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民起义和抗清的斗争
明朝自万历晚年间,因辽东战争紧张,军费浩大,屡次加派辽饷,人民负担苛重。同时,土地兼并剧烈进行,官僚贪污暴横,陕西又连年灾荒。当时政治上的腐败,经济上的剥削,弄得人民生活穷困,饥饿流离。因此,在崇祯初年,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①。有一支势力最强的起义军,以李自成为领袖,在公元一六四四年(崇祯十七年)三月,攻进北京,打垮了明朝的封建统治。可是汉奸吴三桂把明末最强大的敌人——满州统治者勾进山海关,打走了李自成,满州人就乘机建都北京,确立了清朝对中国人民进行残酷的统治。
由于满清统治者的入侵、压迫,使全国各地生产破坏,人民逃亡,民族灾难日益中深的局面下,中国人民已由反抗明朝封建统治的斗争转入反抗满清侵略者的斗争了。
那时候,在南方先后出现了几个明朝抗清的小朝廷;就是一六四四年三月,福王朱由嵩即帝位于南京,改元弘光。福王覆亡后,一六四五年六月,鲁王朱以海称监国于浙江绍兴;同年闰六月,郑芝龙、郑鸿逵等,拥立唐王朱聿键称帝于福州,改元隆武。由于唐、鲁政权不能合作,大大削弱了抗战力量,清军得以大举南下,由江、浙攻入福建。在一六四六年八月,福州、汀州相继沦陷,唐王遇害。民族危机进一步的加深。一六四六年十月,湖广等地方的实力派瞿式耜、何腾蛟等,又拥立桂王朱由榔称帝于广东肇庆,改元永历②。这样一来,大江南北各地的义军,群起响应,连很多起义的农民军也都变成了抗清的队伍(像西南的李定国,就是由农民军锻炼出来的,拥护永历帝坚决抵抗满清的重要将领),到处给满清的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唐王败殁后,郑成功不肯随父芝龙降清,起义于安平,收兵南澳(一六四六年),坚苦地自树一帜,遥奉永历年号。寻以金门、厦门为根据地,进取东南沿海各县,出入海上,坚持抗清。潘庚钟就是在这个历史条件下,为了反抗侵略,保卫祖国,而出任郑成功的参军,赞襄抗清军政。
二、家世和青壮年时代
潘庚钟字道宣,号西亭,福建泉州人,家住笋江,即今泉州市郊的浮桥。社父潘濂,是个廪生。父潘杰,也是个博学能文的儒士。母李氏,是易州同知李文缵的孙女,治家有法。庚钟出生于公元一六一○年(万历三十八年),少时倜傥不羁,善读书,深得从叔祖郡库生潘澧的器重,尝说道:“是子是吾家后起之秀”。庚钟受过他父亲热切的教导,读过从叔祖曾任广东布政使潘洙和曾任广西按察使潘澜的文章,更充实了不少学识。我们看他后来在家乡修纂族谱时,叙述他父亲的事略说:“府君攻苦力学,经史靡不淹贯,为文务钧深。其教钟庚兄弟,以三苏为法,以家二叔祖为宗匠。悲已之不遇也,故其督望庚钟益力。”就可知道了。
潘洙出身解元进士,为官廉明,所至,不携本土一物,不妄取民间一钱。临卒时,辽东告急,日夜拥衾嗟叹,还把所仅有的三十金献助辽饷③。这种廉洁爱民的爱国表现,对少年时期的潘庚钟的爱国意识的培育,不无相当影响。
庚钟在二十一岁时,补泉州府学庠生(秀才)。崇祯十五年壬午乡试中举人。郡人同榜登第的,有沈佺期、纪许国、黄维璟、许吉燝等④。越二年即遭“国变”,清军入关。作为封建皇朝孝廉的潘庚钟,自然是心怀故国,义愤填膺的。
满清统治者入关以后,占据了中国的广大地区,施行了民族歧视的高压政策,社会生产遭到残酷的摧残,人民所受的灾难,是严重的。所以反抗满清的侵略压迫,是各族人民尤其汉族人民的共同意志与要求。
郑成功崛起海上抗清,“传告诸生起义勤王”⑤,福建成为抗清最激烈的地区之一。潘庚钟由于素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思想,对祖国——明朝的怀念,是不能忘情的。因而激于民族义愤,与广大人民适应着时代的需要一致来反抗到处屠杀人民(如“扬州十日”,“加定三屠”等例)的满清统治者,是有其历史意义的。也就是正如康士坦丁诺夫所说的:“历史人物唯有在他的目的和意图符合于已经成熟的人民要求和时代需要的时候,他的活动才会有所成就”⑥。就是这个道理。
