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抗战时期沿海中学内迁对南安教育的影响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一九三七年“七·七”芦沟桥事变,战火燃烧到祖国各地,处在我省东南沿海港口,也受日寇严密封锁。一九三八年五月,厦门被日本侵略者占领,泉州顿成为前线,形势极为紧张。日机经常窜到泉州进行侦察和轰炸,给泉州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自一九三八年五月至一九三九年六月,日机轰炸泉州数十次,有次投掷炸弹多达三十六枚,房屋桥梁被炸毁,群众死伤无数,血肉横飞,惨不忍睹。 日机的狂轰滥炸,使泉州人民苦不堪言。为逃避轰炸,不少人往乡下和安、南、永、德内地疏散。各中学为安全和生源,也同时奉令疏散到内地。当时内迁面临是:(一)是否有原有校舍、房屋可资利用。(二)交通是否方便。(三)当地人事是否支持等等。由于南安地近泉州,从节省搬移费用到交通方便着眼,因此内迁南安比安、永、德为多。这些内迁学校对南安教育发展,确起了巨大的作用。本文试图就这方面加以论述,希知情者加以补充和指正。 一、内迁概况 首先捷足先登的要算培元中学。培中校长许锡安亲自出马,找了校友陈佩玉。原来南安在陈国辉之时,就成立了“诗、淘、码、鹏教育委员会”,先在这四区试行,然后由近而远,逐步推行。通过其部下在各地创办学校,而佩玉又是坚决执行陈国辉办校的行动,在西溪一带创办不少小学。这就说明内迁南安各校,包括培中在内,已有较雄厚的生源基础。而许锡安也曾为十九路军师长毛延寿想拉拢陈佩玉出来,收拾陈国辉残局,而奔波双方进行斡旋过,因此与陈关系颇密。当许向陈说明来意后,陈一口答应,即介绍他找陈国辉部属伪乡长陈荣统,荣统全力支持,除将鹏溪小学校舍,拨让一部份充培中使用外,余均借用民房,举凡陈国辉、陈荣统、陈燕宾、陈育才等新大厝,皆慷慨让用,于是培元中学就动手内迁九都。 晦鸣中学(今泉七中)校长王岫松,王系南安山乡汤井村人,又是陈佩玉的同事,对于迁校校址早已胸有成竹,认为英都最适宜。这因英都人事熟悉,又有东西祠为校舍,再有英、宇、运及东田各地的生源。因此王校长亲自出马,在英都邀请地方人士商讨内迁,并向当地殷商富户劝募一笔修葺校舍资金。于是由水运把校具、图书运至英溪,群众也积极支持,纷纷自动到溪墘无偿帮运。 泉中校长陈昌侯,在南安早有声望,又同南金华侨建筑家林路是姻亲,南安广大群众流传着:“有林路富,也无林路厝。”他就利用这个姻亲关系,决定把学校迁至南金,利用林路厝多,作为校舍。但因不敷应用,于是又在金淘建立分校,利用原南安女子师范的校舍,(即金淘书院旧址,现侨光中学校址。) 泉州民生农中校长叶飞英,虽在泉素有声望,但对迁校胸中无数,一时无从着手。后得其学生洽助,乃认为南安罗溪乡埔头村,山青水秀,土地肥沃,适宜于农校设址。再加上这地教育发达,早年已兴办小学二所,生源不成问题。于是叶飞英亲往埔头,拜访当地士绅黄奕玑请求帮忙。黄奕玑亦早有创办《良庵中学》之志,一听此息,亦想趁农中迁校,为将来建校打下基础,因此对叶校长提出立表承诺。 晋江安海养正中学校长俞贵元。对南安人生地不熟,迁校校址,毫无定见;但须“以近为好,”最好不要越过梅花岭。经多方商讨,最后确定在梅花岭岭脚的岭兜村。于是俞校长亲往该地向当地族长张植研、保长张尚赵恳求大力支持,事经几次洽商,最后获得同意,并以华侨张作成的“五间张”大厝为主要校舍。由于当时养中只办初中,规模不大,因此,只要再借一些民房,就可全部得以解决。 南星中学校长林则务,林系福州人,对南安各地都不熟悉,但与养正中学有一共同想法,即“以近为妙”,最好不要越过梅花岭。因此经多方商讨,乃决定移在官桥漳州寮,利用光绪年间,当地菲律宾巨侨蔡浅所建的十四座具有“五间张”两落双护厝,足够为南星校舍。经吕泽源、吕达民向蔡全运恳商,顺利得以解决。 集美高中校长戴世龙,系本县诗山大埕村人。