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石井自古为闽南滨海重镇,是海滨邹鲁,人文荟萃之区,文化遗产较为丰富。如杨子山“杨林书院”,据传建于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名士杨肃善用中草药治愈太后痼疾,唐帝赐他进士出身,诰封“太乙真人”;他不愿为官受禄,归隐故里,唐帝封崎髻山为杨子山,并在他的读书处勒建佛寺和杨林书院。
杨林书院位于杨子山南麓。千余年来,经历闽海风涛,盛衰隆替。由于风景绮丽,钟灵毓秀,贤豪辈出,所以许多文人学士“高怀寄此山”,纷纷慕名而至,锲而不舍地攻克仕途。南宋理学家朱熹,与石井结下了不解之缘,多次来书院讲学授徒。四方名人学士来访求教者络驿不绝,学风大盛。他留下了“仙苑”、“极高明”、“活源”、“眠琴”等赞美胜地风光的题刻。开禧进士杨景陆(官桥人)系朱子门人,也求学于该书院。许多文人墨客“乘兴招游”,寻幽探胜,登高吟啸,留下了不少的名篇佳句。
杨子山历代石刻颇多,游人“摩崖追古迹”。“读书处:唐杨肃,宋吕大奎、洎有明诸先辈俱读书于此。”更为后人所凭吊。
南宋末吕大奎,从师朱熹门人弟子王昭复,理宗淳祐七年(1247年)登状元张渊榜一甲进士。任朝散大夫,行书吏部员外郎。曾隐居在杨子山著书讲学,被誉为“泉南名贤,紫阳高弟。”
到了明代,该书院得以发展,为兴盛时期,屡出名宦。黄钺(石崖),“抱经蕴艺为一时,名士取正德丁卯(1507年)乡荐,遂倡文声。”“终身不仕”,在书院讲学,“教育学生,尚德修实践之学,人才辈出。”滨海一隅之士子,会集于此,对黄的讲学,赞叹不已。郑普(字海亭,嘉靖壬辰(1532年)进士、云南知府)、李铛、许拱(壬辰岁贡,华亭训导,广德教谕),李易、张奋、许享、许组绶、许之弟)、张邦达、李绍、伍典皆从之黄钺之门人。嗣后,许继绶(许组绶祯(张奋之弟),郑庄(郑普之弟),李铛之子文鲁、文缵(字南黎,嘉靖辛酉1561年举人,湖广常德府同知),林佑、李益、许质,郑普门人张榜、余波、郑普之侄欲奇、欲宗,郡吉士吴复清、杨贯、王祯及万历甲戍(1574年)进士洪有声,均读书于此。
黄钺之孙华瑞、华秀“唯谨灯书不夜分,不休讲诵,不究理不止”;“攻苦茹淡,伯仲相助。”万历戊子(1588年)同荐为乡举人,翌年登焦兹榜进士。“祖孙联第,兄弟同榜”,而名藻一时。伯任南京国子监学正,称“端凝善教”;仲任浙江道监蔡御史,以清廉直谏著称。昆仲被称“南国双贤。”黄华秀上疏“定国体,阻矿税、雪楚藩、罢枢辅、录谏臣、防倭寇”六表,有“搢笏动南山,弹文惊北斗”之概,至今仍在民间传颂。
千余年来,该书院几经坍塌,几经修葺,现存书房遗址数处。至清代,文风鼎盛,如今山中古迹多数为乾隆,道光年间的遗物。“自乾道谆熙,而后历元明以来,士之谈理学者,必以朱氏为宗。我国朝崇儒重道,以配享文庙,至跻诸儒,而上班十哲,祀典之隆蔑以加矣。”
为纪念朱熹的“过化”功德,在建丛林胜概的清水岩的同时,又在“瑰玮绝特之处建朱祠,以景行高山,人心向往”。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四都绅士率争先竭力捐赀,以充其费。于是乃购材鸠工,诹吉经营。”择以“大石蹲踞如犀象,远观如鸟跂翼欲飞”为背景,“以望语江渺弥万顷,一碧风帆往来。而太武远峰,夜月朝烟,晦明出没,俨若方壶,蓬莱隐现,变灭于裨瀛之外也。以其地胜比祠尤最,故仍设朱子神主以配焉。”凡天下佳山水,往往为二氏之宫所据。闽海朱祠之盛,当不以山水之美,专归二氏,可谓知所崇奉矣。“况清水一湾新庙翼上,士人踊跃从事,如营私室”。(朱文)“公之灵者,思其人尊其道。桑梓敬恭,闻风兴起,则斯祠之建。”
乾隆四十九(1784)年,“宜更迁移善地,以培植一方人文,振兴人材。”“况吾侪崇奉先师之地,遂决计移徒,欲折旧祠以成室。”“即告诸同志随力捐输,再成胜事。十年之内,一鼎建一更新,非夸耀盛事也。”择建于明郑海亭暨绅耆书馆地西侧,“亦欲使形势上乘,崇奉攸宜,他日地灵人杰,都人士相与奋兴,振励于其间,以无负斯举之意,此则余(洪应心)之望也。”
道光七年重建兆元阁朱子祠,“裁择气象峥嵘,规模轩豁大观也。朱子祠建于此山,始自乾隆癸已(1773年),寻以卜地未定,迁徒再三。嘉庆辛酉(1801年),移建乎山南之麓,而旧宇重构。并修五圣祠、菩萨观,为都人士宴集之所。
杨林书院于清代所出进士,名宦、乡贤、举人、秀才颇多,因世远年湮,资料不全,无法罗列,兹就众所周知的,乾隆壬申年(1752年)进士洪应心。并授河南陈州府事。嘉庆庚午科(1801年)进士卓诚之。道光甲午科(1834年)中式举人许廷圭(号瘦生),恩贡生许永清以见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