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泉台人民为统一祖国所作的贡献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一) 台湾自古是祖国神圣领土的一部份,为闽海的屏障。我国史书上称之为“瀛州”、“东瀛”、“岛夷”、“流求”、“台员”“鸡笼”、“北港”等,明代末期统称为台湾。 台湾同胞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一部份。早在几千年以前,台湾同大陆即有共同的新石器文化关系。三国以后,大陆沿海,特别是泉州人民便相继迁徙台湾定居。迄今祖籍闽者占全台湾汉人的百分之八十三强,其中泉州人就有百分之四十四。他们同台湾本地汉族和高山族人民共同肩负着保卫台湾和反侵略斗争的光荣任务。同时,共同协力开发台湾、建设台湾,故而形成了今天海峡两岸如此密切的宗族关系、血缘关系。宋元时期台湾正式设立了中国的行政管理机构,即泉州所辖的澎湖巡检司,更加密切了泉台关系。明天启中(公元1621一1627年),南安石井的大商人郑芝龙曾同海澄人彦思齐及他的徒弟随从杨天生、陈衷纪等二十八人登上台湾,在台南开辟根据地。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福建旱灾严重,民饥无食,郑芝龙同福建巡抚熊文灿共同商定,以商船载运闽南灾民数万人到台湾垦荒定居,其中不少是泉州沿海地区人①。福建的大量移民,有力地促进了台湾经济建设的发展。 正当台湾从原始公社制向着封建社会发展倾向越来越显著的转折时期,欧州正处于封建经济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素发展时代。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殖民者,为着劫夺落后地区人民的财富,扩大其资本的原始积累,积极向着美州、非州和亚州各地区伸张殖民势力。美丽富饶的台湾岛也同时期沦为荷兰殖民者宰割掠夺的殖民地,受到外国侵略者的觊觎侵略。从此台湾人民受到荷兰殖民者惨无人道的经济掠夺,农民的土地权全部被剥夺,成年累月地被束缚在荷兰东印度公司霸占的土地上面,依附着荷兰殖民者而耕作,还要按规定缴纳各种繁重的实物地租和各种关税,生活极端困难,处处受到殖民者的监视和压迫,每天吃不到半斤的粮食,同时还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由于挨饿和受苦,成千上百的台湾同胞,活活被折磨而致死。所以:“数以千计的可怜的和无辜的农民被残忍地强迫离弃他们的田地、牲畜、房屋、器具而携带妻子,到处流浪。他们的家宅,被夷为平地,大量的谷子被烧毁了。中国农民被逐出了村子。”②台湾人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不但侵夺了台湾人民的经济利益,而且侵夺了大陆人民的经济利益。他们经常截击中国商船,用武力威协中国,在我国沿海做尽了屠杀、掠夺、焚烧的罪恶行为。特别是大陆渔民往台湾捕鱼,施加繁重的人头税、鱼税、出口税以及种种高压政策,激起了大陆人民的无比愤怒。 富有革命传统的中华民族,燃起复仇的烈火。大陆人民和台湾人民一致认识到:荷兰殖民者对台湾的侵略统治,不仅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而且破坏中国人民的和平生活。他们多么盼望能驱逐侵略者,收复台湾! 收复台湾是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的共同呼声。早在公元1652年9月7日,台湾汉人郭怀一就组织一千余名群众,进行半个月的武装起义,他们袭击赤嵌街,在街头放火,搞乱殖民者的视线,狠狠打击了殖民者的嚣张气焰。使荷兰殖民者在忿怒的中国人民面前,惊慌失措,丢盔弃甲,四处逃命,精神上受到第一次的威胁。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却充分表现出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精神和反侵略的革命传统。 公元1661年阴历3月23日,我国民族英雄郑成功在中国沿海军民的拥护下,依靠南安水头人何延斌所捐献的台湾海图为路线,带领着二万五千余人军队、大小战船数百艘,由金门料罗湾出发,经过十几昼夜的海上博斗,终于于4月30日上午胜利抵达台湾。郑成功军队到达台湾时,台湾汉族和高山族人民纷纷前来欢迎,主动驾驶出能在浅水沙滩和泥泞地上行驶的牛车,帮助大军将士迅速上岸。荷兰殖民者曾十分妒羡地说:郑成功派士兵登陆,“随即有几千个中国人出来迎接他们,用货车和其他工具帮助他们登陆。这样,不到两小时,大部份军队已进入海湾,几千个士兵已经完成了登陆。”③当郑成功队伍到达台湾后,台湾汉人纷纷离开荷兰殖民者管辖内的地区,用桨和棒、弓箭、大刀打击追捕他们的侵略者,台湾高山族同胞也纷纷起来造反,被骗入教的高山族人民组织起来捣毁教堂,烧毁圣经教义等书籍,用实际行动支援郑成功军队向荷兰侵略者进攻。同时还机智地想出各种办法,配合大军狠狠打击荷兰侵略者。郑成功军队在台湾各族人民的协同作战下,勇敢地用弓箭和大刀、枪炮打败了掌握先进兵器的侵略者,迫使荷兰殖民者在公元1662年2月1日在投降书上签了字,从而使台湾结束了荷兰侵略者三十八年的殖民统治,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中来。 郑成功率军东渡,收复了美丽的宝岛台湾,但是,这时大陆和台湾仍然在两个对立政权统治下,处于分裂状态中。