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历史悠久,建置较早。最早当为三国时,属吴地。永安三年(公元二六○年),在今丰州建置“东安县”,时为我省建安郡九县之一。南安属闽南地区,地处晋江流域的腹地,有平原有山区有沿海,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交通方便,利于人类开发。解放后农田基建,考古工作者在丰州的狮仔山和桃源水库工地发现大批新石器时代遗址,说明在四千年前这里有就有人类劳动生息。无怪乎为闽南地区各县建治较早的地方。
南安之名始于梁时建南安郡治。为何取名“南安”?有两种说法,一是晋江古称南安江,建置以江得名;另一种说法,当时闽疆三郡即建安、晋安、南安,意在保持闽疆南部安定。考略南安历史
周时(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属七闽地。
秦时(公元前三世纪)属闽中郡地。
西汉时(公元前二世纪),属闽越王国地;东汉时(公元一世纪),属侯官都尉;三国时属吴地;永安三年(公元二六○年),建立东安县,为建安郡九县之一。
晋时,武帝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改东安为晋安县,属晋安郡八县之一。南朝(公元四二○年至五八九年,即历史上的宋、齐,梁,陈时期)时,宋改名晋平县;齐仍为晋安县;梁初曾用梁安县;梁武帝天监年间(公元五○三年至五三九年),始搬晋安、置南安郡。梁时全省为三郡,即建安、晋安、南安。南安郡统辖今之兴、泉、漳三属,隶于东扬州。萧骏、萧恬、萧方矩等人,俱封建南安侯。陈时,仍为南安郡,陈叔俭封为南安王。到德大二年(公元五六八年),划出一部分地区设莆田县(隶属闽州,即今福州),但南安仍拥有今漳泉所属各地。
隋开皇九年(公元五八九),改南安郡为南安县,隶建于泉州(今福州),其时南安县的范围包括今之漳、泉、莆田。近据漳州地名普查著文介绍,在九龙江支流汰溪上坪苦田崖壁上有一不得石刻记云:“管头至九龙山南安县界,即可证之。
唐朝武德五年(公元五八九),改南安郡为南安县,隶建于泉州(今福州),其时南安县的范围包括今之漳、泉、莆田。近据漳州地名普查著文介绍,在九龙江支流汰溪上坪苦田崖壁上有一石刻记云:“管头至九龙山南安县界,即可证之。
唐朝武德五年(公元六二二年),拆南安县丰州,即把丰州(今福州)改在南安建置;莆田重新设县为丰州(州治)管辖。唐太宗贞观九年(公元六二七年),省丰州入泉州(今福州);中宗嗣圣元年(公元六四八年),拆出南安、莆田、龙溪三县,置武荣州(今丰州);武则天久视元年(公元七○○年),武荣州迁治东南十五里(今泉州);睿宗景云二年(公元七一一年),武荣州改名泉州,南安属之;玄宗开公六年(公元七一八年),拆南安东南置晋江县(今晋江、惠安);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八○三年),拆南安四乡置大同场(今同安、厦门、金门、长太);穆宗长庆二年(公元八二二年),拆西北两乡置桃林场。懿宗咸通五年(公元八六五年),拆南安西界两乡置小溪场后唐明宗天成四年(公元九二九年)。以桃林场置桃源县(今永春县);明宗长兴三年(公元九三二年),以大同场置同安县;后周太祖显德二年(公元九五五年),以小溪场置清溪县(今安溪县)。
五代梁太祖开平二年(公元九○八年),泉州为闽王王审知属地,南安属之。晋高祖开运元年(公元九四四年),泉州灭于南唐。汉高祖乾祐二年(公元九四八年),升泉州为“清源军”。周世宗显德二年(公元九五五),泉州领九县,即南安、晋江、莆田、仙游、同安、德化、永春、安溪、长太。
综上所述,南安县治自唐末,五代时就稳定下来,历经了宋、元、明、清、民元各代,州治、府治设在泉州,南安县隶属之。即:
宋初泉州为“平海军”,至太平兴国二年(公元九七七年),陈洪进纳土,改为泉州,属“威武军”。雍熙二年(公元九八五年)泉州属福建路,南安隶属之。元朝十年(公元一二七八年),置泉州路总管府,领七县。
成宗大德元年(公元一二七九年),复置平海行中书省;三年(公元一二八一年),改为泉宁州。惠宗至至十八年(公元一三五八年),分省,复置泉州府,南安仍旧隶属于泉州。
明朝太祖洪武元年(公元一三六八年),泉州隶行中书省;九年(公元一三七六年),泉州改隶属福建布政司。南安仍属泉州。
清初(十七世纪中期),泉州领七县,南安属之。清世宗雍正十二年(公元一七三四年),升永春县为直隶州,德化隶属永春。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五县共属泉州府。南安并在罗溪置分县。后来,永春、德化亦隶属泉州府。
民元,设省废州府,泉州为福建省第四行政区,南安仍隶属之。
新中国,一九四九年解放后,南安县成立人民政府隶属于福建省晋江专员公署。南安县治民元以前一直设在丰州,由于紧依府城,限制发展,民国二十二年当时的政府曾决定迁往洪濑,未果。抗日战争前夕,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廿五日,决定迁往溪尾,自是县城从丰州迁移溪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