该校迁安溪后,因生数激增,文庙不敷容纳,于是戴世龙建议改迁诗山,利用陈国辉时创办现已停办多年的农业中学校舍,稍加修葺,就足够应用。再加上这里有一个广阔的大操场,足够学生课外活动之用。在董事长陈村牧亲往视察后,于一九四一年春决定将集美高中迁于诗山。诗山人士,闻此消息,踊跃支持;有钱出钱,修葺校舍;有力出力,到安海文庙帮运图书、仪器、校具。 泉州培英中学校长吴秀英,一听内迁,心神俱乱。经校务会讨论,亦心中无数。后经有识之士启发,乃以基督教徒身分,亲往丰州恳求会友帮忙,大家以她系牧师吴凤波的小姐,欣然同意,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二、沿海中学内迁对南安教育的影响 自厦鼓沦陷,泉州成为前线,一九三九年,各中学奉令内迁,到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为时六载,时虽不长,但对南安日后教育的发展,确起了无可限量的影响,具体表现在: 第一、沿海中学内迁,对南安文化教育带来新生,原来南安从一九二九年陈国辉当上省防军混成旅旅长时,为了统治需要,就在他统辖地区大力兴办教育。据四个区不完全统计,已有205校,包括完小、初小、单级小学。其中完小52校,初小88校,单级小学65校。(当时单级小学多数是刚从私塾改过来的)。(当时的分布是城区完小12校,初小20校,单小15校。诗山区完小13校,初小28校,单小15校。洪濑区完小15校,初小25校,单小15校。成功区完小12校,初小15校,单小20校。)除此外其他各地还有完小、初小104校。但经一九三二年陈国辉伏法,诗山农业中学,金淘女子师范学校和不少小学纷纷停办,现存的也因有些士绅不是那么热心,已呈现岌岌可危之势。 抗战中学内迁,对南安文教确是带来了强大的生命力。内迁入校需要生源,办好当地小学确是急需解决之事,因此,扶持办好小学,是各内迁中学的光荣职责。如岭兜小学因经费困难,几乎停办,养正中学大力支援,派教务主任叶敦煌任该校校长,多数教员义务兼任教员,几乎等于养正中学附小。其他有些小学,也有不同程度的支援。同时各地小学生可就近上中学,有了奔头,纷纷报名上学,学习上劲儿也足了。不少家长也不无存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望子成龙,也纷纷送子弟上学。这样就促使现存的小学得以扩大,倒闭的也不断恢复。因此可以说,原有的小学是八所中学内迁的生源基础,而中学内迁也推动小学恢复、扩大和提高。 第二、学生学习风气大为改变:抗战前南安尚无一所完全中学,要对子女较高造就,必须负笈他乡,到泉州、厦门各地求学。但抗战带来是侨汇中断,群众也因抗战而增加负担,不少侨眷和群众,三餐已是难度,那有余资送子弟外出求学,因此许多学子确有望门兴叹,无能为力,纷纷缀学。可是一九三九年后,内迁南安达八校之多,遍布南安各地,这对有志青年是一大福音,因此复学的复学,入学的入学,正在小学学习的小朋友也有劲头。小学发展和提高,给中学提供了生源,这就为南安教育事业掀起了空前未有的高潮,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第三、沿海中学内迁,给南安造就了不少人才:由于中学内迁,给南安带来兴办学校高潮,因此影响所及,南安学习风气大开,造就了不少人才。从福建师大统计:一九八○年到一九八五年,南安籍学生达170多人,遍及大部乡、镇(仅眉山、八都、蓬华没有),而诗、淘、码由于有长期历史渊源,生源竟占一半以上。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北京、安徽、江西、浙江、辽宁、内蒙、湖北、河南、广东、上海、湖南、新疆、山东、广西、贵州、四川等16个省市,南安籍工作者就达218人,助工4人,助研7人,还有农艺师、技师……等。