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南安县基督教的概况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清咸丰8年,英传教士杜嘉德到安海设教后,即至南安官桥、文斗、丰州等地传教。1867年首设教会于官桥,1880年设教于溪美,1882年设教于石井,1886年设教于洪濑,1893年设教于诗山。数十年间,在全县各地设教堂共三十二处。现将这五个重点教会发展情况分述如下: 一、官桥教会 官桥教会,辖属岭兜、黄山、后埔坪、深坑四个支会。官桥地处晋江南安交接点,是福泉厦交通必经之地,亦是南安沿海地区的中心。1867年英传教士杜嘉德到官桥设教会。租借官桥乌厝桥头石楼一座,以顺源典铺为宣道所,1868年正式成立教会。首任传道由安海信徒郑爽、苏班、傅宽等三人担任。郑爽是安海境的更夫,嗜好鸦片,烟瘾甚深,群众不与往来,信教后改除烟僻,人人称奇赞扬,从而认真研究真道,而得教会培养,派任官桥教会传道。教会初至官桥,发展缓慢,十数年间仅有丁溪、谢淡、王评、蔡颜、李泉等人信教。1875年分设教会于大盈林某之屋,1881年移迁文斗,1881年安海教会又派吕逢时、周彦水、柳东沟、柳鸿明至官桥任传道兼办学校,利用亲近学生家长招引信教,教徒逐渐增进。1889年英公会派许声炎来官桥,许经常下乡布道,信徒人数增进,教会遂呈蒸进之势。不久许声炎调任安海教会牧师,英公会即派柳东沟吕原湿高同交、吴风炉先后至官桥传教,丁文奏专办教育。1900年吴风炉死于疫症,英公会又派吕九扫、许秦伯、倪新友为传道。1902年倪新友向英公会传教士韦玉振申请,计划在官桥建筑礼拜堂。经准许后,即购得五谷圩西隅李郊之园兴建礼拜堂。1904年倪新友亡故,继任传道有张选材、杨约西等。1908年官桥教会与安海分立为堂会,杨约西为首任牧师,设支会于深坑后林,1919年迁设磁灶,并办学校。1915年黄子云任官桥教会牧师,黄任内廿年,重视教育事业,扩建男女学校各一所,即启明小学和启秀小学。当时适南北军阀混战,官桥地处在交通要地,土匪民军出没,官桥适当其冲,黄紫云出面应付,群众得保护,因之信教的人日增,教会大发展。1937年加聘吕俊仁为传道,分设支会于黄山、深坑、后埔坪、大霞美、岭兜。1938年建磁灶礼拜堂,1940年聘林兴年为牧师,林专长青年培训,经常开展青少年培训工作,一方面将金井“闽南圣经学院”学生带一部份至官桥设办查经班;另一方面于1941年成立青年团契会,并举办青年夏令会。参加青信徒约有200人。当时选出周明照为青年会会长,黄秀敏为付会长,林兴年、吕华卿、黄希哲为顾问。1942年增聘谢志伟为传道,谢夫妇专长儿童工作。筹办儿童主日学校,选出张子贤为校长,李德宽为教员,创办儿童夏令会,参加儿童近百人。林兴年并在磁灶、黄山开展青年事工。该年举行官桥设教七十五周年庆祝大会,磁灶分立为堂会,深坑大霞美划归为支会1943年林兴年病逝,教会由谢志伟负责。1948年谢志伟离任,郑推求继任为牧师。1951年重新翻建礼拜堂。1954年请永春恩典院陈一灵来官桥主持奋兴会,参加听众千余人。1957年举行盛大的设教九十周年,圣殿落成,按立吕俊仁为同理牧师的三大庆盛典,党政机关团体各界人士参加庆祝,解放军放映电影祝贺。1957年陈一灵被政府逮捕,郑推求亦戴上反革命帽子,判处管制,并赶回原籍同安。邱秀銮亦辞职,教会乏人主持而停顿。