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洪承畴对缓和满汉民族矛盾所作的贡献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历史发展到某个阶段,它就要求某种人物出场表演。明末政治腐败,加剧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为了镇压农民起义,抵抗外族入侵,它就必然要选择能胜任其事的角色来充当。洪承畴以其超群的文韬武略而膺此重任,结果不是以其文武兼备之才获得荣誉,而是蒙受了几百年的污辱——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对外投降满清。 作为封建王朝的臣子,“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被派去镇压农民起义,这是无法摆脱的,就象岳飞、俞大猷也不能幸免。这点姑且不论。明末以来洪承畴被指责最厉害的是他的降清。满清政府存在一天,他的降清就一点也得不到谅解。现在满清王朝已经被推翻了七十多年,离开“庐山”已经较远了,其“真面目”应可以看得见了。 我们不妨探索一下洪承畴的降清原因。 是贪生怕死吗?洪承畴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登进士,后来受到崇祯皇帝的信任,迁延绥巡抚,陕西三边总督,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督豫、晋、陕、川、湘、鄂军务,镇压农民起义,虽屡战辄胜,但败绩也不能幸免,他是经常感受到死神在头上盘旋的。至于总督蓟、辽军务,强弱之势早已明若观火。虽八总兵、十三万众,死的死、降的降,松山城破仅存残卒三千有奇,早已下决定与城共存亡。同时被俘者如民仰、变蛟、廷臣都被杀,承畴岂望独生;押送盛京时,仍然“科跣漫骂”,这难道不是为了求死而是为了求生? 是为了升官吗?难道一个降臣敢指望博得比崇祯皇帝更大的荣宠? 那么他投降的目的是什么?洪承畴没有留下书札文章透露其中消息,而在顺治御笔批发的“御授摄政王洪大经略奏对日抄笔记”中,却记事言志,把他的心事讲得很明白。“上曰:管仲何以不死子纠?(按,管仲初扶公子纠与齐桓公战,公子纠败,管仲被俘。)对曰:君臣有分,所关者在一身;华衮大防,所系者在天下。故夫子之于管仲,特略其不死子纠之罪,而以天下为心也久矣。”又“上曰:使今日昔孔子为君为相,亦能如尧舜周公乎?对曰:只怕比周公更浑然无迹。孔子乾净无比,事事稳稳,又收得好。虽曰‘危邦不入’他却曾入,‘乱邦不居’他却曾居。所谓‘磨而不磷,涅而不淄;江汉以之,秋阳以暴之”。 这些话是留给后人探索其降清原因的最珍贵的材料。洪承畴所以不死者,正是权衡了“一身”与“天下”之间的大小,而终于以“天下为心”,忍辱负重。在论到孔子时,在“入危邦”、“居乱邦”上借题发挥,正是为了表明心迹。在他参与清王朝的建立、典章制度的施行方面,做子大量的工作,作出重大的贡献。尤其是在满汉民族矛盾如此尖锐的情况下,他想方设法避免对汉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大屠杀,减轻对汉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压迫、剥削、搜括和奴役。 当清兵南下时,多尔衮统率的清军,凡遇到汉民族的顽强抵抗,其屠杀是骇人听闻的,“扬州十日”、“江阴三屠”,就是血写的历史。多尔衮回北京后,把镇压江南,西南汉民族的抗清斗争任务交给洪承畴,洪承畴自然也沾上汉民族的血,这是用不着避讳的。但当时江南、福建和西南几省的抗清斗争这样激烈,清军也曾损兵折将,就再也没有出现这种惨绝人性的屠戮。 清朝定鼎后,一些重大政治、军事措施,典章制度的确立,他都尽量避免对汉民族的压迫和剥削;某些遭受战争破坏特别严重的地区,他还疏请帑币、仓粮赈济之。这在当时起了保护汉民族的作用,在根本上缓和了满族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与发展。 