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的设置,是国家加强对地方管理和建设和重要措施。行政区划一旦确立以后,对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化性格呈现明显的地方特征。丰泽区成立的时间不长,但它的历史同样的追溯到久远。行政区划的发展变化,同样反映社会发展的一个侧面。
丰泽区今域从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但是,有严格意义上的行政区划的设置应该从唐代开始。唐中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今丰泽区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开凿了著名的水利工程,尚书塘、仆射塘、天水淮等。为容纳不断增加的人口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为行政区划的设置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丰泽、东湖、水漈、大淮、霞淮、津头埔、湖内、汀洲等一系列与水利有关的地名的出现,为我们描绘了今丰泽区辖区唐代行政区划设置的一情景,随着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善,农业生产获得了快速发展。一群群疲惫的北方移民安顿下来了,他们聚族而居,运用掌握的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原来一片滩涤上开发出一片片良田,原来空旷的土地上人都逐渐嘈杂起来,繁衍生息下来。地方政府为了担负起维护治安、征收赋税,发展社会事业,设置行政区划和基层组织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唐、宋历代实行乡里地方制度。即: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唐代乡里设置情况不详,无从考证。草创时期,我们的先民们关注的主要是生存问题,留下的文字记载甚少。至宋代就十分清晰了,丰泽区今域属晋江县晋江乡的:
登瀛里(包括今东海、泉秀、鲤城临江部分)
临江里(今东海镇)
鸾歌里(包括城东、东湖、华大和洛江部分村)
棠荫里(包括东湖、北峰、清源)
南安的唐安乡昭文里(今北峰)
元代,实行都图地方制度,“改乡为都,改里为图”,为什么称为“图”?是因为在编拟人口册籍的时候,在每册的首页列一张图片,以图为单位。都图制度一直沿袭到明清时代。清代晋江县共设四十九都,计一百三十七图,一图之内十甲,一甲之中十户。册籍分为“仁、义、礼、智、信”五柜,每柜中的千字文为号。
丰泽区今域属晋江县:
三十五都(包括今泉秀、东海、鲤城的临江和晋江的池店部分村厝)
三十六都(包括今东海、城东)
三十七都(包括今城东、东海)
三十八都(包括今城东、华大)
三十九都(包括今北峰、清源)
南安县的三都(今北峰)
民国初期,政局动荡,行政区划设置变化不定,1935年,以后逐步走上正轨。民国24年(1935年)国民党政府为了巩固基层组织,通令整编保甲。即:以10户为甲,10甲为保,10保以上为镇,晋江县在立10个联系保。丰泽区今域属晋江县的。
法石联保
西北联保
东洛联保
南安县的丰州部分联保
民国29年(1940年),实施“新县制”把各联保改为乡镇,选举乡、镇长。当时乡、镇长都是北方封建势力把持,争权夺利、不容易驾驭,为了减少纠纷,民国33年(1944年)将西北乡和东洛乡合并,丰泽区今域属晋江县的
法石乡,辖7保64村,中芸保辖坂头、圣殿、文兴、井山、长埕、美山(今属东海),长兴保辖蓬塘、坪上、丘田、坂马、柯厝、梅里、东边、后埔、下保、村边、石壁、长坡、奎坡、(今属东海)临江保辖后厝、塘下、金崎、前埔(今属东海)宝山保辖田园坑、云鹿、田源、下路、厨头、廓山、洋墓、大埔、洋店、后坑、东坑、坑下、古塘、詹厝、后亭、看头(今属东海),云谷保辖田庵、淮口、源淮、淮头、石埔、殿头、草埕、浦西、后淮、乌洲、沉洲(今属泉秀),迎春保辖津头埔、前坂、新庵、沟后、下淮、东尾、后坂(今属丰泽)。
东北乡 辖14保96村,福清保辖塔后、塔前、坑美、欧厝、田庵、马加坡、潭尾(今属北峰),仁凤保辖仁凤、东岳、湖心、斗埔、鹿园、甘蔗头(今属东湖)。海滨保辖庄任、乌屿(今属城东),印塘保辖洋塘、石塘前、高厝、戴厝、大桥、山院(今属北峰)泉埔保辖田边、花园头、埔任(今属北峰),宫宅保辖蔡井、黄枝村、宫宅、前山、顶宅、墓庵、竹脚、上村(今属北峰)护城保(今属鲤城区),美墩保辖浔美,东头、前头、赤石、后园、皇墩、埭头(今属城东),南院保(今属洛江),杏屿保(今属城东和洛江部分),清源保辖茶寮、洞后、西田寮、柳洋、福鼎、山兜、后茂、水流坑(今属清源),瑞峰保辖圣茂、东塘头、水蔡、下尾、玉兰埔、黄林(今属东湖),东南保辖旧铺、城东、后路、碗窑、新埔、南埔、莱山、瑞峰、玉塘、七里庵、草邦、顶下石(今属城东),鹤山保辖太丰、青林、社坑、五里亭、华美、西福、前林(今属清源、城东)
南安县的丰州镇部分乡村
附:《民国时期的乡保图》二帧
《丰泽区古今行政区划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