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斗争的根源
南安不幸,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时候,出了两个人物:一为诗山陈联芬,位居国民党福建省党部主任委员;一为丰州吴春晴,职任三青团福建省支团部书记。当时他俩各存加冠晋禄野心,想在原籍南安,捞取政治资本,树立势力,制造威望,因而不惜机会地在南安政、教阵线以及各阶层,建立反动党团组织,以便为其野心效劳。制造了你争我夺,互相倾轧的南安党团斗争的局面。
(二)斗争的形成及其人物
陈联芬一入党门,即以南安为基地,在他的控制下,掌握县党部的人物,均以诗山人为原则,初是林瑶琨,继是梁清钧,再是陈泰,这三个人先后担任南安县党部书记长。一脉相承,操纵南安县党部基层组织区党部区分部,遍布南安各角落,为时二十多年。抗日战争时期,沿海中学内迁,如培元迁九都,晦鸣迁英都,养正迁岭兜,泉中迁后坑埔,民生农校迁罗溪,加上原有的县立中学、成功中学、南星中学、南安师范等,南安共有九所学校。1942年冬,吴春晴以各中学三青团的区队组织为基础,在溪美建立三青团南安各区队联合办事处。派吴鸣海为主任。当时吴在南安正受县党部书记长林瑶琨的排斥,无枝可栖。当上三青团主任后认为是他立足县城的大好机会,于是即举此招牌,大力向市镇发展的溪美、洪濑、水头、官桥、丰州、金淘等地,发展社会团员,先后成立区队。1943年夏,吴鸣海秉承吴春晴意旨,列举了回国华侨翔云人梁后宙,码头刘筠声,英都晦鸣中学校长王岫松,水头南星中学校长林则务,连吴本人计五人,报省核派为南安分团筹备处干事会干事,准备成立分团筹备处,并利用梁后宙在新加坡与省支团干事长黄珍吾的旧好关系,请派梁为主任干事,吴本人任书记。1944年春筹备处成立了,由于区队长的人选,都是吸收一些有实力的乡镇长或人士担任,如溪美陈玉俊,东田黄作民,大宇李成云,英都洪维贵,美林黄文辉,金淘方国安,码头吕基范,罗溪黄盘根,洪濑蔡天民,丰州黄昆,玲苏苏鸿谟,象峰吕承葛,官桥黄秉清,水头吕择从,岐山谢英才,榕桥花叶青,石井李湘,乐峰潘文堂,深坑王鼎唱,琉塘戴佑云,九都陈敲来,大盈林智卿等,所以阵容壮观。1946年夏,县分团筹备处,召开第一届团员代表大会,票选吴鸣海、吕泽源、林则务、陈四轩、陈天儒、方国安、吕达民七人为第一届干事会干事,黄澄渊、蔡天民为候补干事,正式成立南安分团部。在几年之间,南安县除诗山、蓬华没有三青团的组织,丰州、岐山没有党的组织外,其余乡镇的地方势力,可以说三青团与国民党是平分秋色。
(三)斗争的开始及其重要事件
1、县党部内部的分裂
吴鸣海原为南安县党部执行委员会委员,三青团办事处成立后,他不但无心做党部之事,同时拉拢其他执委离党加入团。如执委刘筠声与吴春晴关系甚好,吴就上报支团,派他为分团筹备处干事。谢仲立虽身为县党部执委兼干事,但与书记长林瑶琨,意见相左,时常发生磨擦。吴就乘机拉谢加入三青团。分团筹备处成立后,吴即选他任分团第三股股长,同时执委陈四轩亦被拉入参加三青团组织,此时县党部监察委员会,常务监察方国安,亦与林瑶琨合作不来,转入团方。1943年吴鸣海又进一步利用刘筠声与省党部委员林一鹏的关系,以及方国安与梁龙光的关系,他俩派前往永安向省党部控诉林瑶琨的不法行为。而后,县党部召开第二届党员代表大会,重新选举执监委员会委员,并指派梁清钧为书记长。