从《经略洪承畴奏对笔记》“择其尤为要者数百条”中,可以看到当时对皇帝条陈的情况和内容。有关缓和民族矛盾方面的重要内容有如下几类: 第一类:发展生产,节约开支,抑逐利,省徭役,减轻人民负担以解民困。 “上曰:近来宰臣督抚将帅,皆朕与卿覆其品谊,察其人地,然后简任,谅不致有失。”说明他参与了国家大政,是起重要作用而不是无足轻重的人物,足以证明他的奏对的重要影响。 “上问:明代虽经太平,然诸事未曾整理,最重要者以何为先?对曰:丰、派、萧、砀,自古盗贼出没之区,如直隶、山东,尽可开沟洫修水利,治其土田以省漕运。乃置之不理,安坐待哺于东南,使江淮之间有窃发者中梗漕运,则青、冀、衮、豫、幽、并之地无以取给矣。上曰:此著却是可虑,卿当计画而行。” “上问切时要务。对曰:兴北方水利以省漕运之烦,除天下要厄塞、要害留兵外,其余城守半用兵民,即厄塞要害处宜仿屯卫之制,以省养兵之费,而厚官俸,以苏民困,是切时要务。” “上曰:昨日有人谐阙而陈某处可以凿山取铜,即于某处置炉两所采铜铸钱,卿意以为何如?对曰:不可,前车其后鉴也。洪武年间,有府军前卫老校丁成言,‘河南、陕西州地,有旧产银矿,前代皆赏采取,岁入其课,今锢闭已久,采之可资国用”。上谓待臣曰,‘凡言利之人,皆戕民之人也。朕闻元时,江西丰城民告官采金,其初岁额犹足以所办,经久民力消耗,一州之人卒受其害。盖物产有时而穷,岁额则终不可减,有司贪为已功而不肯言,朝廷纵有恤民之心而不能去。如此番所请,事同一例,可以为戒,岂宜效之。”上曰:“善。”由是言利之臣皆寝议不行矣。 “近日臣工其用人理账之疏甚多,苦未中肯綮。对曰:今之用人,每恨无去处,而不知其病根在来处;今之理财,每恨无来处,而不知其病根在去处。天地之菁华只有此数,若去处可节,则来处日裕矣。上曰:卿言甚合朕意,凡明季一切无益之费,卿瓦有堂官妥议,请罢举行以裕来源。” 上问:世间如何能热闹?对曰:要热闹须耐得几年冷淡。人俭朴了方能富厚,但教俭朴须兼勤劳。自宫府尚俭朴、与民休息,自然民气日复,若只要外面热闹,就使百项具举,到处兴役……此皆者之膏血,安能使家给人足。” “昨有人奏,遣使驰驿郡县,按亩而图,以除积弊,可举行否?对曰:方今天下初定,日不暇给,度田之令、均丈之法有所不及详,而中原之地,弥望荆榛,亦无从按亩而图也。目下举行似非急务,俟中原廓清、生养休息,五六十年后,可举行于天下也。”顺治皇帝知道田亩有隐报者,急于征税,以增加收入。如此一来,中原百姓肯定要大受骚扰,并增加大量负担,承畴坚决劝阻。 以上几则奏对,说明满清开国初期账政支绌,想通过开矿铸钱、丈地增税、为了粉饰太平还想显示“热闹”气象,洪承畴深知皇帝意图,事事劝阻,并以发展北方生产,减兵少费,节约开支等办法解决之,而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第二类:阐述学习汉文化的重要性,陈述施仁政的利害,制止对汉民族的屠杀。 “上问:目今之务以何为急著?对曰:圣学为急著。圣学不新,人才不出,气运不转。是以陆贾劝汉高祖读书,有‘马上得之,岂能马上治之’之语。诚圣学勤惰之所关,即天下国家人才、气运、理乱之所关也。” “上曰:历代国祚何以一长一短?对曰:汉唐虽杂霸,尚能借仁义而行,故国祚自三代而下最为长远;秦、隋、南北朝五代,皆以不仁立国,故其祚如彼之促,斯可以为万世鉴矣。” “上曰:昨廷臣有议宋代人才优于他代,明却人才少,想因太平年久,英华散了,所以不生人才。对曰:亦是靖难时摧残太甚,上帝怒而不生。秦始皇把几个读书人坑了,直至国亡无一人死者;只有一个东陵候,后来亦为萧相国诸公门客。就是新莽、隋炀皆有死节人,独秦无之。” “上曰:卿看朕可有人所不及处?曰:至尊(人所)不及者惟不可嗜杀人。虽明季误国奸党亦不曾诛族;尚有为近臣者。前年以大臣亲族有以叛逆论者,他已自分连坐,乃宽之不问,下谕曰:‘岂有人做此等事而不谋之宗族’何等圣明。不独前代缇骑,传之北寺东厂,刑罚严酷,即三代以前亦有相及之典,故(甘誓)(汤誓)俱曰:‘予则孥戮汝。’如此盛德,真越绝千古矣!” “上曰:朕试人之法,倍难宰(相)(督)抚,何术方不受欺?对曰:敷奏以言,明试以功,立论最为宏通,可以为法。