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泉州成为举世闻名的海港城市,从而出现了“闽中桥梁甲天下”的盛况。
闽中地质多坚硬的花岗石,因地取材,便涌现了数量众多的大石桥。不仅石梁大,造型艺术高度成就,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而且在理论、构造、施工方法上都有独特的创造。在我国其他地方或外国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和它相比。
南安在唐中叶以前,是闽中、闽南建置最早的郡县,是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唐以后仍然是泉州的重要属县。因此,闽中桥梁,南安占有相当的数量和独具的特色。康熙间编纂的《南安县志》载二十六座,乾隆间编纂的《泉州府志》载有六十三座,其中十七座见于《建福通志》。搜以补缺,分代归纳如下:
建于唐代的有:芸溪小桥(梅山)、招贤桥(潘山)、大坑桥(鹭浦)、翁厝桥(官桥)、锦桥(金鸡)和榕桥。
开元间,陈元光《秋日南巡军次芸溪》,就云:“父老攀辕留过客,桑麻闲话小桥西”。大坑桥为丰州出北门吉大道桥梁,桥头有碑刻数方,石将军雕造具唐代风格。晋太康九年建筑的建造寺,于唐大历三年移于九日山西麓,寺前跨小溪的桥就是锦桥。这时期的桥工程不大,还没见到横跨大溪的桥;大坑桥是较有代表性的。
建于北宋的有:严浦桥(二都),从龙桥(十六都)、双桥(三十一都)、观国桥(十一都)、金鸡浮桥(金鸡)、春利桥(三十四都)。
据统计,北宗泉州建桥约二十座,而南安竟有八座。出现了长达百丈有奇的双桥,并砌石路与桥相通。开始了晋江下游第一座大桥的试建,即金鸡浮桥。
建于南宋的有:弥寿桥(二十二都)、珠渊桥(二十五都)、徐亭桥(二十七都)、驷通桥(三十都)、北平桥(三十二都)、上陂桥(三十二都)、大盈桥(三十六都)、化龙桥(七都)、板桥(八都)、龙跃桥(十一都)、安平桥、云泮桥(三都)、张坝桥(四都)、将军桥(三都)、九皋桥(三都)、通济桥(三十七都)、镇安桥(三十九都)、永安桥(十八都)、观光桥(十八都)、坑美桥(十六都)和垛桥(金淘)。
南宋时期是泉州造桥的高峰时期,建桥最多,工程最大,多系梁架式石桥。南安所建,有明确记载的竟有二十多座。
与晋江县交界的安平桥,近海,交通要冲。桥基约一米左右,一纵一横叠造,宽约3—4米,长约5—6米,这种“长桥浅基”的造桥方法,能牢靠地经受海潮湍流的冲击,屹立八百载依然坚固,全长811丈,广1丈6尺,计三百六十二孔,条石最重者一条达二十五吨。桥面建亭五座,“水心亭”为两县分界。誉为“天下无桥长此桥”。
金鸡桥:宋宣和间,邑人江常始造浮桥。嘉定间,僧守净造石墩十七,架木梁为桥,桥上建亭屋。建墩时用松木作卧桩,称“睡木沉基”桥上架屋,系适应闽南雨水丰派特点,既可供行人歇息又能增强桥梁稳定防止雨水渗入木梁腐烂。永春东关桥桥上架屋始于明弘治十三年,正是受金鸡桥的影响。以后建的许多桥渠,桥上附设亭屋廊等,都是其遗意。
建于元代的有:象头桥(五都)、通郭桥(二十都)、泸溪桥(十七都)。
泉州元代所建桥梁,包括重建者只十九座,南安也只建三座,包括重建者也只五座,而且全是僧人创建。其原因,一是当南宋造桥高潮之后,主要通道已都建桥;二是元代统治时间较短,稳定时间更短;三是集中发展海上交通。
建于明代的有:东安桥(四十五都)、鳌背桥(四十一都)、凤凰桥(十九都)、大历桥(九、十都)、新桥(三都)。
清代新建和重建的,除通安桥外,有佛溪桥、仙人桥、长平桥、维狱桥、小石桥,平板桥、广福桥、澳内小桥、平济桥、溪南桥、长陂桥、潘坑桥、安济桥、三公桥、后吕小桥、马变桥、红安桥、濯缨桥、活溪桥、梯云桥、永济桥、惠泽桥等。
明清两代,随着泉州港的衰落,南安经济发展也大受影响,失去造桥的经济依托,南宋时期规模宏大,气魄雄伟的桥梁再不出现了。部分在这时期内重建的也记载不详。
综观以上所建桥梁,其名称由来有五种。
一、以地名取称。如大坑桥、潘坑桥、金鸡桥、张坝桥、大盈桥。
二、以溪名取称。如芦溪桥、活溪桥、濯缨桥。
三、以意取称。如安平桥、永济桥、永安桥、从龙桥、凰凤桥。
四、以形式取称。如新桥、双桥、平板桥。
