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郑运锦“中宪第”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根据文献记载,台湾的开发活动始于秦、汉三国时代,晋唐各代大陆同胞都有迁台,到了宋代,闽台贸易即日益频繁。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西北是山,漳泉依海,与台湾隔海相望,南至南洋诸岛,北通日本。地理环境优越,因而对外通商贸易,应运而兴起。那时,漳泉人民多用瓷器、玛瑙、布、盐与台湾交换鹿脯、皮、角。十七世纪中叶,郑芝龙父子组织东南沿海人民移居台湾之后,泉台人民往来通商贸易更迅速发展,尤其郑成功复台后,郑氏父子开发台湾二十多年间,泉州一带商旅不顾清廷海禁而与台贸易以及投靠郑成功的更是络绎不绝,石井“中宪第”的主人郑运锦就是郑氏父子开发台湾二十多年以后,继先人而与台通商贸易以及开拓台湾对外贸易一个典型的人物。 据郑氏族谱及发现的墓志记载,始祖于西晋永嘉年间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居莆、漳、粤之潮,至宋代,郑稳石移居石井定居,遂世为南安人,传至郑成功系十二世,属西亭份。郑运锦是第十四世东角份。郑运锦字尚实,号朴居,诰赠中宪大夫,卿钦大宾。生于康熙戊寅年(公元1698年)十月二十五日亥时,卒于乾隆乙酉年(公元1765年)九月初十日寅时,享年六十有八。郑运锦靠台海经商发迹建造“中宪第”,从现在尚保存完好的宏大建筑“中宪第”实物,可见二百多年前,泉台关系是多么的密切。 “中宪第”座落在石井镇的南面,是一座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的古建筑群。它建于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前后,历程三代而竣工。至今已有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历经地震,强台风暴雨和战乱,至今未曾进行过大修。整体保持完整,十分坚固,雄伟壮丽。整座古建筑占地十一亩多,七千七百八十平方米,主建筑呈宫殿式,主轴线为五座大厝顶的五大殿,设五层大门,五门全开时,可以从外面大石庭直通五殿,富有民族特色的古宫式屋面和宫殿式厅堂,四周全用白花岗岩和大红砖围筑高墙,殿中圆柱、大梁、门扇、风窗、嵌壁雕屏全用台湾杉木和楠木优质材。五殿两侧,东边附有一条护厝,西边有两条护厝,护厝之西则大花园,花园中包括书院十二房,上下两大厅,还有演武厅、梳妆楼、月亮潭、九曲桥、水榭、亭阁、假山、鱼池等,错落有致,布局合理。原石井中心小学(500多人师生)校址即设于花园内,足见其规模之大。 这座工程浩大的古建筑物确是闽南之罕见,按郑运锦的九世孙郑邦田根据先辈传述介绍“中宪第”的建筑过程:郑运锦,早岁家贫如洗,靠拾粪,什工苦渡岁月,因受富户欺压,逼迫而离乡背井,到厦门作一海商家仆,因运锦为人笃实,办事干练,且自幼生活于海边,既习水性,又有臂力,胆略过人,深得东家尝识,派其下船,初为水手,后提升为“出海”(管理人员),因率领船队开辟对外,对台贸易为主人赚了很多钱,东家大为赞赏,偿了他一大笔银子,运锦有了此笔巨款,就购置船只,初在厦门做台湾生意,后定居台湾,开设“渤兴行”,此时适逢清廷迁界,漳泉一带渔民,商旅纷纷奔台湾知遇运锦,锦怜悯其遭遇,即提供生活之资,解决其出路,待台湾高山族同胞更是体贴入微,时常支付私库赈济难民,锦因此德高望重,有口皆碑。 是时,彰化县令朱山(浙江人),为官廉洁奉公,爱护百姓,曾私自动用国库金银赈济贫民,致使国库亏空上万两银子,朱县令因性情耿直,不搞奉承,而得罪钦差督察官,故钦差硬要查清国库,企图陷害朱山,正当朱山急如热锅上蚂蚁之际,运锦闻悉即以万两银子资助素不相识的朱山,朱因而被从轻处置,罢官返乡,三年后朱山之罪名得以澄清,皇室认为无罪,派任台湾知府。朱至台湾即拜访“渤兴行”东家郑运锦,为答厚恩,即令:凡“渤兴行”之船者,海关一律免税放行,此时商旅投靠郑氏者川流不息,资产更为雄厚,顿为首户富商。 运锦有了巨财,想在故乡建造府第,耀祖荣宗,然而他未曾做官,按朝廷规定不能建宫殿式的府宅,间数莫能逾百。在朱山支持下,锦用巨款买了一个“中宪大夫”(当时此官可买),有了此衔,即可建大型府第,锦乃于1728年造此,实际有一百一十二间的“中宪第”,因非皇亲国戚,佯称九十九间。所以至今泉州南门外流传石井的九十九间是无以伦比的大厝就是“中宪大夫“郑运锦的府第。 府第在建造过程中,深得台民积极支持,往来运材、投工,知府尽力援助,出谋献策,府第落成之日,知府派人专程贺送“恩伦世宠”匾额,并把彰化鹿港改为渤兴港,命名渤兴街,以表纪念。并有乾隆御笔画赠“桃源三结义”画一幅,且于厝前大石庭之左侧立有“下马牌”一块,以示当朝对其赞赏。 目前,住在“中宪第”的郑运锦裔孙有二十二户,一百二十七人;在外省外县(包括台湾郑运锦次子之后裔)近百人;旅居东南亚(部份由台湾转东南亚)三百余人。 郑运锦的发迹是基于郑芝龙公孙三代开辟建设台湾的基础上的。郑运锦的发迹史反映了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泉州一带人民进一步开辟泉台两地的通商航道。它是我们研究明末清初时期泉台关系不断密切和发展以及海上交通史的重要材料之一。郑运锦的“中宪第”的建设规模及形式具有我国古代建筑的特色,也是我们研究古建筑的很多的材料之一。 郑运锦的发迹见证——“中宪第”的建造材料及郑运锦与台湾官员,人民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乃泉台两地的贸易往来,人民之间的关系等的鼎盛时期。据说,石井西亭及顶街和泰内的几座四落大厝的建造者,也是经商台湾而发迹的。不仅如此,当时泉州一带经商台湾而发迹的不计其数。 从郑运锦的发家史上,不难看出,泉台两地人民的往来是频繁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