国家的分裂,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人民的生活,特别是沿海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要求结束分裂局面,重新统一祖国,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十七世纪末,清朝政府政权进一步巩固之后,一方面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发展生产,为巩固所取得的政权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为实现国家的全部统一,防止外来侵略的颠覆,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的统一战争。台湾回归祖国,对郑氏政权的战争就是其中的一个。公元1683年阳历6月,清政府派熟悉郑氏内部活动的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大将军率领大陆军队,从福州出海,攻占澎湖,于鹿耳门登陆。由于施琅正确地执行了康熙帝剿抚兼用的策略,使得“台湾兵民莫不解体归心,惟恐王师之不早来”。④台湾上层领导集团中刘国轩也率军归清,郑克塽“遵缴册印而举国归降焉。”⑤台湾回归得以顺利地统一,使辽阔土地的中国迅速形成一个空前浩大的民族大家庭。 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祖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有力地促进了台湾的经济发展和历史发展。他采取了分兵屯田的政策,开发经营,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大清帝国统一台湾,进一步巩固祖国多民族的统一大家庭,同时沿用历代的“轻徭薄赋”,招徕流亡人口,进行开垦建设台湾,使台湾从原始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 泉台人民对于历史上收复台湾、统一祖国作了很大的贡献。首先,驱逐殖民者,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便是泉州南安石井人。他率领着石井的郑氏家族,以及整个东南沿海的军民一起奔赴台湾驱逐侵略者,为祖国的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南安水头人何延斌,明末清初曾任荷兰侵台总督揆的通事。后跨海投靠郑成功,协助郑成功复台,并献上台湾海图,是郑成功完成复台逐荷大业的有功人物。南安石井人李启轩,曾任明朝都司,后归郑成功部,石井的大多数乡人跟他一起随郑成功南征北战,转战闽、粤、江、浙、清顺治十八年又随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大将军施琅是泉州晋江人,他不畏艰险,率领大陆军民,(大部份是福建沿海军民)为清朝取得台湾,统一全国立了大功,康熙帝亲自为他写了“御制褒章”,同时写了一首诗把施琅比作伏波将军马援,把收取台湾归功于他。其次,攻台船队的主力大部份是泉州地区人,据《台湾外记》记载:“平澎台诸将姓氏”中,泉州人就有二十一位;散见在其他史志上还有十五位,共三十六位。他们是泉州晋江人吴英、林贤、曾成、李廷彪、阮钦为、洪范、黄曰、林达,以及施琅的亲属施芳、施朝勋、施世、施世忠、施世骧、施世骥、施世骠、施世骅;泉州同安人陈昂、吴升、施应元、郭新、吴楠、张正;泉州惠安人胡泮、黄瑞、曾春、洪忠、徐日升、曾维勋、曾捷、陈恕;泉州南安人苏虎臣、李智、郭国(后改名世耀);泉州安溪人林孺、陈儒、李日煜等。鸦片战争之后,泉台人民更是肩并肩地同侵占祖国领土的美国、英国、日本、法国侵略者作坚决的斗争。他们互相支持,共同抵御侵略者,为祖国领土的完整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二) 泉台人民历史上为台湾回归祖国所能作出贡献的原因,主要是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密切的血缘关系形成的。台湾岛是我国大陆东南海中的第一个大岛,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紧密相接,自古以来来往频繁。从福建福州至台北淡水仅一百三十浬,从福建厦门至台南安平港仅一百四十七浬,航程极短,一天内即可抵达。泉州地区的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料罗湾,在明清时期,都是通往台湾海峡的良好港口,特别是围头湾的石井港,是当时东南沿海一带走私商船最活跃的港口,也是泉台人民经常往来的出入口。石井位于南安县的南端,南面临海与金门相望,明末即为郑成功反清驱荷根据地。目前在石井镇还现存有郑成功练兵的水操台遗址和“海上视师”的石刻。郑成功收复台湾,从料罗湾发出的大部份船只,都是从石井港集聚。 优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有利条件,从而促进泉州沿海人民能全村、全族、全家地移居台湾。庄伟玑、王连茂两位先生编辑的《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为我们提供很多珍贵的资料。最早徙居台湾的泉州府属移民是北宋末南宋初的德化城郊苏姓。⑥元代永春山古和南安丰州的陈姓均有族人迁台。明嘉靖年间晋江安海颜姓、惠安东园庄姓三人迁台。⑦明清时期,南安丰州北门街长寿埔的“燕山黄”裔孙黄基源,迁居台北,开发台北“黄厝村。⑧南安城关长布村大批灾民移居台湾,在台湾“长布”村繁衍成数千人大族。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晋江县安海的颜开誉,携眷赴台,生下两子,成为台湾安平颜姓的开基祖。惠安县东园人庄诗与兄渡台谋生康熙初晋江石壁乡玉山林姓十一世四人往台,家眷均留大陆,⑨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南安玲苏乡苏泽恩等人,带领族人移居台湾嘉义县开发“苏厝”村。