再从具体人物也可看出:刘再复(社科院文学所所长),林东海(人民出版社总编助理),苏双碧(光明日报社理论部副主任),郭永绥(经贸部办公厅主任)、吴恒林(国家计量院副院长),洪丽芬(邮电部电信传输研究所工程师),陈文团(海军设计研究所工程师)、黄巧华(中国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农艺师),黄介厚(海军装备技术部工程师)……等人,这些情况表明,是当时中学内迁,才能奠定这样良好的基础。因此。中学内迁对南安受教育风气的变化应该说是巨大的,对南安人才辈出作出了无可估量的贡献。 第四、沿海中学内迁,不仅给南安传播了知识,亦传播了革命火种:随着学校内迁,一批学有专长、知识渊博的专家学者也来到南安。如集美高中庄为玑、陈大弼、许玛琳、郑乔松、杨山光、陈淑元、宋庆嵩、陈耀国等。一校如此,其他各校自然也不少,不再列举。还有一些特殊材料制成的人,他们一到那里,就生根、开花、结果。如共产党员林松龄、兰守仁,不仅做好本职工作,还积极培养进步青年,发展党组织。许集美、朱义斌、黄竹禄、郑成竹、许东汉、郑秀宝等均在此参加党组织,成为日后党的重要骨干。一九三九年寒假,地下党泉州中心县委在该校举办党员训练班,因此,岭兜受之无愧成为南安今日之“延安”。从这可以看出这地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也说明这里的共产党员付出了不少艰辛汗水获得的成果。 第五、沿海中学内迁、导致办学风气大开:抗战胜利,日寇投降,内迁南安八校,先后迁回原址,地方士绅掀起了办学热潮。原罗溪埔头的泉州民生农中校址,兴办了罗英中学。原英都晦鸣中学校址,兴办南英中学。官桥也兴办了五星中学。原诗山集美高中校址,也把德化师范移此,改为南安师范。陈佩玉也为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在原南安中学校舍创办成功中学。这些都应归功于在内迁学校影响下,办学风气大开,不少中学在原址纷纷上马的结果。 第六、沿海中学内迁,推动了华侨热心办学:南安华侨不如晋江雄厚,但投资办中学之多,在全省是无法比拟的。抗战临胜利时,梅山华侨李光前,秉承老太山陈嘉庚先生“兴学救国”意旨,前来老家芙蓉村创办国专小学、国光中学。抗战胜利,所有华侨,外困八年,一回家乡,看到莘莘学子,急待学习场地,于是他们纷纷解囊办学。惟培英中学迁回,丰州未接办中学,解放初爱国华侨黄怡瓶先生回国,他毅然解囊,带头在家乡丰州创办华侨中学;金淘华侨也于一九四六年集资在原泉中分校创办侨光中学,这些无声的举动,也影响到解放后不少华侨,纷纷投资在家乡建中学的热潮。 抗日战争,本是中华民族一大灾难,在这大难临头之时,不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为挽救祖国危亡而贡献自己的青春。 泉州人民也受严重波及,变为东海沿海的抗日前线。永宁受入侵,敌机经常在各地轰炸,人民随时遭受伤亡的威胁。为了保证正常的教育秩序,沿海不少中学内迁。地近泉州的南安,竟迁入八所中学,这在当时说,也是人为的灾难,但在客观上也给南安教育带来了新生和推动作用。这就为南安日后教育发达,人才辈出,华侨纷纷投资建中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历史的教训应值得记取,我们今天能够这样幸福生活和学习,是多少前人为我们开辟、创造,我们应珍惜现在,勿忘过去,为四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注:①作者陈四轩:原任县城西溪中心小学校长,对诸内迁中学校长,来县接洽校务,时有往还。一九三九年冬又担任“南安县战时教育巡回视导队”队长,率领城区、诗山、洪濑、成功四区中心小学校长及中心民校校长到各地视导,为时一个多月。途经各内迁中学,顺途探望各校。翌年春,又率西友剧团到官桥、水头、洪濑、诗山、金淘、英都等地公演“牛头岭”、“绯色网”、“凤凰城”等名剧,得知其内情不少,为本文提供了不少素材。 ②作者张家瑜:系师专历史系教师,这次带队来一中实习,为本文协助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