五、以纪念性取称。如三公桥、仙人桥等。
建桥形式最具特色的是:
第一、利用石资源、石基、石梁、石引桥,附设石路面。
第二、首创“长桥浅基”、“睡木沉基”及采用筏形造基的建筑方法。
第三、桥上建亭建屋,影响深远。
建桥工程主持者,大约有三种人(取其大类而言)。
一是地方官。地方官凡是关心百姓疾苦,注意发展生产者,往往热心修桥造路。办法有多种。一种是动用国库。如宋嘉定十七年,县令王彦广建云泮桥,明崇贞五年,知县李九叶建新桥;一种是命里人殷实者建。如明成化间知县陈廷忠命耆民黄元良重建鳌背桥;一种是自己捐资首唱。如知县甘宫,捐俸首唱,鸠材集徒重修大盈桥;一种是挂衔而命僧人主持其事。如知府赵令衿挂衔,僧祖派主持建安平桥。
二是热心公益的殷富里人,或返乡官绅。如宋淳熙间,里人蔡楫建通济桥,杨春卿建镇安桥(长三百余丈);嘉熙间,里人张真建张坝桥,绍兴间,里人翁辅建北平桥(长百丈);明太常卿李开藻重建大历桥等。
三是僧人募建。南安六十多座桥梁中,其大者,僧人募建或主持建的占一半以上。如宋初,僧不睡建从龙桥木桥,元祐间,僧普足改建石桥;嘉定间,僧守净建金鸡桥;绍圣间,僧智从重建双桥;嘉泰间,僧广德建驷通桥;元大德间,僧道询建通郭桥;明洪武间,僧智广重建安济桥等。
民国时期。随着交通工具的进步和普及,汽车出现,公路开辟,泉永德公路线南安段、泉州至溪美段,沿途所建桥梁,多达百余座,绝大部分为钢筋混凝土建筑。
著名的有洪濑大桥(长301公尺,1931年至1932年建),码头至九都跨东溪的鹏口大桥,均民军陈国辉时建。
泉州至洪濑一段公路桥梁,系1924年至1925年华侨筹资创造。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9年4—5月间,公路及公路桥梁全面破坏,泉永德线上南安段的公路桥,唯一保存下来的只有过沟桥。抗日战争胜利后,部分修复。
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于生产力得到解放,生产大大的发展,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又出现了造桥的新高潮。
著名的有:南安大桥,1951年造杉大桥,1962年改建石墩、水泥钢筋桥面,全长288米,宽10米。
芸尾大桥,1957年重建。
金鸡大桥,1965年,在金鸡水闸桥墩上,筑钢筋混凝土桥面,1980年扩建公路桥面,宽8米。
1956年至1970年间,建有东田桥、英都秋芦桥、董林桥、松溪桥。英都拱桥,单孔,宽80米,跨度为福建省第二。
1977年建有石井港桥、溪东桥。
1986年,仑仓群众集资兴建的有钢筋混凝土桥名曰:(仑仓大桥)及铁索桥。
还有重建的诗山潭美桥、长潭桥、鹏峰桥、金陶宫仔溪桥、罗东鱼目隘桥、乐峰桥、火烧桥、潭溪桥、罗溪桥、梅山登埔桥、芙蓉桥、洪梅解放桥、康美坑美桥、官桥美人桥等。
这个时期建桥的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出现了许多气魄宏大的桥梁。建筑材料及形式多样化,有梁式桥、有拱形桥、有钢筋混凝土桥,有铁索桥等。
二、大工程都是政府都门主持修建。
三、原来倾圮的许多桥梁重新建设,但由于公路关系,桥梁往往易位。
四、随着开放政策的贯彻,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一些集镇,如仑仓、洪濑、均成为泉州市卫星镇,农民有能力集资建筑现代化桥梁。
五、华侨政策落实后,侨胞捐资修桥造路的逐年增多。
不久,漳平至泉州的铁路将建成,必然随之出现许多新的铁路桥梁。由古大道而公路而铁路的发展,桥梁建筑也随着变化,这种变化,也反映一个地区的发展,进步和繁荣。
桥梁建筑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桥梁建筑的发展,又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达。南安桥梁建筑的历史充分证明这一点。
(由于资料不足挂漏甚多本文仅作抛砖,请求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