1962年聘李鸿礼为传道,教会恢复正常活动,李鸿礼兼任南安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筹备委员会的工作,在全县教会开展三自爱国教育,领导信徒高举爱国爱教旗帜,办好独立自主三自的教会,投入祖国社会主义建设。1966年文革开始教会被闯击,传道李鸿礼、长老林金瓦、冯美云被游斗。李鸿礼被赶出教会,下放农村劳动。教会财产被没收,信徒被迫参加学习班,林金瓦、冯美云被处苦役。粉碎四人帮后,宗教政策得落实。1981年七月,官桥教会被批准开放,礼拜堂归还教会,信徒同心协力进行维修。12月26日圣诞节日举行复会开堂典礼,大会由县基督教三自爱国会负责人李鸿礼主持,南安县委统战部领导同志洪维润、许世狮,县人民政协秘书洪成宗同志,官桥镇书记黄剑峰同志出席讲话。福建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付主席,福建省基督教协会付会长郑玉桂,特由福州赶来参加盛典并在会上讲话。泉州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付主席刘锡聪亦出席讲道。李鸿礼复任传道之职,参加大会信徒有一千二百余人。1983年李鸿礼由福建省基督教协会按立为牧师。1983年冬宗教政策在省、地、县政协落实小组的推动下和各级党政的支持,长期被占用的房产,得以完满的解决。教会围墙重新翻建,信徒宗教生活得到顺利进行。 二、溪美教会 溪美教会,辖属英都、东田、大宇、南厅、大霞美、榕桥等六个支会。 溪美地处南安中心,是沿海内陆的交通要道。英公会在安海、官桥设教会后,积极向山区传播。陆路方面以安海、官桥为基地,经常派人至溪美传教,水路方面,特造船舶定名为福音船,专供传教士进入溪美、安溪传宗之需。1878年英公会派陈名标、李结义乘福音船至溪美,在四乡布道售书。1880年春租贷直街黄衙店屋为讲堂,历任传道有陈名标、李结义、郑爽、吴勤、周颜水、叶联登、高同交、周、吕孙庆、吴题名等。1894年会务大进展,信徒增加,重购山头之地建礼拜堂,兼办崇德小学,为溪美最早的学校。吴题名离职后由陈坤全继任,教会渐臻美备,即向四周开展。1885年派郑有猫、李结义往英都传教,慕道信众甚多,其中有吸鸦片者12人,赌盗者一人。他们信教后遵教规戒烟戒赌。胡乃抱任传道时办养正小学,陈言廉在读书时信教。同年5月英公会派五人至东田传教,首先在客店为讲堂,后租得店屋为教堂。历任传道有郑有猫,洪乌炮、陈、张印、张乌束、谢成章、吴万鸿等。1908年人数增进,即向甘露坑陈姓永租得民屋修改为礼拜堂。1897年设大宇教会,传道由英都、安溪、溪美等三堂传道轮流兼任。1899年派李秋金、蔡基雪、王冷水、陈奕扯相继为传道。1919年建礼拜堂。1920年办养志小学,会务大为发展。 溪美教会原属安海,后属泉州,1899年划归安溪,1907年与东田英都、大宇、联合为溪美堂会。首任牧师陈坤全,1913年请吴炳耀任传道,是年冬按立为牧师,吴烟耀离任后,历任牧师有张选材,张天与,传道有黄管书、蔡德芳、蔡擅长手提琴,经常下乡至各学校演唱,吸引人心。1942年聘陈无穷为牧师。1953年陈无穷参加永春恩典院陈一灵所主办的传道牧师退修会,并邀请陈一灵来溪美主领奋兴会。1957年陈一灵被逮捕,陈无穷亦在1959年戴上反革命帽子判处管制,被赶出教会,教会乏人主持而停顿。1962-10-14日聘阮阳和为传道,恢复宗教生活。1966年文革开始,教会被闯击,财产被没收,阮阳和被批斗,教会宣告结束。