上曰:如此看来,(虞书)还是不可不熟读。对曰:岂(虞书)而已哉!“五经”皆治天下之大宝也。” 虽然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儒家学说,有其虚伪反动的一面,但儒家政治主张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主张对人民施仁政),在一个民族征服另一个民族、民族矛盾尖锐复杂的情况下,大屠杀是时时都可能发生的,提倡学习儒家的经典,正是为了防止野蛮的统治和镇压,如果一个落后的民族,没有一套论理道德准则来实现其统治和维护社会秩序,那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活动都将是不堪设想的。满族初人关时,就曾出现过这种情况:驻防官兵纪律大坏、画牧马区、驱驶村民秣马,甚至百十成群践食田禾;所至骚忧,其他苦累,又可类推。承畴在“奏对”时,一有机会就寓以规谏,以导皇帝正心诚意,抑制私欲、施行仁政,避免因私念好恶而致臣民遭殃;并举历史事例的因果关系警诫之。 第三类:定盐法以利民,奖耕织以安边,开海运以济兵民。 “上曰:行盐之法,可有国与民两利乎?对曰:盐之产于场,犹五谷之产于地,宜就场定额。一税之后,不问其所之。天下皆私盐,其实天下皆官盐,则国与民两利。”他援引前代盐法的弊害,贩私盐遭受的刑罚,并因此官逼民反的历史事实,如元末之张士诚等,认为放松对盐务的管理,是便民利民因而能够安民的措施。 “上曰:北方诸王公与朕皆手足亲谊,可谓天下一家。然百年无不散之筵席,北面屏带是否仍然照前明举行?对曰:断然不可!北方生齿日多,安于游惰,将来干戈特恐在贫上起。上曰:何术以济之?对曰:整顿游牧地方尚是缓著。方今边郡之民,如宣大、古北、榆关一带,既不知耕,又不知织,虽有材力而安游惰,非开场聚赌,即揭竿为盗,势所不至,理有固然。屯田之政不可不讲,纺织之利不可不举。”这不但是生产自救,减轻其他民族负担的措施,也是安定边境,防御北方外族的侵略的千年大计。因为游牧民族学会耕织后逐渐可以定居,形成集镇,建城堡固守。否则将无以抵御外族的侵略。 “上曰:近日诸军命脉关于漕运,咽喉关于河道;今南方未平,河道梗塞,兵民日食艰难,何术以济之?”其意在大兴徭役。“对曰:漕运梗塞,海运可通。上曰:臣工并无筹及海运者,得无畏海风波之险与寇盗之多乎?对曰:商人岛人来往不绝,岂商人可行而运船独不可行也。况我处于燕,以居庸关为城,以大海为地,以九河为带,则大势宜于海也。北抚各边,南资输挽,以河为根本,以海为辅冀,诚万世不拔之业:则定势宜于海也。河道梗塞,而西北告困,则今宜急事于海也。”“臣可使万全无失者有二十五策焉(略)。朝廷可省万万钱粮,而粮必填满京塞矣。咽喉得济,命脉自荣,神京有磐石之安,各塞有金汤之固,此目下万不可缓之急务也。上曰:善,依议举行。”这样就避免了在战乱初定、汉民族创痛未愈的情况下大兴徭役以疏浚漕运的骚扰。 第四类:安边防患,巩固国防,保障各民族安居乐业。 “上曰:敌情虽异,防患则一,卿即以大政筹之。对曰:若筹边防大政,臣亦有十二策焉,纵充国复起,亦不易臣言矣。一曰重将权、二曰广屯田、三增烽堡、四练士民、五明赏罚、六严间谍、七精器械、八施仁德、九守要害、十备大攻、十一选知勇、十二通河道(具体内容略)。上曰:卿策甚善,果行此十二事,而文身之国有不交臂屈膝者乎?对曰:此即臣经略南邦、平定边衅亲手行之十二筹也。” 这种安边防敌的措施,功在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中华民族。当外来民族入侵,矛盾居于主要地位时,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都得服从于对外的民族矛盾。这种筹边大政,处理得宜,国防就巩固,人民就安居乐业,当然没有外族侵略之苦,相对地就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顺治皇帝听取了洪承畴许多奏对,称赞其所论溯本根源,洞悉底细,并赞曰:卿实朕之孟子也! 