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一位丰泽人的成长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东风袅袅泛崇光,天下谁人不识君。在泉州市的各界及各民主党派中,提起吴同的名字,几乎人人认识。他到底如何从一个农家村童成长到拥皋比划白粉的中学教师,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民革泉州市委会,从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专职主委到泉州市人大副主任的领导岗位上呢?按照他的话来说,“主要靠的是党的培养和个人的努力”。是的,他的的确确是这样成长起来的一位丰泽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吴同同志出生于丰泽区北峰镇招丰西埔村,小时候,天资聪颖,乖巧过人。小学念书,品德兼优,学完高小三册即跳跃培元初中就读,学业恒保优异。父亲操办教育事业,长期在外奔波,后来成为国民党中央资深的立法委员,是我市我区在国民党中官阶拜位最高的人。母亲是一位善良达观的知识女性,任过夜校教师、为农村的扫盲工作做出重大贡献。家务事,地里活,里里外外一把手。颇有人缘,深受周围乡亲的敬重。吴同在兄弟当中,排行老大,总是要帮着母亲操劳家务,常常“唱彻五更天未晓,一墀月浸紫薇花”就要下厨房,围着锅台转,劈柴烧水刨地瓜。“借着灶火的微光,”朗读课文,广览课外书籍,勤奋不息,为他后来博古通今,精湛的文学造诣,打下坚实的基础。课余跟着母亲下地干活,拔草、除虫、扒地瓜,样样在手。吃苦耐劳的慈母,熏陶着幼小的他,腊月隆冬,凛冽的寒风,冻得他小指头发紫,从来也不叫苦。大办农业兴修水利之时,他虽然体瘦嫩弱,可还结实挺拔,毅然参加民工修筑防洪堤。一边念书,一边参加劳动,不断地锤炼,铸就他敦厚朴实,坚忍不拔的雏形。 高中卒业后,经人介绍,先后在培元中学(泉州二中)、泉州五中担任语文教师。由于个人勤勉、事业进取心强,福建师院中文系毕业后,更能发挥他的聪明与才智。在校工作,尽心尽职,“立士林气节、作学子楷模。”教学上如日中天,执掌教鞭三十余年,荣获“优秀班主任”称号。 日月轮转,随着时间的推移,吴同同志日就月将、不断成熟。韶华之时,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由于父亲担任过伪职,难免受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他都能正确对待,以豁达的胸怀,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由于工作上的需要,1987年下半年,吴同同志调入民革泉州市委会。平时他刻苦学习政治,不断磨砺自己,自1989年以来,他曾先后二进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一进北戴河全国政协干部培训中心、三进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二进中共泉州市委党校。不断修养造就他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前瞻性。在中央社院的学习期间,他以《统一战线是一门科学》为题,撰写了二万七千多字的学习笔记,副院长燕天甲在张先主义班主任(现教务长)的报告上批示:“吴同同志在社院两个半月的学习,是认真的,扎实的。《学习体会》有感受,有见解,阅后颇受启示。这种深入探讨精神值得发扬。” 在细致研究统战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在报刊上发表了数万字的理论文章。如《周恩来的精神风范激励着我们做好党派工作》、(刊登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谈民主党派地方机关建设》、(载《世纪之交的思索——中国当代领导干部文集》),学习《邓小平文选》撰写了《学而不厌,重在实践》(载《团结报》),和《健全民主决策制度,履行参政议政职责》(入选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知识经济文选》),《关于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全文五千字刊登于《泉州晚报》上,后入选新华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辑的《今日的辉煌》,获优秀奖,等等。总之,用他的才华和睿智,辛勤耕耘,堆砌了一座座硕果累累的丰碑。 蝉声断续唱残月,萤焰高低照暮空。流金岁月依然给人们泛起了难忘的回忆。民革泉州市第十届委员会,由他主持工作,他带领全市广大民革党员,以《民革章程》,作为立党之本,对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路线、方针与政策,贯彻得丝丝入扣。