粉碎四人帮后,宗教政策得到落实,信徒自发在家中聚会。1981年7月溪美教会得批准开放,并成立堂务委员会。陈无穷为主任复任牧师之职,林业煌任付主任。收回礼拜堂,政府拨出租金壹万元作维修费,英都旅海外华侨洪思恩献万元,翻建礼拜堂。1983年12月圣诞节,举行首次联合礼拜,信徒近千人。 三、洪濑教会 洪濑教会,辖属九都、小罗溪、芸美,四都、丰州五个支会。 洪濑为南安县最大集镇,是泉永德交通要地,人烟稠密。1880年英传教士杜嘉德和安海教徒郑爽、陈强等至丰州、洪濑传教。1886年元月即在洪濑设教堂,首任传道有吴封波、吕基成、丁文奏、吕文虔等。五年间,只有戴志、吴悦侯岁、杨涉、董投、傅聘等人信教。1891年英公会派吴中行至洪濑传道,吴中行重视教育事业,创办男女学校。时适民军土匪混战,吴中行向英公会领来教友挂牌,谁家挂牌,民军土匪均不敢侵扰。当时群众为了避免遭难,纷纷参加教会,信徒增至数百人,为洪濑教会前段历史最兴盛的时代。租贷民屋不能容纳,英公会拨款建礼拜堂。1900年自立为洪濑堂会,辖属九都、小罗溪、河市(后划为泉州)千金庙(后划为诗山)等支会。吴中行为首任牧师,1901年有华侨信徒谢允成,因其父别世,吴中行为其主持丧事,谢允成把节约的费用二千元,献给教会办学校,并用谢允成之父姓名谋出,称为谋出学校。吴中行又出洋至菲律滨、爪哇募捐二万元,建筑校舍和牧师住楼各一座。1917年增设芸美、四都支会。吴中行离任后,历任牧师有贺兆奎、洪罗文、杨景希等。杨景希任牧师之间,四都院前信徒王榜因受匪缚票逃脱,献白银千元,建新式礼拜堂一座。尔后刘镜湖任牧师,解放后刘拥护三自爱国运动,为南安四个牧师唯一没有介入恩典院的一个牧师。文革前刘镜湖病逝,教会乏人负责而停顿。文革后,洪濑信徒自发聚会,同时全体信徒同心协力进行全面维修旧教堂,于1983年圣诞进入教堂过宗教生活。会务由义工王伯伦负责,吴中行任内建筑的校舍。现吴中行之孙吴伯龄在港经商,来信表示为纪念其先祖在洪濑服务教会和教育事业,拟把原来这二座楼房翻建为吴中行纪念楼供教会办工厂,为教会自养和祖国的四化建设而作出贡献。 四、石井教会 石井教会:辖属溪东、下店二支会。石井为南安沿海巨镇,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船舶出入十分利便,英公会在安海、官桥设教后,遂至石井宣传教义,首批洗礼进教者有下店赌盗黄注来,东滨小偷陈、苏内陈不等。黄注来等信教后戒烟戒赌,遵照教义脱胎换骨,生活面貌全改变。施洗主礼人是英传教士宣为霖,不久埭头郑炮、郑焙、郑速、古井乡郑祖、郑池、郑利,东滨村陈鲞陈返、陈千、陈阔、陈圆等亦相继洗礼进教。1882年东滨信徒陈强献己厝为教堂,正式建立教会。首任传道有苏班、郑爽、吕原湿等。十年后教会认为东滨乡小地僻,谋设于石井,租得石井郑国泰民屋为教堂。1895年兼办男女生学校,男生学校为培英小学,女生学校为培德女学。传教有杨怀德、张选材、吴勤等,教会工作逐渐发展。1906年与安海分立为石井教会,辖属霞店支会。历任牧师有黄日增,陈坤全、吕天亮。1923年厦门教会将莲河、溪东二教会划归石井。1928年吕天亮前往南洋募捐翻建牧师楼、吕离任后由陈谦逊任牧师。1941年黄学哲任传道,1942年潘醒吾为牧师,1948年魏舜琴为传道。1953年因金门炮击奉令停止聚会,有形式的宗教生活虽停顿,无形式的宗教生活仍在信徒家中坚持。1979年宗教政策落实后,各乡信徒自发家庭聚会点。有石井、后店、下店、东滨、田边、苦山、郭前、溪东等处,信徒人数约千余人。