称泗水同盟会,积极筹募革命经费,并先后选派王振邦、蒋以麟、蒋度甫等人回国活动。蒋以麟同泉州革命党人取得联系,并积极参与发展组织的工作。王振邦往来于厦门、泉州之间,在泉州树兜乡与从印尼回国的蒋报料、蒋度甫等人,秘密设立分机关于紫帽山半山宫、标其室名“耻亡窝”,准备联络南安土匪杨居等为革命武装力量而未果。越年2月,蒋以麟重返泗水时,即向同盟会报告了泉州、厦门等地的情况,泗水同盟会经开会研究,决定招募自愿回国参加革命的人员,推定募捐人员,决定发动更大规模募捐行动,以便对国内革命运动作更大的援助,选举蒋报料、蒋报和主持泗水同盟会财政,蒋以芳兼理国内财政,王少文(亦鲤城人)主持各处通讯。后蒋以芳、王少文携巨款在香港策应各地革命行动。宣统三年(1911年)国内革命形势高涨,海外志士和爱国华侨踊跃为革命活动捐助资金,踊跃回国投身革命斗争。广州起义失败后,消息传至泗水,许多爱国青年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勇斗争精神所鼓舞,纷纷表示自愿回国献身革命事业,印尼中国同盟会泗水分会乡侨纷纷云集泉州、厦门。5月间,蒋报策、蒋以麟父子重返泉州策划起义,到泉州后,联络当地革命党人许卓然、叶青眼、黄仁敏、杨光练、苏年福、傅维彬、陈仲瑾等,从印尼回国的吴文楚、蒋度甫、蒋报料、蒋报企、蒋以芳、王少文、蒋德卿等,从南洋其它地区(星马、菲律宾、缅甸等地)回国的庄汉民、盛九昌、王重生、杨光涌等人,以及爱国学生和开明医生等,研究推动家乡革命计划。蒋以麟倡议在清源山赐恩寺召开由各派革命党人陈仲瑾、庄周生、许卓然、林含碧、陈世外、苏炳偕、杨光练、黄仁敏、叶青眼、盛九昌等共11人参加的秘密会议,秘密会议着重讨论了光复泉州的计划,决定暂以小开元寺为秘密会所,以策动驻军协台唐万胜反正为主要任务,同时建立革命武装,加紧购置枪械弹药,作好武装举义准备,密切同福州、厦门、漳州及泉州府所属各县革命党人的联系等事项。泗水晋江籍华侨桂瑞芳也于这时冒险携带《图存篇》、《唤醒国魂》等进步书籍回到晋江安海,并由其子桂华山和同学缮抄百余份在街上张贴,进行革命宣传。8月,泉州、厦门、漳州等地同盟会会员蒋以麟、林含碧、王振邦、叶世春、黄杏孙等数十人在厦门合昌客栈召开联席会议,商讨厦、漳、泉三地革命光复事宜。此后泉州同盟会会务及革命准备工作进展加快,如联络南安、惠安以及晋江同志,扩充会员、招募敢死队20名,拥有长短枪25支,由陈世外负责在新门外宿燕寺加以训练,同时,杨光练亦在宿燕寺配合湖南技师秘密制造炸弹,做好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并加紧促成唐万胜反正。
武昌起义(1911-10-10日)成功后,泉州官绅商学各界鉴于地方不靖,由地方绅士林冲鹤、吴桂生等于10月21日在考棚召集会议,成立保安会组织以维持治安,同盟会一些重要会员也参加。会后,蒋以麟站在考棚口向群众发表演说,号召群众起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时逢知府管元善乘大轿从会场而出,被蒋以麟当众指斥。当晚,管元善逃之夭夭。10月底,泉州革命党人齐集小开元寺,正式成立泉州同盟会机关部,蒋以麟被推举为会长兼军务股长。在泉州的光复斗争中,晋南重镇安海首先发难。11月7日晚,驻安海清军与杏芳林酒店人员陈长(安海西宫人)发生争执,引起民愤,革命党人随即鼓动群众包围都司衙门和汛防衙门。清兵逃跑,革命群众先焚毁都司衙门、汛防衙门和驻军营地,后又捣毁大埕头的粮局,拆毁分县衙门,革命军贴出告示,宣布安海光复。之后,福州、厦门先后光复的消息传到泉州,革命党人群情激扬,但因革命力量大多为归国华侨商人、当地知识分子、开明医生及爱国学生,武装力量不足,对泉州府、晋江县及驻军的策反工作尚未见成效。于是,同盟会机关部决定由蒋以麟代表前往谈判。蒋以麟身藏短枪,腰系手榴弹,单身赴军衙与驻军统领唐万胜谈判,他对唐万胜晓以利害,许给千元银元助饷(当时清朝政府已欠驻军兵饷四个月),唐万胜迫于形势,接受条件,同意反正。为争取晋江知县黄逢年,他还赠予安家费三百元,知府管元善已于日前携眷逃走。于是1911-11-18日(农历九月廿八日)泉州革命党人齐集小开元寺,由此出发,先后到泉州府衙、晋江县衙、协台衙门,举行升旗典礼,放礼炮、奏乐,泉州和平光复,各县亦闻风响应,自动反正。
厦门辛亥革命胜利则得力于印尼南安籍华侨王振邦。
王振邦于宣统二年(1910年)奉命从泗水回到厦门开展革命工作,在厦门中街(归新路街)挂外籍招牌的万成客栈建立联络站,是当时厦门同盟会的主盟人、负责人,他积极进行革命宣传活动,秘密刊行革命党人邹容的《革命军》(即《图存篇》),发展同盟会组织,吸收同盟会会员,在驻厦清军中进行策反活动。宣统三年(1911年)三月,王振邦得到革命同志密讯,将在广州起义,王振邦与杨杰、陈又让遂赶到广东准备参加武装起义,抵广州时黄花岗起义已告失利,王振邦返厦门,与陈天锡、黄志明、林振寿等人筹划光复厦门义举,在厦门万美信局王添良寓所设立秘密机关,联络驻厦水口、禾里山、磐石各炮台以及各营盘防勇,准备策动武装起义。泗水华侨蒋报烟开设于厦门番仔街的合昌客栈,原先是接待泗水侨客的,这时则成为泗水同盟会驻厦门秘密机关。
泗水华侨蒋报料、蒋德卿、吴文楚、蒋瀛初、蒋瀛州、蒋报安、蒋以芳等也来到厦门,参与光复行动。10月,武昌起义成功,全国革命情绪空前高涨,举义光复活动风起云涌,当时广东潮汕地区计划起义,王振邦运炸弹赴汕头支援。为光复厦门,王振邦积极组织联系,筹措军需,建立了一支由蒋瀛州、蒋德卿、蒋以饮、蒋报安、杨有本等组成的56人的华侨炸弹队,11月14日,在当地革命同志的协助和海外归侨的支持下,举义成动,厦门和平光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