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新加坡的潘家村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一九八七年三月廿一日,新加坡南安会馆六十周年庆典,亚洲各地南安同乡云集狮城共同欢庆。我们有幸应邀参加这次庆祝活动,在这期间,并有机会探亲访友,广泛接触。在走访南安各宗亲会馆时,有机会访问南安人聚居的村落,义顺区兴利芭潘家村。愿意在此作过介绍。 新加坡是个岛国,也是一个城市国家,昔日的农村山芭,大部已改建为市镇或工业区,唯新加坡北部义顺区兴利芭潘家村仅存不可多得有中国农村气息“乡土味”的村落了。 义顺区兴利芭潘家村,建村已近八十年的历史。村落面积不大,只有三十公顷土地,住有百户人家近二千人,在一座座阿答厝的门楣上都有两个描红斗大的字“荥阳”,这是福建潘氏族人的灯号,福建潘氏族人的祖先潘节,是唐中叶开樟圣王陈元光的部将,也是河南中州固始县人座立阿答厝的“荥阳”,说明是潘姓人家聚居的村落。在南洋能遇见这种村落,格外亲切。潘家村的村民,从前是清一色,从中国福建南安炉内村潘姓族人,南来建立的村子,是一个具有血缘、世缘、地缘性的中国人传统村落。 开始,潘氏宗亲会秘书潘用会先生向我们介绍村名土地名,他说,兴利芭潘家村这块地段,最早为潮州籍富商苏文兴所拥有、他的店号是“兴利”,因此、就把他所拥有的这块地叫“兴利芭”、后来潘氏族人购得这块土地,并在这里从事农耕,安家落户。据说,潘姓族人早于一百年前,就有人来到新加坡,清末民初南来的人也就多起来,乡人来多了就聚成村落,近百年来他们屡遭徙置之命运,潘家村曾三度搬家迁村移民。 清末民初,因为乡下天灾人祸,加上军阀横行,生活苦不堪言,为了生存,有些年轻的乡人,便结伴离乡背井,从厦门乘坐帆船到新加坡来碰碰运气。开始,这些姓潘的“番客”,赤手空拳来到新加坡,聚居在汤中路七英里的牛担湾。那时,虽然人数不多,但有自己的宗庙和公房,亲人去了能让邦,但也算是最早的潘家村。1904年殖民政府征用牛担湾,把它发展成为比亚士蓄水池,小小的潘家村第一次遭迫迁,他们便集体搬到杨厝港11条石大伯公(土地公)的地方。不过这时候潘洪两姓共有一块芭地,潘家村在芭头,潮州人洪家村在芭尾,两个小村落也是分得清清楚楚的。大约过了十年,到了1914年,殖民政府又把这个村落刈给日本人,潘家族人又被迫再一次搬迁。这次搬家,便是搬到今天的兴利芭。 新加坡兴利芭潘家村,到今天已有73年历史了,我们这次见到的许多六十开外的老年人,都是生在潘家村,长在潘家村,但根在中国,未到过“唐山”,对家乡人却很亲热,据说,在潘家村7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移民最多时期要数民军时代,即1920年至1930年的十年时间,闽南军阀闹得最凶,仅南安炉内潘就有十三营半,搞得老百姓叫苦连天,能够逃到南洋来的,都一窝蜂涌出来。在新加坡潘家村就流传着一句话“南安不安,潘家过番”。在当时,南安炉内村的潘家族人在南洋团结互助,亲邦亲,邻邦邻,一个带一个,故一批批拥来新加坡。 潘家村人口剧增自成村落,也有其他原因。二十年代陈嘉庚先生在新加坡港脚地方设立凤梨厂与橡胶厂,也促成潘家村规模越来越扩大。因为这两间新工厂聘请了大批潘姓族人来做工,有些散居在外的族人,为了交通上的方便,和血浓于水的关系,也都搬进靠近工厂不远的潘家村居住。 还有在日本人占领时期,很多住在新加坡其他地区的潘家族人,为了安全,也都逃到潘家村避难。这次,新加坡著名诗人,书法家潘受先生,也向我们述说:在抗战时,离开新加坡前,避日本轰炸,他也避到兴利芭,并在芭里小学教书。据说,战前,潘家村的村民,务农的人数最多,当时新加坡的香蕉、木瓜、蕃薯、蔬菜,以及活鲜鸡鸭猪等,好多是由潘家村供应的。 潘家村的“香灰”来自中国的故乡,最后,潘氏宗亲会负责人潘金木先生向我们讲村里流传一段故事,他说:“我们是福建南安炉内的人,我们的祖先当年乘着帆船,历经风险来到新加坡,他们在船上捧着一包比生命还要贵重的东西,那便是家乡祖祠横山庙的香灰世代相传,我们有了今天,富贵不忘祖”。原来他们把潘家祖先奉为至尊,顶礼膜拜。他们在南洋三次搬村,三次都建有家庙,每年农历九月廿七日祖先生日,祭祖庆典,热闹一番。他还说:“去年九月廿七日,潘姓族人挤满了横山庙,村中父老出动筹款,这次筹钱目的是汇回家乡修理祠堂,我们根在中国,追根认祖,也是我们的心愿。” 兴利芭潘家村这个古老而充满乡土味的村子,是新加坡华人社会根的所在,为社会各阶层人物所重视。早在十余年前南洋大学教授学人就专门组织调查组,对潘家村的历史形成写了调查报告。近年来新加坡几家报纸,也都连篇累牍报道具有乡土气息的潘家村,去年新加坡政要人物,吴作栋第一副总理,庄日昆政务部长,施迪政务处长,刘炳森议员,义顺区首要黄雅辉等人,也都到该村进行考察访问。义顺区为纪念新加坡今年国庆,出版“义顺”专辑,搜集了潘家村一批历史资料图片作介绍。