1983年12月、石井、溪东教堂批准开放后,通过信徒的同心协力的维修,已于今年八月进入礼拜堂过好宗教生活。华侨洪恩惠关心家乡教会,捐献巨款向省三自爱国会购买圣经圣诗三百五十付,分赠给信徒,并献美元四千元来厦门购买个人半沙发椅400块,供信徒聚会之坐椅。华侨洪恩惠还要独资建一座可容纳千人以上的礼拜堂和住宅。溪东教会旅外信徒李金塔的夫人,以及李明聪、李明经、李文治等亦捐献巨款新建溪东礼拜堂,已剪彩奠基,工程正在进行中。 五、诗山教会 诗山教会:辖属后坑埔、码头、蓬华、梧山支会。诗山为南安山区最大集镇,亦是南安著名的侨乡,英公会在泉州、永春、安溪建立教会后,有意设教于诗山。但因诗山有一座凤山寺,供奉保安圣王,闽南各县来寺进香者甚众。而诗山群众不少人经营佛像,佛龛、佛灯、佛旗、平安符,以及贩卖食品等,年年香期都以此为生,因此英公会曾数次由溪美、安溪、永春派人到诗山讲教送书,但群众对待十分冷淡,无人相信,要设教无从入手。至数年后,安溪仙宛福康人陈兰结到诗山街经营糕饼店,仙宛教会工友王闭来诗山店中与他谈道,并邀请陈兰结于星期日至仙宛参加礼拜。不久陈兰结全家都相信,为诗山最早信教的人,亦尽力筹设诗山教会。1893年英公会派黄额为诗山首任传道,到诗山山头街租贷打铁巷黄耻之房屋为教堂。但数年无人接纳,英公会劝陈兰结放弃商业,就任诗山传道之职。陈兰结因到诗山己久,远乡近邻和他来往者甚多,陈兰结向他们宣讲教义,就有不少人相信。1897年首批洗礼进教者有梁观,叶发、叶登坛、叶贻抒、盛享福、盛丕承等六人。陈兰结利用夜间开堂,布道招引不少人来听道。嗣后,信教的人不断增加。1898年英公会派陈兰结至安溪湖头教会工作,康钞继任传道。1899年林潜道任传道,信教的人已不少。信徒大多数是全家信教除星期日礼拜外,每天晚在自己家中亦举行家庭礼拜。信徒不少人肄业于泉州圣道书院。1908年分设教会于码头,1909年信徒捐献2000元,购买黄家宅地建礼拜堂和住楼。1912年与永春分立为诗山堂会,首任牧师林潜道,教会日趋发展。林潜道重视教育事业,亲往菲律滨、印尼各地募捐巨款,创设思齐男女生学校,为社会做出贡献。学生家长不少人信教,会务迅速发展。林潜道任期间又增设后坑埔蓬华梧山三支会,并增聘陈清泉为传道,次年按立为牧师,林退任蓬华支会,后任后坑埔教会之职。1953年陈清泉因参加披着宗教外衣的伪军官太太陈一灵所主持的永春恩典院,并邀请陈一灵到诗山主持奋兴会,1957年陈一灵被逮捕后,1959年陈清泉判处管制,教会乏人主持而停顿。粉碎四人帮后信徒自发聚会,通过加强三自爱国教育,多数信徒参加了三自的教会,拥护三自爱国的信徒叶传亮、盛彩云大胆负责教会修复的工作。信徒的转变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支持,1983年12月7日诗山教会被批准开放后,热爱家乡的华侨李碧霞(诗山官步人)林春花、吕底亚(诗山梧山人)三女士捐款万余元重建了破烂不堪的教会。1985年12月2日举行复会开堂典礼,大会由县三自爱国会主席李鸿礼主持,县委统战部和诗山镇党政领导各界人士参加盛典。许世狮同志代表地区宗教处县委统战部发表热情亲切的讲话信徒满心感激党政领导的关怀和支持,决心要继续高举三自爱国旗帜,进行三自再教育,维护三自爱国运动,做一个爱国爱教的信徒,办好独立自主三自的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