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郑成功与华侨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民族英雄郑成功生于华侨世家。祖父郑绍祖是南安县石井人,曾到日本做生意,后归国任泉州府库吏。父亲郑芝龙曾与乡亲李习到日本贩卖鞋子为生。郑成功的外祖父翁翌皇,是泉州旅日华侨,与日本妇女结婚,生下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按中国习惯田川氏应姓翁。郑成功的孙儿在《郑氏附葬祖父墓志铭》中,就称田川氏为<曾祖母翁>。 因为郑绍祖在日本期间,与丰臣秀吉有交情,所以郑芝龙渡日后,在日本仕族中颇受器重,经日人松浦侯介绍,郑芝龙认识了田川氏,并与她结成异国鸾俦。 一六二四年八月二十七日,妊娠的田川氏偕郑芝龙到平户海滨消夏游玩。突然肚子阵痛,就在一块大石头边分娩。云天为帐,海沙作床,郑成功就这样诞生了。当地人称那块大石头为<诞儿石>。在石头边竖有一根黑色柱子,刻<诞儿石>三字。靠岸有一座<郑延平王庄诞茅踪>的纪念碑。这里已成为平户最著名的名胜古迹。 郑成功童年时代是在平户川内海湾一个村落中,跟他母亲生活的。现在该村靠小山坡一座十五米长的长方形平屋,是他当年的住家,屋内构造象中国农家,睡的设备是个半米高的木台,象中国北方的炕头。屋前耸立一株日本称为椎树的高树,据传是郑成功亲手植的。 郑芝龙在日本与颜思齐等二十八人结为盟仔,因反抗德川幕府暴政事泄,于一六二四年避往台湾,招来漳、泉一带人民三千人开发宝岛。翌年,颜死,郑为首领,以郑芝龙为首的集团,是拥有武装的大海商集团,初不受明朝统治,称之谓“海盗”。一六二八年,郑芝龙受明朝招抚,后官至都督同知。不久,郑芝龙把在日本生活至七岁的郑成功接回祖国,改乳名福松为森,居住在南安石井和晋江安海。 郑成功的母亲直到一六四五年才离开长崎,回到中国与家人团聚。留在日本尚有他的胞弟,日本名叫七左卫门。郑成功对其弟手足情深,鱼雁常通。一六五四年冬,郑成功给其弟的信中说:“缘我日事劳战,无一暇晷,今年来未寄银两付用。中怀慊慊。兹敲东来船,即寄银五百两……远睽怀念,情殷来札,有如面晤、因鸿附问,不尽依依……”一纸情思意绵绵,可见,这位叱咤风云的英雄,也是满有人情味的。 郑成功一生大部分生活、战斗在福建东南沿海一带。这里地狭民稠,生计乏路,更因暴政、天灾,人民以海为田,泛海为生,“流寓”外国者众多,明末清初,清廷实行严厉的“禁海”、“界迁”政策,“片板不许下水,粒货不许越疆”、“禁止南洋往来,其在外人民不复归故土”。 郑成功察民情,知国事,历来重视“通洋裕国”,发展和保护对外交通贸易。他在‘据金厦两岛,抚天下全师”时,以漳、泉、金、厦为基地,开展对日本、吕宋、爪哇、安南、暹罗等国及台湾的贸易,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绸、布匹、瓷器、铁器、茶叶等,大都在厦门集中,然后贩运各国。一六六二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又锐意经营。同年七月,郑成功病逝。郑经又继父业,在台湾“辟步头商埠,与吕宋、琉球、安南、日本通商”。还和英荷的东印度公司、菲律宾群岛结通商关系。 尽管海禁严厉,但沿海商民仍“潜通郑氏”,“无家无室之人,一往海外,鲜有回家者。”《安平志》记载安海人“多尚远商,不计华夷,吕宋较诸夷为近……人多趋之。”因为郑成功“通洋”政策正确,促进了华侨在海外的发展。 清兵入闽后,逃往福建东南沿海的明皇室及遗臣,在郑成功的保护下,不少转移流亡国外。据清嘉庆年间《西山杂志》(手稿)记述:明朝岷王子等九十余人,由厦门航海到暹罗;鲁王子等七十余人由金门航海到菲律宾北部岛屿。而福王子、唐王子则先后航海到爪哇。一六八三年,清廷从郑爽手中接管台湾后,在台湾的郑成功部下将士,义不臣清的,纷纷避居海外,据温雄飞《南洋华侨史》载:“郑氏(成功)虽亡,其魁杰不愿入内地,仍留台湾,而赫为清人注目者,均乘船赴小吕宋转至爪哇、马六甲各处、而爪哇岛,且有明武德将军郑公明墓之发现,……残碑之下,发现小航船一,距离丈余,又有大帆船二,均盛骸骨,而戈矛甲胄之属,亦杂错其间,死者为明末武人无疑。” 由台湾转口出国的沿海人民为数更多。郑成功复台后,鼓励赞助受清蹂躏的沿海人民开发台湾。他决计:“今当驰令各处,收沿海之残民,移我东土,开辟草莱,相助耕种,养精蓄锐。”沿海人民纷纷渡海赴台,以漳、泉、潮、惠四府人为多。他们之中,不少乘商船由台湾转赴南洋各地。 至今,海外华侨,华人同我们一样崇敬缅怀“国姓爷”——民族英雄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