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山天心洞修建概述。南安之琼山,有洞曰“天心”,群峰耸峙,嶂峦回环,别有天地。于中悬崖峻壁叠翠披丹,喷瀑飞泉,泻注巨壑,俗称“龙潭”。远望之莹莹然,如垂白炼,微流潺缓,叶金石。涧前地势蜿蜒,形似象管,因构栋宇,号“象管岩”,俗称“龙宫”。其间林木苍蔚,曲径幽通,四时景象,变动不同,天然之胜境也。
考碑载,创始于有,原名“天香寺”,历代废兴,文献无微。明隆庆间,里人来游,见叠峰环绕,别成一天,乃重修殿宇,易名曰“天心洞”。
崇祯时,有黄续翁者,爱其佳胜,为重修之。循岗峦向背之势,构造佛阁,旁列精庐,壮严华美,晨钟夕梵之间地,与涧泉琤琮相答响。于是游履无虚日,琴樽啸吟,欣赏留连,题石镌刻,府志记胜,为闽南一风景名区也。
明末清初,世乱频废。康熙间,住持静素、师偕里重复人旧观、乾隆时又加修葺。道光二十九年重修。光绪五年,转深和尚再整殿宇,筑拜亭,复于右构建筑精舍。
明末清初,武再、转衲、瑞明、瑞裕、宏见诸师先后来主持。第以雀符遍地,匪徒潜滋,住众戒心,游人裹足。庄严名刹渐次柱折榱崩,清净道场,悉为尘封网结。1928年(民国十七年)。再加治理。草创拜亭,钟鼎鼓楼。越三年,开照师飞锡是洞,竭力经营,引泉蓄水,辟地为田,请施主乡耆,募修上下殿堂。十年之间,具备规模,悬挂丹青锦帛,金碧辉煌,添置法器,使凋零剥落之地,变为轮奂聿新之堂。开照圆寂后,其徒侄向观接替,得复恢宏,架楼于左,筑坦亥至乙未干庭,新象管岩,龙宫,辟水池。重修钟鼓楼暨山八年门,石勒“别一洞天”及“锁云”嵌于其上。此乃丁中之事也。
“文革”开始,各地寺庙遭厄,天心洞亦难幸免。其兴废之过程,有如下述!
丙午年间(一九六六年),“大破四旧”时拆掉山门。
癸丑年(1973)三月廿一日,洪水瀑布,尽卷流砂石而填平龙潭。
已未年(一九七九年),呈美大队成立天心洞管理组,重塑全身,逐步修缮。
庚申年(一九八○年),重修象管岩,建锁云拱桥,扩辟羊肠小路为康庄大道,车辆直达天心洞。
辛酉年(一九八一年),重浚龙潭及扩建龙宫呈,重造山门。
而今,天心洞香火鼎盛,游客如云。其中尤以晋江石狮方面,寻幽探胜者更多。每年春节之前,络绎而来,春节后至农历四月梢,香客游人,车水马龙,往返奔驰。从水头公社大盈桥尾,经文斗呈美而至大盈之北部“天心洞”,大有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势。据闻,有关方面曾拟将是地和附近之“仙迹岩”、“飞瓦岩”、“白莲寺”、“大慈林”等名胜,联成一气,开辟作游览区。果然如是,则天心洞与其他寺庙,今后将可相得益彰也。
补记:“天心洞”“龙潭底”,清嘉庆丁丑年间,大旱潭水乾涸,发现潭底有少鹤山人丁一中刻石,题诗五律一首。诗为“万峰环萃巅,地脉连苍海,天心下碧泉,仙源犹有路,人世岂无缘。倚阁凭栏处,尘襟已洒然。”石刻在潭底,人罕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