2、县临时参议会成立前的斗争1943年初,福建省政府颁发各县参议会组织法及参议员选举法,南安接到此项命令,即着手办理参议员选举。党团两方,皆以此乃为今后全县民意议事机关,非争不可。各乡镇在选举议席时,即排列双方对抗阵势,大事竞选,但情绪并不十分激热。至于议长人选,党方支持陈拨萃为议长,吕仲驹为副议长,团方支持王岫松为议长,副议长暂无提出。后来省方改选举为函聘,正副议长指聘陈拔萃、刘筠声担任。参议会的职权,只有询问权与建议权,而无选举权与复决权。这场斗争,只有暗潮,并无露骨。后来双方均致力于讨好陈拨萃,所以陈在当时,成为南安第三派的地方势力的首领。
3、民选乡镇长、参议员、乡镇民代表会主席、保长、保民代表的斗争。
1946年春乡镇长等缺,实行民选,党团双方,均以为要有乡镇长。参议员胜选的把握,必须先在保长、保民代表、乡镇民代表会主席,选中自己人。所以基层一开始选举时,双方就剑拔弩张,明争暗斗,各乡镇党团的骨干人员,都不分昼夜的出发部署,拉拢的拉拢,打气的打气,拉票的拉票,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党的梁清钧,团的吴鸣海,也都亲临各乡镇指挥,他们不是轻装上阵,而是率带卫士、荷枪实弹,如临大敌,其势凶凶。尤其是乡镇长、参议员的选举,斗争更加激烈,表现于抡代表,关代表、列械相防,甚至闹到流血。如团的陈玉俊与党的陈存愿,在竞选溪美镇长时,镇山的保民代表洪锡汾,溪美的保民代表黄和妙两人,皆为当时被关的代表。东田乡长是团的陈清河与党的黄衍周竞选,只因斗争甚烈,所以梁清钧、吴鸣海均事先前往部署,双方均列械防御,美林团的黄玉华和党的黄则川在竞选乡长时,即闹到流血。檀坝村有个名叫后山双的,就是死于其事,弄的不可收拾,结果使双方的候选人皆自动退出,后选属于中间人士的美林人黄果华任乡长。此外其他乡镇也有类似情况发生,不再一一列举。总之,这一回合的斗争,团方占了优势,党方处于劣势,因此陈联芬就于1947年春,把梁清钧调到省党部,调东石浔美盐场场长陈泰前来接任南安县党部书记长。
4、选举国大代表,立法委员的情况
一九四七年选举国大代表时,南安首先出面竞选的是陈拔萃和陈台拔两人,后来再增加陈联芬。他们都不是团方的人,而陈联芬在党方的全力支持下,势必当选。所以团方面,也就顺水推舟,同意投选陈联芬。立法委员的选举,是以专区为单位,候选人晋江黄哲真,惠安连谋,南安吴春晴,永春郑揆一,安溪叶道渊,他们都到南安争取选票。如果以组织关系办事,南安党方是会支持黄哲真,团方是支持吴春晴。但是由于选举国大代表,团方既然支持陈联芬,因此,当时党方的态度,亦以投选吴春晴为原则。这两次的竞选无甚斗争。
(四)斗争的末稍
一九四七年下半年,南安党团,奉令办理合并。省派陈泰、吴鸣海为正副书记长,命令党团双方办理移交,吴鸣海移交后不当副书记长职务,到泉州开大中行。陈泰留任党团合并后的县党部书记长。党团合并后应加以一番整顿,但陈不顾此事,乃全心全意做生理,统委会成立后,只开会议一次,林瑶琨也办理诗美汽车路公司之事,当时的思想虽然以大家发展个人经济为重,但党团双方,仍有深深的裂痕。斗争的事件,还是层出不穷,倘非早日解放,南安的范围内,还是要遭到许多的祸害。南安党团之争,实质可以说,是国民党内部,中统与军统之争反映到南安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