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潘宗达的轶事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南安县政协秘书处搜集 一、出榜安民 咸丰三年八月廿四日,林俊起义军夺取了仙游县城,杀了清方的知县黄曾慧。初进城时,粮饷筹集无着,访得街头巷尾窃窃私语:“林俊没贴安民榜,没委派父母官,不象起义军”。林俊立即派人邀请潘宗达商议,认为要创立大业,安定人心,必须正式委任起义军将领和委派知县。林乃委派潘宗达为仙游县知县,改名兴明县,贴出了安民谕告。于是各界信服,各乡遂主动缴纳粮饷,社会秩序迅速恢复。榜文写道: “钦命统兵大元帅林万青 钦命统兵副元帅林元勋 统领三军李增龄 调署兴明县潘宗达 为剀切晓谕,以安地方,而肃民心事: 天道冰能无盛衰,世运不能无升降,帝王不能无鼎革。惟顺天而动,应运而兴,相时而起,斯救民除暴,为天下万世之仁人,即为天下万世之元辅。我大明圣祖皇帝,奉若天命,定鼎中原,四海永表,万方入贡,天下颂太平焉。蠢尔满夷,幸邀大明帝命,作蛮夷之长,乃当中华鼎沸,假勤王之帅,擅攘圣祖神器。鬻爵尝科,湮没圣人之经济,养旗畜满,消耗百姓之脂膏。英雄志士,莫不切齿痛心,思洗乱华之恨。 今日皇上,圣大明祖裔孙也。惟天赐以勇智,表正万邦:扫除满奸,恢复王室。本帅钦承天子威命,义旗一举,万众归心,戎马甫临,群黎稽首。自永春起义,而德化,大田,尤溪,仙游,永福,一州五县,不烦再举之师,岂非天以我王克绍其德,用附于大明哉? 凡厥庶民,有济世之奇才者,投诚而奉命,本帅即隆以宾帅之位,任以良将之权,充入营伍者,有功书赏,异日一体奏明,酬功勋以昭盛典其余农工商贾,各安本职,自不使一兵一卒扰尔乐民。倘有顽夫,敢领满奴兵勇,大兵一临,即灭其身家,领首之奸,立夷其三族。至所到州郡,贪官即除之,良吏则宥之,无非欲救生民于水火,以效忠悃于圣王也。 愿尔庶民,体本帅之苦心,共作新朝之臣子,勿昏迷不悟,以蹈我王之法网焉。慎之,凛之,毋贻后悔!特示: “天德三年癸丑八月二十四日给” 这篇文告,出自潘宗达手笔,炉内人多传诵之,对于发动群众,扩充革命武装,起了很大的作用。为林俊起义迄今谨见的文告,也是潘宗达仅传的一篇文章。宗达字乃门,炉内人,咸丰辛亥(元年)恩贡生。 窥探清营 咸丰四年四月,清军探知林俊退到炉内,于是以总兵钟宝三为首,带领兵勇约有五千余人,云集炉内,撑起幕叠垒,扎下大营于杉林格,声势汹汹,欲作长期驻剿。潘宗达素精拳术,勇敢而又机智,他和他的同志们行动神出鬼没,清兵屡次搜缉不获。 有一天傍晚,宗达要探清营的虚实,遂即调遣五十多个好汉,埋伏于清营附近的树林里作救应,自己则只身带了鸦片膏,毅然入营与钟总兵会晤。同榻对吸鸦片,(钟与潘均有烟癖)。侃侃而谈,意气自若。清营有个与宗达熟识的人,深知清军决不放他去的,想要点醒他,打从旁边踱来踱去的自语道:“……无忧……无虑……”意思是说清兵要俘你了,而你还这样的无忧无虑,岂不是自投罗网,危险极了。宗达也自知难免,乃更镇定地故意把茶壶里的茶喝光了,继续地装上一大口烟膏,插在枪嘴上,徐徐立起,而脱掉了身上的长衫挂于壁间,托言取茶,从空持壶而行,至营垒下,掷碎茶壶于地,说声:“我要去了”!纵身一跃,越垒而出,跑向树林里去,接应的人鼓角喊杀,互为呼应。清军知有埋伏,在夜里又不明人数多少,竟不敢乱追,任他们扬长而去,无奈之何! 袭击清军 潘宗达自从窥探清营后,颇有轻敌之心。恰巧那时炉内有少数长老办了猪羊酒等礼物,于四月十一日(咸丰四年)。送往清营劳军。林俊、宗达认为清军必然大吃酒肉,警戒松懈,遂利用这个时机,发动了潘、黄两姓,于是夜初更时分袭击驻杉林格的清军大营因埔头一路失约,只举火号不出动,弄得炉内潘一千多人独当一面,相持到了天亮,却被清兵打得大败,多沿白叶方面退地。清兵跟踪追赶,恣意掳掠焚烧房屋,一直至观音山下,遭遇着林俊余部和群众截击一阵,当场击毙清兵一人,清兵才不敢再肆焚掠,被迫退回,林俊部队遂即扑灭附近房屋火焰。十三日清兵复到各村,洗抢无遗,虽贫苦的妇孺亦难幸免被搜抢。 炉内潘经此一役,损失之巨,难以计算。自后阳,白叶至洋中,福坑一连串的村落,房屋被烧殆尽,民众也被杀多人。(清兵在事变间自然也多有死伤)尤其后阳靠近清营,乃潘宗达、潘榜住家的所在地,焚掠更甚,文物荡然无存,房屋仅遗一座鱼仓宫。一大片残垣焦壁,形同废墟,几年后虽家园重建,但言之犹有余痛。 清兵的行动野蛮,至于极点,清方的官书舌击编四月廿四日禀,说出:“大兵连日在乡攻剿,不见一贼匪,兵勇焚烧,担负而归。……烟雾迷天,啼号遍野”。这也足以说明当时的情景。 又据故老相传,当清兵大肆焚掠时,林俊在东庵山上(炉内和大罗溪的界山)观望,不胜悲愤,挥泪欲行自首,免得带累炉内,但经炉内的同志极力劝阻方止。所以后来永春人对炉内人特别好感,认为炉内人是很义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