潘庚钟开始参加抗清活动的年代,史乘虽无明文记载,然我们可以从下列三点推知:
1.一六四七年八月,郑成功会定国公郑鸿逵军围攻泉州,晋南“故吏缙绅”都参加,如在籍御史沈佺期、光禄寺卿林桥升、主事郭符甲、推官诸葛斌都起兵相应⑦。潘庚钟自也不在家旁观,是可以确定的。
2.泉州围城战后,潘庚钟常到安平(今安海)姻戚黄氏家(潘澧之妻黄氏为明礼部尚书黄汝良的胞侄女,即庚钟的从叔祖母),因此,可肯定庚钟已参加郑成功的安平起义。
3.潘庚钟与沈佺期为同年,与冯澄世(隆武举人)比,庚钟为前一辈人,从他的同年友的活动情况来看,也似可推断庚钟参加抗清活动,应当提前,至少开始在郑成功安平起义的时候。
由此可见潘庚钟参加郑成功的抗清斗争,是在他正式任参军以前,就已经开始活动,踏上了民族反侵略斗争的道路了。
三、参赞军政和江南战役
潘庚钟有经济才,善谋策⑧。一六五○年(永历四年),他和冯澄世……等,同时受任郑成功的参军(参谋)⑨。这时,郑成功已兼有金门、厦门两岛,威震海上了。
第二年,郑成功出师南下勤王,进至平海卫,清提督马得功乘虚率兵袭破厦门。成功回师收复了后,庚钟奉命动员乡绅输助饷银,悉心宽筹,军费获充。⑩
时,监国鲁王失去舟山根据地,定西候张名振、兵部侍郎张煌言保护着鲁王,航海至厦门。潘庚钟在郑成功召诸参军商议接见礼节的会上,说道:“鲁王虽监国,而藩主奉永历正朔,均臣也。相见不过宾主(11)。”成功也以过去闽浙分立的旧嫌,於鲁王修寓公之礼而已。可是对张名振、张煌言的积极抵抗满清,却极相敬重,成为亲密的“战友”。
一六五二年(永历六年),郑成功率军占领海澄,围攻长泰,复取了平和、诏安、南靖,进围漳州府城。就在围攻漳州城的时候,庚钟奉令深入漳属各县,劝募军粮。(12)
郑成功得到人民的支持,不断地治兵作战,清军始终不能占胜,清廷只好用了软化政策,屡次派人和利用郑芝龙来劝诱成功投降,都被成功坚决拒绝。据说有一封郑成功拒降的家书,是出自潘庚钟的代笔。
清廷诱降失败了,成功益治水陆精兵,又收复了闽粤沿海很多地方。
一六五五年(永历九年),永历帝遣封使再至,郑成功接受了延平王的封爵(前年一六五三年已册封,因成功拜表辞让,故此封使再来)(13),便于春二月在厦门建制,设立六官,分别管理各种政事。潘庚钟被任为吏官(即吏部主事,秩比行在侍郎),洪旭为户官,郑擎柱为礼官(陈宝钥为协理礼官),张光启为兵官,程应番为刑官,冯澄世为工官。(14)又根据多年来斗争的需要,设立了储贤馆、储才馆,宾客司等的特殊机关。因为金、厦已经成为反抗满清的根据地,每年总有很多从四方来的不肯投降满清的遗臣和义民参加聚义,又常有各地反抗满清的义军来这里联系。因为这个缘故,郑成功尽管在东南一带抵抗满清的根据地,每年总有很多从四方来的不肯投降满清的遗臣和义民参加聚义,又常有各地反抗满清的义军来这里联系。因为这个缘故,郑成功尽管在东南一带抵抗满清,他却和全国反抗满清的人民,有着精神上的联系,并且互通消息,互相帮助。这种广大人民的正义的支援,给厦门带来了很大的鼓舞。郑成功时常对他的将士们说:“诸位,不要把我们看作是孤军作战,满清是不得人心的,咱们将来打到哪里,哪里的百姓会迎接我们。”(15)这两馆一司,就是专门招待这些人的。可见这一支抗清队伍,除了军事方面的进展以外,在政治方面也更加组织得完备了。从此,沿海人民都翕然称颂,叫它做“恢愎之师”。(16)
潘庚钟任吏官后,巡察政务,就在这一年的四月,迁漳浦县治于旧镇城。(17)
五月,郑成功改委户官洪旭任水师右军,庚钟奉命兼管户官,以都事吴慎为协理,佐理政事。(18)
