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南安最早的中学 丰州南安中学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南安县政协秘书处搜集 丰州南安中学是在一九一六年由县长章延华倡办的,是科举废后在南安县里最早的独一无二的中学。 中学设在当时县城里旧考棚的丰州书院,隔邻便是县署。校长吴增,本县人,清朝进士,颇有时望。语文教师有:吴钟善,晋江人(清末状元吴鲁第四子,称四少爷),文质彬彬,教学讲解分明,不厌不倦,博得学生的欢迎。林俪云(晋江举人),讲解课文活泼生动。有一次讲长恨歌,绘形绘声,听者对唐明皇、杨贵妃都留下深刻印象。还有潘翔墀(南安举人)。王澄赢老师(南安贡生)。数学教师有王洞虚(厦门人)、吴大璋(南安人)。英文教师有林锡庆(厦门人)。美术、音乐教师有颜国祥(南安人,留日学生,勤学所督学)。修身、史地教师有:傅奉璋(南安贡生)、郑伯玙(南安举人)。还有动植物、体育教师。吴增校长也兼授历史。全校教师绝大多数是当时知识界名流;校誉崇隆,远近传扬。 那时学校有三个班,七十多名学生。学生除本县人外,还有来自安溪、晋江和泉州城里的,其中不少是侨属生,象来自华美乡丹凡小学和诗口乡诗坂小学,还有从码头、旧门、大庭等地小学来的。 当时的学生追忆起来有:吴大璟、吴大阶、吴因瑨、吕桂堂、白成章、吕仲驹、吕达元、郑国材、庄为祯、赵祖培、伍远资等。 学生除上正课外,每日都有各种发展身心课外活动,可说花样不少。一、足球队,经常到泉州城里和各中学比赛。二、节日时师生联合活动,葵山吊韩偓墓,游九日山,登莲花峰不老亭,清明日在秀才堤植树等等。三、比赛诗文,这项活动经常举行,特别是诗会,高年级学生和老师们一起拈题赋诗。有一次重阳节,师生们在大讲堂以重阳为题大开诗会,即日在大会堂墙壁,贴出了五十多首诗,热闹异常。四、比赛写字,吴钟善老师写得一手好字,他教学生必须用一定时间学写字,因此学生们也都写得端正大方。尤其是在勤学所长吴省斋提倡下,经常举行写字比赛。吴所长常说:“他学过打石头,也卖过丝线,写字从来没基础,因此写的字尽是石头字,极不好看,今天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机会,不应错过”。 这所中学的老师们,有值得特别介绍的;一位吴校长是清朝进士,素有盛名,任中学校长,地位也是崇高的,可是他一点骄傲都没有,他和满身土泥的农民,赤身流汗的工人,可以蹲在石阶上谈,可以蹲在长凳上谈,可坐在石板、小椅上谈,不拘礼节,与对待县长,绅士一视同仁。他对学生个别谈话如对子弟一样亲切。记得在一次重阳节日,师生都在大开诗会,有位吴姓学生,对诗的声韵平仄不大懂,作诗却大感兴趣,也就写“赏菊”七言诗一首,隔天大胆地呈请吴校长批改。吴校长在诗稿后边批上“野狐乱战”四个字,原文没改一字;反在后边另抄“赏菊”诗一首,注明平仄韵脚,亲交给吴姓同学,嘱其细细看看,晚饭后到“校长室”谈话。这位吴姓同学晚饭后准时找校长去。吴校长很认真指导他学平仄、学用韵,又送一本诗集给他。这一次谈话,给他得到很大的启示,同学们对老师们认真负责的态度也无限感激。 还有一位郑伯玙老师,字雪汀,本县溪美崎峰人。他精通数学,也精研天文学,有一次向学生说:“根据推算今夜一时左右可以在天空×方,看到一颗星,大家可在操扬等着看”。刚到一时许,果有一颗光芒四射的大星出现,同学们和老师们都拍手称奇,高呼“算得准”。又据说:郑伯玙老师又对当时中学的算术、代数、几何等教科书提出了些修改意见,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认为意见正确,答应再版时进行修正,当时同学们对他特别尊敬。郑老师对天文、数学造诣至深,曾有著作,可惜而今不知何处去。 这所中学的设备很简单,只有几幅地图、动植物挂图、八面铜鼓、四对喇叭、一个铜钟和一架风琴。后来,向泉州黄家买到一大堆大字林刻本“图书集成”残本。但是由于教师们对教学非常认真负责,学生尊师勤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具有真才实学,服务于社会。 此后,这所中学因为地方派系争夺,匪乱纷扰,经费无着,师生离去就停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