⑩雍正年间(公元1723年)南安码头枫树村开基祖林汝奕的第三子林景迪,迁移台湾莲花县定居后,开发“枫树村”。(11)乾嘉之际,往台的晋江人粘粤、粘恩兄弟被尊为台湾粘姓的开基祖。唐初献桑园建泉州开元寺的黄守恭后代——安溪参内黄姓从康熙至嘉庆的一百五十八年间,至少有三、四百人迁居台北的淡水,到三十五世黄宝,于道光元年间到台北的淡水山区定居,被尊为该地黄姓的开基祖。(12)道光年间,南安丰州人吴全率领乡亲到台湾莲花县开基造城,建立“吴全城”。(13)南安梅山乡人到台湾嘉义县定居,开发台湾“梅山村”。南安城关大埔人到台湾开发“大埔村”等。移居开发台湾的泉州地区人除沿用祖籍地名外,还繁衍成大宗大族。如南安的“美林派”、“庐山派”、“荣观公派”等。以上事实进一步说明大陆与台湾是一衣带水紧相连,泉台人民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从而促进了泉台人民为台湾回归祖国所作出的贡献。 (三) 三十七年来,台湾与大陆人为的分裂局面,给海峡两岸人民造成莫大的痛苦,给我们国家和民族在政治上、经济上造成了无可估量的损失,这是一个令人遗憾的历史悲剧。尽快地结束这种分裂的局面,实现和平统一,是台湾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迫切愿望。 历史在发展,形势在变化。目前,我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为和平统一的实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展现了光明的前途。从一九七九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对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明确,愿意在统一的前提下,尊重台湾的历史和现状,即“三不变”;台湾的现行制度不变,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 全国政协六届二次会议召开时,邓颖超主席曾在会议上讲话指出:“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是海峡两岸各族人民共同关心的大事,我们关于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和设想,早已昭告世界……。同时,也希望海峡两岸同胞和港澳同胞、国外侨胞积极加以推动和促进。”“统一祖国后,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实行与大陆不同的制度。”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又通过“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决议。为统一祖国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党的这种决策,受到世界人民,包括台湾各界人士的普遍欢迎。台湾各界人士要求统一,要求与我和谈,实现“三通”的呼声日益强烈。在这种历史发展趋势的面前,台湾当局态度出现了一些变化,以不同方式对我和平统一方针政策作出反应,并表示了和平统一的愿望,进一步缓和台湾海峡的局势。 在大陆人民和台湾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台湾海峡出现了较好的形势。现在,我国大陆每月平均一千多艘轮船通过台湾海峡一般不受阻挠;往港的客轮经过金门防区亦安然无事。1983年六月,南安县在接送台湾空军飞机失事遇难飞行员的两具尸体过程中,闽台官方首次在我前线面对面进行了接触。接触当天一早,金门海滩人山人海,出现了友好、热烈、自然、充满骨肉情谊的场面 (14)近几年来 台湾渔船来泉州地区停靠的有四百七十一船次,渔民三千零一十六人次。(15)绕道从香港和国外来我区的台湾同胞有八百九十六人次(16)。仅1983年,全区出现了平均每天接待六位台胞,每三天接待一条台船的新情况(17)这种新局面,是泉台人民在我党政策的鼓舞下,共同努力开创的。 总之,统一祖国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大有希望。在这种形势转折的关头,泉州地区人民应充分运用一切有利条件。如利用与台湾距离近的港湾设立交通贸易站、旅游参观点,进一步增强泉台人民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关系的密切联系。对台胞、台属必须加强团结,调动他们为祖国统一做贡献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国内的经济建设是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坚强后盾和重要物质条件。这就要求泉州地区人民务必奋发图强,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勇于改革,敢于创新,加速建设沿海一带的开发区,为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而奋斗;继续发扬泉台人民历史上为台湾回归祖国作出贡献的光荣传统。   注释:①黄宗义的《赐姓始未》 ②③E·S:《被忽视的台湾》附录四。 ④⑤彭贻孙的《靖海志》卷四 ⑥⑦⑨(12)庄为玑、王莲茂的《从族谱资料看闽台关系》,载于《泉州文史》第八期 ⑧南安丰州《燕山黄氏族谱》 ⑩南安玲苏的《玲苏苏氏族谱》 (11)南安码头枫树的《枫树林氏族谱》 (13)南安丰州的《丰州吴氏族谱》 (14)(15)(16)(17)摘录南安对台部所提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