郑成功的抗清部队,作战虽然勇敢,常常能够收复一些城池,也能消灭一部分满清的军队;不过,有时为了战略上的关系,又不得不自动放弃了一些地方,以保全自己的力量,巩固自己的革命根据地。
闽安失守后,成功以地方频得频失,何时得望中兴?询诸参军。潘庚钟即建议道:“边地虽得,亦不足以号召天下豪杰。昔太祖起义濠州,若不得俞通海、廖永忠水军,安能夺采石而得金陵以成一统之基。以我管见,漳泉沿边,数载争战,民亦苦极。不如将数百号战船,直从瓜镇而入,逼取江南,南京一得,则闽、粤、浙、楚以及黔、蜀之豪杰悉响应矣!”甘辉说道:“江浙地广,大量数十万之师不可,倘大队前进,而贝勒侦知,会合水师出攻两岛,岂不危乎?”庚钟道:“公所言,眼前常见,非长久计也。今若不取,是自老其师,倘一旦敌会天下之兵以窥我,两岛岂能独作乎?敌所以未暇全师及此者,尚有滇、黔、粤西孙可望、李定国等之牵制。藩主统貔貅之众,入据长江,截其粮道,则江南半壁,悉为我有,敌自顾不暇,奚暇攻两岛哉!”工官冯澄世道:“潘参军之论,正是舍末而就本,若今日坐老其师,不取江南,敌志不忘两岛,亦理势所然也。”参军陈永华也说道:“倘徒在闽争野争城,而望中兴,此亦甚难。今潘、冯二参军持论,以师从江南号召天下,其见甚高;盖取江南,则两岛自安也。”甘辉却坚持以为不可。郑成功慨然说道:“吾亦有心久矣!武候言:势不两立。清其肯每饭忘我耶?我当间道请旨令孙可望、李定国集滇、黔、粤、楚之师,出洞庭,而会江南,以分其势,使天下英雄喜足相从!”庚钟又道:“藩主所见最明,但恐孙、李不睦,嵇延而未得进,当遣能员请旨,并说孙、李忘私愤而伸大义,分道出师,庶得万全。”成功道:“此论最是。”(19)遂即修表写信,派杨廷世、刘九皋从间道以达永历行在。
这是一六五七年(永历十一年)四月的事。
在这个时候,清廷的注意力是放在西南,而不是放在东南的。因为西南方面,孙可望破坏抗战团结力量,逆谋日急,李定国迎永历帝由贵州安龙迁云南滇都,击败可望。不久,可望降清,献取云南策。于是清军尽知云、贵虚实。汉奸吴三桂等皆请乘机大举。(20)因此,清廷就很自然地把西南作为进攻的重点了。永历的小朝廷也就迫切地希望郑成功能够向江南进兵以减轻清军对西南的压迫。而清廷惧怕郑成功得到内地人民的援助,虽于一六五六年宣布了残暴的“海禁”,严禁商民下海,(21)并没有收到实效;相反的,促使郑成功的内部更加充实,准备着更大规模的“迫取江南”,这是合乎理势的。
就在这一年的十一月,永历帝以一字王晋封郑成功为潮王,(22)成功却始终谦辞未受,决心要大举北伐。
第二年,成功约张煌言会师。派黄廷、洪旭、郑泰留守金、厦。潘庚钟为随军户官,(23)而自率甘辉等镇,甲士十七万,铁人八千,战船八千,严申北伐行军禁令。(24)由厦门出发,扬凡北上。
八月,船队到达羊山海面,遇到飓风的袭击,海浪滔天,兵船倾覆很多,乃回师舟山,修整船只。
一九五九年是永历十三年,正月,清军打进云南,永历帝辗转逃入缅甸。郑成功听说清军三路攻云南,为图牵制,便在舟山会合张煌言大举北上。五月,到达崇明,张煌言和冯澄世请攻崇明为老营,(25)成功不听,请煌言引兵为先导。六月,屡歼清军,接连的克复了瓜州和镇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瓜镇既克,甘辉进计道:“南都完固,不可骤攻。今据瓜州,则山东之师不下;守北固,则两浙之路不通;扼芜湖,而江、楚之援不至。且分兵完其属邑,手足既断,腹心自溃。此长策也。”(26)成功召诸参军商议。潘庚钟提出了战略主张,说道:“今既一鼓而克瓜、镇,是则江南门户已破,虽军声大振,天下摇动,未可骤然进兵。当暂住瓜、镇,遣将分据淮(安)扬(州)诸郡,扼其咽喉,收拾人心,窥其衅隙,然后大兵前进。北都满、汉兵民不下数百万,一旦粮道断绝,待哺不足,两月之间,其兵必溃,其民必乱,如此可不劳而定。此曹公之所以取胜于官渡也。冯澄世也极言当听钟之谋。