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地处晋江腹部,是福建的滨海县份,也是厦、漳、泉三角地区的中心地带,为晋南著名侨乡之一。县城南部的石井古镇,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石井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突出部,东与晋江隔海相望,南临大海遥对金厦两岛,西和同安县接壤,北连水头镇,它不仅是南安前沿要塞,重要渔港,而且是刺桐古泉州海港对外交通的要冲,安海、东石的门户。
石井开发颇早,早在隋代即有人在此地聚居成村,渔耕生息。进入唐代逐渐繁荣昌盛。迨至宋代,郑氏始祖郑隐石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遂于此定居。以后人口逐渐繁衍,商业随之繁荣,海外交通贸易也告发达起来。据“安海县志”载,石井义渡始设于宋代,当时有一官员杨炳,捐奉造舟以济,乡人往来称便。又建“石井津”辖安海、东石、水头,并说:石井濒海,客舟可至,内通安平(安海)外达厦门、上海、东南亚诸国。而石井白沙两地合称为海门,风平浪静,可辟为避风良港,以泊巨轮。据石井“延平故里志”所载,闽南通贸,盛唐始辟“海上丝绸之路”,刺桐古港,宋、元誉称“世界第一商港”。安海属泉州四大古港之一,而石井即安海港要冲。如果循围头沃转西,舟入石井,海面开阔,岸直江深,流平无礁,随处有避风良坞,是天然避风港。正因有这些良好条件,所以历来为航海者所欣向。远在隋炀帝时曾遣使开发夷州(台湾)便曾停泊于此,并募引航,渡海峡以达台湾。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开港,便在此建市泊司以统制内外海商,从此,海泊便可直航泉州各港口。元代泉州港进入极盛时期,石井津商旅络绎。元末明初泉州港因战乱衰落,对外交通贸易而移,但厦门港口开拓前,南安石井港与漳州月港一样,繁荣一时,明末郑芝龙(成功父)集邦伙,结船队,置武器,窜行海上,亦以其故乡石井港为据点。从他资财之宏,贸易范围之广,时间之久等来看,堪称东西沿海一大海商。附近商人,如果乞其符令或借其庇护,便可畅行海上无阻。明天启六年(1626年)芝龙的船数一百二十艘,至崇祯间竟达千余艘。明室视其发展之快,即对他招抚授官,任其独霸东南海上,船泊不得“郑”令旗,不许往来。而船只至此,每泊税千金,岁入以千万计。此后石井津亦成为东南亚各国贸易往来的重要口岸。后来郑成功抗清复台更以石井为基地,编组东西洋船队,航行日本、台湾、吕宋及南洋各地,石井海港更成为集运各地土特产及军需粮饷之港口。清代延明旧规,石井仍是海外交通港,因而在雍正年间出了一个象郑运锦这样大商人,发海东西洋。光绪间,石井客轮,货轮川走厦门,日益频繁,形成晋、南、同物资集散地;1918年厦门海关曾在石井港妈祖婆宫设分关。民国年间出入石井之侨客商旅日达数百人,进出口货源不断,码头搬运工人,陆运工人数百,各地商贩骡驮车载,肩挑背负更是不绝于途。国民党时代(民国廿年公元1928年)陈国辉视石井港有开发的价值,曾有个整体规划但只是草建一个小码头就停顿。抗日战争胜利后,南安华侨为了开发石井港,曾投资入股建设水(头)石(井)莲(河)公路,沟连海陆运输。
石井海港位于北纬24°.34’,东径118°.02’,它历经沦桑,地理改变,亟待大力创修,以利事业发展。目前港深32M,县水产局在陈国辉建的码头旧址上新建的渔业码头不分潮差,可泊五百吨位轮数艘。港口加以规划投资建设,可泊1~3千吨位轮通行无阻。目前水产局已建的渔业码头再延伸续建商业码头,既可泊五百吨货轮,又可建成整体建筑群,使用就更大。
石井距厦门航程仅有27浬,与金门近在咫尺,至台湾鹿港只须18小时,舟出海门,东沿围头湾可达上海、天津等地,南通厦门、台湾以及东南亚诸国,陆上交通,由福、泉、厦的水、石、莲公路可达安溪、永春、德化、大田直至鹰厦线铁路,四通八达,沿海与内陆货源畅通,修建以后这个优良的海港基地,其吞吐量必将增加好几倍。
石井具有丰富的土特产资源,因而亟待创造优越的海运条件。目前石井拥有机帆船及一般帆船共720艘(其中机帆轮占70%),运输量达2700吨位。每年从厦门高崎运入石井、东石即有40多万吨(泉州后诸港仅15万吨),每年输出水产品13万多担、海盐100多万担,其他土特产,鲜活商品为数也不少。此外还有丰富的天然型沙,大量的高岭白土,洁白的溪东花岗岩、大理石,苏内的龙眼,水果及紫菜、海蛎、蛏、鲟、鳗苗、鱼,以及各种蔬菜等物资,如石井开港沟通海运,对国计民生有利,将促进南安经济开发。
石井又是著名侨乡之一,亟待创造条件,引进侨资,投入各项经济建设。早在宋朝时代,石井人民就开始远渡重洋,到东南亚各国谋生,目前旅居海外侨胞,港沃同胞已有三万多人,其资力之雄厚,的确难以统计。他们爱国、爱乡,热心公益,捐资兴办教育慈善事业,积极投资于四化建设,现在且利用华侨人多财厚的优势,引进针织制衣,表带等十五家开办厂房。如果侨务政策落实好,工作踏踏实实可收到很大效益。旅居海外侨胞已对石井镇政府表示如果石井海港开放,他们也乐于投资帮助家乡建设。由此可见石井侨资潜力很大,但必须抓紧时机,因势利导地加以开发、引进,投入各项建设,落实到经营、管理、盈利、分享等方面的做法上,使华侨的投资,既可为国家的四化建设立功,又可使自己获益,则何乐而不为呢?