除《奏对》中所涉及的几个方面外,还有一条特殊的措施,即避免满民族统治阶级对汉民族生产、生活的干预而产生的矛盾和不幸,从而保护了被统治的汉民族的正常活动。 《清朝野史大观》卷五<清人逸事>记载:“洪承畴密室造清,竟建以汉人养旗人,不令旗人营生计之策。从此满、汉分居,汉人得以安其农商贾之业,二百七十年来免受其扰虽出租税养之犹有利焉。”说不令旗人营生计是不准确的,应该是旗人享有特权、脱离了生产。这个措施的最重要方面满汉分居。当满族入关成为统治阶级,而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汉族沦为被统治者的初期,这个措施既保障了汉人,让他们可以按照他们原来的习惯从事各项活动;也保护了占人口少数的满人,使两族人民减少摩擦、矛盾、仇恨而发生不幸的流血事件。 封建王朝的大臣常常感叹“伴君如伴虎”,更何况是伴异族之君,能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洪承畴却在这种战战兢兢中显示出精神来——磨而不磷,涅而不淄。从经过皇帝挑选的他的奏对中还可以看到,其奏对都带有规劝、讽谏、直抒已见,而绝没有苟苟容容的情状。 虽然顺治皇帝信任他,置之高位,但皇族中人却是自洪承畴参与大政开始就侧目以视、暗中窥探的,洪承畴只要稍有疏忽,就将遭受不测。但他率性而行,认为应该做的,也敢不避斧铖、毅然去做。《清史稿》卷三<洪承畴传>就记载了几件事: 一、粤僧函可,系故明尚书韩日缵。日缵和承畴有师生之谊。函可将要回乡里,请承畴给关防印牌护送出城。承畴慷慨许诺。出城时,守城者检查其筒笼,发现其中有触犯忌讳的文字。巴山、张大犹把情况上报,洪承畴上疏认罪。部议应该夺职,顺治宽贷了他。这件事说明他明大义,为师友甘冒罪。 二、清廷为了羁绊洪承畴,暗地里派人到其乡里把他母亲接上北京。其母傅氏,素明大义,对此很愤慨,执意要回乡里。承畴顺从母亲意愿,竟不顾朝廷措置,私自送其母归里,事后请旨引罪。顺治皇帝也只得说:“送母归原籍,为亲甘罪,情尚可原。留任责后效。”这又可知他并不是偷生怕死之辈,为人子能尽孝。 三、明桂王奔缅甸,“兵部密咨令速攻缅甸,”承畴上疏请:“臣审度时势,权其轻重,谓今岁秋冬宜暂停进兵,俾云南迤西残黎,稍借秋收以延余喘;明年尽力春耕渐图生聚。”终不肯进兵,直至以目疾请求解任,回京调理。对故明旧主之族不忍加戮,更不用说借追杀朱氏子孙以邀宠。 四、从各种笔记小说所载,明遗臣讥洪承畴事,也可看出洪降清的忍辱负重之隐衷。 洪承畴的亲朋故旧或明遗臣,对他的降清都极愤慨,用各种形式对他讽刺、讥诮,崇明沈百五者,竟至揪其衣襟、大批其颊,而洪则笑曰:“钟鼎山林,各有天性,不可强也。”这说明他对这些人舍生取义的行为并不勉强,实则打心底里崇敬之。他也深知投降变节的耻辱,但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是无所作为而死,还是有所作为而生呢?这就是他所说的“钟鼎山林,各有天性。”选择的道路各有不同。其苦心孤诣实在是无法言传的。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洪所选的道路,正是更艰难曲折的一条:忍受污辱,在异族统治下,尽一切可能保护本民族,免受更残酷的镇压、奴役和屠杀。 满民族用暴力征服和镇压汉民族,反对这种统治和压迫是必然的、正当的,但这些反抗都已无可拘回地失败了。另方面,明皇朝的腐败,导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族的人主中原;在清王朝统治期间,满汉民族之间的壁垒日渐破坏,矛盾逐渐缓和,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深刻的长远的影响。从历史的全过程来看,疆域这样辽阔的中国,国家的统一是合乎全体人民的利益的,它加强了兄弟民族的联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洪承畴为缓和满汉民族之间的矛盾所做的大量工作,无疑是重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