(27)潘庚钟所说的“遣将分据淮、扬诸郡,……收拾人心,”这是军事工作跟政治工作相结合,是他重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有力主张。至于‘断绝粮道。,指的是切断运河粮道,尤有控制敌人经济命脉的巨大作用。因为江南(包括今江苏及安徽东南部)地区,从来是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赋税收入,占全国收入的绝大比例。满清统治者连年用兵,造成财政匮乏的情况:“边疆未靖,师旋频兴,一岁所人,不足供一岁之出。”(28)顺治十三年(一六五六)以后,频年增饷,缺额尚四百万两。(29)要是切断的了运河的运输路线,不让南方的粮赋运到北方去,不仅对清廷的粮食供应,给予致命的打击,在财政上的威胁,也有其重要的意义。庚钟这样的把军事、政治、经济连系起来的战略主张,是异常正确的,有远见的。所以冯澄世极力支持他的主张。但郑成功则认为“兵贵神速”,倘满清援兵四集,可能首尾受敌,竟没有采纳他的策略。
七月,水陆大军,直指南京,列八十三营围城,清军败了一仗,再也不敢出战,地城的将领们也都没有信心。江南一时大震。
这时,镇守南京的满清将领,是江南总督郎廷佐。城里只有三万兵力。“自从瓜州、镇江两次战役,满清损失了很多人马,苏州、常州的满清兵将都怕和海师作战,不敢来救南京。西南又有张煌言卡住芜湖,来不了援兵。”(30)南京的局势是陷地孤立中的。
潘庚钟留心观察,认为南京城内必然空虚,就请成功速令四面攻击,齐倚云梯,城必可得。(31)成功深以为然,正在发令各镇准备云梯攻城。忽于这时,郎建佐用了掭江朱衣佐的诡计,诈为欲降,派人来说成功道:“我朝有例,守城过三十日,罪不及妻孥。乞宽三十日之限,当开门迎降。”潘庚钟力谏说:“孙子有云:插词者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降则降,岂恋内顾!此缓兵之计也。藩主切不可信,可速攻之!”(32)甘辉也以敌人诡计多端,劝成功应当加紧攻城。可是成功因自入长江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引起了他的骄傲自满,不听这些劝告,答应了敌人这一请求。但令各营把南京城团团围困,不必攻打,要等待三十天后敌人前来投降。这样一来,遂造成了敌人的请援和准备反攻的机会了。
清崇明总兵梁化凤,在郑成功打镇江的时候,已经带领援兵到了南京城里。这时,探悉海师防范松懈,乘夜(七月廿三日)挖开了神策门,引兵袭击前锋营。海师没有防备,因而打了败仗。潘庚钟和甘辉都劝成功把全军退到观音门,加以整顿,再来攻城。成功道:“小挫岂便思退!明日正欲观诸君建功耳!”(33)便把各营重新调动了一番,还没有安顿妥当,清军已杀出城来。梁化凤率骁骑直扑大营。清军初小却,继而援骑从后面绕至,海师动摇,不能相救援,只好各自作战。
成功在山上观战,见形势不佳,便嘱庚钟道:“汝立盖下代吾指挥,吾下山催水军从后抄杀。”(34)遂驾船到了江心,遥望各营披靡不堪,乃收余船去。(35)
梁化凤会合城内诸军,见了山上黄盖,指道:“擒贼当擒王!”(36)马上指挥清军环攻,山中四面受敌,潘庚钟挥剑督率护卫拼力应战,遂作壮烈牺牲。年五十岁。甘辉因马踬被擒,骂贼不屈死。其它有名将领阵亡和被俘的足有十多个人。众将都来请罪。成功大恸甘辉、潘庚钟等阵亡的将佐道:“是我欺敌,非汝等之罪也!”(37)接着下令退兵,放弃了瓜州和镇江,回驻厦门。自以出师无国,上表给永历帝,自请处分。立忠臣庙祀甘辉潘庚钟等死难诸臣。是为“江南之役”。
四、结语