以邓小平理论主导一切,擘划工作。他多次在民革、机关会议上提出:“三讲教育”也适应于民主党派;我们要以‘三个代表’的要求,作为工作的准则。党的十五大五中全会召开后,他认真学习,召开市区以及华侨大学民革党员参加的大会,撰写学习心得,号召大家向“十五计划”提出的目标,奋发猛进! 在机关建设方面,他常抓不懈,使机关工作不断制度化、规范化。民革泉州市委会终于在1999年11月被上级评为“福建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先进集体”。这是民革泉州市委会成立46年来首次荣获此项殊荣。 治学严谨,是他的秉性,不待扬鞭自奋蹄,是他的口头禅。的确,他是在勤奋中熬练过来的。白天工作,晚上还要为泉州民革的事业运筹帷幄。一字入公门,九牛拖不出。几乎没有公休日,还经常工作到夤夜,心力交瘁也不忘书诗习字。撰写了多篇的政治论文、学术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地市级的党政报刊上发表,书法作品荣获“中国市长书画展”一等奖。他的诗词,甚至连台湾岛上的《晋江乡讯》都刊载。 众星朗朗,不如孤月独明。他在民革泉州市委会主委任内,同时荣任泉州市人大副主任、福建省政协常委。民革福建省委常委,在人大、政协的舞台上,都能认真履行参政党的职能。对福建省、泉州市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法制建设、文教卫生、侨台工作、国计民生的重大事项,以及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他都事必躬亲地深入调研,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写出数十篇有理有据,操作性较强的议案和提案,为各级党政部门的领导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多次荣获省市两级党政领导的好评。 完成祖国统一工作,他能牢牢把握在民革工作中的定位,始终作为民革工作的重点来抓。纵观众芳,一枝独秀。90年代中期,他是泉州市八个民主党派领导中第一个赴台开展联谊工作的先驱者。在台期间,不遗余力,登门拜访,用缕缕的乡情,沁入台胞之心,诱发他们心向父母之邦;并且努力筑巢引凤,五年来,接待了14个国家和地区的侨台胞,二千多人次,这是民革成员中绝无仅有的典范。沟通联络,牵线搭桥,为侨乡的经济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岁月嬗替,又是一年春草绿,大地勃发焕生机。但人们不会忘记,他不管在市民革主委的任上,或者在市人大副主任的高位上,始终没有懵懵作公卿,而是以服务为宗旨,为不少的机关干部和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不下九十多件次,如为机关干部和成员,解决工作调动,购置经济适用房、诉讼、子女上学、参军、就业等实际问题。但他廉洁自律,只讲服务,不求闻达。不少干部和群众,在愧于他高风亮节的面前,只能从心底里悟出无限谢忱的缅念! 像他的职位,出门本来就有小车接送,可是他轻车简从,每天骑着自行车来上班;下基层,一顿中餐或晚餐都不让基层破费,饿着肚皮回到家里;别看小事,值得一提。有一次,在金山邮电局的柜台上,捡到1000元人民币,他急着要送还主人,可是领款的女人走了,他只好原原本本地交给营业员,交代了一番,才离开。不贪不取,是他禀赋的美德,每年寄往海外的信件、贺年卡、打印自己撰写的学术论文、诗词和材料,不下三千多元,从来不向公家报销,都是他自己慷慨解囊。 无私功自高,不矜威益重。2000-11-23日,他晋京参加民革中央表彰大会,被授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全国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 我们走进吴同同志几平方米的会客室,迎面雪白的墙上,一幅潇洒苍劲的墨宝,映入眼帘。那是原泉州五中校长林中和同志馈赠的诗:“不是逢人每誉君,教称善诱政称勤。照人胜似秦时月,待我情如岭上云。”这就是对吴同同志四十五年来的功绩与为人最好的写照。 吴同同志的先进事迹,高尚风范,不胜枚举。在民革组织中堪称:“千军易得,良将难求。” 光阴荏苒,岁月不留人,吴同同志为革命工作,身先士卒,历尽沧桑,于今,年近古稀,为做好新世纪的政治交接,他让位纳贤,光荣引退。可是龙归晚洞甲未卸,他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参加重大政治活动。病后痊愈,扶着孱躯也出席省政协常委会议,市人大会议。对时间的支配有条不紊,每天读书览报、阅读文件,兴致之时,还撰写诗词,运笔走花,展现了晚年生活丰富多采,欢快愉悦,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我们衷心祝愿他玉体硬朗,斑烂的晚景,如同他那璀灿夺目的文采,熠熠生辉,袭光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