石井与日本人民源远流长,和台湾关系更为密切。郑成功父芝龙,早岁经商日本,娶日本平户市(长崎县)田川氏,生成功。成功七岁返国,延师课读,田川氏后回中国。成功胞弟七左卫门(中名郑道诚)留居日本(其族裔现住日本横滨市)其时,成功每托人带信、送粮、银以资其第一家生活。日本明治四十三年,天皇派大臣莅临石井祭奠郑陵题词留念,去年三月间日本姬路市中日友协会长福田一郎先生来信并书赠纪念馆墨宝。八月间国立宫崎大学教育部市川信爱(中国华侨史特邀代表)来馆参观走访石井人民,满兴而归,十二月间,长崎县平户市市长油屋亮太郎寄赠郑成功于日本的文物照片十六幅及郑成功母子雕象壹尊,充分表明中日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与深情厚意。石井与金门仅一衣带水之隔,和台湾关系密切,唐末以来,南安人民即陆续移居台湾,1620年郑芝龙召集家乡人民到台湾垦荒达三万多人,建立九个城寨,直至郑成功复台后,将士随带家眷于台湾凤山、彰化定居,并将大陆先进农业技术,先进工具带往台湾,开辟荆榛,对台湾社会经济建设推动极大,他殆后,人民建祠庙,公祭,以追念其功德。近年,台湾人民返回大陆寻根认祖,祭奠郑陵,参观纪念馆者与日俱增。据1984年统计接待由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荷兰以及华侨、台湾、港沃同胞,全国各地人士1 7000余人。近年来台湾渔船或避风或修船陆续投泊石井港。所以开发开放石井港,发展闽台贸易,通过通商,互访、体育、科技、旅游等,对台湾回归,统一祖国大业将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石井气候温和,四季如春,人文荟萃古迹盛存,是一个理想的旅游胜地。这里属亚热带温润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无霜期为350天,平均温度为18℃(最高温度35℃,最低5℃),热量充足,雨量充沛(年降雨900~1200毫米)。人文古迹方面,在石井海滨有宋理学家朱熹的“海上视师”石刻。此外还有纪念名医杨肃而得名的杨子山(海拔426米),山峰留有紫阳夫子摩崖石刻,明代石佛三尊,山麓建有清水岩大慈林,明进士洪有声、黄华秀读书的遗迹和碑记。在石井入乡处有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乡宾中宪大夫郑运锦所建的规模宏大,结构精湛的古建筑群——中宪第(112间)仅小于美国白宫建筑群8间(白宫据为120间),还有郑成功抗清复台所留下的国姓井、国姓寨、古战场残迹,成功水寨门,操练水师处及延平郡王祠,米篮坟、郑成功陵墓、郑成功部将七十二镇总都督李启轩墓,以及新建的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的郑成功纪念馆等。此外,石井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它枕山面海,从杨子,鸿浙诸山地势蜿蜒而至滨海的鳌峰、烟楼两峰,岿然对崎,气势奇伟、异石突兀、绿荫环绕,如果你临江远眺,则见波浪汹涌,气象万千,现出延平古镇鳌峰风景区的海上雄姿。古代有词赞曰:杨子西峙,碧海腾波白沙环带五马壮江。还有渴鹤饮泉,鲤鱼吐珠,笔架呈案,双杨倒影,五马朝江等天然胜景。游人到此必将收到赏心悦目的乐趣。中央和省的一些领导干部视察南安,参观石井港,也都赞赏石井,并提出“开发石井港,搞好海上运输及发展旅游业”的指导性意见。
随着厦门经济特区的建设,厦、漳、泉三角地区的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贯彻,闽南地区必将迅速繁荣发展,对古泉州南港的安海港、东石港,尤其是石井港的开发更有它的经济效益与现实意义。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石井港开发的诸种优越条件,更好地推动南安县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