江南之役,郑成功的声威震动清廷,顺治帝吓得想逃回关外,为皇太后所叱责,因而激怒,要亲自出征。(38)就是当时满清的一些官吏们,也多动摇奠定,另作投降的打算,连江南提督马进宝(即马逢知)也表示等待时机,愿为明帝效力。这完全暴露出满清统治者受到沉重打击的狼狈情形。同时,在另一方面的,却是当郑成功大军北上的时候,即有江、浙地区的很多爱国人民,有的自动投军,有的联络商议,只等南京克复,就在当地起兵。此外,则张煌言溯江至芜湖,大江南北,相率迎降,已得到了四府三州二十四县。还有“江、楚、鲁、卫人士多诣军门受约束归,许起兵相应。”(39)的确如庚钟所说的:“豪杰响应”了。这种广大人民的正义的支持,充分说明了人民对复兴祖国的无限热情与愿望。如果不因战略上的错误,欺敌臻败,退军南归,当时长江下游的地区,当不复为清廷所有了。钱谦益有“秋兴诗”纪其事,有云;“金陵要定南朝鼎,铁瓮须争北固关。……荷锄父老双垂泪,愁看横江虎旅班!”(40)这又可以想见人民惋惜的心情与放弃瓜、镇之失策了。可是虽然如此,郑成功也因江南的败还,实力耗损太甚,虑厦门单薄,转谋向外发展,遂于一六六一年率军驱逐荷兰人,收复了台湾,为祖国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潘庚钟的革命意志很坚强,郑成功每次出军,庚钟必偕行,与甘辉同为成功的得力干部。庚钟尤能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而以“收拾人心,”“号召天下豪杰”和掌握了敌我斗争的矛盾,作为制定战略的基础。他的识见是卓越的,正确的。朱舜水的批评庚钟“刚愎自用”,(41)也可说明他是具有刚强自信的革命精神。当南京最后决战,在军事非常危急的时候,更能见危受命,临难不屈,表现了坚决抗战的崇高民族气节,确是一个爱国英雄。这些优秀的品质,是可贵的,都值得我们尊敬的。据潘氏族谱所载,庚钟尚有个从弟潘鹏(字道晃)也参加郑氏的抗清军政组织,任水师守备,出入海上。真可谓“难兄难弟”了。
① 李光璧:明末农民大起义,历史教学1954年11月号。
② 唐越:有关清朝历史教学上的几个重点问题,历史教学1955年11月号。
③ 乾隆修本:泉州府志,循绩传。
④ 乾隆修本:泉州府志,选举志。
⑤ 郑成功年谱。
⑥ 康士坦丁诺夫:历史唯物主义第九章。
⑦ 王钟麒:郑成功。
⑧ 江日升:台湾外纪。
⑨ 同上。
⑩ 鹭岛道人梦莽:海上见闻录。
(11) 王钟麒:郑成功。
(12) 见海澄县志。
(13) 萧一山:清代史第二章、参伍远资:郑成功年谱。
(14) 江日升:台湾外纪、参夏元斌:闽海纪要,鹭岛道人梦莽:海上见闻录。
(15) 方日:郑成功。
(16) 王钟麒:郑成功。
(17) 见漳浦县志。
(18) 鹭岛道人梦莽:海上见闻录。
(19) 江日升:台湾外纪。
(20) 苏雪林:南明忠烈传。
(21) 王仁忱:满清的海禁与闭关,历史教学1954年12月号。
(22) 萧一山:清代史第二章,夏元斌:闽海纪要及伍远资:郑成功年谱。
(23) 郑成功年谱。
(24) 北伐行军禁令:不准掳掠妇女奸淫;不准抢毁民居;不准掳掠男人为伙兵;不准混抢民间一草一木;不准宰杀耕牛;不准借坐给牌商船。如违,官兵枭示,将领边罪。——见伍远资:郑成功年谱。
(25) 王钟麒:郑成功。
(26) 苏雪林:南明忠烈传。
(27) 江日升:台湾外纪。
(28) 清世祖实录。
(29) 唐越:有关清朝历史教学上的几个重点问题,历史教学1955年11月号。
(30) 方白:郑成功。
(31) 江日升:台湾外纪。
(32) 江日升:台湾外纪。
(33) 王钟麒:郑成功。
(34) 江日升:台湾外纪。
(35) 苏雪林:南明忠烈传。
(36) 江日升:台湾外纪。
(37) 同上
(38) 萧一山:清代史第二章。
(39) 王钟麒郑成功。
(40) 萧一山:清代史第二章。
(41) 山口长孺(日本人):郑成功氏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